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知识
一、基本知识:
1、表达方式:⑴记叙:使人有所信;⑵说明:使人有所知;⑶议论:使人有所悟;⑷描写:使人有所见;⑸抒情:使人有所感。 2、常见修辞手法:
⑴比喻: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生动、形象地展示事物特征。 ①明喻:甲像乙。②暗喻:甲是乙。③借喻:乙占甲位。 ⑵比拟:形象生动地表现事物。 ⑶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
⑷夸张:凸显事物特征;营造喜剧氛围;讽刺丑恶现象。 ⑸对比:突出一方,使形象更鲜明。
⑹排比:丰富内容;增强语言气势。(注:排比内容的安排有一定顺序) ⑺对偶:句势工整,使语言整饰,增强语言音乐感和韵律美。 ⑻借代:化抽象为形象,形象生动。 ⑼摹状:形象生动地展现事物特征。 ⑽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 ⑾反问:增强语言气势。 3、常见句式:
⑴主动句:①一般主动句:强调动作。②“把”字句:强调动作承受对象。 ⑵被动句①一般被动句:强调状态。②“被”字句:强调动作发出者。 ⑶否定句:语气弱;肯定句:语气强;双重否定句:语气最强。
⑷疑问句:语气弱;陈述句:语气强;反问句:语气特强。祈使句:语气最强,不容商量。 ⑸短句:语言明快,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长句:内容丰富、逻辑严密。 ⑹总启句:概括下文;总结句:总结上文;过渡句:承上启下。 4、词语:
⑴精彩动词:形象生动或准确表现动作发出对象;创造意境;渲染气氛。 ⑵副词:准确限定副词所属类型。 ⑶数量词:准确限定数量。
⑷叠词:时间名词重叠表示“每一”;动词重叠表示频率;名词重叠表示细小或喜爱的感情色彩。 5、短语:
⑴限制语:准确限定内容。 ⑵修饰语:形象展示特征。
6、字形字音:除特殊字外,采用形声字类推。
7、解词:⑴同义互释⑵追根求源⑶现象描述⑷引申联想。
8、文章结构类型【(总)分(总)结构, 承接结构,并列结构,因果结构,递进结构】 二、记叙文阅读
1、记叙的顺序:⑴顺叙⑵倒叙⑶插叙⑷补叙⑸平叙(分叙)
2、叙事的顺叙:⑴时间顺序⑵空间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到远、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由下到上或由上到下、方位变换、方向变化)⑶逻辑顺序(因果顺序、递进顺序、总分顺序、事理顺序、过程顺序) 3、记叙的人称:
⑴第一人称:以“我”口吻叙事。增强文章真实感。 ⑵第二人称:以“你”口吻叙事。利于抒发作者或人物感情。 ⑶第三人称:以“他”口吻叙事。使文章材料充实,内容丰富。
4、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的线索:以“人”为线索;以“事”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时”为线索;以“地”为线索;以“景”为线索;以“情”为线索。
6、记叙文段落划分的依据:⑴时间;⑵空间或地点;⑶事情的内在联系;⑷人物活动;⑸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变化;⑹表达方式变化;⑺文章结构类型【(总)分(总)结构, 承接结构,并列结构,因果结构,递进结构】
7、记叙文段意的概括:⑴一件事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⑵多件事分别概括事件内容;⑶写景段概括景物描写的对象、特征和内容;⑷ 抒情段概括抒发的人物情感;⑸议论段揭示议论的作用。 8、记叙文材料的分析:
⑴事情:①找出记叙要素;②概括事情内容;③概括事情揭示的事理、或反映的特定社会的生活状况;④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外貌(包括肖像、服饰、神态)、语言(分析个性化和表达的情感)、行动(包括行为、动作)、心理、细节;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性质(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描写风格(白描、细描)】,明确人物描写的目的是表现人物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爱好、身份、地位、阅历特征,表现人物性格、思想、心理、精神状态、思想品质;⑤把握详写、略写;⑥明确叙事的方式:描绘生活片段、截取生活场景、叙述完整事件、勾勒生活画面。
⑵景物描写:①景物描写的对象或内容;②景物的特征;③写景的层次(顺序)⑷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幻觉)⑸观察的者立足点⑹观察的角度(远观、近览、细察、斜睨、总览、纵览、鸟瞰)⑺观察的方式(步行、乘车、航空、航行)⑻景物描写的状态(动态、静态);⑨影响观察效果的因素(距离、光线、障碍物)
⑶议论:揭示事件的意义;评价突出人物形象;点明文章主题、深化文章内容。 ⑷抒情:抒发人物或作者的某种感情。
⑸神话传说:增强文章神秘色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⑹引文:表现景物特点;突出人物形象;增强文章可信度;增强观点的权威信。 9、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 ⑴整体使用的表现手法:
①设置悬念:故意设置谜团,悬而未决,到后文揭开谜底。作用:引起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
②对比:前后内容反差强烈。作用:批判反面,凸显正面;深刻揭示人物丑陋面;深刻反映丑恶社会现实。 ③衬托:【正衬】通过正面表现正面。作用:使主体形象更鲜明突出。
【反衬】通过反面表现正面或通过正面表现反面。作用前后形成对比,反衬人物某种思想、性格、品质、道德修养。
④烘托:通过先描写群体非主要客体来突出表现后面的描写主体。作用:写景烘云托月;写人点面结合。突出表现主体。
⑤铺垫:前文先作某些暗示,后文突出表现。作用:为下文作铺垫。
⑥伏笔:前文信手拈来含而不露,为后文情节展开作准备。作用:为下文埋下伏笔。
⑦抑扬:【包括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先贬后褒或先褒后贬。作用:前后对比深刻揭示人物性格、思想、精神风貌。
