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琵琶说到今白居易的《琵琶行》,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广为流传,被誉为描写音乐的千古绝唱。唐宣宗李忱在为白居易去世所写的悼念诗中就
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诗句,足见《琵琶行》在当时的影响力。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绝唱。清代诗人张维屏赞叹说:“枫叶狄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可见它的艺术魅力之大。
琴声本来是抽象的,看不到摸不着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却千古流传,诗人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一、情感首位
诗人对音乐的描写紧紧贯穿一个“情”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虽然还没弹出曲调,却已流露出情感。前句写校弦试音,后句以乐音传达人的思想感情,扣开听者的心扉,让人神往。“情”字是诗眼,有传神之妙。“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每一弦都是那样低沉压抑,每一声都充满愁思,似乎在倾诉一生的不得意。这两句进一步借音乐写人,在抑郁之情中点出身世之悲,给“情”定了一个基调。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静默中情感发展到极点,如此只有让情感伴随着音乐的起伏跌宕而变化,才能表现出诗人内心世界的痛苦悲哀,才能显示出音乐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二、大量比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自此至以下十四句,借助语言摹写音乐都运用了各
—浅谈《琵琶行》的音乐描写艺术
□陈瑞霞
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形象性。“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错杂弹更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同时双声和重音叠韵词的运用,加强了悦耳的听感和韵律的节奏。“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莺声宛转与悲抑哽塞,形象的比喻和轻快与冷涩的不同感受令读者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冰下的流泉,渐渐地冻结了;那弦也像被冻住了,快要断绝。就这样,弦声越来越弱,暂时停歇下来。诗人以丰富多彩、精妙新巧的比喻,将变化多端的音乐描绘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作者的才华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之美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摇曳多姿的比喻,使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出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诉说身世作了铺垫。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强音,就像银瓶突然进裂,里面的水浆喷溅而出;又像铁骑冲锋和刀枪撞击一样,是那样雄壮铿锵,激越昂扬。当听者置身“无声”之境时,满以为就要结束了。谁知“幽愁暗恨”在“声暂歇”的过程中,已积聚了无穷的力量,不可压抑,终于在这里爆发出来。这一比喻,将全曲推向高潮,也将读者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三、运用通感
所谓“通感”人们日常生活中视,就是指“
61
教育探索
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通感常常与比喻复合运用。
文学艺术是用艺术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艺术形象塑造得越鲜明、生动,其艺术性就越高。声音是看不见,触不到的,音乐形象不那么清晰确定,运用通感,把难以捉摸的音乐、声音形象转化为物质形象,即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或触觉形象,使音乐形象具体可感。乐器琵琶弹出的乐声也是难以言状的音乐形象,但经白居易运用通感的方法描写,就变得清晰在目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读了这段诗句,仿佛觉得琵琶弹出的乐声可视可触,音乐形象清晰可见,难怪自居易也觉得“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这就是通感的作用。
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样运用通感手法,虽然无声,却起到了有声、甚至胜于有声的作用。钱先生在《管锥编大音希声》中指出,这种·修辞手法就是“以耳识幻感补益眼识实觉”。曹植《七启》所谓“造响于无声”,亦即无声酝响之意,于乐止响息之静中,“方能蓄孕大音”。白居此易写琵琶女弹奏之中“凝绝不通声暂歇”,“时无声胜有声”,正是在酝大响,所以诗中接着写“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就是于声息乐止之后突然爆发的,如同银瓶乍破般清脆的大音,如水浆之喷溅声,如铁骑刀枪之铿锵高亢声,这样的“大音”,白居易无法让人听到,但他是以文字描绘的视觉形象,勾起人的听觉联想,以此作为补充。
总之《琵琶行》中诗人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突破视、听、嗅、味、触觉的界限而使其彼此沟通,更全面、更形象地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同时诱发读者去联想和体味,使读者在反复体味中受到巨大的艺术感染。把无形的情感转化为听觉表象,这就把作者的情感形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中学(255400)
象化、具体化,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味为有味,从而把情感表现得更具体、更鲜明、更生动,增强审美效果。
四、留白烘托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
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裂帛”。在一声“般的音响之后,一切都归于静寂,唯有秋月映照江心,似乎同音乐没有关系,其实不然,正是刹那间宁静所构成的音响空白,给读者留下了回味无穷的广阔空间,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荡漾,不能自已。“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音乐戛然而止,但是诗人的内心活动仍在继续。诗人沉醉在那美妙的音乐之中,音乐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
综观《琵琶行》一诗,它之所以让人说道今天,其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情”字贯注其中。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琵琶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弹奏者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综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清代人徐增评评价这首诗时说:“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实也,人各有情。司马迁谪,复当离别,此乐天之情也;嫁与商人,不得遂意,此妇人之情也一俱在琵琶上传神。”正是含孕着深情的音乐描写,使这首诗卓然于唐代描写音乐的诗海中,流传千古。
武复兴说得好:“没有诗意的音乐是苍白无力的,而缺乏音乐性的诗歌也必将在艺术上大为逊色”。正是音乐和文学完美无缺的结合使得“一曲琵琶说到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