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气象科普的传播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37卷第4期 气象研究与应用 V0l_37 No.4 2016年12月 J0URNAL OF METE0R0IDG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10N Dec.2016 文章编号:1673—8411(2016)04—0117—03 互联网时代气象科普的传播 周榕贞 ,林荣惠 ,王神婧 (1.福建省气象学会,福州350001;2.福建省漳州市气象局,漳州363000) 摘要:通过对气象科普在互联网上传播的途径、内容、形式进行深入的剖析,探索提升气象科普的有效传播模式,以期 提升气象科普信息化水平,让气象科普搭乘互联网高速快车更广泛的惠及广大群众,达到进一步提高公众气象科普素 养的目的。 关键词:互联网;气象科普;传播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A Meteorological scientiic p0pulfarizati0n under the’’Internet¨ age Zhou Rong-zhen,Lin Rong-hui,Wang Wei-jing (1.Fuzhou Provinci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Fuzhou 350001;2.Zhangzhou Municip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Zhangzhou 363000) Abstract:Based on analysis of spreading way,contents and forms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on the Internet,the effective propagation mode of improving the meteorological science was explored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information and make meteorological science on Internet high-speed express to benefit the broader masses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further improving public meteorological science literacy. Key Words:internet;meteorological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spread 1 引言 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并覆盖各 行各业,网络技术无处不在,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 2互联网气象科普传播方式的创新 网络传播的无限性、沟通的互动性、需求的个性 化、时间的即时性等,使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更 加便捷、快速,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依据 各类网络信息科学地安排生产生活[1]。 天气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与人们的“衣、食、 住、行、学、用、玩”更是密切相关,运用发达的网络, 势。在气象科普传播中渗入“互联网+”思维方式,创 新气象科普传播模式,致力于传播内容的丰富和深 化,运用计算机图像技术提升科普表现形式,增强气 象科普内容的趣味性。关注大众的兴趣点,帮助公众 增长见识、提升技能、优化思维,从而达到快速、有 如微信、手机短信、知天气、墨迹天气媒体等传播渠 道.使人们能够更快捷地获取更丰富、及时的天气信 效、多维度地传播气象科普知识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6—07~16 作者简介:周榕贞(1963一),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科普及气象期到编辑工作。 118 气象研究与应用 4期 息和气象科普知识,帮助人们提前做出防范l2]。因 此,处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创新气象科普的传播方 做跟踪式、推进式的传播,便于公众对整个事件的了 解.满足他们对相关气象科普知识的渴求 ],如运用 微信每天推送一组栏目,包涵一些小故事、轻音乐 等。在2014年1月雅加达洪水泛滥时,移动平台发 式.更需要我们的努力和探索。 2.1基于网络的气象科普传播模式 科技的快速发展.