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实现了对传统文学的借鉴与超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余华的作品受到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
这使得他的作品偏向一种隐喻性极强的美学风格,在先锋性基础上实现了暴力与荒诞的结合。【关键词】余华;叙事风格;暴力与荒诞;隐喻美学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界是属于先锋派 “那些所谓义正词严的大字报的背后也尽是 人身攻击,尽是相互造谣、恶意中伤。”而这
的小说界,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 响,那些接受了大量新观念影响的作家抛弃 了传统小说的叙事语言与结构,开始寻求小
说创作的新视野。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
些混乱的社会现象,也使余华对于这个社会 产生了一种距离感与不信任感。“文革”十
年,忠孝仁义的优良传统道德遭到破坏,一 个个宣扬去其糟粕的口号背后,实则上是
一的余华,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先锋小
说作品,包括《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古 典爱情》《世事如烟》等作品。其实从历史的
隐藏着一个更大的伪善。“文革”结束后,以
1979年周扬发表的《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
视域来看,余华的小说之所以具有先锋性, 运动》为标志,社会各界开始重新在意识形
其本质上主要体现为叙述技巧和表达主题 态层面上肯定思想解放这一五四运动的精
上的先锋性。本文就余华先锋小说的形成及
所受的外来思想的影响,和余华先锋小说中
髓。启蒙意识作为思想解放之核心,为20世 纪80年代的文坛注入新鲜的养分,汪曾祺、
贾平凹、张炜等一批作家创作出一系列高扬
所展现出的先锋特征展开相关的论述。一、启蒙思想及西方现代主义思潮
对余华创作的影响人文主义精神的作品,希望唤起这个社会对 于人本精神的重新重视。从“暴力性”的旧时代而来,又沐浴着
暴力美学,作为贯穿余华早期先锋小说
创作的重要特征,有着对于传统家庭伦理
“解放思想”的新光辉,身处这样话语情境
下的余华,启蒙话语的书写逐渐形成了他
早期创作重要方式。余华早期的先锋小说
秩序强烈的反叛意识,这种对于传统家庭 伦理秩序失位现象的批判与余华幼年时期
创作可以追溯到《十八岁出门远行》,小说 以现代主义的笔法叙述了人生道路上的曲 折与复杂。他的其他作品包括《现实一种》 《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 《铁血梅花》等也采用了荒诞、黑色幽默、反
讽等现代主义手法表现出对于现实、历史以
在“文革”中的相关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童年时期的余华,目睹了周遭社会纷纷扰扰
的世象: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不仅让社会失
序,更让社会上的每个成员都长期处于相
互猜疑的人际关系中。余华在自叙中曾说:
【作者简介】顾旭,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诗歌研究。9顾 旭/论余华的先锋小说实验及传统文化强烈的批判精神。我们需要注意 的是,外国文学对于余华小说创作过程的巨
大影响。川端康成、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
等作家的语言魅力深刻影响着余华的小说
创作。正如余华在1989年的《川端康成和卡
夫卡的遗产》一文中所提到的,“川端康成 和卡夫卡来自东西方的两位作家,在八二年
和八六年分别让我兴奋不已”。余华在评价 川端康成的小说时指出,川端康成对于人物
刻画是一种带有距离感的刻画,是一种以目 光去注视的刻画。而这一种细部刻画的写作
方式也影响着余华早期小说的心理描写与 人物样貌描写。而卡夫卡对于余华的影响是 让他重新思考“真实”这个问题。卡夫卡笔
下的现代主义世界让这个时期的余华意识 到对于“真实”的追求不应局限于对于生物
性真实的描写,而是应转向对于“独特、新 鲜的个体精神的感受与经验”的追求,也正 是这种对于真实性问题的重新认识让余华
“想象力重新获得了自由,犹如田野上的风
一样自由自在”。可以说,余华的早期创作深
受时代的影响,但也是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 冲击下所产生的。二、暴力与荒诞结合的叙事风格在余华早期的先锋文学创作中,暴力美
学总是充斥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余华热衷
于对暴力的书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上
文提到的“文革”的岁月带给余华的精神伤 痛。《现实一种》作为彰显余华暴力美学的
代表作品,从小说的开篇,家庭成员间自上
而下的冷漠与冷血中就开始颠覆着人们对
于传统家庭和睦关系的理解。不同于以往的
