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技术与创作》考核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细则
课程代码: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考试时量:120分钟 试卷类型:A
一、选择题(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小题1
分,共15分。) 1. APS格式成像的大小接近‥‥‥‥‥‥‥‥‥‥‥‥‥‥‥‥‥‥‥‥‥‥‥(1)①16mm×24mm ②24mm×36mm ③25mm×35mm ④45mm×60mm 2. 与24°感光能力相当的是‥‥‥‥‥‥‥‥‥‥‥‥‥‥‥‥‥‥‥‥‥‥(2)①ASA100 ②ASA200 ③ASA400 ④ASA800
3. 旁轴取景的结构可能产生‥‥‥‥‥‥‥‥‥‥‥‥‥‥‥‥‥‥‥‥‥‥(4)①球面像差 ②色差 ③像场弯曲 ④视差
4. 将相机的白平衡调为白炽灯模式,在日光下拍摄的照片会偏‥‥‥‥‥‥‥‥(2)①黄色 ②蓝色 ③绿色 ④灰色
5. 以下属于自然光的是‥‥‥‥‥‥‥‥‥‥‥‥‥‥‥‥‥‥‥‥‥‥‥‥(3)①白炽灯光 ②日光灯光 ③太阳光 ④手电光
6. UV镜用于‥‥‥‥‥‥‥‥‥‥‥‥‥‥‥‥‥‥‥‥‥‥‥‥‥‥‥‥‥(4)①消除金属表面反光 ②消除非金属表面反光 ③阻挡红外线 ④阻挡紫外线
7. 最大模糊圈直径= ‥‥‥‥‥‥‥‥‥‥‥‥‥‥‥‥‥‥‥‥‥‥‥‥‥(2)①0.25×放大倍率 ②0.25÷放大倍率 ③0.618×放大倍率 ④0.618÷放大倍率
8. 高调照片的画面‥‥‥‥‥‥‥‥‥‥‥‥‥‥‥‥‥‥‥‥‥‥‥‥‥‥(1)第1页 共6页
①以白和灰为主 ②以黑和灰为主 ③以柔焦镜头拍摄 ④一片模糊 9. 以下不是数码相机影像文件格式的是‥‥‥‥‥‥‥‥‥‥‥‥‥‥‥‥‥(2)
①JPEG ②DLL ③RAW ④TIFF
10.有焦距为15毫米和16毫米的两只镜头,‥‥‥‥‥‥‥‥‥‥‥‥‥‥‥‥(4)
①15毫米的肯定是鱼眼镜头 ②16毫米的肯定是鱼眼镜头
③两只肯定都不是鱼眼镜头 ④仅由焦距值不能确定是否为鱼眼镜头 11.银版摄影法的发明人是 ‥‥‥‥‥‥‥‥‥‥‥‥‥‥‥‥‥‥‥‥‥‥‥(3) ①伊斯曼 ②巴纳克 ③达盖尔 ④塔尔博特 12.胶片摄影记录的潜影是‥‥‥‥‥‥‥‥‥‥‥‥‥‥‥‥‥‥‥‥‥‥‥(4)
①氯化银 ②溴化银 ③碘化银 ④银
13.与黄色光互补的色光的色是‥‥‥‥‥‥‥‥‥‥‥‥‥‥‥‥‥‥‥‥‥(2)
①红色 ②蓝色 ③绿色 ④灰色
14. 焦距为50毫米的镜头‥‥‥‥‥‥‥‥‥‥‥‥‥‥‥‥‥‥‥‥‥‥‥‥(4)
①属于广角镜头 ②属于标准镜头 ③属于长焦镜头 ④所属类型视相机而定 15.与f/5.6,1/60s曝光量相同的是‥‥‥‥‥‥‥‥‥‥‥‥‥‥‥‥‥‥‥‥(2)
①f/4,1/30s ②f/8,1/30s ③f/11,1/30s ④f/16,1/30s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最早的摄影光学著作是(《墨经》)。
2. 不能通过缩小光圈减小的像差是畸变和(色差)。 3. (B)门和T门用于长时间曝光。 4. 构成影像的最小单位是(像素)。
5. 影像传感器对不同曝光量有反应的范围叫(动态范围)。
6. 光位可分为正面光、前侧光、侧光、后侧光、逆光、(顶光)和脚光。
7. 闪光灯发光有以下特点:发光强度大、(明灭时间短)、色温接近日光、属于冷光。
第2页 共6页
8. 彩色胶片分为彩色负片、彩色正片、彩色(反转片)。 9. 景别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10.感光度为ASA100时以f/8,1/60s曝光恰当,将感光度变为ASA400后,应将曝光调整为f/11,(1/125)s,才能使曝光量不变。
三、判断题(请在你认为正确的题干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
15分。) 1. 镀膜能对镜头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 2. 相机的镜头只要卡口相同就能互换。 ‥‥‥‥‥‥‥‥‥‥‥‥‥‥‥‥‥(×) 3. 气温高低对拍摄的照片的颜色有影响。 ‥‥‥‥‥‥‥‥‥‥‥‥‥‥‥‥(×) 4. 曝光量相同则照片的画面效果相同。‥‥‥‥‥‥‥‥‥‥‥‥‥‥‥‥‥(×) 5. 要拍出黑色物体的质感,一般要在测光值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曝光量。‥‥‥‥(×) 6. 镜头的分辨率是评价镜头优劣的唯一指标。‥‥‥‥‥‥‥‥‥‥‥‥‥‥(×) 7. 选择摄影的拍摄点要考虑距离、方向、高度等因素。‥‥‥‥‥‥‥‥‥‥‥(√) 8. 光是电磁波。‥‥‥‥‥‥‥‥‥‥‥‥‥‥‥‥‥‥‥‥‥‥‥‥‥‥‥(√) 9. 