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德尔菲法的企业知识管理创新风险评价研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29卷第12期 2012年6月 科技进步与对策 V_0I.29NO.12 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Jun.2O12 基于模糊德尔菲法的企业知识管理 创新风险评价研究 张伟,张庆普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定义了知识管理创新风险的概念。分析了知识管理创新风险的相关影 响因素,并建立了知识管理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具有模糊性和难以定量化的特点,利用 模糊德尔菲法建立了风险评价模型。选取一家企业进行实证分析,说明该模型在知识管理创新风险评价 中的实际可操作性。 关键词:模糊德尔菲法;知识管理创新;风险评价 DOI:10.6049/kjjbydc.201 1030977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001—7348(2012)12一O112一O5 0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人们 险,且后者利用LWD算子和I OwA算子对风险进行 了评价研究。陈振斌等 建立了以管理过程风险、人 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个人价值观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 的影响 。 。与之相适应,企业管理变革也成为一种必然 趋势。在过去,企业往往追求土地、劳动、资本和机械 设备等生产要素,而现在知识则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 资源 ,知识管理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 一 力资源风险、组织结构风险、组织文化风险、信息技术 风险以及知识资产风险等为一级指标的企业知识管理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评价指标模糊性的特点,将 模糊数学与神经网络结合起来,建立了基于模糊神经 网络的风险评价模型。许祥秦等 利用灰色多层次评 价法,从人因风险、知识风险、流程风险和技术风险4 个方面进行了风险评估。王培林 从知识自身的属性 出发,分析了知识优势的对立面知识刚性,并从知识刚 性的角度识别知识风险,认为知识管理风险主要包括 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流失和经验知识等四类风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知识管理运用到管理实践 之中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如戴尔、微软、海尔等公司。 但是由于知识管理的各个阶段均存在一定的不确定 性,因而导致了大多数企业的失败。有专家通过相关 数据分析认为,知识管理的失败率高达50 ~7O%l_5]。 所以,对知识管理风险问题应该逐渐重视起来。 目前,已有国内外相关学者对知识管理风险问题 进行了一定的研究。Elias等 认为知识型组织有员工 流失和信息转移性差等知识风险,以及知识产品生命 周期短、知识产权易受侵犯和知识专家富有挑战的特 险。李颖等 从知识资本角度衡量知识管理风险,从 风险识别、情报检测和管理行为等关键模块来构建知 识风险管理预警机制,认为知识管理风险由人力资本 风险、技术资本风险以及机构资本风险3部分构成。 曲欢寿等 尝试使用熵权和理想解法(TOPS1S)来度 量知识管理风险,并通过实证研究对该方法的可行性 及优缺点进行了验证性分析。李超 突破传统方法, 将心理契约理论引入企业知识管理风险研究中,重点 探讨了企业员T的知识风险控制办法。 通过以上文献分析发现,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对 知识管理风险的识别、分类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上,且 点等风险。程际明 将知识管理风险划分为投入风险、 技术创新风险、人才风险以及信息风险,并采用关联矩 阵法建立了知识管理风险评估模型。杨彤等 从知识 和知识载体两个方面对知识管理风险进行了分析,将 知识管理风险分为知识资产风险、知识外溢风险、知识 转换风险及人员流失风险、泄密风险、契约风险、道德 风险。张智松 和张听光等 将知识管理风险分为技 术创新风险、秘密风险、人才风险、信息风险和时滞风 收稿日期:20¨一O7 O5 风险评价方法没有考虑知识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同 时,自1989年“知识管理”一词诞生以来 ,知识管理 经历了2O多年的大面积推广和普及发展,现已较为成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72063,70873027) 作者简介:张伟(1986一),男,湖北京山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知识系统工程;张庆普(1956一) 男,河北河间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系统工程与系统理论、管理决策优化。 第12期 张伟,张庆普:基于模糊德尔菲法的企业知识管理创新风险评价研究 ・113・ 熟,各种知识管理创新活动也逐渐增多起来。有创新 就有风险,而目前均没有学者对知识管理创新风险相 关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本文将在分析知识管理创新 所带来的各类风险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知识 管理创新效果难以量化评估及创新风险指标具有模糊 性的特点,尝试用模糊德尔菲法建立操作性较强且简 单的知识管理创新风险评估模型。 