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血糖监测的四大种类
导语: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但很多医生和患者对血糖监测不够重视,监测的方法、时点都不够规范、合理。下面为您简要介绍临床工作中常用的几种血糖监测方法。
血糖监测四大法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主要有:血糖仪进行的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动态血糖监测(CGM)、糖化白蛋白(GA)监测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监测。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包括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MBG)及在医院内进行的床边快速血糖检测(POCT)两种模式,它能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餐后高血糖、生活事件
(饮食、运动、情绪及应激等),以及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发现低血糖。
动态血糖监测(CGM)是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间接反映血糖水平,可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的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CGM可成为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一种有效补充。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监测:HbA1c是反映既往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在临床上已作为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
糖化白蛋白(GA)监测:糖化血清蛋白(GSP)是血中葡萄糖与蛋白(约70%为白蛋白)发生非酶促反应的产物。GSP水平能反应糖尿病患者检测前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GA是在GSP基础上进行的定量测定,较GSP更精确。GA是评价短期糖代谢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调整后疗效的评价。
'扎手指'是糖尿病日常管理的基础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就是老百姓说的扎手指测血糖。这种监测方法有助于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优化药物干预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重要和基础的手段。
SMBG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可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状态,并提供一种积极参与糖尿病管理、按需调整行为及药物干预、及时向医务工作者咨询的手段,从而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国内外各指南建议的监测频率和各时间点血糖监测的适用范围见表1、表2。
表1 各指南对自我血糖监测(SMBG)频率的建议
表2 各时间点血糖监测的适用范围
医院内血糖监测更多的是通过快速、简便、准确的POCT方法来完成的,使患者尽早得到相应处理。但POCT方法只能用于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监测,不能用于诊断。
由于血糖仪检测技术和采血部位的限制,毛细血管血糖存在某些局限性:(1)采血部位局部循环差,如休克、重度低血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重度脱水及水肿等情况下,不建议使用毛细血管血糖检测;(2)针刺采血可能引起患者不适感;(3)操作不规范可能影响血糖测定结果的准确性;(4)监测频率不足时,对平均血糖、血糖波动或低血糖发生率的判断应谨慎;(5)过于频繁的监测可能导致一些患者的焦虑情绪。
以HbA1c为强化血糖的控制目标
这种检测方法无需患者空腹,可以任意时间采血,并且不受进餐影响。HbA1c较静脉血糖更能反映长期的血糖情况,且不受短期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目前HbA1c实验室检测方法正在开始标准化,一些非血糖因素引起的误差也少见。
但HbA1c检测的结果对调整治疗后的评估存在“延迟效应”,不能精确反映患者低血糖的风险,也不能反映血糖波动的特征。
参考文献:《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发布[J]. 糖尿病天地, 2016, 10(5):205-2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