⑧以小见大:小事情反映大主题。
⑨象征:通过描绘象征体,曲折表现作者思想。作用:含蓄表现主题。 ⑵局部采用的表现手法:
① 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作用:突出人物形象。 ② 反客为主:不写主体,只写客体。作用:突出表现主体。 ③ 白描:简笔勾勒事物轮廓。作用:使形象鲜明突出。 ④ 特写:雕塑性抓住局部细致刻画。作用:突出形象。 ⑤ 剪影:远距离描绘静态景象。作用:形象鲜明。
⑥ 对话: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形象、性格、心理、思想。 ⑦ 独白:作用:交代人物经历;展示人物心理。
⑧ 联想(相似、相关、相对):作用:相互映衬地表现事物特征;表现作者或人物心境;表达作者理想、愿望。
⑨ 想象:作用:表现事物特征;表现作者或人物心境;表达作者理想、愿望。 10、记叙文的主题分析:
⑴抓住事件,分析意义;⑵抓住议论,分析作者思想;⑶抓住抒情句,分析作者情感。
11、记叙文主题展示方式:⑴融情于景;⑵寓情于事;⑶托物言志⑷寓情于理;⑸卒章显志;⑹直抒胸臆。 12、记叙文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抓住前文相关情节,紧密联系议论抒情性语句分析。 三、说明文阅读 1、说明对象及内容。
2、说明顺序:⑴时间顺序;⑵空间顺序;⑶逻辑顺序;⑷过程顺序。 3、说明方法:
⑴举例子: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⑵作比较:包括对比(相同之中求不同)和类比(不同之中求相同),突出事物特征。 ⑶列数字:准确说明事物特征。
⑷下定义:概括表现事物本质特征或突出事物主要特征。 ⑸作诠释:突出事物特征。
⑹摹状貌:形象生动地展现事物特征。
⑺列图表:清晰明了地展现事理或事物特征,给人以鲜明印象。
⑻打比方: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⑼引用:引出对象;突出事物特征;增强文章可信;增强观点的权威信。 4、说明文材料的分析:
⑴事情:①概括事情内容;②明确写事目的:引出对象;交代事物形成原因;突出事物特征;暗示事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⑵事物:①明确说明对象及内容;⑵把握说明顺序;⑶明辨说明方法;⑷辨清说明结构【(总)分(总)、因果、并列、承接、递进】⑤把握说明方式(平实说明、生动说明)
⑶神话、传说:引出对象;交代事物形成原因;突出事物特征;暗示事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⑷引文:作用:引出对象;突出事物特征;增强文章可信度;增强材料的权威信。
5、说明文段落划分的依据:⑴按时间划分;⑵按空间划分;⑶按事物本身结构划分;⑷按说明内容之间的联系划分;⑸按表达方式转换划分;⑹按文章结构形式划分。 6、说明文段意的概括:说明对象+特征;说明内容叠加。 四、议论文阅读
1、议论文的类型:立论文、驳论文。 2、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论证的方式:立论、驳论。
4、论点提出的方式:在开头提;在中间提;在最后总结。 5、明确中心论点、分论点、观点。
6、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论点与论据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论证是论点与论据逻辑联系的纽带。 7、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8、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引证(引用论证)、例证(举例论证)、喻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层进论证。
9、立论的过程:先摆事实,后讲道理;先讲道理,后摆事实;边摆事实,边讲道理。 10、驳论的方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11、立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2、驳论文的结构: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 13、议论文材料的分析:
⑴事实论据:①概括事实内容;②明确写事实的目的(引出论题;证明论点或观点) ⑵道理论据:①明确阐明的道理或观点;②把握论证的层次和角度。 ③论证过程:把握论证的方法。
④引文:引出论题或论点;增强文章可信度;增强观点的权威信。
14、议论文段落划分的依据:议论文的结构(立论文的结构、驳论文的结构);文章的结构。 15、议论文段意的概括:
⑴立论文:按结构①概括提出的论点;②指出分析的角度;③概括结论内容。 ⑵驳论文:按驳论方式⑴驳什么论点;②驳什么论据;③驳怎样的论证过程。 五、小说阅读 1、按记叙文阅读。
2、把握小说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尾声) 3、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性格+表现。 六、戏剧阅读 1、按记叙文阅读。
2、戏剧分段依据:人物上下场 3、把握戏剧矛盾冲突双方。 4、分析戏剧人物形象:性格+表现。 5、把握戏剧常识。 七、诗歌阅读
1、诗歌的节奏划分:不隔断意群原则;节奏对等原则。 2、诗歌的常见结构:起承转合。
3、律诗的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4、诗句理解:①抓住修辞理解诗句生动形象地展现事物特征,创造意境;②抓住议论句,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观点、思想、愿望;③抓住描写句,理解精彩词语的表现力;④抓住抒情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结合作者经历)。 八、其他文体阅读 1、把握文体特殊结构。
2、分别归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中。
祝同学们从语文学习中得到快乐,语文能力得到更大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