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教学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越来越多的家长感叹现在的小学生写字越来越难看,再加上网络的普及,使得小学生动手写字的机会日趋下降。本文就针对这一现象展开讨论,通过总结写字课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 写字教学 问题 解决方法 一、小学生写字训练现状及其原因
信息时代飞速发展,人们敲打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学生的字却越写越难看。而且写字姿势东倒西歪,甚至严重到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错误地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导致孩子视力下降,甚至脊柱弯曲。那么,造成这些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学校对写字教学不够重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老师会认为写字课只是常规的写字训练,对考试没有什么帮助,所以写字课往往被挪作他用;其次,老师对于学生写字训练要求不够严格,其本质仍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第三,有些老师自身的板书都潦草不堪,甚至难以辨认,特别有些老师的书法知识有限,对学生无法做深入指导。对于小学生而言,写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入门阶段,因此要先入为主,把握好小学低年级的写字教学,否则将来纠正会非常困难。
二、小学生写字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 1.学生写字基础差
上文中也提到,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对于学
生的写字训练都未加以重视,所以导致学生书写能力差,无法适应正规的写字基本功训练。这时老师就要充分认识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竖立榜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可以以老师为榜样:老师在每堂课都认真写好每一个字,课下坚持书法练习,定期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以其它优秀的小学生作品为榜样:选取校外少儿书画学习班的优秀作品来班级中做宣传、张贴,激励学生进行写字练习;也可以随时从身边找出榜样:比如高年级同学的作品,或者报纸杂志上的优秀作品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 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作业批改,尽量从学生的作业当中找出学生的进步点,对学生加以鼓励增强其学习自信心。评语要具体、明确地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和缺点,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进步较快、写字认真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赞赏,对于表现稍差的同学加以辅导,帮助其快速提高;而对于书写不合格的学生,则要单位“开小灶”,写一些范字给他们临摹,再加以思想教育等。这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会带给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其学习兴趣。 2.未形成良好的写字和练习习惯
现在很多小学生的坐姿以及执笔方法都不正确,如果写字课上训练临摹则等同于抄写。这时就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入手。严格遵守“一寸、一尺、一拳”的要求。良好的写字习惯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过程非常之漫长,但这个过程也是磨
练学生意志的难得机会,要在小学阶段就要养成良好、正确的写字姿势的习惯。但现在却有很多学生已然养成了一些“恶习”:写字时弓背、塌腰、斜肩、埋头,眼睛距离书本过近,本子放正就是写不出正字,等等。这时老师一定要从严、从实、从细节开始抓起,抓住练习写字的最佳阶段,帮助学生矫正写字姿势。
具体做法如下:老师先向学生明确写字姿势不规范的危害,严格做到姿势不对不写字的要求。经常对学生进行督促和集中指导。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他们爱动、好玩,对于老师的话容易转眼就忘。这时最原始的方法就中不厌其烦的加以叮嘱,让学生知道写字姿势不正确会给身体带来什么样的危害,比如驼背、近视、斜肩等,耐心地引导孩子逐步养成“姿势不对不写字”的习惯。 老师还可以寻求其它学科老师的配合,做到每个科目的老师对于写字要求的一致性。即写字不只是写字课上要讲究姿势,它要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请其它老师协助要求,督促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及时规范和纠正其错误的姿势。 3.写字训练量不足
写字是一种技能训练,要想写好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就要坚持天天训练,只有达到了足够的训练量才能达到写字教学的目标,但目前写字课在小学课程的安排中是严重不足的,上文中笔者也提到过,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本就聊聊无几的写字课还经常被挪作他用。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坚持把写字课上下去之外,平时的作业练习也要抓紧,更要利用一些自习、课余时间,选派一些
书法功底较好的高年级学生,到各个低年级段进行辅导和帮助。可以先从铅笔来进行,这样既解决了小学低段学生训练量不够的问题,又让高段学生有了一个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而因为是学生教学生,会让孩子们没有距离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唤起学生练习写字的思想共鸣,从而提高写字的积极性。
总之,学校和老师要加强小学生写字训练,纠正其不良的姿势和执笔方式,培养其良好的写字习惯,使学生从小就能掌握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丽霞.改进小学生写字教学的几点意见.字词教学,2009,(2).
[2]刘茂亮.例谈低年级写字教学中形象化语言的妙用.小学教学(语文版),2010,(6).
[3]陈红波.小议低年级写字教学[j].文教资料,200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