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WWW.GDJY.CN 2013-08-12 作者:梁卫华 岑建毅 曾迎春 吴龙占 梁月梅 来源:《广东教育》职业教育版2013年第6期 浏览次数:366
摘 要:当前,中职教育存在着学生“思想复杂难教难管、专业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道德品质有待提高”和班主任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家长职业教育观偏面等问题,这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德育模式,集合全员教育力量,加强对中职生的全面引导和关爱,实现德技同步发展,培养健康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关键词:中职德育;全员导育;技德双赢
中职学生思想、行为、生活复杂化趋向明显,传统的由班主任单兵作战的德育模式已显单薄,无法兼顾全体学生,往往由于需要指导的问题生较多,出现“东边晴了西边又下雨”的尴尬情形。全员参与德育策略可解决这个问题,恩平市广播电视大学(即恩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两个牌子一套人马)自2011年4月春季学期开始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德育模式,设立“中职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践与研究”课题,2011年5月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立项(粤教思函[2011]30号)。经实践与研究发现,全员导育实践为中职生的成长导向需求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充分发挥教师“授业-传道-解惑”的三维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中职德育工作带来了转机,实现使中职生“技”与“德”同步发展目标,具有一定的教育优势。
一、全员导育,实现全员德育
(一)全员导育的理念:全员参与,一个都不能少。
一是教师全员参与育人,学校全体教师(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4人、中级职称教师58人)担任导师,参与全员导育的实践与研究;二是学生全员参与受导,实现100%育导,与过去做法有所不同,受导对象不是部分差生或问题生,而是全体中职生,他们每一个人从入读开始就分配一名固定导师。因全员导育机制为新生事物,为保证实施的可靠性,学校采用分批实施策略,两年内全面铺开,实现全员覆盖。
实施全员导育模式后,教师和学生都出现身份和角色的变化,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导与受的关系。
——教师即导师。每一位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教师,又是对学生进行成长指导的导师,既有教书责任又有育人的职责,教与导高度组合,学校倡导“每一位教师都要做学生思想的导师、学习的导师、心理的导师、生活的导师”。教师充当导师参与指导工作,在学校是一种不能旁贷的职责,须与学校签订导育责任书。由于强调自发性和职责性,所以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主动转变角色,自觉把导育当成自我平常工作的一部分,避免了角色冲突。
——学生即受导者。学校要求开学的前几天,导师就要开始与受导学生及家长联系,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每一位学生就要接受导师的的教育和指导,成为一名受导者。以班作为一个导育单位,再把班同学细分为导育小组,小组成员人数10—15人,每个导育小组配一名导师,导师对小组成员的受导工作负全责。
(二)全员导育的保障:完善的全员指导制度。
在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对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听取全校师生的意见、建议,课题组争取学校行政班子的支持,不断构建和完善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管理制度与实施框架,建立导师管理、测评、评优、补贴等各种制度。
一是学校领导亲自抓,两位副校长分别管理、指导一半的班级和所属的导师,为导师及受导学生排忧解难,亲自与导师一起下乡家访,研究困难学生的扶助方法,有力地促进了课题的开展。
二是将学校处室纳入全员育人导师制实践框架,各处室将职能工作与导师制结合起来。具体来说,政教处负责组织导师进行导育实践和实践研究,科研处负责组织导师进行导育理论研究;总务处负责导育实践中的后勤保障方面的研究;教务处负责导育实践中的教学方面研究;招生就业处负责导育实践中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毕业生实习与就业工作的指导;办公室负责导育实践中各部门工作的协调、督导。学校要求各处室每学期都要研究如何将本处室工作与导师制实践结合起来,如何将本处室职能工作通过导师贯彻到受导学生中去,如何指导导师带领受导学生开展本处室工作。
三是建立学校行政领导挂钩联系班级、导师制度,全部行政领导加入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中去。规定行政领导必须参与挂钩班级的每周主题班会课,与导师和班主会一共商定每周导育方案。
