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画人物创作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教学心得ARTEDUCATIONRESEARCH高校中国画人物创作课程教学实践研究□杜摘跃要:中国画艺术是人类美术史上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并且具有兼容性和创造性的艺术门类,也是具有完整的高层次学术理论体系支持和人文精神追求的视觉艺术。中国人物画创作是能够真实记录绘画者人格心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下的高校中国画人物创作教学实践研究中,教师必须坚持以笔墨为根基,以人文关怀精神和中国民族化的艺术表现语言符号为基本导向,吸纳优秀的外来艺术为己用,这样才能在高校中国画人物创作课程中指导学生创作出具有民族气派与时代特征的人物绘画作品。关键词:人物创作教学实践笔墨造型一、高校人物创作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方法高校中国画人物创作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创作这一环节。此前的工笔与写意人物写生、人体写生课程中的笔墨技法与构图形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作水平,人物写生中的写生意识和人物画经验有助于提升画面的用笔与整体性。此外,还要求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临摹与写生技法,白描、染色技法以及笔、墨的变化,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对人物进行创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技能。在实践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立意、构图、色调与色稿设计等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方法以示范法、观察法为主,辅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教师通过中国画人物创作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人物创作的传统理论知识、现代理论知识和传统表现技法、现代表现技法,并具有一定的写生创作和组稿能力。运用中国人物画传统技法知识,如人物画传统审美、传统章法、传统造型、传统立意等,逐步向创作稿过渡。掌握创作中的立意、笔墨、经营、个性、境界等环节,明确创作与生活的关系,要求学生独立创作一幅具有审美趣味的人物画。境客观描写。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对优秀人物画作品的赏析与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借鉴古今优秀的人物画作品的各种表现方式完善自身人物画创作的需求。最后,教师通过举例讲述使学生明确人物画创作过程中的三种进程与形式。第一,构思与立意同步在人物画的创作过程中,对形象的塑造与绘画的立意是同步进行的。这多体现于人物的现场写生与创作。第二,构图先于构思。这多体现于对人物的写生速写进行加工、提炼,并在人物的绘制过程中由笔墨形态生发出。第三,构思立意先于构图。如,确定好一项重大的庆祝活动或历史事件而进行的构图创作等。三、高校中国画人物创作课程教学中的技法教学研究1.中国画人物创作中对画面构图法规的运用在高校中国画人物创作中,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西方绘画理念的影响,一些学生在构图中多以焦点透视的构图形式体现,这一构图形式在创作实践中多受限制,也难以体现国画的美感。所以,在人物创作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打破这种习惯性的思维,要把中国画的散点透视理论运用到中国人物画的构图之中,从而丰富画面的表现形式。一幅优秀的中国人物画创作主要体现在人物的构图处理上。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求学生确定画面大的脉势,在掌握好大的主次关系的同时,更要重视画面的均衡、对比与各结构之间的协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进行草图训练,然后根据草图有目的地对素材进行删减或补充。画面的各种人设要清晰,要有主次关系,务必使画面中的每个细节都服务于画面主旨的表现。在对画面小稿满意以后,才能要求学生在正稿上进行绘制。从事工笔人物创作的学生除了对画面小稿进行绘制外,还要进行色彩稿的绘制与设计,对大的构图与立意做到胸有成竹。2.对人物画绘制过程中笔墨与人物造型关系的处理构图完成以后,便要依据人物形象进行笔墨塑造。人物画的创作以工笔人物画创作和写意人物画创作为主。两者以线条为主要的表现形态,都离不开对线的塑造和提炼。“以形写神”是我国传统绘画独特的造型理念和原则,对于作为造型主要因素的线条,则需要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概括能力。在中国画人二、高校人物创作课程教学中的理论教学研究首先,在中国画人物创作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人物的基本造型规律与方法。在人体结构的理论教学中,使学生掌握骨骼与肌肉的组织结构,以及人物衣纹的穿插、叠加等造型规律知识。在此理论的讲述中,要明确以下几点:第一,要使学生了解人体骨骼造型结构,如头部骨骼主要的骨点和转折等。第二,要用概括的方法观察人体形状,用最简单的几何形体塑造出人体的轮廓与运动趋势。第三,要重视肌肉拉伸对人体形态与神态的表现因素,明确人体的各种运动与变化是通过哪些肌肉的收缩或拉伸产生的。其次,教师通过讲授美术史理论,使学生了解中国人物画的审美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要求学生抓住有利于传神的眼神、手势、身姿与重要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于传情的面部手势而略于衣冠,详于人物活动及其顾盼呼应而略于环121物创作实践教学中,可以把线的用笔分为以下三个形态。第一,实入虚出,即在绘制人物形象时摁笔而入、提笔而出,使线条呈现亦实亦虚之形态。这种方法多用于表现衣物的穿插、人物的肌体转折等。第二,实入实出,即在绘制时摁笔而入、顿笔而出,使线条呈现出一种内在的力量感,多用于表现骨骼等坚硬部位的转折和背景山石的绘制等。第三,虚入虚出,即用笔虚起,摁笔而行虚锋,提笔收尾。这种线条轻盈飘逸,多用来表现头发、衣纹、丝绸等柔软的物体。黄宾虹提出墨分为七种,即浓、破、积(渍)、淡、泼、焦、宿。一幅完整的人物画创作对于墨色层次的把控与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以一幅写意老人为创作题材:首先在大概确立好构图与人物形体以后,使用焦墨画出他凌乱的头发,要乱中有整、主次分明。而后沿着额头往下画,注重五官的特征表现与神态,特别是颧骨部分用淡墨轻皴以表现其厚度。