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10.镜头前加装灰色滤镜后,拍摄的画面会变成黑白。‥‥‥‥‥‥‥‥‥‥‥‥(×) 11.闪光距离不一定是相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 12.均衡即画面中心轴两侧等值、等量的景物形态。‥‥‥‥‥‥‥‥‥‥‥‥‥(×) 13.中心快门相机与闪光灯是全程同步的。‥‥‥‥‥‥‥‥‥‥‥‥‥‥‥‥(√) 14.追随拍摄运动物体,画面上主体模糊,背景清晰。‥‥‥‥‥‥‥‥‥‥‥‥(×) 15.青色物体在黄光下呈蓝色。‥‥‥‥‥‥‥‥‥‥‥‥‥‥‥‥‥‥‥‥‥(×)
四、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 摄影构图
把要表现的客观对象,根据主题思想的要求(1分),以现实生活为基础(1分),
第3页 共6页
采用比现实生活更具有表现力的形式(1分),有机地安排在画面里,使主题思想得以充分地表达(1分)。
或 运用镜头的成像特性(1分)和摄影造型手段(1分)来构成一定的画面,以揭示一定的内容(2分)。
2. 新闻摄影
主要用摄影的手段(1分)记录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实(或与新闻事实相关的前因后果)(1分),结合具有新闻信息的文字说明(包括标题)(2分)进行的报道。
3. 选择性吸收
某些物体对可见光中各种波长的光产生不同比例的吸收(2分),与入射光相比,反射或透射的光不仅有亮度的变化(1分),而且还有颜色的变化(1分)。
五、简答题(6题,共38分。)
1. 为什么仅仅有图片是报道不了新闻的? (8分)
因为图片只能只能告诉读者新闻对象是谁、在干什么,而为什么、怎么样、什么时间等新闻要素在图片上难以表达。(4分)而真正的新闻价值必须在了解新闻背景之后才能真正领悟,所以,现代新闻摄影报道不仅仅是要求提供新闻事实,往往还要求提供隐藏在新闻事实中的原因或更深刻的含义,因此,仅仅用图片是大不到目的的,还必须有文字说明。(4分)
2. 摄影师为拍摄公路上以相同速度行驶的汽车,用18%的标准灰板在汽车经过的位置测光,测光表显示曝光组合为f/5.6,1/500s,他用尼康D7100机身配18mm-105mm/3.5-5.6镜头,在距测光位置约40米的地方,按照测光表提示的曝光组合拍摄了第一张照片后,不改变其它条件,仅将曝光组合调整为f/16,1/30s又
第4页 共6页
拍摄了第二张,请分析两张照片的画面效果,并说明原因。 (10分)
第一张照片经过了灰板替代测光,曝光是准确的。经过推算,如果使用f/16的光圈,快门为1/60s才与f/5.6,1/500s是等量曝光,因此,该摄影师拍摄的第二张照片曝光过了一级,第二张照片比第一张亮一些。(4分)
第一张快门速度高,第二张快门速度慢,因此,第一张汽车清晰,第二张有明显的动感。(4分)
由于拍摄的距离为40米,虽然两张照片的光圈变化了,但距离对景深的影响大于光圈变化的影响,从画面上看不出明显的景深变化。(2分)
3. 景深是怎么形成的? (6分)
严格说只有在焦平面上的物体成像是清晰的,其前后的物体都不能聚焦在焦平面上,它们上面的任意一点在焦平面上成的像不是点,而是一个光斑,即一个分散圈(2分)。而人眼的分辨能力有限,当分辨角很小时,就分辨不出真正的像点和分散圈。处于能否分辨出点和圈的临界值的分散圈叫最大分散圈(2分)。因此,在镜头对准某景物调焦后,在调焦点前后最大分散圈之间的范围内,都是人们认为比较清晰的影像(2分),这样就形成了景深。
4. 试分析这张闪光拍摄的照片的主 要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提 出改进方案。
(尼康单反相机,感光度为ISO100/21°,闪光灯GN=24, 机位闪光,距离3米,曝光参数:f/4,1/1250s) (8分)
第5页 共6页
这张照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是:
(1)闪光不同步,造成照片一半黑一半亮。产生的原因是快门速度1/1250s高于闪光同步速度;(2分)
(2)被照亮的部分曝光过了,画面发白。由于GN=闪光灯照射的距离×光圈系数,由闪光灯GN=24、闪光距离为3米可知,要正确曝光,光圈应为f/8,而此处的光圈为f/4,曝光多了两级。(3分)
改进措施:将快门调到不高于相机同步速度的值(1分);根据闪光指数的公
式推算得知,将光圈调为f/8,在相距3米处拍摄,或者光圈调为f/4,在相距8米处拍摄,以其它光圈推算出的光圈和距离值(2分)。
5. 试列举三种有利于突出主体的方法。 (6分)
大光圈虚化背景、将主体置于中央或黄金分割点位置、使主体在画面中占比
较大的比例、选择与主体颜色差别较大的背景等,凡是可行的方法均可,每对一项得2分。
第6页 共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