使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 重要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16年1月发布报告称,截至2015年12月,中国 出大约36万条有关洪涝的微博信息,其中15000条 信息还详细介绍了洪水深度;在飓风“桑迪”袭击美 国纽约时,2000万条微博信息在5天内被发出 ; 2015年以来,6月“东方之星”遭遇突发的龙卷风翻 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因此,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互联网气象科普传播的互 动平台,可以有效地拓展气象科普在各类网站上的 船事件起因的分析跟进……科普信息的及时推送, 受到了公众的高度关注。为气象科普知识的深度传 传播渠道_3]。一方面,在专业化网站开通气象科普板 块。使气象科普的传播获得快速发展。如福建省气象 官网中,既有专门的“气象科普”板块,涵盖气象名 人、气象名词、气象谚语、气象知识、气象与生活等内 容。又有针对时令出现的天气现象进行详细解释的 “八闽风云说”系列:中国气象报电子版每周五整版 推出的“科普大看台”。另一方面,在新闻网站及相关 专业网站上,也有许多包涵气象科普内容的文字、图 片、视频、声音供网民点击,如漳州新闻网、中国网福 建频道、中国天气网福建站等。此外。还有很多网址 导航均包含有天气预报信息的链接,有些甚至将天 气预报直接嵌入该网站首页。可见,各大网站均蕴藏 着气象科普快速传播发展的良机,不仅方便快捷,还 具有成本低、受众广、收效大等优势。 2.2基于移动媒体的气象科普传播模式 随着无线网络移动媒体的发展,移动媒体传播 拥有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据2016年1月CNNIC发 布报告,截至2015年l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达90.1%。因 此,抓住移动媒体的发展机遇,将是气象科普传播媒 体发展的良机。以手机媒体为例,在用户获取天气预 报信息的过程中,结合当地节气、天气状况均可融合 适当的气象科普.既能以短信方式推送.又能以手机 网络发布方式进行。同时,在车载媒体、户外媒体等 平台上,均可搭载相应的气象科普知识。达到气象科 普传播的广泛性、即时性。使气象科普的传播获得更 广阔的前景H]。近年来,气象部门研发推出的知天气 客户端、短信平台、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 媒体平台,为传播气象科普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 客户端。 随着微信公众账号的快速普及和推广,当发生 重大事件与天气有关联时,在第一时间通过移动平 台进行气象科普知识介入的传播,对重大天气事件 播提供了广阔天地,在第一时间进行多渠道气象科 普宣传,有助于公众了解多发、易发的气象灾害常 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灾减灾的公众关注度。 3 网络时代气象科普传播内容创新 进人网络时代,公众对气象科普的渴求不再只 是基础的、单一的知识点,如打雷下雨、预警信号、台 风等,还有对气象科普素养的需求,以及对探索、释 疑大自然现象的一种向往,对科普知识的需求更为 广泛、多样和深入。因此,气象知识内容在网络平台 的传播应是多方面、多维度的,既要个性化突出、专 业性强.又要内容较为详细、解说有趣,才能唤起公 众对气象科普知识的兴趣,满足各群体对气象科普 知识的渴求。 对气象科普知识传播内容进行创新,不是强迫 公众去学习科普知识.应像讲故事一样深入浅出,把 枯燥的专业知识传递给公众。人们才会感兴趣,进而 去了解、理解、应用,从而达到科普传播的效果[7]。如 中国气象报每周五定期推出的“科普大看台”,涉及 到突发天气事件、环保节能、历史天气故事、城市看 海等较为新鲜的话题,内容涉及面广,有故事情节, 一步一步推进,都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自然就能引 起公众的高度关注,传播效果特别突出、有效。再如 每年7、8月旅游高峰期,此时正处于我国的主汛期, 强降雨、雷电大风、高温、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突发事 件较多,会直接影响并且威胁旅游者的生命安全,引 入了时下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暑期自由行,如何化 解‘危情时刻”’,内容涉及山洪、雨雾、台风、热浪等 多方面,并精选代表性的自由行案例,请专家从鲜活 的案例之中详细地解读暑期自由行过程中可能遇到 哪些灾害性天气,应当如何化解;针对2015年的第 9号台风“灿鸿”、第l0号台风“莲花”和第1l号台 风“浪卡”的“三台共舞”的景象发出“四问”等等,以 37卷 周榕贞,林荣惠,王稀婧:互联网时代气象科普的传播 1l9 具体事例进行深入的解析,让公众多方面地了解气 象知识,以及与气象有关的科普知识.让公众在阅读 后能提高气象科普素养,并能应用气象科普知识。更 好地应对或是规避灾害,以减少损失。 