1知识管理创新风险 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环境 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生存和竞争能力等方 面的一种迎合措施 ,即将存在于组织内外部的个人、 群组或团体内有价值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定义、获取、 存储、分享、转移、利用和评估等,使得组织成员能够随 时获取所需知识而更好地工作。管理学大师彼得・德 鲁克说过:“不创新就是死亡。”虽然知识管理作为现在 企业发展的核心方式 ],经过2O多年的发展,已有其完 整的模式、理念、方法,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 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各自的不同情况,知识管理 需要不断创新,即将知识管理的各种资源进行重新组 合,以创造出更多新的财富。创新除具有创造性、高价 值性、动态性以及快速性的特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 点就是风险性。目前关于风险主要有3种不同的观 点。美国学者雷特(1901)认为风险是对未来收益的不 确定性;美国的小威和汉斯(1964)认为风险是实际与 人的预期之间的差异;Et本的武井勋(1983) 认为风 险是对未来造成损失的一种可能性。结合研究目的, 本文将知识管理创新风险定义为:企业在进行知识管 理创新时,由于对内部情况或外部环境因素估计不足 或无法适应,或对创新过程难以有效控制而造成创新 活动失败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美国曼斯菲尔 德公司1981年的一项统计表明,高技术项目中只有 6O%的研究开发技术在技术上获得成功,其中有3O 能够推向市场,在推向市场的产品中仅有12 是有利 可图的 。 知识管理的核心要素包括知识、人、组织和技术 (简称KH()T),知识管理创新活动也将围绕这4种要 素展开。因此,可以将知识管理创新风险归于4类:知 识风险、人力风险、组织风险以及技术风险。具体为: (1)知识风险。知识创新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 法(如创意、实验研究等),在增进、强化原有知识的基 础上开发研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企业只有通过持续 不断的知识创新,才能保持其竞争优势口 ,所以知识创 新是企业知识管理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企 业知识包括显性知识、物化的隐性知识、自我超越的知 识3类。知识创新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一般有3种 模式口。 :一是显性知识相对于物化的隐性知识的螺旋 运动(SECI );二是显性知识相对于自我超越的知识的 螺旋运动(SECI );三是物化的隐性知识与自我超越的 知识的螺旋运动(S E C I )。企业在进行3种模式的 知识创新过程中,存在一些风险:一是可能无法将知识 转化成功;二是由于知识本身的模糊性,而无法对现有 的知识存量进行有效的测量和认识,从而没有对现有知 识加以充分利用,加大了重新开发的成本;三是没有考 虑企业的实际需求,盲目地进行一系列知识创新活动; 四是创新时间过长而导致所创造的知识无法适应企业 新的需求;五是对创新结果不能进行准确的预测,可能 在经历过长时间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之后,发现创新 知识无法使用,不能达到期望的结果。 (2)人力风险。企业为了满足知识管理的需求,会 对人力规划、人事录用、员工培训、绩效考核以及薪酬福 利等进行一系列改革。人是企业活动的主体,人力资源 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企业在人力方面进 行改革创新时,可能出现一些风险:一是由于组织内部 新的规章制度、升迁机制或薪酬福利等无法满足某些掌 握企业重要知识或者核心技术的员工期望,导致他们跳 槽;二是企业缺少可履行相关职能的人才,且无法及时 补充;三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高校、科研院所采用 新的人才引进机制引进所需人才,但是往往由于信息不 对称,使得花重金引进的人才不是企业所需的,从而浪 费较大的成本;四是某些新的员工管理制度没有经过实 际运行检验,可能并不适合在本企业使用。 (3)组织风险。企业为了更好地实行知识管理,需 要加强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在结合外部环境 和内部环境需求的情况下,会调整内部的若干状态,以 维持本身的平衡,从而达到组织生存与发展的目的。 组织是对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包括对人力、物力与财 力资源及其结构的稳定性安排。组织调整意味着资源 组合方法的改变口 ,它也是知识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 部分。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时,组织方面会存在一些 风险:一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合资、亚交易、特许、 虚拟经营等新型组织形式逐渐出现,新的组织形态难 以准确定位,可能存在组织不稳定以及组织无法正常 运行的危险;二是企业在将数据和信息转化为新知识 而增加企业知识价值时,必须为获取、转移、存储和使 用知识等工作设计一套职位和技能,这在组织设计上 是一种创新,但也有可能由于岗位设计的不合理而导 致人力资源的浪费或重复开发;三是知识型组织结构 的扁平化,虽然加快了企业内部信息流动和知识传播 的速度,但是过于扁平化可能出现重要信息被埋没、领 导者决策盲目化等问题;四是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形成 的新的组织文化,可能使员工难以对知识管理远景规 划达成共识,对计划、流程的理解产生偏差和冲突。 (4)技术风险。在知识管理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发 掘内在潜力及提高效率,企业会进行一系列技术开发 和创新。在知识管理中,技术所承担的最有价值的角 色是扩展了知识转换的区域,提高了知识传递的速 度 ,技术是知识管理有效运行的基本平台,所以技术 不断提高是知识管理创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情 况下,新技术的使用都会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增强企 业的竞争力,但是技术开发或创新也可能带来一些风 险:一是企业在追求信息技术尖端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中,往往会投人大量的资金进行开发,致使企业陷入财 务危机,从而导致知识管理计划被搁置 ];二是可能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 2年 r新技术的不成熟 造成系统的安全漏洞或信息泄 可能由于问卷问题的模糊性及专家彼此之间无法沟通 而得到错误的认识;第二,在汇总处理专家意见时,可 密、损毁,以及财务危险等;i是创新技术的使用寿命 没有确定性,某些特定技术的寿命可能非常短暂。 能闪为操作者的主观因素而删除正确的意见;第 ,此 方法比较浪费时间和成本,需要多次征求意见才能得 2基于模糊德尔菲法的知识管理创新风险 评价模型 到一致性结果;第四,最后得到的专家意见,只是落于 某一可以接受的范围之中,而此范围隐藏着模糊性,如 果在处理过程中被忽视,就容易扭曲专家的意见。 ,={;二二二 毒薹霉兰 c 图l梯形模糊数最属度 1×(b一“)/2+1×(A一6) =1×((・一A)+l×(d一()/2 (2) 此,可以得到模糊数A的去模糊值为: A一(“+6+c+ )/4 (3) 若存在两个梯形模糊数A:(“,b,c, )和B一(a , 6 , ,d ),则利用Zadech的扩展原理,它们之间存在如 下四则运算: 一(“十d ,6+6 ,C十f ,d+d ) (4) 君一(叫 , , ,dd ) (5) (2)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指就某一问题通过向 多位专家 求意见,然后对每一轮的意见进行汇总处 理,将其作为参考资料发给参与专家,在此基础上让专 家提}{I新意见,如此反复,最后使得专家们的意见一致 即为最终结果。这种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 (3)模糊德尔菲法。模糊德尔菲法就是指将德尔 菲法和模糊数学相结合,用模糊数给评估对象或者评 估方案进行评估打分,最后利用统计分析和模糊数运 算,将评估得分转化为相对客观的数据。模糊德尔菲 法可以解决单纯使用德尔菲法中存在的模糊性问 题 。 2.2 基于模糊德尔菲法的知识管理创新风险评价模型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前面对知识管理创 新风险的分析,构建知识管理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目标层 反映总体目标的要求,即得出JxL险评价的结果;准则层 为知识管理创新中的4个主要创新风险,即知识创新 风险、人力创新风险、组织创新风险、技术创新风险;指 标层最为具体,是整个指标体系的基础层,用以说明影 响各创新风险的具体闲素。 (2)选定语言变量模糊数。在知识管理创新风险 评价过程中,评价人员在对各个风险指标进行判断时, 需要采用语言变量对这些影响L天J素进行定性描述,然 后再将这些语言变量通过统计方法或模糊运算变成准 客观数据。假定评估人员有N个,记为 ,每个评估 人员的评估结果的权重为 ,志=1,2…., ,即∑£ 一 1。由于每个评估人员掌握的评估对象的信息不同,且 关注的重点和个人看法也不同,所以要先对准则层的 权重进行评定,如果认为他们评定的结果重要程度是 一致的,即: £ 一£ (应:1,2,…,/-/Z:l,2,…, ) (5) 表l 知识管理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第12期 张伟,张庆普:基于模糊德尔菲法的企业知识管理创新风险评价研究 极 ・11 5・ 在对创新风险状况进行评价时,选用权重集合W一 识管理创新风险的模糊整体评价值。 , 叶 汲 {极低,低,中等,高,极高)来评估各准则的权重,用语言 Ⅵ 等级集合s一{极差,差,中等,好,极好}来评价各指标的 满意度 。权重集合w和语言等级集合s的隶属度函 次结构,以及权重变量和语言等级变量的隶属函数,利 噶 (6)评估结果分析。根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层 ㈨m" D 用模糊德尔菲法可以计算m待评价的知识管理创新风 险值的取值区间为(0.5,3.45),我们将风险评价得分 的取值区间对应模糊评价的评语集,将该取值区间平 均分为5个区间段 圳,并对应相应的评语集,划分结果 如下: r0.50≤A≤1.09,(1) 数用适当的梯形模糊数表示,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权重变量值的隶属度函数 ( O● , O● 0● , , 0● 8 , 极低(VI ) 低(I ) 中等(M) 0 2 4 6 , O , 1O 0 ● ● O ● O ● 3 5 7 9 “ l , , _ , ● , O ● , l ● 高(H) 极高(vH) O 0 l1.09≤A≤1.68,(2) A= 1.68≤A≤2.27,(3) (9) (“ 、4 , 6 , 8 , 0 , 0 0 ● . 