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km/h60-18号客专无砟轨道单开道岔铺设工艺控制
一、初始安装 1. 排布岔枕
以道岔中心为基准,前长31729-300=31429定位1号纵向岔枕位置,后长37271-300=36971定位115号岔枕纵向位置,
1号岔枕和115号岔枕直股钉孔距距线路中心线963.5定位横向位置; 按照岔枕序号依次排布岔枕。
根据线路中心线方正1号和115号岔枕;偏差控制在±3mm。
根据设计图岔枕间距,以1号岔枕为基准采用2把长钢尺置于岔枕两端精调,避免公差积累。
采用一根玄线,以1号岔枕和115号岔枕为直线,控制直股外侧岔枕螺栓孔在一条线直上。并与线路中心线平行,与线路中心线间距控制在963.5mm。 2. 放置调高垫板:
按照垫板长度、宽度及位置放置两块2mm厚的调高垫板 3. 放置垫板和缓冲调距块
按照垫板设计的位置,依次安装垫板。注意:滚轮滑床板、防跳限位滑床板、偏心距3、6滑床板安装的岔枕位置。垫板的具体安装位置见中铁宝桥提供的垫板安装位置表1。
安装缓冲调距块,注意初始安装时,按6-9安装,厚的一边朝向线路中心线外侧。
4. 安装岔枕螺栓
岔枕螺栓涂干式润滑油,依次上紧岔枕螺栓。 5. 放置轨下胶垫
轨下胶垫应槽口向下放置。严禁串位,影响轨道平顺,放置钢轨后,检查轨下胶垫是否串位,调整正位后方可紧固螺栓。 6. 定位、安装钢轨件及组件
定位轨件纵向位置:以道岔中心为基准,前长31729-4=31725mm定位直曲基本轨端头;后长37271-4=37267定位可动心轨辙叉长心轨跟端位置;此时,核准,1号岔枕中心距基本轨端头296mm;115号岔枕距长心轨端头296mm。见下图:
1
方正直曲基本轨,方正差控制在±2mm。
7. 定位尖轨位置:
根据事先测量放好的基本轨端头定位点(道岔中心点向尖轨方向前长距离减4mm),定位基本轨,并方正直曲基本轨。并确认尖轨与基本轨的q值为1951(0,+4)mm。
可动心轨辙叉位置:
直曲尖轨尖端距直曲基本轨端头距离q值控制在为1951(0,+4); 方正直曲尖轨,方正偏差控制在±1mm。
尖轨安装时,需确定尖轨的正确密贴,锁勾锁紧尖轨与基本轨时,需防止尖轨因过分用力发生扭转,见下图:
a)、 纵向核准直尖轨端头至可动心轨辙叉长心轨实际起点53200±5mm。核准基本轨端
头至长心轨跟端69000-8=68992mm±10m。
b)、 横向使可动心轨辙叉与直股轨距保证1435±1mm就位。
c)、 采用缓冲调距块(包括备用缓冲调距块),与岔枕螺栓孔对中,上紧岔枕螺栓。
2
8. 安装轨距块,
工作边外侧安装11号轨距块,内侧安装10号轨距块,以直股为基准,找正方向。 在转辙器跟端岔枕序号35至38号岔枕上的垫板,尖轨固定端,尖轨两侧轨距块与其他不同,为60-10/11和60-11/10的轨距块,共计16块。安装时应注意。见下图
9. 安装Ⅱ型弹条: 1).转辙器部分
外拨基本轨,使基本轨处于与轨距块密贴状态; 安装外侧Ⅱ型弹条(不要紧定),达到连接及扣压作用;
注意:序号35岔枕至序号38岔枕台板上的T型螺栓为M24×60的16个,螺母为不带盖的六角头螺母16个。 2).其他部分
安装内,外侧Ⅱ型弹条(不要紧定),达到连接及扣压作用;
10. 安装弹性夹:
序号4岔枕至序号34岔枕安装303mm弹性夹共计62个;序号35岔枕至序号38岔枕安装360mm弹性件8个。护轨垫板安装最短的长224mm的弹性夹13个。 11. 安装支距扣板
坚持以下原则:
从小到大,大头朝后,小头超前; 不分左右开,只分左右侧; 厚趾朝外,薄趾朝内。 12. 支距控制
尖轨和基本轨组合后对以下位置的支距再次进行校验和调整
3
