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析醒脑开窍法中部分腧穴的刺法

试析醒脑开窍法中部分腧穴的刺法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50

天津中医药

Tianjin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09年2月第26卷第1期Feb.2009,Vol.26No.1

试析醒脑开窍法中部分腧穴的刺法

米春存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天津300193)

摘要:通过对醒脑开窍法中极泉等腧穴的取穴、针刺手法及针刺效应的分析,说明醒脑开窍法中这几个腧穴的针刺操作是通过对穴位局部相应神经干的适量刺激,配合醒脑开窍法中其他腧穴的针刺,共收开窍醒神、疏通经络之功。说明醒脑开窍法是在对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的客观准确认识的基础上,对中医针灸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醒脑开窍;部分腧穴;刺法;分析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19(2009)01-0050-02

石学敏院士于1972年创立了醒脑开窍法[1]。他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深厚的理论基础归纳出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发为中风。醒脑开窍针刺法以阴经穴为主;督脉穴为主,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并且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逐一确定了腧穴位置、进针深度、针刺方向、施术手法、施术时间、针刺效应及针刺最佳间隔时间等。使“醒脑开窍”针刺法日趋规范化、剂量化、科学化。

但笔者在学习醒脑开窍法的过程中体会到,通过对醒脑开窍法的部分腧穴的取穴、针刺手法及针刺效应的分析说明。醒脑开窍法同时也是在对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的客观准确认识的基础上,对中医针灸理论及临床实践的进一步完善提高。

以极泉穴为例,醒脑开窍法要求取穴时极泉穴原穴沿经下移3.3~6.6cm,避开腋毛,直刺5cm,用提插泻法,以上肢抽动3次为度。但临床实际操作中,针刺极泉穴不光会产生上肢抽动的效果,患者同时还有向手指放射的电击感。结合针刺部位的解剖结构[2],所取的极泉穴深部有前臂正中神经通过。而这些反应有可能和刺激前臂正中神经有关。

再如三阴交穴,醒脑开窍法要求取穴与传统经穴相同,取内踝上10cm,胫骨内侧面后缘,但针刺时要求沿胫骨内侧面与皮肤成45°刺入。用提插补法。以下肢抽动为度。结合三阴交穴的局部解剖[2]。按照醒脑开窍法的要求进针,有可能是胫神经干受到刺激而引起下肢抽动。如果按照常规手法,与皮肤垂直进针,则避开了胫神经。即使用大幅度提插手

法,也不容易引发下肢的抽动。

再如委中穴,醒脑开窍法要求患者取仰卧位,下

肢伸直并抬高,取穴与传统委中穴相同,由腘横纹的中点进针,直刺1.7~3.3cm,施提插泻法,使下肢抽动3次为度。但临床按照要求操作,不容易引起下肢抽动,如果进针后针尖略向外倾斜10°~15°角,向胫神经方向进针,则容易引发下肢不自主的强烈抽动。并伴有向下肢远端放射的电击感。这种针刺效应也可能和胫神经干刺激有关。

综上所述,醒脑开窍法中这3个腧穴都是靠近神经干的腧穴,再结合每个腧穴的针刺效应。是否可以这样认为,醒脑开窍法中这3个腧穴的针刺操作是通过对穴位局部相应神经干的适量刺激。配合醒脑开窍法中其他腧穴的针刺,共收开窍醒神、疏通经络之功。认识到这一点,也有助于笔者理解醒脑开窍法中这3个腧穴的针刺手法,因为应用提插手法,可以使在针刺操作时适当调整针尖的方向以试探并触及相应神经干,并且由于提插手法可以使针体在垂直于神经干的方向上由浅入深、由深至浅地快速运动,故当针尖刺激神经干产生肢体抽动的针刺效应后,针尖及时远离神经干,以保证针刺只对相应神经干产生一个短暂的轻微刺激,避免了不当针刺对神经的损伤。

虽然现代科学研究无法明确经络的实质,但很多研究都表明,神经系统是经络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法。在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上,借鉴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知识,在部分腧穴的针刺操作中,既刺穴,又“刺经”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医针灸基础理论。

参考文献:

[1]石学敏.脑卒中与醒脑开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2]姜树学.人体断面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12.

