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颗粒药理作用研究
2022-09-16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118中国兽医杂志2018年(第54卷)第6期 抗病毒颗粒药理作用研究 武晋孝 ,侯丽丽 ,刘春龙 ,张 丽 ,晏永新 (1.山西省饲料兽药监察所,山西太原030027;2.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中心, 江两南昌330002;3.江西新世纪民星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江西南昌330096) 摘要:为研究抗病毒颗粒的抑菌、抗病毒、解热及抗炎作用,采用平皿法考察抗病毒颗粒的体外抑菌作用;以流感病毒 株接种小鼠,研究抗病毒颗粒体内抗病毒作用;用大鼠干酵母致热模型、小鼠二甲苯致炎模型研究抗病毒颗粒的解热、抗炎 作用。结果显示,抗病毒颗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具有较好的体外抑菌作用;对甲型流感病毒 FM 引起的小鼠死亡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明显降低发热模型动物体温;能明显抑制小鼠的耳肿胀度。提示,抗病毒颗粒具 有体外抑菌、体内抗病毒、解热、抗炎作用,可为其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抗病毒颗粒;抑菌;抗病毒;解热;抗炎 中图分类号:¥432.4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9—6005(2018)06—0l18—03 Study on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Antiviral Granule WU Jin—xiao ,H0U Li.1i ,LIU Chun—long ,ZHANG Li ,YAN Yong—xin。 (1.Shanxi Institute of Veterinary Drug Control,Taiyuan 030027,China;2.Comprehensive Technology Center of Jiangxi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Nanchang 330002,China;3.Jiangxi New Century Minxing Animal Health Products CO.,LTD,Nanchang 330096,China) Abstract: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Antiviral Granule on antibiosis,antivius,antripyretic and anti—inflammatory ac— tivities.The antibacterial effect in vitro wasdetermined by plating method.The antiviral effect in vivo was assessed by themice inocu— lated by influenza virus。The antipyretie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were respectively measured by the thermal rats induced by dry yeast and the inflamed mice induced by xylen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tiviral Granule had antibacterial effect on Staphylococcus al ̄reus.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and hemolytic Streptococcus vitro.It reduced the death ratio of mice infected by influenza A viusr FM1.I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temperature of the thermal rats and inhibited the ear swelling of mice inducedby xylene.It was proved that Antiviral Granule had antibacterial effect in vitroand antiviral,antipyretic and antiilammatfnory effects in vivo.These re— sults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mechanisms research of Antiviral Granul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Antiviral Granule;antibacterial;antiviral;anti—pyretie;anti—inflammatory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 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因此,开发安全有 效的中兽药显得非常有必要。中兽药在我国有几 千年的应用历史,具有价格低廉、不易产生耐药性,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动物KM小鼠,SPF级,60只,雄性,体 重l6~18 g;SD大鼠,SPF级,65只,雄性,体重 160~180 g,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许 可证号:SCXK(湘)2013—0004。 药物残留少等特点,将中兽药特别是复方制剂应用 于畜禽的疾病防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I2 J。