5 7 2 ) O ● 9 l _ O 表3等级语言变量值的隶属度函数 语言变量值 J2.27≤A≤2.86,(4) 【2.86≤A≤3.45,(5) 梯形模糊数 (0,0,1,2) (2,3,4,5) (4,5,6,7) 一其中,模型(1)对应的评语集为风险极大;模型(2) 对应的评语集为Jx【险大;模型(3)对应的评语集为风险 般;模型(4)对应的评语集为风险较小;模型(5)对应 的评语集为风险小。企业可根据这个结果采用相应的 风险管理措施。 (6,7,8,9) (8,9。l0,l0) (3)确定准则权重模糊数。在进行知识管理创新 风险评价的过程中,首先要将评价者对不同准则的权 重用表2中的语言变量表示,然后利用公式(6)计算出 这些语言变量转化后的模糊数平均值( 为评估人员 数, 为准则数)。 :3 实例分析 以5位专家对某软件开发公司的知识管理创新风 险进行评价过程为例,说明基于模糊德尔菲法的知识 管理创新风险评价模型的实际操作性。 首先,5位专家对准则层4个准则进行权重评价, 利用公式(6)计算出各准则的模糊数平均值,结果如表 4所示。 表4准则的语言变量的权霞 (am L,Ⅱ 2 , 7l.,蜊,)= ( ∑k=l …・,寺 e志 (6) O O (4)确定指标满意度。评价人员根据自己掌握的 关于知识管理创新风险的不同信息,以及自己的研究 特长或所关注的重点,利用表3中的语言变量对指标 9 8 6 4 O O 9 9 层的各因素进行打分,然后利用公式(7)计算各指标对 该准则贡献的梯形模糊数( 为准则数,”为专家人数,P 为对应于某准则的指标数)。 一( l, 2,…bm )一 『 喾c c ,-, 塞c … 骞ce k ] (7) 由此可得权重向量: r(0. 0. 0. (5)计算模糊整体评价值。由公式(8)计算综合模 糊数: 一. l(0. w {(0. 0.×W一 (8) 1(0. 0. 式中: 表示准则的等级模糊数;W表示相应准则 的模糊权重。然后根据公式(3)计算Jll模糊值,即为知 EI E2 E { 4 E0 其次,专家再对指标层的各L大J素进行打分,如表5 所示。 El E2 EI{ E4 E 表5各指标的等级评分 知识创新时滞性 知识转化成功率 H H H H VH H VH M H M 组织形态稳定性 组织设计灵活性 VH H H H VH H H H VH H 创新目的明确性 知识存量可测性 知识员工流失率 奇缺人才补充度 引进人才作用性 激励措施有效性 企业员工满意度 M H H M H H H M H H I V M H M M I H M H H M H I VIt I H H M H M VH M M H M 组织机构合理性 组织文化效,}}=j性 创新技术成熟度 方案设计合理性 特定技术周期性 资金投资充足性 技术安全可测性 M H H H M VH I M H VH I{M VH I V H I{ I1 H M VH I I M VH M I VH I I H VH H M H I V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年 为了计算方面,现假设专家认为每个准则下面的 指标都是同等重要的,利用公式(7)计算出的指标满意 度模糊数为: x一[(5.20,6.20,7.2O,8.10)(5.04,6.00,7.00,7.92) (5.90,7.OO,7.90,8.75)(5.O4,6.04,6.92,7.6O)l 然后利用公式(8)计算出风险状况的综合模糊数: A (13.20,18.26,23.92,28.84),将A单位化可得:A 一(1.320,1.826,2.392,2。884),由此得出模糊值为:A 一(1.320十1.826+2.392+2.884)/4+2.106,即知识 管理创新风险的模糊整体评价值为2.106。 最后,由式(9)可以得知,风险值2.106处于信用一 般区问(1.68≤A≤2.27),说明该企业的知识管理创新 风险一般,公司可根据这个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 评估,以及根据对应的指标得分值采取相应的风险控 制措施。 4 总结 知识管理创新风险是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创新活 动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客观准确地认识该风险,是 企业了解知识管理创新活动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收益 性的必要前提。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了知识管理创新风险的概念,并归纳分析了其影响因 素,最后尝试性地利用模糊德尔菲法建立了知识管理 创新风险评价模型。此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在风险评 价过程中不能单纯使用计量方法的问题,同时对德尔 菲法的主观模糊性进行了修正,其评估结果比较合理, 能客观反映实际情况,相对于其它方法来说比较简单。 在利用模糊德尔菲法进行知识管理创新风险评价 以及提高其结果准确性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应该考虑指标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②本文在计算准则权重时,将评估人员的重要性同等 对待,实际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同时,为了提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还应该将各指标因 素对准则的权重进行评定;③可以尝试性地用计算机 等T具建立模糊德尔菲法的企业知识管理创新风险评 估系统,这样能简化评价工作者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 全锡万.管理创新与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9. [2] CHOI B.I EE H.An empirieal investigation of KM styles and their effect on corporate performance[J].Information&Mana— genment,2003(40):403—417. [3] N()NAKA。