从对龙卷风、飓风、洪水、沙尘暴等天气及气候灾害 进行简单的艺术渲染,进入到对未来地球气候状态 的描绘[1 。如电影《后天》、《龙卷风》、《超强台风》等 以天气、气候为题材的灾难电影,特别是电影《后 4 网络时代气象科普传播表现形式的 创新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传播媒体的多样化.以及传 天》,其故事就取材于气候变化的一个科学假说,《后 天》所展示的令人胆寒的大气圈速冻过程,更多的是 一种艺术再创造,其科普功能对提高公众的防灾意 播内容的创新丰富,使得气象科普的传播表现形式 识都能起到惊人的效果。 更为丰富。依据传播内容的表现形式。近年来出现了 5 结语 图形类、微视频、Flash动漫、电视和专题类等.用读 图或视频的方式对自然界所产生的各种突发事件进 行科学地释疑,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到更多的气象知 识,从而达到认知气象灾害,自觉地采用科学方法进 行有效的防御[8_。 4.1采用图文表现形式直观易懂 为更好帮助公众对气象科普的理解与认知.有 些内容的表现采用了图文形式。如针对2015年不断 出现的高温天气以及媒体报道的高温热死人等新 闻,策划了“高温天气究竟是如何对人体产生影响的 呢?”图文讲解,在一张图中,用仪表盘体现气温逐步 递增的动态,或是用坐标轴式等来表现一天内气温 变化之快,令人眼前一亮,其信息挖掘与内涵、表现 形式与色彩都很新颖.受到公众的好评 :又如“城 市看海”,采用跷跷板的表现形式来说降水,非常形 象生动地演绎了雨量的大小等:又如福建气象科普 创作的“八闽风云说”系列科普,采用图文结合卡通 人物来解说气象科普,受到公众的一致喜爱。 4.2采用视频表现形式生动多彩 气象科普知识视频表现更是生动,如微视频、 Flash动漫、电视和专题片等.其中微视频的表现形 式灵活多样,便于在新媒体上传播[.o],如微信、微博 等,目前优秀气象科普微视频作品就有《一个云宝宝 的自述》、《放气球的人》和《小草莓成长记》等,这些 微视频都深受大众的喜爱。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灾害天气的频发.描绘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最后终结的灾难片已成为近年 来好莱坞大片的热点题材。一部好的灾害题材片电 影不仅能对大众就灾害起到警示作用,还能普及灾 害科普知识,提高大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随着 快速发展的计算机图像技术在电影特技中的大范围 使用,好莱坞灾难片在处理灾害性天气气候时。已经 网络时代气象科普的传播,使公众能够更加便 捷地获取气象科普信息,网络为气象科普传播提供 了良好的传播环境。因此,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 下,只有不断地创新气象科普传播的途径,创新深化 传播内容,以及气象科普的表现形式,才能够更好地 传播气象知识,达到提高公众的气象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晓玲.气象科普多元化传播平台[J].陕西气象, 2013, (2):47—48. [2]陈天贵.气象科普宣传与气象科技服务的探讨[J].气象 研究与应用,2010,31(4):115—118. [3]丁灏,张哲睿.现代传媒高效气象服务的新模式[J].气 象研究与应用,2014,35(3):122—124. [4]王美娜.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媒体资源传播气象信息 [C].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2007:124. [5]刘伟,刘晓岚.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灾害信息传播研究 [J].东南传播,2015,(3):5—7. [6]中国气象报・电子报“借助微博力量绘就洪涝地图”. http:Hepaper.zgqxb.com.cn/forums.action?products= l 101081 1—1&date=2015—07—15. [7]钟礼伟,梁妙芝,气象科普基地建设与创新发展[J].气 象研究与应用,2013,34(3):96—98. [8]周晓湘,黄帅,魏璐,等.运用气象影视节目强化气象 科普宣传[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4,35(1):119— 121. [9]容军,潘丽娜.论气象影视服务如何应对新媒体的传播 挑战[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0(S2):238— 239. [10]罗桂湘,朱定真,李耀先.情景预估在气候变化科普中 的作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4,35(4):49— 52. [11]张菊芳,王丽岩,李如彬.中美气象灾害题材影片的对 比分析[J].气象科技进展,2012, (3):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