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内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

国内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5期(总第60期)

2007年9月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ofShanxiRadio&TVUniversityNo.5Sep.2007

国内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王 婧,钱 珍11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随着我国儿童社会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儿童孤独感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和发

展心理学的重视。本文总结了近十年来国内儿童孤独感研究的情况,从孤独感的测量、研究方法、影响孤独感的因素等几方面探讨了儿童孤独感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孤独感;儿童;同伴关系;社会化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50(2007)05—0108—02

  一、孤独感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认为,孤独感(loneliness)指当我们的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根据个体所欠缺的特定社会内容,RobertWeiss(1973)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孤独感: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独。孤独感是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很容易体会到的一种不良情绪,儿童长期处于孤独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虽然一定的孤独体验对于人格的培养可能并不全是消极的,但孤独感造成儿童相当大的痛苦,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这种孤独体验与抑郁和被遗弃感相联系,使儿童找不到社会归属感,并导致自尊下降。随着我国儿童社会化研究的深入发展,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描述、解释儿童孤独感,力求为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的特点

(一)孤独感的测量。目前国内多采用Asher等人1984年编制的专用于3~6年级学生的儿童孤独量表,该量表包括16个孤独项目(10条指向孤独,6条指向非孤独)和8个关于个人爱好的插入项目(为使被试者在回答时放松一些),因子分析表明插入项目与负荷于单一因子上的16个孤

α系数为0.80。陈独条目无关,16个孤独项目的Cronbach

会昌、谷传华的研究对该问卷进行了改编,剔除了原有的补充项目,抽取出三个主因素:孤独感、对交友的自我评价、社会适应感,其中孤独感包括9项,对交友的自我评价包括3项,社会适应感包括3项,各项目在相应主因素上的负荷都在0.60-0.84之间,三个因素的总解释率为60.44%。

(二)采用多因素设计,揭示多个影响因素复杂的相互关系。儿童孤独感的形成不是某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者采用多因素设计,能更好地解

收稿日期:2007—05—09主要作者简介:王 婧(1973—),女,湖北宜昌人,华中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释儿童孤独感的成因。辛自强等人考察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问题行为与家庭功能的关系,并进一步揭示出这几个因素是如何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儿童孤独感的。周宗奎等人考察了儿童社会喜好、友谊质量、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检验了社交自我知觉在同伴关系变量与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俞国良考察了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家庭功能的关系。

三、儿童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孤独感的因素很多,既有个体生理的因素,又有个体心理的因素;既有家庭环境的因素,又有社会环境的因素。目前国内儿童社会化的研究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了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自身的因素。1.认知因素。Asher指出,孤独是个体对自己社交状况的一种主观体验。社交自我知觉作为个体对自身社交地位的主观评价,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将客观的社交地位与主观的社交自我知觉结合起来,考察二者对孤独感的影响成为了孤独感研究新的取向。有研究发现,比起客观社交地位,主观的社交自我知觉对于孤独感具有更强的预测力。社交自我知觉不同,儿童体验到的孤独感也不同,社交自我知觉消极的儿童其孤独感显著高于社交自我知觉一般组和积极组,社交自我知觉一般的儿童其孤独感显著高于社交自我知觉积极的儿童;差异极其显著。据进一步研究,社交自我知觉在同伴关系变量与孤独感间存在中介的作用。社会喜好、友谊质量均通过社交自我知觉的中介作用与孤独感发生联系。这种中介作用的发现将有助于对儿童消极情绪体验的干预,可以从认知层面入手,通过改善儿童的社交认知来有效地预防其消极的情绪产生。2.行为因素。儿童的社会行为会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形成,许多研究者都致力于探索不同的社会能力或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之间的联系。有研究将儿童的问题行为分成内部问题行为和外部问题行为,二者对孤独感的影响被假设以同伴关系为中介。结

・108・

 2007年9月王 婧,钱 珍:国内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

果表明,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外部问题行为较多的儿童是因

为被同伴拒绝或不被同伴喜欢而感到孤独,而内部问题行为较多的儿童却是“主动”闭锁在自己的小天地中而孤立于同伴群体之外,加之他们往往比较敏感,孤独体验的“阈限”较低,因而会表现出更高的孤独感。总之,儿童的消极行为特征是导致他们被同伴拒绝或孤立的主要原因。

