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成语的语义,切忌望文生义
如:成都五牛俱乐部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改为“望尘莫及”)
这样的词还有:万人空巷、炙手可热、首当其冲、久假不归、明日黄花、细大不捐、石破天惊、危言危行、文不加点等。 2.看谦敬是否错位
如: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不吝赐教、鼎力相助、洗耳恭听、率先垂范、敬谢不敏、德薄才疏、班门弄斧、不情之请 3.看成语所在的语境
如: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不是设想,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 4.看成语的语法功能
如: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漫山遍野的怪石,于是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敌军的妙计。(“出奇制胜’,其后不能带宾语)
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5.看感情色彩
如:范曾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趋之若鹜”贬义成语,可改用“纷至沓来”) 要结合语境明辨成语的褒贬。特别强调的是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不应视为一种错误。 6.看所指的对象
如:这家刊物洗心革面,不再刊登低级趣味的作品,决心办成高层次的文学刊物。(“洗心革面”比喻人彻底悔改)
有些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的如:白头偕老、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秦晋之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破镜重圆。 7.看成语的使用范围
如: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作好各方面的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重词轻用或轻词重用。(“三长两短”,指意外灾祸、事故,也特指死亡,词义很重。) 8.看表达重复与否
如: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再如:许多莘莘学子,被人贻笑大方,忽然恍然大悟,现在当务之急,囊括全部金牌,独自孓然一身,难言之隐的苦衷,口若悬河地说。 9.看是否符合逻辑
如: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莘莘”形容众多,自相矛盾。 10.看成语本来意义
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不少成语现在都使用它的比喻义或引申义,但本义偶尔还会出现,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具体参考12注意。 11.注意容易混淆的成语
一挥而就(思维敏捷)、一蹴而就(求之过急,否定句); 耸人听闻、骇人听闻;
无微不至、无所不至、无所不为; 不以为然(不同意)、不以为意(不重视); 不容置喙、不容置疑;
不胜其烦、不厌其烦、不厌其详;
蔚为壮观(建筑、景观)、蔚为大观(文物、艺术); 徇私舞弊(照顾私人关系)、营私舞弊(为自己); 生机勃勃(不形容人)、生气勃勃(自然、人均可); 不名一文(贫穷)、不值一文(无价值); 难分难舍、难分难解; 不忍卒读、不堪卒读; 一清二白、一穷二白; 一唱一和、一唱百和; 一触即发、一触即溃;
变幻无穷、变幻无常;
一发不可收(持续发展)、一发不可收拾(难以控制); 金科玉律、清规戒律; 春意盎然、春意阑珊;
不负重望、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 鱼目混珠(物)、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人); 无可厚非(有点错)、无可非议(没有错); 蹉跎岁月、峥嵘岁月; 息息相关、休戚相关; 如虎添翼、为虎添翼; 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12.注意双重色彩、多重意义的词语
有些词语具有双重意义,命题者有时“舍多取少”,如: 灯红酒绿(①贬义,腐化生活;②中性,繁华景象) 想入非非(①贬义,想法脱离实际;②中性,大胆的想象) 淋漓尽致(①中性,尽情酣畅;②贬义,暴露彻底) 平铺直叙(①贬义,说话写作平淡;②褒义,文章易理解) 左右逢源(①贬义,办事圆滑;②褒义,得心应手)
洁身自好(①褒义,保持纯洁;②贬义,只顾自己,不关心公众利益)
不翼而飞(①突然不见;②消息传播迅速)
数米而炊(①办事琐碎,多劳而少益;②过分计较小利益;③形容
吝啬或生活困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