在处理笔墨关系时,要敢于下笔,同时要重视墨块间的均衡、蓄势、呼应、节奏等,注重表现墨色的浓淡、干湿等变化。气韵的产生与用笔的节奏有关系,也是水墨干湿、浓淡变化所生成的墨气所致。通常湿墨倚干笔支撑方能立足,而干笔需要湿墨润之,使墨色在对比中显得协调。在整幅人物画的墨色变化中要体现浓淡、干湿的互加。通常淡墨中以浓墨点醒方得精神,浓墨以淡墨加染方得干湿互交方得和谐。层次,3.人物画创作的着色技法人物画创作的着色关键是要概括,要体现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的绘画原理,平衡整幅画面色与墨的关系,如果整幅画面的墨(上接第120页)一”。画家在创作时以自然为媒介,追求艺术的淳朴美,再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而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禅宗主要讲究顿悟、内在、超越,中国画讲究神韵,神韵正是禅宗思想的体现,也是众多国画家不断追求的境界。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便形成了具有深厚意义的中国画作品。2.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与审美感受能力中国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先辈艺术实践和精神追求的结晶。真正的艺术是不朽的,值得我们不断欣赏、体会其中的艺术感和文化内涵。不过,欣赏美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才能得到提升。开设中国画鉴赏课程是教育学生了解艺术美的有效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大量的优秀中国画作品,从而了解优秀画作的艺术特点,进而提高自身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感受中国画的美不仅需要精美的中国画作品作为媒介,还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掌握鉴赏的方法。学生掌握鉴赏中国画的方法后再去鉴赏中国画,不仅可以体验到作品的意象美,还可以领悟创作者内心的情感,了解创作者的学养、审美追求以及人格气质,从而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感受能力,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自身的气质。升艺术修养,3.增强学生的教学技能,提高其他课程的教学水平中国画的鉴赏是对中国画作品进行领略、欣赏,在优秀的作品中发现美、感受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慢慢培养对艺术美的感受能力,提升审美取向。中国画鉴赏课程不仅能增强学生今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教学技能,对于今后不从事美术教育色偏淡,则上色不宜过重。反之,如果整幅画面墨色浓重,则需要以一些颜色加以点缀。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据对象自身的特点选用曙红、胭脂、赭石等作为身体和脸部的基础色。在第一遍着色时,可以等墨底未干或完全干透时进行着色,这样墨与色会显得比较和谐。在上色过程中,为了避免颜色过于艳丽,可以在原色中加入少量的淡墨,使色彩更加稳重、协调。在上色时,对于水分的运用也是相当重要的。如,在对脸部上色时,可以根据对象的年龄与皮肤所产生的质感添加水分。同时,在行笔的过程中要注意用笔的速度,控制水分的渗化,使画面墨色交融。结语中国画人物创作课程是高校国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创作是对学生基本国画素养的体现和对高校所学中国画技法的应用。在中国画人物创作中,既要强调对国画技法的施展,又要体现创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正是这样,才使中国画人物创作课程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对高校人物创作课程的绘画技法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讨论时,更应侧重对创作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进行深入的探究,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绘画技能的提升,而且对其创作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的完善也有很大帮助,能促进高校国画课程教学实践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编辑桂湘书工作的学生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拓展了想象、联想和再创造能力。4.丰富学校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全面发展就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美术课程所占总课程的比例不大,加入中国画鉴赏课程可以使课程结构更加完善。在学习完中国画鉴赏课程后,学生的艺术技能和教学理论水平能够得到一定幅度的提升,知道如何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学生的身心也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结语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开设中国画鉴赏课程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对中国画的鉴赏与认知能力,使学生在获得精神愉悦的同时提高审美感受与想象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美、感受美,并且能够进行审美创造,进而提升审美素质,促进身心发展,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中国画鉴赏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左庄伟,徐泳霞.美术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2]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3]许韶平,王海芳.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新探.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作者单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编辑张泽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