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创意产业文献综述_束俞俊

文化创意产业文献综述_束俞俊

2022-03-03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经济◎经济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文献综述

束俞俊1 汤 楠3/安徽大学行政管理07级硕士 汪传雷2/安徽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师

【摘 要】 本文首先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文献分析,随后从文化产业的的界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信息共享等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就进一步研究领域和重点提出展望。【关键词】 文化 文化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 信息化共享

一、研究历史的回顾与研究现状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今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上非常重要,文化上的强国将成为经济强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新世纪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世界范围看,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已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实。据统计,根据艺术美国人(Americans for the Arts)2008年公布的美国创意产业报告,2008年,全美的创意产业企业上升到了89.8万家,占总数的8.4%;创意产业的就业人口为490万人,占总数的6.2%。

文化创意产业是信息时代和文化经济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以现代科技和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意创新为核心和灵魂,贯穿生产、传播、流通、消费等产业发展全过程的综合概念;是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集群。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本身是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发展的,其内涵和外延是不断延伸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理论研究也随着实践不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有着深厚的土壤,诸如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全社会经济富裕程度的提高和人们消费结构的转变(文化消费比重上升)……其重要性还表现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发展文

化创意产业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新体系和国家文化安全体系。

我国文化创意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限制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为了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水平,提高企业与政府的经营管理效率,有必要建立区域级的文化创意产业公共信息平台,通过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公共信息平台,使得文化创意等13个行业协同工作,使文化创意产业能够真正畅通无阻地流动起来,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安徽省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政府在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共享平台过程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及其在建设和运行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中的作用,并提出具体的建设方案。

截至2009年10月,公开发表的文献当中直接针对某个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做整体性的研究很少,仅有文献对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在促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意义进行了介绍,或是对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功能的探讨,提出了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的功能要求、运行模式和架构等,并且对建设和运行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

机制,改变依山靠山的惰性,健全自主创新体制和激励机制以培育具有示范效应的创新型国企;对于民营企业,要推动其逐步走出家长式管理和封闭式运行,建立良好的契约治理机制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制度基础,并在自主品牌塑造过程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发挥民营企业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壮大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力量;对于外资企业,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鼓励其增大知识外溢性及与其它企业进行真正的技术交流以达到创新带动作用。三是鼓励企业通过产学研的形式积极申报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并规范相关法律法规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以巩固其创新成果。

(三)加大产业自主创新投入力度。为了改变产业自主创新科技经费投入不足和科技人才投入不均的现状,必须建立起适应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多元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和人才配置机制。对于多元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初期应加大政府财政和金融贷款的自主创新投入以加强优势产业创新能力和培育新兴产业创新优势;而后期则应通过建立以产业内自有循环资金投入为主,政府积极财政和金融支持为辅的方式来满足产业自主创新科技经费投入。同时,各省市相关产业应力争得到地方政府对产业自主创新的专项资金。对于科技人才配置机制,首先肯定创新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其次,通过建立统一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和管理机制来协调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间的人才配置比例,并且加快创新教育培育模式,培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兼具、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新型创新人才以推动产业自主创新。

(四)加强产业自主创新中介服务。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主要力量是分工协作,分工越来越细,也意味着社会运行效率越来越高。同样地,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生产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分离出来而独立运行,产业自主创新的中介服务业也就随势而生。因此,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市场体系结构应该是“政府-中介服务-企业”。为此,一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机构,通过国家重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来支持产业自主创新。二是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对

产业集群内企业主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服务,提供企业所需的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建立产业自主创新技术顾问团为企业提供及时、全方位咨询服务。三是完善包括技术市场、人才信息市场、产权市场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以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组织的联动作用,从而提高产业自主创新成功率和成果转化率。

(五)增大产业自主创新支持作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内外环境,包括产业本身的运行环境和政府营造的制度环境。产业本身的运行环境主要是产业园区的发展为产业自主创新创造的资源共享环境,这需要整合现有产业园区资源,规范产业园区管理并做好相关配套建设,以培育相关产业中领头企业和核心企业结合的产业自主创新战略联盟,通过技术示范和带动的方式提升整体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而政府营造的制度环境则要求政府在法制规范、政策制定中发挥服务型作用。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产业自主创新进行鼓励和保护;通过建立分散风险的风险投资制度为自主创新提供财政和金融支持体系。总之,政府需为产业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EB/OL].2006/01/10

[2]朱敏.政府在节能减排中要构建三大支持系统[J].政策瞭望.2007. 10[3]余学锋.浅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 11

[4]科技部将大力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07.03

[5]熊荣生.制约宁波产业自主创新发展的瓶颈及其对策[J].企业经济.2008.5

[6]辜胜阻.六大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EB/OL].2006.07.06[7]丁永波,周柏翔.提高吉林老工业基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

·70·《中国商界》2010年4月总第196期经济◎经济研究必须要采用政府组织、协同开发、实施共建平台机制形成共识。政府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规划和领导者, 能充分协调利用产学研力量进行研究开发, 进而能够整合分布在不同部门、产业和企业的信息资源, 整合不同的企业信息系统、部门管理职能, 通过共建机制逐步整合文化资源,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智能化管理,但对政府在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中的具体定位和功能还缺乏系统化的研究。

别强调核心源头——“创意”。

但同时对创意产业的理解在还有些各国学者之间有很大的分歧,由此造成了在创意产业外延的行业界定上的不一致。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

英国政府把就业人数多或参与人数多、产值大或成长潜力大、原创性高或创新性高三个原则作为标准,主要选定十三项创意产业,包括软件开发、出版、广告、电影、电视、广播、设计、视觉艺术、工艺制造、博物馆、音乐、流行行业和表演艺术等产业。