抗病毒 颗粒处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板蓝根、连翘 等9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祛湿,凉血解毒之功效, 用于感冒风热,温病发热,肺卫热盛证,症见发热头 痛,咳嗽,咽干,咽喉肿痛。抗病毒颗粒作为中药制 1.2菌株和病毒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 和溶血性链球菌均来源于江西省临床检检中心试 剂站;甲型流感病毒FMI株,由中国药品生物检定 所提供,经小鼠增强毒力后,于鸡胚尿囊腔传代2 次,并测定其半数致死量LD =4.2。 1.3药品、试剂与仪器抗病毒颗粒,毫州市乾元 动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批号:20150304;利巴 韦林颗粒,四川百利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40367;复 方乙酰水杨酸片,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批号: 140409;吲哚美辛肠溶片,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 剂,主要用于防止畜禽感染性疾病。本试验研究了 抗病毒颗粒的抗菌、抗病毒、解热及抗炎作用,为其 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收稿日期:2O】7—09 2() 作苦简介:武晋孝(1970一),男,高级畜牧师,硕士,主要从事兽 约、饲料检验检测研究工作,E.mail:138345】7078@163.coin Chi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批号:A140402;牛肉膏,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 责任公司,批号:20140202;蛋白胨,北京奥博星生物 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141208;琼脂(Agar Powder),Sigma公司,Cat#A8190;无菌脱纤维羊血, 上海永辉羊业有限公司,批号:20150214;二甲苯,天 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批号:201312;高活性干酵母, 13 g/袋,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40818。 DT一1TB型电子体温计(上海华辰医用仪表有限公 司);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 MIR一162型多功能培养箱(日本SANYO公司); MCO一17AIC型CO 培养箱(日本SANYO公司)。 1.4抗病毒颗粒体外抑菌试验 取灭菌试管 10支,分别制备药物的10个梯度浓度(2倍稀释 法)分别为:100、50、25、12.5、6.25、3.125、1.5625、 0.781,0.391、0.195 mg生药/mL,将金黄色葡萄球 菌、肺炎链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接种于对应平皿 中,培养24 h取出,观察不同细菌在不同浓度的药 物平皿上生长情况,确定最低抑菌浓度(MIC)。 1.5抗病毒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FMI株引起小鼠 死亡的保护作用 。 取KM小鼠60只,随机分为 6组,每组1O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利 巴韦林组、抗病毒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动物乙醚 麻醉后,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分别滴鼻接种已滴 定的病毒液50 L/只,空白组滴鼻等容量的生理盐 水。在接种2 h后,各组动物灌胃给予相应药物, 给药容量20 mL/kg·bw,共给药5 d,每日观察动 物存活情况,共观察14 d,记录动物的死亡数量和 死亡率。 1.6抗病毒颗粒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 响 大鼠适应环境后,于试验前1天用电子体 温计对各试验动物正常体温进行测量,测量肛温 时,宜先将其直肠内粪便挤出,再将蘸有少量液体 石蜡的电子体温计从肛门轻轻插入,进行体温测 量,选择56只体温正常及范围波动小的动物供试验 使用。将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组、模 型组、阳性药复方乙酰水杨酸组、抗病毒颗粒高、 中、低剂量组,除空白组6只外,其他每组l0只,并 按10 mL/kg·bw的容积灌胃相应药物,连续3 d。 于第3天试验前禁食10 h,末次给药前测量各组动 物体温作为造模前的体温,于给药后1 h,每只大鼠 背部皮下注射20%干酵母悬液10 mL/kg·bw复制 大鼠发热模型,分别测量造模后第3、5、7小时动物 体温。以每只动物造模后体温值减去造模前体温 值,计算各时间点体温变化值进行统计分析。 1.7 抗病毒颗粒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 中国兽医杂志2018年(第54卷)第6期 119 响 取KM小鼠50只随机分5组,即对照组, 阳性药吲哚美辛组、抗病毒颗粒高、中、低剂量组, 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给药组按剂量灌胃 给药,给药容量为20 mL/kg·bw,对照组给予等容 量蒸馏水,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3 d,末次给药后 1 h,将50 二甲苯涂于小鼠左耳前后两面造成耳 肿胀模型,右耳不作处理,造模后1 h将小鼠颈椎脱 臼处死,沿耳廓基线剪下两耳,用8 mlIl打孔器分别 在同一部位打下圆耳片,用电子天平精确称重,以 左耳重减右耳重为小鼠的耳肿胀度,并求出抑制率。 