叙事模式,作品中引起家庭成员间相互残杀
的起因是琐碎的,但就是这微小的起因却像
多米诺骨牌一样不断触发,一环扣着一环,
直至最终全部毁灭殆尽。小说中最让人产生
惊悚效果的一点就是把杀戮游戏化。小说结 尾,山岗的器官大多移植失败,唯有生殖器
官移植成功,这暗示着这种盲目的杀戮还将 10继续。在这部小说中,余华对于暴力场面细
节的描写尤为细腻。例如山岗让狗以舔脚的 方式杀死山峰的细节为例:“山峰这次不再
哈哈大笑。他奪拉着脑袋’呜呜’地笑着,那
声音像是深更半夜刮进胡同里来的风声。声
音越拉越长,都快没有间隙了。然而不久之
后山峰的脑袋突然昂起,那笑声像是爆炸式
的疯狂地响了起来,这笑声持续了近一分
钟,然后戛然而止。山峰的脑袋猛然摔了下 去,摔在胸前像是挂在那里。而那条狗一则
依然满足地舔着他的脚底。”笑声本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这里山峰 的笑与妻子的麻木、兄弟的嗜血以及狗的贪 婪,结合起来的场面却令人惊悚。在这里,余
华采用冷漠叙述的形式,通过对杀戮场面的
细部渲染,使读者仿佛置身其境。同时,我们 需要关注到的是,余华的这些充斥暴力美学 的小说之所以能够产生审美的震撼力,其深 层原因在于暴力的画面与荒诞的故事模式
相结合。余华曾说过,他在努力构建一座“荒
诞的大厦”,同时使暴力细节的真实“荒诞合
理化”。在《一九八六年》这部小说中,疯子的 自残行为与“文革”荒诞的历史相互交错,
“文革”的风云虽已逝去,但留给人的伤痛却 难以磨灭,今昔何夕,使小说更具历史穿透
力。在《河边的错误》这部小说中,疯子可以
倚仗他是疯子的身份躲过法律的制裁,原本
行使正义权利的警察马哲明知疯子就是罪
犯,却拿疯子无可奈何。正义与邪恶角力,邪
恶胜出。小说结尾,警官马哲将疯子击毙。但
也难逃陷入囚圄的结局,这也暗示着人类与
愚昧的角力最终难逃失败的厄运。当暴力与
荒诞相结合,余华找寻到了一种能够表达他
所谓精神真实的艺术手法。但其叙述方式的 实验性使暴力画面的描写过于细腻,使读者
感觉作家是在单纯书写一种是暴力的快感,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三、历史深处衍生的隐喻美学隐喻的词义是字外之意的意思,是一种
顾 旭/论余华的先锋小说实验超出字面的含义。从哲学的高度讲,隐喻同
形而上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可以通过
隐喻性的形式展现真理。余华的先锋小说文 本所具有的巨大象征效果是使整体文本产
生出多元化意义的一个基石,这也使从隐喻
的视角研究余华先锋小说创作具有更多可
能性。前文谈到余华受卡夫卡及现代主义的
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荒诞性背后潜伏 着隐喻性。卡夫卡的这种整体隐喻性让余华
意识到文学创作应该更指向为包含隐喻的
创作。在1989年余华发表的论文《虚伪的作 品》中,余华明确表示此时他追求的真实已 不再是生物性的真实,而是内在精神性的真
实,而他对于内在精神性真实的追求也使他
的作品指向了一种艺术表现的隐喻形式。对 此,他对自己的作品有这样的解释,“追求所
谓不确定的语言……事实上,它是为了寻求
最为真实可信的表达”。在《十八岁出门远行》这部小说中,余
华讲述了年满十八岁的“我”对于这个社会
充满着许多美好的憧憬,“我”背上父亲送 我的红色书包第一次出门远行。在路途中,
“我”与送苹果的卡车司机相谈甚欢。在半 路,我们遭遇到有山民哄抢苹果的事情,学
校的教育告诉“我”不能袖手旁观。于是, “我”前去阻止这些山民,却遭到毒打。而原
本被“我”视为朋友且作为苹果主人的那个
司机,竟然冷漠地看着自己苹果被人抢走,
甚至看到“我”被打,却越看越高兴,最后甚
至抢走了 “我”的书包,与那伙强盗一起上
了一辆拖拉机,消失在公路上。从艺术视角 上看,这部小说的情节模式是荒诞的,小说
的情节逻辑运行并不紧密,更像是一种象征 性指向。小说中有关于山民来哄抢苹果的细
节,而司机作为拥有苹果的主体,却对于山 民的哄抢无动于衷,这本身就是一种文明
向野蛮让步的隐喻。“我”作为对于社会充 满美好幻想的新生力量,“我”的挨打与司
机的助纣为虐其更多指向了一种美好理想
崩塌的隐喻。在小说文本的开头,父亲赠予
“我”的那只红色书包可以理解为“我”迈入
这个社会前接受过的教育与知识,这个书包
被司机掠夺走也可以理解为社会的动摇阶 级向恶势力妥协,文明最终败给了野蛮。但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的结尾“我”躺在汽车
中,这辆报废的汽车成了“我”一直想要寻
找的旅店,这隐喻着社会的发展进程虽可能 布满荆棘,但仍有找寻到社会前进道路的可
能。结尾作为全文的点睛之笔,伤痕累累的
“我”虽然遭遇劫难,却最终找寻到了自己
一宜想寻找的“旅馆”。小说的整体隐喻犹如
海浪一般潮起潮落,它指向了人类漫长的历
史发展进程,当文明出现的时候,野蛮总是
相伴相生。唯有在劫难中积极找寻出路,才
有可能找寻到更为合适的社会发展方式。余华的另一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可 以说是当代版的《狂人日记》。小说叙述的是
具有严重迫害妄想症的主人公“他”怀疑身
边的人将要在四月三号这个日子对“他”进
行迫害。小说用大篇幅描写“他”的心理内 容:“他”怀疑朋友、怀疑同学、怀疑父母,对 这个社会的一切人都充满着强烈的不信任
感。而以上所幻想出的一切不过是“他”的
