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2届高三地理复习讲义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2022届高三地理复习讲义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图示,明确黄土高原范围,分析理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3、结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自学、读图等,培养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通过辩论赛,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思辩能力。

3.学会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实例,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责任感、紧迫感。 2.树立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重难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学会分析地理环境问题的思维方法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区域问题分析方法与思路:

区域问题分析方法与思路: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通过PPT的图片展示黄土高原的来源和黄土高原的现状,分析出黄土高原的成因是外力作用。通过PPT展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特征给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的自然特征

1、什么是水土流失?

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2、自然特征

(1)位置: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 (2)面积:30万平方千米。

(3)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 (4)地形: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5)气候: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6)水文: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 (7)土壤:黄土深厚广布。

(8)植被:黄土覆盖,植被多为次生灌丛、矮林,覆盖率低,许多地方几近光裸。

从上面的特征中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思 考

水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流走之后,留下了什么?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水带着泥沙流向了何处?结合上学期所学的黄河的内容,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对土壤农业的危害:使耕地土层变薄,有机质流失,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对生态: 造成生态系统恶化诱发自然灾害

(3) 对河流: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 ,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悬河。

(4)对社会: 影响经济发展,贫困加剧

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1~3题。

1. 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资料 ( )

A.气温分布图 B.降水量分布图 C.工业分布图 D.旅游景点分布图 2. 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3. 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

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没有好处?(学生合作探究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然而,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泄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多万吨,难怪一位美国科学家来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考察后感慨地说:“从黄河流走的哪里仅仅只是水和土,那分明就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今天,黄土高原已经成了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黄土高原成了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探究的第三个问题。

分析得出:为下游及其华北平原带来丰富的有机质、肥沃的壤、灌溉水源;使得黄土高原地形崎岖、地貌独特、旅游资源丰富

二、水土流失的原因

给学生分析:人文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

特殊的地理位置:从森林向草原过度、从平原向高原过度、从湿润向干旱过度、从农业区向牧区过度 、从亚热带季风向温度 、季风和温度大陆性气候过度

特殊的土壤:黄土由较细的粉砂粒组成,土质疏松孔隙很多,黄土层极易受到流水的侵蚀 气 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易以造成水土流失,降水变率较大 。

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人文原因: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耕作方式落后—轮荒耕作,使原来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不合理的生产建设:露天开矿,大面积开挖地表土,破坏地表植被,无计划的建设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等

破坏植被:农业垦荒规模扩大,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使森林覆盖率由战国前的50%以上下降到1949年的不足10%,1985年仅为6.5%

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 1、地理位置

2、自然原因,包括:地形、气候、水温、土壤、 植被 3、人文原因,包括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市场、交通

探究分析二:云贵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1、地理位置:位于横断山脉以东,雪峰山以西,四川盆地以南 2、自然原因:

地形:从平原丘陵向高原高大山脉过渡,垂直差异显著;山河相间分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地势起伏较大,呈阶梯状。

气候:从季风向高山高原过度,降水集中于夏季变率较大; 土壤:以发育程度较低的 红壤为主,保持水土功能较低;

水文:流量大、季节变化较大,汛期长,含沙量大 ,无结冰期;

植被:生物多样性繁多,从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向针叶林高山草 甸过度; 水系特征:支流众多、流速较快、落差较大、流域面积大

3、人文原因:农业发展: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毁林开荒、轮荒为主; 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对矿产资源露天开采、水利工程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等破坏地表植被。

试题调研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风沙在此沉积。(1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 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

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 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利用地形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来源、和黄土高原的现状,得出水土流失的原因,从影响地理环境的自然要素:地形、降水、土壤、植被、各个因素逐个分析,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然后再展示文字材料,让学生分析人为生产活动:生产方式、农业制度、社会发展的建设,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人类中心论的思想破坏自然环境导致黄土高原现在的现状,人地关系追求人地伙伴的友好关系,实现人地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思辩能力。重培养学生利用学科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表达为主体,教师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加以改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