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植物学标本库建设总结

植物学标本库建设总结

2020-01-17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植物学标本库建设总结

1.2实施过程以及主要成效的总结报告

带领2010级园艺、植物保护两专业共计166名学生到霸王岭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植物学实习,聘请廖文波教授和陈庆、王进强两位林业工程师为校外指导老师,指导同学们识别热带雨林丰富的植物物种,亲身体验热带雨林气候特征,让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的强烈意识。实习结束采用现场实物识别考试的方法对同学们掌握植物信息的情况进行了测试,考试结果良好,充分证明野外实习对同学们掌握植物学分类基础知识效果显著。

考虑到野外实习的安全性,在学院领导的要求下,我们带领2011级园艺、植物保护两专业学生到儋州市王五镇石马岭进行了为期2天的植物学实习,虽然实习时间较短,能看到的植物有限,但同学们仍然表现出了到野外、到大自然中去认识植物的热情和积极性。但从考试成绩来看,其效果与到霸王森林公园实习的学生相比较差。

8月11日至25日,我们带领2011级园艺、植物保护两专业部分学生到儋州市番加镇松涛水库水源林进行野外考察,对水源林常见植物以及松涛水库周边野生植物进行识别和分类。在半个月的调查过程中,同学们采集了大量标本,收集到许多信息,加深了在理论学习中对植物的认识。

通过三次大规模的野外实习,同学们积极参与,不怕劳苦,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制作标本,经统计目前已经采集75个科110多个种的植物标本,已建立初步规模的植物标本库,并按时完成课题规定的70个科的任务。(参见附件1)

另外系统附件设计、制订完成了植物学野外实习的相关教学大纲、安全协议、师生职责、考试试卷等,为规范植物学野外实习奠定的坚实基础。(参见附件2)

1.3项目实施内容明细表

任务书确定的工作内容 熟悉海南植物志使生充分掌握标本采集的方法,标用、标本的制作和保6月1日- 存方法,同时学会使6月15日 用检索表及自制检索表。 6月16-29霸王岭野外实习 日 7月10日带领学生对学校周边- 7月25日 校周围野生植物进行认种和分学生对学校周边的植物标本进行采集和分类。掌握良好。 结合野外实习,现已采集75个科,110多个属的植物标本,已建立初步规模的植物标本库,并按时完成课题规定的任务。 植物进行认种分类。 类,并采集植物实物标本和收集电子标本。 带学生到儋州市番加镇松涛水库8月11日野外实习,采集标本、- 8月25日 并制作标本库。 常见植物以及松涛水库周边野生植物认种和分类,并采集植物实物标本和收集电子标本。 整理标本,进一步收该过程在实验室进行,组织学生9月5日- 集、整理素材,完善进行标本整理,同时也加深对植 10月25日 植物标本库,并确立物认识的巩固,制定规章制度及水源林进行野外实习,对水源林业166名学生到霸王岭实习。 结合植物学实验,带领学生对学国,培养同学们学习兴趣 结合植物学教学实验,让用电子数码相机,为野外标本的采集打下基础。 组织2010级园艺、植物保护两专引导同学们进入植物王好。 物检索表并自制检索表、学会使训的内容,学生掌握良本保存及注意事项,学会使用植生完全理解和掌握所培结合植物学教学实验,学期 间 具体实施过程 在试验前,组织学生培训,让学具体成效 标本整理已经完成,正在筹划标本的永久保存方案。 保存标本的方法。 标本库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

- 1 -

11月-12月 整理撰写科技论文,准备验收。 手机所有实验信息,整理撰写科 技论文,迎接课题验收 1.4合作单位简介、协议书

本项目由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独立完成,未涉及合作单位及合作协议。

1.5参加项目的校内外指导教师情况(包括姓名、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单位、职务、指导内容)

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邀请了中山大学廖文波教授、霸王岭国家森林保护区陈庆、王进强两位林业工程师等三位校外指导老师参加项目指导。

廖文波:男,1963年生。广东徐闻县人。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植物标本馆(SYS)主任。