自我妄想。最终,“他”在四月二号晚上乘上
煤矿车逃离了这座小镇。在小说的末尾,又 插入一个故事,“他”小时候喜欢听口琴,正
好有个邻居善于吹口琴。那个善于吹口琴的 邻居在十八岁那年得病死去,那个口琴音也
随他逝去。在这则小说里,作者以一个迫害 妄想症患者的眼光,来重新审度这个世界。
很多在正常人眼中觉得稀疏平常的细节,若 换成精神病人的视角来看,却表现出种种对
于现实的怀疑态度。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
人所认同的真理即为真理。但也存在着不同
思维的少部分人。但很多时候,他们的视角
往往遭到普通人屏蔽,甚至被冠以荒谬。若
以他们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世界本身时,仿佛 世界都充满在一个巨大的谎言中,(下转第23页)11周星宇 王未强/ “红医精神”传承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探析“红医精神”网络阵地。一方面,因网络平台 受到“红医精神”的感染,是拓展新时代爱
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开放性,信息量巨大且种类丰富,通过 建设网络阵地可以使医学生获取更多的红
色文化资源,对“红医精神”的内涵与理念有
更加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交
【参考丈献】[1]**•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 的讲话[R/OL].新华网,2016-10-21.互性”能够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灵活便
捷,提高医学生学习的热情度,同时丰富新 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增强其吸引力。⑵**•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 待会上的讲话[R/OL].新华网,2019-09-30.首先,可以借助多种新兴社交媒体软 [3]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 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8(01).件,例如创建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等, 对革命战争时期红色医务人员的动人事迹
进行宣传,同时还可将“红医精神”与当代
[4]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
日报,2014-10-15(01).[5] **.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
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5-04-29(01).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例相结合进行讲述,例
如,在新冠疫情中我国医务工作者的英勇行 为则是对“红医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其次,
医学院校可利用网络平台播放与红色医务 [6] 刘孝杰,曾新华,钟吟.试论红医精神的时代
价值[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9,39(12).人员相关的影视作品,用最直观的方式使医 学生感受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新
兴社交媒体的红色资源共享,使当代医学生
[7]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 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8(01).(上接第11页)包裹着许多看不见的虚伪形式,而一个事件 原因o人们哪怕在事件发生之后,人们也会
的发生往往有着多数人看不见的隐蔽视野,
也是这种隐蔽式也得存在,使得许多事件的
忽视隐蔽视角对于事件助推的可能。20世纪80年代,余华的先锋小说为文坛
必然性被当作偶然性,而这则小说的整体隐 喻指向了这种现实中的看不见性助推事件 的可能性。小说的结尾,“他”那个不曾见过
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这一时期,余华以其 独特的暴力与荒诞的叙事风格以及极强的
隐喻美学在文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余华在
川端康成与卡夫卡那里找到灵感,通过找寻
的吹口琴的邻居在十八岁患病去世,能吹出
口琴音,必然有一个看不见的吹口琴的人。
一种“虚伪的形式”去寻找“内在精神的真
那个看不见的吹口琴的人的死去也隐喻着 实”,因此,余华以冷漠的笔调营造出一个个 充满暴力与死亡的荒诞世界。哪怕事件发生,但是由于隐蔽视角被忽视的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