您的当前位置:首页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继续教育作业)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继续教育作业)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八下】

第四课 做守法的公民 5.1 法不可违

【教材分析】

本框“法不可违”由“违法无小事”、“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违法的类别等内容。为下一框起铺垫作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第一目:’违法无小事”。主要介绍什么是违法。首先通过小琴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我们不能违反法律。其次通过三个违法情景去填写表格,说明了违法的含义及类别。

第二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主要介绍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通过身边的生活小事帮助学生认识到一些一般违法的危害,告诫学生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学情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比率不断上升并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的发展趋势,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要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要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的要受到什么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学会分辨是非,知道违法无小事,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教学难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重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多媒体出示目标

多媒体出示:46页“运用你的经验”,思考: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以及违法行为的种类。 2、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3、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

通过多媒思考问题并回答。 体展示激发学 生兴趣,引入新 课“法不可违” 让学生初步了(读) 学习目标 解本课内容。 三、多媒体出示问题 请同学们在5分钟之内阅读完教材P46-51页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并将答案在课本上划出。 1、法律的规范作用有哪些? 2、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原因? 3、违法行为的种类? 4、我们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5、为什么要遵章守法? 6、我们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违法无小事 (一)知识回顾 四、讲授新课 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哪些? (1)道德(2)纪律(3)法律 法律的作用有哪些?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律,首先我们从法 律的规范作用学起。 (二)再识法律规范作用 1、多媒体图片展示: 1)、《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 可以发表观点,参与政治。 2)、《税法》规定,公民必须依法缴纳税,如 个人所得税等。 3)、《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应当热爱社会 主义教育事业。 4)、《刑事诉讼法》规定超过追诉时效期限, 不应当再追究刑责。 思考:依据以上信息,分析法律是如何发挥 作用的? 小结: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 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 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 2、多媒体出示47页“探究与分享”,思考: 这三个案件中,法律是如何发挥规范作用 的? 小结: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 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 合法有效的准绳。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知识点归纳: 1.法律的规范作用有哪些? ①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 方向。

2

学生带着目标进行新课的学习 学生自主思考并划出答案 通过自主学习,先思后导。发现自己难以理解的知识,增强听课的目的性与提高效率 回顾知识点,思考 并回答问题 看法规 思考问题 看教材或多媒体 思考问题 理解法律规范人人们的行为

②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出现违法行为的原因? 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三)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下列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得出: 回答 教材中 标记要点 结合图片与文字, 思考 思考分析问题 回答 理解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拓展: 教材中 标记要点 结合题目,思考分析问题 (三)知识竞答活动,看哪个同学回答的最快、最准确。以下案例各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进一步理解分辨三类违法行为,学会区分 拓展学生知识的深度 得出: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3

五、课堂练习 (一)、多媒体展示图片:(教材P49探究与分享) 思考:(1)以上的违法行为是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2)你自己或者身边人做过这些事情吗? (3)面对身边的违法,我们应怎样做? 得出:(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二)、多媒体展示图片:(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思考:(1)以上的违法行为是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2)你自己或者身边人做过这些事情吗? (3)面对身边的违法,我们应怎样做? 得出:(3)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 归纳: 4. 我们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线、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5.为什么要遵章守法? 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6.我们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我们要明辨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 课时练 思考 回答 教材中 标记要点 做题展示 引导学生学会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进一步提升,拓展 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4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案例判断、列举大量事实的方法,与学生的课前预习相结合,使得教学效果良好,情感、价值与态度关在倒入新课和小结两个环节中都得落实。由于教学中课程容量大、概念多,我增加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使课堂氛围在互动中保持了和谐。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