1.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11):96—104. [4] I'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s capability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 rlfl1.1997(1 8):509~533. [5] 王华方.知识管理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115. [6]ELIAS N,WRIGHT,A.Us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 terns to manage knowledge resource risks[J].Advances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2006,15:195—227. [7] 程际明.组织知识管理风险评价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6(6):31—35. [8]杨彤,王能明.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识别[J].情报杂志, 2005(5):2-7. [91 张智松.知识管理中的风险与防范[J3.图书馆论坛,2002 (3):10—16. [1O]张昕光,樊治平,孙永红.企业知识管理风险分析与评价 [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9):881—884. [11] 陈振斌,张庆普.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企业知识管理风险 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8(4):773—778. E12] 许祥秦,赵荣哲,王墨玉.企业知识管理风险分析与综合评 价EJ3.情报杂志,2007(5):68—70. [13]王培林.组织知识风险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 策,2008(2):161-164. [14]李颖,林聪颖.知识资本的企业知识管理风险预警机制研 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9):97—102. [15] 曲欢寿,郑建国.基于熵权和TOPSIS的知识管理风险评 价[J].情报杂志,2009(11):87—91. E16]李超.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企业员工知识风险控制EJf1.经 济问题探索,2009(7):83—86. [17] 金锡万.管理创新与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4. [183 MALHOTRA Y.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e—business performance:advancing information strategic to the“inter net time”EJ].Information Strategic.the Executive’s Jour— nal,Sununer 2000,16(4):5-14. [19]李中斌.风险管理解读[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2O一35. [2o1廖开际.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10:15. [21] (美)多萝西・伦纳德・巴顿.知识与创新[M].北京:新华 出版社,2001:15-34. [22] 陈晔武.知识创新的三重螺旋运动模型EJ].情报科学, 2005(2)2 172—174. [23] 田依林.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企业知识创新风险评价研 究[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0(8):149 152. [24] 张海峰,杨涛,卓超.知识经济与企业创新发展[M].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24. [25] 翟丽.企业知识创新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178. [26] 胡绍勇,郑应平.模糊运算确定I/1标的威胁程度[J].兵_T- 学报,1999,20(1):43—46. [271林娃,任泽平.模糊德尔菲法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论坛, 2009(5):1O2. [28]潘玉田,马新谋,马昀.基于模糊德尔菲法的主战坦克性能 评价研究[J].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08(9):86—87. [29]韩世莲,李旭宏,刘新旺,毛海军.多人多准则模糊层次分 析法的物流中心综合评价优选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 实践,2004(7):128—130. [3O] 崔士冬.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评 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50—51. (责任编辑:高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