1980-84年在西北大学就读药用植物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87年在西北大学就读植物分类学方向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90-92年在中山大学就读华夏植物区系方向博士生,获博士学位。1993年4月起留校,任讲师,1995年评为副教授,2004年评为教授。于1999年12月-2000年6月,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标本馆与David E. Boufford合作,开展“台湾—大陆--喜玛拉雅维管植物区系间断分布研究”;2005年2-8月,再次前往美国阿诺德树木园,与李建华博士合作开展“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属的生物地理学研究”。1999年起任广东省植物学会理事(第九届),2004年起任第十届常务理事,2010年起任副理事长。自2002年起,被聘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中国专家组成员。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008年获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2009年起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主任。

长期从事植物分类学、区系地理学、植物资源与保护生物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植物系统与区系学,物种多样性调查,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与保护。

1983-1990年, 参加西北大学“贺兰山植物与植被考察”项目(宁夏自治区政府),编写榆科、桑科、荨麻科、桔梗科、天南星科、灯心草科、百合科等;参加陕西省环保局“陕西省国家第一批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研究”项目,编写珍稀植物连香树、厚朴、瘿椒树等;参加陕西省科委“秦岭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项目,负责商洛地区饮料植物剪子股野生资源

- 2 -

调查。

1990-2002年,参加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岭南植物区系研究”,收集和编辑“广东省植物区系名录”6500种,岭南植物区系名录9000种;主持广东省基金“抗癌植物南方红豆杉的繁殖生物学研究”;主持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南方红豆杉的遗传多样性及幼苗动态研究”研究;2002-2005年,在西藏林芝地区开展“藏药林芝丹参种质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调查”;陆续主持深圳田头山自然保护区、深圳排牙山自然保护区、铁岗·石岩水库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和建设方案编写;深圳环保局“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监测预警规划(植物与植被部分)”、广东省环保局“生物物种资源研究保护利用规划(珍稀濒危种、特有种、外来种部分)”等项目。2006-2008年,做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开展江西省三清山生物多样性综合考察、广东丹霞山生物多样性综合考察,目前该两地已成功“申报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2007-2009年,主持国家基金“苹果亚科的系统演化研究”。2008-2010年,承担《中国植物志》英文版蕨科、凤尾蕨科编写(已交稿)。2008-2012年,负责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子课题,“江西非粮能源植物收集、保存研究”;2010-2012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台湾李国鼎联合资助重点项目子课题,《东喜马拉雅--横断山和台湾植物区系的比较研究》。2012-2015年,主持国家基金《广义花楸属的系统发育及分类学修订》研究。

红树林湿地研究方面:1994年起,参加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合作研究项目“红树林生态系统抗污染生态学研究”,在深圳湾设立红树林永久样地,负责进行定期定点观察,获取样方数据,至今已16年。1997年,参加编写出版《广东红树林研究》(黄玉山主编);2002年参加编写《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持续发展》(王伯荪主编);2003年参加《湿地生态工程》(安树青主编),编写广东省红树林湿地生态部分。1997-1999年起,开展《广东内伶仃岛自然资源综合考察》(蓝崇钰主编),负责植物与植被部分。2005年起,主持《深圳福田保护区红树植物生态状况监测》项目(2005-2011年),主要开展红树林天然林物种动态监测,引种植物海桑林、无瓣海桑林、木榄林的生长状况监测;以及对红树林林区和海滩区域的沉积物的沉积速度进行年度测定。2009-2012年,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开展《侨城湿地及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专项技术研究》。

- 3 -

海南山地研究方面:于1987-1990年,参加国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胡椒目系统演化研究》,在海南吊罗山、五指山地区考察,采集雪香兰;后于1999-2001年主持国家基金《华南若干特征成分的地带性分化研究》,在海南地区五指山、吊罗山、尖峰岭、霸王岭地区采集;1999-2002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海南岛热带林植物区系的形成与物种多样性演化规律的研究》,在全岛开展较全面的植物区系考察和采集,参加编写《海南岛热带林生物多样性及其形成机制》(2001)、《海南岛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及其物种进化》(2005),负责植物区系演化部分;2002-2004年,负责海南省吊罗山自然保护区植物与植被考察、五指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2004-2006年,参加国际合作项目(The GBIF DIGIT 2004 Proposals: for Digitisation of Natural History Collection DATA)“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GBIF)标本数字化”,主持海南植物标本数据化部分。