霍金斯(2003)对美国的创意经济核心产业界定认为研发、出版、软件、电视与广播、设计、音乐、电影、玩具、游戏、广告、建筑、表演艺术、工艺、电玩、时装和艺术等十五个行业。

凯夫斯(2004)认为与文化有关的创意产业包括了书籍、杂志印刷业、视觉艺术(油画与雕刻)、表演艺术(戏剧、歌剧、演唱会、舞蹈)、有声唱片、电影和电视节目,以及时装、玩具和游戏等。

杜德斌(2005)认为创意产业范围包括核心部分(如视觉、文学、音乐、表演、造型艺术等)、扩散部分(如传媒业、唱片业、电影业、广告业、设计业等)和聚合部分(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艺术品市场、教育产业、旅游业等)。

香港(2003)认为把11项产业纳入创意产业的范围,并依其属性分为3大类:文化艺术类(如艺术品和古董及工艺品、音乐、表演艺术)、电子媒体类(如数字娱乐、电影与录像带、软件与计算机、电视与电台)和设计类(如广告、建筑、设计、出版)。

张京成(2006)认为中国的创意产业大体分成八个大类:工业设计类、影视艺术类、软件服务类、流行时尚类、建筑装饰类、展演出版类、广告企划类和运动休闲类。

上海市(2005)认为创意产业主要界定为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艺术、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五大类,并涉及38个中类、5个小类行业。

如前所述,各国(地区)学者对创意产业的外延界定虽有差别,但主要集中在文化、艺术和设计类等视“个人创造力”为生命的产业。在产业类别上分为核心产业和外围产业。核心产业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上,而外围产业也可称为支持产业,主要集中在分配和交换环节上,涵盖了旅游业、教育培训业和餐饮业等。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或称“创意经济”(creativeeconomy),也被理解为“文化产业”( cultural industry,如英国采用)、“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y,如澳大利亚采用)和“版权产业”(copyright industry,如美国采用)。简单而言,创意产业即是将“点子”、“主意”或“想法”产业化形成价值并带来就业的产业。由于各国(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在概念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了创意产业不同的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霍金斯(Howkins)(2003)认为从专利授权角度出发,认为创意产业主要包括著作权(copyright)、专利(patent)、商标(trademark)、设计(design)等四项产业,并由此形成了智慧财产。因此,创意产业可界定为“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本质是用创意资本投入把所有产业联系在一起”。

凯夫斯(Caves)(2004)认为从文化经济学角度定义创意产业,并力图构建一门新的创意产业的文化经济学。他认为,创意产业是“提供给我们宽泛地与文化、艺术或仅仅是娱乐价值相联系的产业和服务”。

Wu Weiping(2005)认为创意产业是“一系列知识密集型产业依赖于个人创造力和天分而不断推动产品和工艺的发展和创新,并经常以专利授予的数目来衡量的产业”。

王缉慈(2005)认为从创意产业的主要来源出发,认为创意产业是那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性内容密集型产业”。一般具有三个含义:(1)来自创造力和智力财产,又称智力财产产业(IP产业,intellectual property industry);(2)来自技术、经济和文化的交融,又称内容密集型产业(content-intensive industry);(3)来自创意人群发展创造力的文化环境,往往与文化产业(cultureindustry)概念交叉使用。

张京成等(2006)认为从创意产业特征出发,认为其应具有四个特征,即人的创造力、可以产业化或具备产业化潜力、体现文化的外在性和具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因此,可定义为“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来源于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智慧,并通过科技的支撑作用和市场化运作可以被产业化的活动的总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认为定义创意产业为“结合创意生产和商品化等方式,运用无形的文化内涵,创造出内容密集型的产业活动。且这些内容基本上受著作权保护,形式是物质的商品或非物质的服务”。

香港大学(2003)认为把创意产业直译为“创意工业”,从创意生产系统研究角度出发,把创意工业定义为“一个经济活动群组,开拓和利用创意、技术及知识产权以生产并分配具有社会及文化意义的产品与服务,更可望成为一个创造财富和就业的生产系统”。

上海市(2005)认为从物质生产功能角度出发,认为创意产业是“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

与此同时,这两种定义也引起了其他学者的质疑和批评。如斯图亚特·坎宁安(Sgtuart Cumingham)(2004)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凯夫斯太狭隘,还是霍金斯太包容”的疑问。

姜奇平(2006)认为直接对凯夫斯的“创意经济”提出批判,认为其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创意经济中,从而提出“新创意经济”(网络革命内生于创意经济中)代替凯夫斯的“旧创意经济”。

综上所述,各国(地区)学者对创意产业内涵理解都是非常接近的,即“强调创造力对经济的贡献能力”,定义着眼于整个产业链,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产业源泉、产业路径和产业的社会效果,特

三、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十年,文化企业是主体,是核心,是文化产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源头。而生产力与竞争力建设绝不是空中楼阁的幻想,需要一系列关键环节的支撑和衔接,今后,随着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将会激增,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这是值得我们格外关注的?上述种种趋势都要求我们,既要放眼全球,深刻认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意义,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加快制定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和对策,推动文化产业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ohn Howkins(李璞良译).创意经济一好点子变成好主意[M].台北:典藏艺术家庭出版社.2003:44

[2]Richard Caves(孙绯等译).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Creative Industries: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78

[3]王缉慈.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续).前线[J].2006年第4期:24-25

[4]陈建军.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及其选择.浙江社会科学[J].2006年第3期

[5]张泉,沈望舒.2007年:北京文化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4-49

[6]刘东勋,宋丙涛.耿明斋.新区域经济学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9-91

[7]蒋三庚,王晓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7)[8]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35)

《中国商界》2010年4月总第196期·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