作者简介:米春存(1974-),男,2006级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08-06-14)

2009年2月第26卷第1期Feb.2009,Vol.26No.1天津中医药

Tianjin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51

AnalysisonacupuncturemethodofsomeacupointsinthemethodofXingnaoKaiqiao

MIChun-cun

(TianjinUniversityofTCM,Tianjin300193,China)

Abstract:Theselectingpoint,manipulationsacupuncture,andthereactionofpuncturingofsomeacupointssuchasjiquaninthemethodofXingnaoKaiqiao(XNKQ)wereanalyzed.Whenpuncturetheseacupoints,wegiveaproperstimulationtothecorrespondingnervesneartheacupointcombiningwithpuncturingotherpointsofXNKQ.Wegottheeffectof“activatingbrainandopeningorifices,dredgingthemeridianandcollateral.ItwasconcludedthattheXNKQwasatheorybasedonthefullknowledgeoftheanatomyofnervessystem,andcomplementoftheTCMtheory.

Keywords:XNKQ;someacupoints;manipulationmethod;analysis

···································

·临床报道·

猪苓汤加味治疗慢性肾炎62例临床观察

赵萌

(天津市中医医院内科,天津300140)

关键字:慢性肾炎;猪苓汤;治疗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19(2009)01-0051-01

服用。一般14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3.3.1

124例病例均为门诊病历,随机分成两组。

3.2

治疗结果疗效标准治疗结果

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1997年制定的慢性肾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33例,有效

笔者在临床中应用育阴清热利水的猪苓汤加味治疗阴虚型慢性肾炎,取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1.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炎疗效标准拟定疗效标准[3]。

24例,无效5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为91.9%。对照组显效27例,有效19例,无效15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为74.1%。4讨论

根据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在传统中医学的“水肿”、“虚劳”、“腰痛”、“眩晕”等病证中有类似记载。慢性肾炎其病机总为本虚标实,故阴虚型慢性肾炎治疗多以养阴为主佐以补气,兼利水,方以猪苓汤加味。猪苓汤乃临床常用经方,具有育阴清热利水之功,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渗利小便,滑石清山茱萸、山药加强养阴之力,党热通淋,阿胶滋阴润燥,生地、参、黄芪补气固表,诸药合用渗利与养阴清热并用,利水不伤阴,滋阴不恋邪,治疗阴虚型慢性肾炎有效率为91.9%,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方可有效缓解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少尿蛋白及尿红、白细胞计数,从而改善血尿、蛋白尿,并对肾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延缓了慢性肾炎向肾功能衰竭的发展,提高了慢性肾炎患者的健康指数和生存质量。参考文献:

[1]王海燕,郑法雷,刘玉春,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

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医内科杂志,1993,32(2):131-133.(试行)[S].[2]郑筱萸.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7-15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7年制定20种疾病临床指导原则之一[J].

陕西中医,1998,19(1):封底.

治疗组62例,其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8岁,患者病程2~22a不等,其中伴有高血压33例,尿蛋白(+++)29例,(+++)-(+)21例,(+)12例,镜检红、白细胞超过正常59例。对照组62例,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55岁,患者病程1.5~20a不等,其中伴有高血压31例,尿蛋白(+++)30例,(+++)-(+)18例,(+)14例,镜检红、白细胞超过正常56例。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小便不利、水肿、腰痛等症状,且均有反复发作的病史,常因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诱发。两组年龄、病程、病情具有可比性(P>0.05)。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西医诊断标准按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

[1]

要》慢性肾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按《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2]

中医辨证属阴虚型。并筛选出肾功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能异常及合并泌尿系结石患者。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保肾康,10mg/次,2次/d,雷公藤多苷1.5mg/(kg·d),30mg/次,1次/d,并根据伴有高血压者予拜新同(硝苯地平)血压变化情况调整。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猪苓汤加味。方药:猪苓、茯苓、泽泻、阿胶(烊化)、滑石(包煎)各12g,生地、山茱萸、山药各10g,党参、黄芪各15g;肝阳上亢者加钩藤、天麻;血瘀者加丹参、川芎、赤芍;血虚者加赤芍、当归。1剂/d,分两次

作者简介:赵萌(1981-),女,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收稿日期:2008-08-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