自2001年以来,承担科研项目30多项,参加撰写教材、专著10多部。合作发表论文100多篇,SCI论文10多篇。获奖:2005年度,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次;2006年度,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2008年度,获深圳市科技创新奖。

陈庆:男,林业工程师,霸王国家森林公园、霸王保护局护林员,海南长臂猿监护专家,植物分类专家。曾参与国家多个森林项目的普查工作。

王进强:男,林业工程师,霸王国家森林公园、霸王保护局护林员,植物分类专家。曾参与海南兰花、海南药用植物等多个项目的科研工作。

1.6参加项目的学生情况(包括姓名、学号、年级、专业、班级、实践内容)

参加本项目的学生共有两届,均为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学生,2010级和2011级园艺、植物保护两个专业共计344位学生。学生名单、学号、年级、专业、班级等请参见附件3。

实践内容主要是植物学实习,包括植物的识别分类、标本采集与制作、电子表格制作、相片采集等。

通过实习,锻炼了学生野外实践能力,同时也巩固了植物学的理论知

- 4 -

识,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 2.实施环节

2.1体现实施过程的各类图片、照片、录像等

2010级学生在霸王岭实习

- 5 -

2011级学生在石马岭实习

中山大学廖文波教授在松涛水源林指导学生实习

霸王岭王进强工程师在番打指导学生实习

- 6 -

2.2反映项目成效的各类成果载体或照片,包括学生科技作品、采集的标本样品、开放创新实验报告、学生社会调研报告、获奖证书等

实施过程的大量相片请参见附件4。

2.3指导教师与学生(占参与人数的15%)的心得体会

学生心得体会请参见附件5。

2.4学院(处、室)支持项目开展的具体措施

为了让本项目顺利实施,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对项目的监管和指导,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领导重视,亲临指导。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分管教学的赖桂春副院长亲自参与,协助项目组联系霸王岭野外实习地点及场所,亲临番打实习山地进行现场指导,指导项目组整理标本和撰写项目总结等,为项目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项目以学院植物教研室为依托,配备办公室、标本处理与保存室。同时提供相关的野外考察设备和室内鉴别所需要的显微镜等。

三是为学生野外实习提供部分的交通运输费用,以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

四是指导项目组设计、制订相关的学院植物学野外实习的规定、职责、协议和考试卷等。

3.项目特色

3.1综述性材料(项目特色、典型案例、经验总结等) 3.1.2亮点和特色

通过野外实践逐步建立植物标本库,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同时又完成了野外教学实践目标。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自己的实践教学成果,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从制作标本和辨认植物这两方面考核,而是综合性的考核学生的实习参与意识,实习纪律情况,团队合作态度,动

- 7 -

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等。适应国家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科研人才。 3.1.2典型案例

霸王岭实习:将热带雨林风光与学生实习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世界,同时清新的空气和阴凉的环境十分有利于学生实习。

松源水源林实习:对水源林植被的详细了解是此次实习的目的,明确的目的要求让同学们从理论学习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过度。进一步巩固了同学们对植物学知识的掌握。 3.1.3主要经验

通过本次植物学标本库建立的教学实验,使得老师和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加强,几位年轻教师野外实习经验更加丰富,相关的管理规定得到制定,为以后农科类专业的野外实践打下基础;另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在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3.2分项说明(特色1、特色2„„)

特色1:建立了儋州校区植物学教学所需要的植物标本库,为日后教授提供了植物标本。

特色2:制定完善了应用科技学院植物学野外实习安全规范。 特色3:为建立固定的植物野外实习场所提供了实践和思路。 3.3宣传报道情况

校园网曾经报道。

4存在问题、原因与对策

问题:在本次标本采集与制作过程中,标本采集完后,植物标本如何保存是一个重要问题,植物实物标本的保存、电子标本的后期处理,遇到了诸多的困难。学生野外实践教学条件的比较艰苦,采样没有固定的场所,住宿比较简陋,饮食简单等。

对策:如果利用海南国家级的热带雨林公园作为植物学教学实习基地,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投资少、见效快,学生实习也较安全。建议学院或者学校重视此项目的后续工作。

- 8 -

附件1:标本采集目录表

附件2: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植物学野外实习相关规定

附件3:参与学生信息表

附件4:项目实施图片集

附件5:心得体会

- 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