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小题,1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徘徊(huái) 搓捻(niǎn) 档案(dǎng) 瘦骨嶙峋(lín) B、贮蓄(zhù) 铭记(míng) 掺和(chān) 凯旋而归(kǎi) C、弥漫(mí) 喑哑(yīn) 逃窜(cuàn) 踉踉跄跄(niàng) D、唱和(hè) 铁锹(qiū) 预兆(zhào) 莽莽榛榛(zhē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决别 啜泣 威慑 头晕目炫 B、寥廓 卑薇 嬉戏 更胜一酬 C、酝酿 伫立 滑稽 擎天撼地 D、憔悴 喧腾 骋用 洗耳躬听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他办事十分认真,考虑问题非常周全,真是匠心独运。 B、《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 C、我站在山顶,看着那里的行云流水,真是感到心旷神怡。 D、这位老先生画的动物栩栩如生,可见他的绘画水平高超。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学校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
B、由于国家主席**同志近期到多个国家进行国事访问,使
我国外交迈向新的征程。
C、能否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D、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实践十分重要,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5、以下诗句节选自汪国真的《旅行》,其语序排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2分)①即使远方的风景,并不尽如人意。②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③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④我们也无需在乎,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
A、①④③②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 6、请依照例句的句式,仿写两句,使前后的句子构成一个合乎逻辑的排比句。(4分)繁花是春天真诚的笑脸;① ;② ;飞雪是冬天飞扬的舞步。
二、(2小题,12分) 7、古诗文默写(8分)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五十而耳顺,六十而知天命。 B、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也。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 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题只选4题作答)(4分)
①问渠那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② ,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③正入万山圈子里,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④ ,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⑤兴尽晚回舟, 。(李清照《如梦令》)(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2分,本题有2分为附加分。第7题分数累加不超过8分。)①万物的声音常常牵动诗人的情思,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下“ , ”的诗句,以声衬静,表现出环境的清幽和内心的宁静。②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从描写初春植物的角度写景的诗句是 , 。
8、根据课本,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 (2)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 (3)相委而去 (《陈太丘与友期》) (4)不知其旨也(《虽有嘉肴》)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34分)
三、(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8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
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可以为师矣 B、其反激之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果得于数里外/湮于沙上 D、至石之半/虽有至道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2)不亦颠乎?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寺庙门倒塌几十年后,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到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讲学家和僧人的观点一致,他分析了石性和沙性,建议在石兽落水处寻找。
C、老河兵认为水流是不能冲走石兽的,建议僧人们到上游几里的地方去寻找。
D、文章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可以只看表面,经得起实践检验才是正确的。
1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4分)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竟”、“永年”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1分)(2)结合诗句分析,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曹操?(3分)四、(7小题,22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5题。(9分)这是一种美丽的甲虫,小小的,黑黑的,有一个白绒肚皮,形状是圆的,像一粒樱桃的核,当它用翅膀的边缘擦着腹部的时候,就会发出一种柔软的“唧唧”声,就像小鸟看见母亲带着食物回来时所发出的声音一样。雄的甲虫头上还长着一个美丽的角。我是在一个长满蘑菇的松树林里发现这种甲虫的。我到这里来最大的乐趣便是守候那些找蘑菇的甲虫们,它们的洞到处都可以看到,而且门是开着的,不过在洞口堆着一堆疏松的泥土。洞大约有几寸深,一直向下,而且往往筑在比较松的泥土中。当我用小刀一直挖下去的时候,我总是发现这种洞是空的,甲虫们已经乘着夜色离开这里了,它在这里做完了它的工作后,便迁到别处去了。这种甲虫是个流浪者,并且是个夜行客,随便什么时候,它想离开这个洞的时候,它就能很容易地在别处另筑新巢。有时候我侥幸能在洞底发现甲虫,但永远只有一个,或是雌的或是雄的,从不会成对。看来这种洞并不是一个家庭的所在地,而是专门给独身的甲虫住的。你看,这洞里的甲虫正在啃着一个小蘑菇,已经吃完了一部分。它虽然已经累了,但仍旧紧紧地抱着蘑
菇,它是决不肯轻易放弃这个蘑菇的,这是它的宝贝,是它一生中的最爱,从周围许多吃剩的碎片来看,这只甲虫已经吃得饱饱的了。当我从它手中夺过这宝物的时候,我发现这是一种很小的地下菌,跟枯露菌很相像。这个事实似乎可以解释甲虫的习惯和它常要换新居的理由。让我们想象一下吧,在静静的黄昏中,这个小旅行家便从它的洞里慢慢地踱着步走出来,一边快活地唱着歌,一边悠闲地散着步。它仔细地检查着土地,探究这地底下所埋的东西。它的嗅觉告诉它哪个地方有菌,只不过盖着几寸泥土而已;那个地方虽然泥土肥沃,但地底下决不会有菌类。当它判定在某一点下面有菌的时候,便一直往下挖,结果总能得到它的食物。它挖的洞也成了它的临时宿舍,在食物没有吃完之前,它是不会离开洞的,它会在自己掘的洞底快活地吃着,管它洞门是开着的还是关着的。等到洞里的食物都吃完后,它就要搬家了。它会在别处找一个适当的地方,再掘下去,然后住一阵子,吃一阵子,等到新屋里的食物吃完了,它就再搬一次家。在整个秋季到来年的春季——菌类的生长季节里,它就这样游历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从一个洞搬到另一个洞,很辛苦又很洒脱。甲虫所猎取的菌并没有特殊的气味,那么它是怎么能从地面上检查出地底下菌类的存在呢?它是聪明的甲虫,它自有办法。可是我们人类就望尘莫及了,哪怕是“千里眼”或是“顺风耳”,也无法说出隐藏在地底下的秘密。
13、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分)
A、当美丽的甲虫用翅膀的边缘擦着腹部的时候,就会发出一种
柔软的“唧唧”声。
B、甲虫们的洞随处可见,大约有几寸深,一直向下,而且全部筑在比较松的泥土中。
C、菌类的生长季节是从整个秋季到来年的春季,在这段时间,甲虫总在不断地搬家。
D、甲虫的嗅觉告诉它哪个地方有菌,它们在有菌的地方挖洞,洞就是它的临时宿舍。
14、文中作者对甲虫的称谓在不断地变换,请结合文本说说作者变换称谓的作用。(3分)
15、请解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文中的意思,并说说这说明了甲虫的什么习性。(4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13分)
(甲)
⑴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⑵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爸爸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⑶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⑷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⑸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⑹“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
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⑻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⑼“谁?”⑽“骆驼呀!”⑾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⑿“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⒀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⒁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乙)
⑴我为什么总想到这些呢?韩主任已经上台了。他很正经地说:“各位同学都毕业了,就要离开上了六年的小学到中学去读书,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的时候,我一定高兴看到你们都长高了,长大了……”
⑵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⑶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⑷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⑸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
⑹“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 ⑺兰姨娘跟着那个四眼狗上马车的时候说: ⑻“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
⑼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⑽“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
⑾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了影子了。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吗?
16、甲文写了有关“我”(英子)的哪几件小事?(4分) 17、分析甲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分)
18、有人评价本书是“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童真的心灵去体味世间人情,使文本闪耀着童趣的审美。”请结合文本分析选段是如何体现童真、童趣的。(3分)
19、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说说《城南旧事》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第三部分 写作(40分) 五、(1小题,40分)
20、请以“最美的色彩”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尽可能写出真情实感,做到文从字顺。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