抑制率(%)=(模型组耳肿胀平均值一给药组 耳肿胀平均值)/模型组耳肿胀平均值×100% 1.8统计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 析。数据经过方差齐性检验后,用均数±标准差表 示,组问差异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 2试验结果 2.1抗病毒颗粒体外抑菌试验抗病毒颗粒对金 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均为3.125 rag/mE,对溶血性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 度(MIC)为6.25 mr/mL,以上结果表明,本品对金 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一 定的抑制作用,结果见表1。 表1 抗病毒颗粒体外抑菌(平皿法)结果 菌株 最低抑菌浓度(MIC)(mg/mL) 金黄色葡萄球菌 3.125 肺炎链球菌 3.125 溶血性链球菌 6.25 2.2抗病毒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FMI株引起小鼠 死亡的保护作用与空白组比较,接种病毒组动物 表现耸毛、活动减少等现象。模型对照组动物死亡 率最高,其次为抗病毒颗粒低剂量和中剂量组,然 后为抗病毒颗粒高剂量组,死亡率最低的为利巴韦 林组,与模型组比较,各组均能显著降低小鼠的死 亡率(P<0.01或P<0.05),结果见表2。 表2抗病毒颗粒对接种流感病毒小鼠死亡保护的影响 注:与模型组比较, :P<0.05, :P<0.O1 120中蚓兽医杂志2018年(第54卷)第6期 2.3抗病毒颗粒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 造模后各时间点体温明显降低;高剂量组动物在造 模后第7小时体温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 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抗病毒颗粒具有一定的解 热作用,结果见表3。 (Mean±SD) 响模型组在造模后的3个时间点,动物体温均明 显上升,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空白组各 时间点体温无明显变化;阳性药复方乙酰水杨酸在 表3抗病毒颗粒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模型体温的影响 往:与模型绀比较, :P<0.05,¥ :P<0.0l 2.4抗病毒颗粒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抗病毒颗粒各剂量组及阳性药吲 哚美辛组,均可明显减轻小鼠的耳肿胀度,抑制率 分别达38.08%、26.14%、25.23%、42.52%。以上 有清热祛湿,凉血解毒之功效,具有解热、抗病毒、 抗炎等药理作用,常用于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的流 感、手足口病、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及红眼 病等 。 结果表明,抗病毒颗粒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呈现 一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抗病毒各种制剂均表现出 较强的抗病毒、抗炎、解热等药理作用。卢华等 研究发现,抗病毒颗粒对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有明 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结果见表4。 表4抗病毒颗粒对小鼠耳肿胀度的影响 (Mean±SD) 圳 刺擐( kg·l w)N 肿胀度(g) 抑制率/% 显的保护作用,可对2,4一二硝基苯酚所致大鼠体 温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明显对抗二甲苯所致 的小鼠耳肿胀,对小鼠皮下棉球肉芽组织的增生有 一定的抑制作用。张诚光 等研究发现,抗病毒颗 粒能明显延长甲型流感病毒FM 株感染小鼠的平均 存活时间和存活率,对甲型流感病毒FM 株感染小 鼠的肺指数也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它对2,4一二 3讨论 硝基苯酚所致大鼠发热有显著抑制作用,它还能使 蛋清所致大鼠足肿胀明显缩小。苗明三 。 采用2, 4一二硝基苯酚大鼠发热模型和内毒素家兔发热模型 抗病毒颗粒处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其中 处方中板蓝根为君药。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 消斑、润肺利咽之功效,研究表明,板蓝根的水提液 或板蓝根制剂具有较强的抗流感病毒作用,对流感 研究发现,抗病毒口服液对两种模型都具有较好的 解热作用。刘晓帆等 “ 报道,抗病毒口服液对3种 病毒株在鸡胚体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或杀灭作用, 在鸡胚内对鸡胚尿囊液HA效价有明显抑制趋势, 但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显著性。 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 肝炎病毒、人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肾出血 热病毒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 ;连翘具有清热解 毒、疏风散热、消肿散结等功效,具有抗菌、抗病毒、 抗炎等作用,其对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病 毒及畜禽感染的主要病毒具有很强的干扰和抑制 作用;芦根清热生津;石膏外解肌热,内清肺火,地 本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抗病毒颗粒对金黄色葡 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一定的抑 制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125、 3.125、6.25 mr/mL生药;对甲型流感病毒FM。