(二)环境因素。儿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直接或间接交往的一切人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同属于直接影响儿童发展的社会性交往系统的重要微观系统。目前,国内儿童孤独感的研究也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展开。

1.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儿童不但在其中进行着社会化,而且还以家庭为基地与外面环境相互作用。目前,国内关于家庭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家庭功能、家庭类型、父母教养方式等几个方面。家庭功能是家庭运行状况、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家庭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定。有研究表明,家庭功能对孤独感的影响可以依次通过儿童外部问题行为与同伴接受性这两个中介实现,或通过内部问题行为的中介作用实现;也可以直接作用于儿童的孤独感。后一点尤其值得注意,如果儿童与其他家庭成员缺乏亲密的情感,家庭管理比较混乱,他们可能在家庭背景下体验到孤独。我国离婚率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的儿童生活在离异家庭中。早期的研究认为,离异家庭子女社会性发展不良突出表现在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上。但新近有研究显示了不同的结果:虽然父母离异儿童最初两年的孤独感、社交焦虑水平比完整家庭的儿童高;但这两种家庭的儿童社交焦虑、孤独感平均得分差异并不显著。也就是说,如果在离异初期,监护家长比以往更关心孩子的学习、娱乐,非监护家长多抽些时间来探望孩子,就能降低离异家庭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水平。教养方式也是影响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等因子都是影响小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因素。特别是父亲的“惩罚严厉”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都是最主要的因子。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理解,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温暖,会使其产生孤独、被遗弃感;父母的过分拒绝和否定,会使其对自己的行为缺乏信心;父母的过分保护,阻碍了个体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2.社会环境。同伴关系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儿童的同伴接纳性越低,其体验到的孤独感就越强。同伴关系除了与孤独感具有直接联系外,还可以

通过主观社交自我知觉的中介作用与孤独感产生间接联系。

儿童的社交地位不同,孤独感就明显不同。此外,儿童的社交地位还与问题行为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儿童的孤独感。被拒绝儿童的内、外部问题行为和孤独感都较高,虽然被忽视儿童的问题行为较少,但他们却有很高的孤独感。值得注意的是,被拒绝儿童和被忽视儿童所体验到的社交情绪是很不一样的。被忽视儿童的孤独感显著地低于被拒绝儿童。被拒绝儿童对社会交往的情绪体验显然更为不利,他们的孤独感显著地高于其它各种类型的儿童。儿童进入小学后,教师逐渐成为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冲突性与小学生的孤独感有着显著的联系。学习成功、受到老师赞扬、肯定则产生愉快的心情;反之,老师经常的批评、冷落等则产生孤独等消极情绪。低孤独感学生更乐于与教师合作,冲突更少,也愿意与教师亲近,与教师合作、亲近又会带来愉快和学习信心,从而产生良性循环。近年国内研究显示,农村儿童的孤独感普遍高于城市儿童。主要由于农村父母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农村娱乐设施和场所很少,儿童的课余生活单调;农村儿童普遍比城市儿童更内向,孤独感体验更强烈。

孤独感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不良情绪,早已受到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做了大量实证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仅发现了孤独感的多种影响因素,还进一步揭示这些因素与孤独感的具体关系,建立了一些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但是,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受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因此对于孤独感的研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地方。目前,我国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借鉴和模仿的阶段,特别是缺少本土化的测量工具。可以想象,有关孤独感的研究将会更加关注孤独感对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影响途径;孤独感的研究将更重视理论模型的构建;孤独感的研究还将更加的本土化,更加适合我国的国情和各地区自己的实际情况。随着对儿童孤独感研究的深入,将对现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为缓解中小学生社交焦虑,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宗奎.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70-74.

[2]陈会昌.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3):160-163.

ResearchonDomesticChildren’sLoneliness

WangJing,QianZhen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theresearchesaboutchildren’ssocialization,thechildren’slonelinesshascaughtmuchmoreattention,especiallyfromchildpsychologyanddevelopmentpsychology.Thisarticlesumsupthesituationofdomesticchildren’slonelinessinrecent10years,andprobesintoitscurrentsituationaswellasitsfuturetrend,suchasmeasureofloneliness,researchmethods,andinfluentialfactors.

Keywords:loneliness;children;peerrelationships;socialization本文责编 赵凤媛

(DepartmentofPsychology,HuazhongNormal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9)

・1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