支距位置 曲尖轨侧支距 序号23岔枕与序号24岔枕间顶铁处支距 ★ 81.7 序号24岔枕与序号25岔枕间顶铁处支距 ★ 88.6 序号25岔枕与序号26岔枕间顶铁处支距 ★ 95.9 序号26岔枕与序号27岔枕间顶铁处支距 ★ 103.4 序号27岔枕与序号28岔枕间顶铁处支距 ★ 111.3 序号28岔枕与序号29岔枕间顶铁处支距 ★ 119.6 序号29岔枕与序号30岔枕间顶铁处支距 ★ 128.1 序号30岔枕与序号31岔枕间顶铁处支距 ★ 137 序号31岔枕与序号32岔枕间顶铁处支距 ★ 146.2 序号32岔枕与序号33岔枕间顶铁处支距 ★ 155.7 序号33岔枕与序号34岔枕间顶铁处支距 ★ 167.3 35号岔枕尖轨与基本轨支距 36号岔枕尖轨与基本轨支距 尖轨跟端支距 支距值 直尖轨侧支距 81.8 88.7 96 103.6 111.5 119.7 128.3 137.1 146.4 155.9 167.5 181.2±0.5 191.9±0.5 231.9±1 181.0±0.5 191.7±0.5 231.6±1 ★注:顶铁中心线处两轨工作边之距离。支距与轨距发生矛盾时,平衡公差,保轨距。
根据以上要求安装后,道岔的轨距基本可以控制在±1mm以内。当顶铁抗害时,打磨抗害部位顶铁。 二、支撑前的调整
1. 直股方向、道岔全长调整。 2. q值的调整。
3. 方正调整:基本轨端头方正、尖轨尖端方正、各牵引点岔枕方正调整。 4. 各点支距调整:
直曲尖轨各顶铁处支距;顶铁与尖轨缝隙控制在0.5mm。不够时,采用备用调整片调
整;顶住时采用打磨处理;
调整序号35号岔枕处尖轨支距,直股181.0±0.5mm;曲股181.2±0.5mm。 调整序号36号岔枕处尖轨支距,直股191.7.0±0.5mm;曲股191.9±0.5mm。 调整尖轨跟端支距:直股231.6±0.5mm;曲股231.9±0.5mm。
4
5. 轨距调整
直股方向、q值、直曲基本轨方正、直曲尖轨方正、、道岔全长等首先调整,在保证的前提下测量各岔枕处轨距、测量图纸给定的框架尺寸;做为轨距调整参考依据。 1)、 转辙器轨距调整
转辙器部分,对于岔枕处轨距超差的,采用缓冲调距块调整轨距。直股保持设计缓冲调距块。
轨距-1时,曲股垫板更换5-10缓冲调距块; 轨距-2时,曲股垫板更换4-11缓冲调距块;
轨距-3时,直股更换5-10缓冲调距块;曲股垫板更换4-11缓冲调距块;拨岔枕使直股方向不变。
轨距-4时,直股、曲股均更换4-11缓冲调距块;拨岔枕使直股方向不变。 轨距+1时,曲股垫板更换7-8缓冲调距块;
轨距+2时,直股、曲股均更换7-8缓冲调距块;拨岔枕使直股方向不变。
根据现场调试的统计,由于公差积累,该处存在负偏差较多,在曲股采用5-10、4-11缓冲调距块即可调整到位。
2)、 导曲线部分和辙后部分轨距和支距调整:
依据铺设图表一的要求进行调整。采用轨距块和缓冲调距块调整。根据现场实际,导曲线部分和辙后部分轨距由于公差累积少,大多满足要求,个别采用轨距块即可调整。注意:表中单根钢轨位置的值是需要增减的值,如:轨距为1434,需要增加1mm,采用+1的规格。
3)、 可动心轨辙叉部分的轨距调整
可动心轨辙叉长心轨与直股轨距保证1435±1mm,采用缓冲调距块(包括备用缓冲调距块),与岔枕螺栓孔对中,上紧岔枕螺栓。
三、紧固所有螺栓:各项检测调整满足要求后紧固所有螺栓
5
Ⅱ型弹条紧固以弹条前部与轨距块宏观接触(缝隙0.2~1mm)为准。 M30岔枕螺栓以300~350 N·m为准。 顶铁螺栓以400~600 N·m为准。
限位器、转辙器跟端用间隔铁及翼轨用间隔铁联结螺栓以1100 N·m为准。
四、支撑前的准备工作
1. 支撑前依据“道岔铺设及检验项点表”对道岔进行全面检测,合格后方可支撑。 2. 岔枕上有支撑螺栓孔的,采用支撑岔枕的方式,支撑水平,并加固。 3. 岔枕上无支撑孔的
由于本次岔枕上无支撑螺栓孔,现有的竖向支撑杆全部支撑在外侧钢轨上,支撑杆全部在外侧,对钢轨形成了向内的扭矩力和水平方向的推力。现场发现,该外力形成轨距变化很大。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平衡支撑外力。具体措施如下: 1)、 转辙器部分的准备工作:
采用轨距拉杆,在设计图标定的位置附近,上紧四个爪子,保证转辙器框架尺寸。 在轨腰采用,可调丝杠,轻轻戴上,丝杠顶于开启尖轨时,尖轨与基本轨间须有支撑垫木。
2)、 导曲线部分和可动心轨辙叉部分,采用轨距拉杆平衡支撑外力。 3)、 支撑时,需同步缓慢起道,
4)、 水平支撑不可额外顶推,起到连接加固作用为准。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