引起 的小鼠死亡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明显降低酵母所 (下转第124页) 黄滋阴凉血,广藿香则消暑湿寒热。抗病毒颗粒具 124中国兽医杂志2o18年(第54卷)第6期 ~褂 陋跚 A ∞ 如 ∞ {毫 ∞ 如 柏 ∞∞∞加∞卯∞{;;加垃 温条件下,番泻苷A和番泻苷B易发生降解,且番 泻苷B的降解速率更快,这与于波涛等 的研究结 +3∞ 醇 果是一致的;此外,溶剂也会对番泻苷A、B的稳定 -,..1iyl-如';乙醇 性产生影响,试验发现,当溶媒为乙醇时,番泻苷A、 +7佛 醇 B的降解速率低于其他溶媒,通过番泻苷A、B在不 +90 ̄Z,醇 同浓度乙醇的稳定性的研究发现番泻苷A、B在 30%、50%等较低浓度乙醇(极性较大)中稳定,在 强 强 啦 融 轴 70%、90%等高醇(极性较小)中容易降解,且在 时闻/h 90%乙醇中降解速率最快,由于高醇的极性低于低 B 醇,故番泻苷的稳定性可能与溶媒的极性有关。此 外,番泻苷B降解速率比番泻苷A更快,70 cC水浴 —譬 .-- %乙醇 加热8 h,番泻苷B的降解速率是番泻苷A的1.8 冬 +蛐,钇醇 倍。因此,在涉及番泻叶相关制剂的制备工艺时, 疑 +7o'/. ̄5醇 《 +90圮醣 应充分考虑其稳定性。 除此之外,由Arrhenius方程可知:在温度为 70℃、溶媒为50%乙醇的条件下,番泻苷A、B的半 0h 弛 41a 曲 陆 时『口1/h 衰期分别为12.9 h和8.5 h,所以,提取、浓缩时选 择65 qC±5℃较为适宜。 图3在70'13下番泻苷A(Al、番泻苷B(Bl在不同体积 分数乙醇中降解的残留百分率 参考文献: 酸性,在碱水中成盐而溶解,故可用碳酸氢钠溶液 [1]哈 ,李瑞明,张兰兰,等.大黄中4个番泻苷类成分受热条件 下转化关系的研究[J].中成药,2012,34(11):2 169—2 173. 溶解。此外,番泻苷类化合物除了以游离酸的形式 [2 J 陈丹丹,徐建国,薛桂蓬,等.番泻叶提取物中番泻苷B的热 存在外,还以钙盐的形式大量存在于植物中,所以 稳定性[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05):28—31. 传统方法中一般用水来提取番泻苷。但也有文献 [3] 黄娟,张靖,徐文,等.番泻叶提取液中番泻苷A、番泻苷B的稳 报道,加醇有利于番泻苷类化合物的溶出 J。 定性考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10):794—797 本试验通过经典恒温法考察番泻苷A和番泻 [4] 林观样,潘晓军,蔡进章.不同浸泡方法对番泻叶中番泻苷A 浸出率的影响比较[J].医药导报,2006,25(08):8l6—817. 苷B在不同溶剂、不同温度和时间的稳定性时,发 [5]于波涛,宋宗辉,范开华,等.番泻苷A与B的稳定性研究 现温度是影响番泻苷A、B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在高 [J].华西药学杂志,2015,30(04):471—473. 缘 芬 {}每 卑 粤 {鲁 芬、 垮 辱 堂 缘 卑i 牟 、 尔 尔 尔 乖 (上接第120页) [3]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致大鼠发热模型动物体温;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 201 1:333,348,361,363. 小鼠耳肿胀的程度。本试验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基 [4]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M].2版.上海:七海科学出版 社,2006:170,756,761,762,767. 本一致,这说明抗病毒颗粒具有较好的抑菌、抗病 [5]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毒、解热、抗炎作用,可为临床应用提供较好的理论 2006:911,934,935,1 659,1 725. 依据。抗病毒颗粒作为畜禽用中药,属于绿色天然 [6] 邢世华,李晓波.清热解毒类中药抗病毒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药物,不仅能预防治疗由于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的 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4):464—468.一468. 各类畜禽疾病,还能防止由于抗生素、激素滥用引起 [7]张可新.抗病毒口服液的药理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 的各种药物残留问题,这为畜禽的疾病防治提供了 8-9. [8]卢华,陈晓宇.抗病毒颗粒的药理作用研究[J].J 西中医药, 一种新的模式。 2007,29(12),1 919-1 920. 参考文献: [9] 张诚光,许家骝,罗霄山.抗病毒颗粒治疗流感的实验研究[J]. 吉林中医药,2004,24(5):55—56. 要瑞丽.家禽抗病毒新兽药复方金丝桃素颗粒的研究与应用 [1O] 苗明三,弓宝,史晶晶,等.抗病毒口服液解热作用[J].中药 [J1.中国动物保健,2013,15(1):33—34. 药理与临床,2009,25(1):54—56. l2] 陈晓兰,杨海峰,陆广富,等.抗猪病毒性疾病中兽药的研究进 [I1]刘晓帆,张艳,王宇翎.抗病毒口服液在鸡胚内的抗病毒作用 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1):158一l 6I】. [J].安徽医药,2004,8(4):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