四是发挥专业科组对本专业所属班级、班主任、导师的管理、指导作用,强化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组织机构。专业科组对导育实践的指导着重体现在专业辅导上,不定期召开导师会议,共同制定学生的专业辅导方案,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五是明确班主任作为本班导师组长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下,德育不再是一个人(班主
任)的事,而是全体教师(导师)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为平衡班主任与导师的工作,学校明确了班主任、导师各自职责:班主任负责班级日常的班务管理,同时班主任又担任该班导师组长,指导和协调导师开展导育工作;导师负责从思想、学生、生活、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且协助班主任开展其他方面的德育工作。这样形成一个同心圆的班级德育模式,同心圈中班主任为主轴,导师为外圆,协同作战,发挥合力,教育力量拧成一股绳。
六是建立家长会制度。为加强导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形成家校教育网络,组织召开了4次学生家长会。会上导师与家长充分交流了教育意见,促进学校与家庭在导育工作中的无缝衔接。导育工作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和好评,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
七是规定了“四个一”的工作要求。每周至少与受导学生见面谈心一次,每个月至少与家长电话沟通一次,每学期至少到每个受导学生家里家访一次,每个假期至少与家长、学生电话沟通一次。
八是印制了《导师手册》,要求导师按手册要求开展导育实践,并对每一次的导育实践进行详细记录,以反馈导育效果。
九是每学期导师作一次导育总结、写一个导育案例,各处室结合职能工作写一份导育总结,鼓励导师、处室领导撰写导育论文。
(三)全员导育的结果:学生对新模式百分百认可。
从实践来看,每一位中职生大都乐意接受自身的受导角色,而且表现出一种急切欲望,
极想成为导师指导的受益者,导师制与导师得到了全体学生的认可,据学校调查,认可度或接受度接近到100%。
可见,自感有受导需要的不是个体,而是全体,中职生对这样的教育模式有着一种高度的趋同感,并不认为受导生等同于差生或问题生,就算是平时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也感到有受导的需要。同时,成为受导生后他们并没有表现出一种羞耻感,反而是自豪感和归属感,安全感也大大增强。
(四)全员导育的原因:提高专业兴趣和发挥教育合力。
把全体学生列入受导对象,也是基于中职生学习基础和素质较差,以及对专业学习适应性差的实际。众所周知,因招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职生相比于普通高中生,入学成绩和学习能力普遍偏低,然而中职生入学后,来到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学习一些陌生的专业课程,部分中职生感到吃力,甚至无从入手,就会出现兴趣逐渐消退的现象。学校2011年家长调查问卷反映,中职生刚入读时专业兴趣度达到96%以上,但一两个月后,仍保持专业兴趣的只剩44%,对专业觉得可学可不学的扩大到48%。在这样一个选择关口,老师指导或者帮扶显得至关重要,否则他们可能会误入“歧途”,走上无心向学的不归路。导育实践中,经导师的指导后,大部分的职中生对专业可保持较高的兴趣度,一个学期后仍保持专业兴趣的维持在90%以上,较快下跌的现象已经得到解决。
二、全面导育,实现全面关爱
(一)全员导育的原则:四维导育,全面发展。
必须把导育跟单纯的强化纪律教育分开来,因为全员育人导师制强调的是全面导育,
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教育,从人的发展方面提供多方面的导育服务。学校提出导育“四导原则”——“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对中职生进行全面培养。
导师的导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重复,也不是强化纪律和思想教育的工具,而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航人。我们强调了导师导育的全方位性,不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纪律和思想教育,更重要的方面是品质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突出对学生的关爱与关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贯彻导育的亲情化原则。导育的全方位性,目的是引导中职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自己不会把自己绊倒。
在国家教育局2004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说:“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可见,中职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保障中职生健康成长成才。对中职生来说,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人。基于这种理念,导育强调的是人育,实践的是培养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人才。
(二)全员导育的方法:从对学生的关爱开始。
为让中职生健康全面成长,在导育方法中,学校强调导育实践首先从关爱开始,提倡“让每一名中职生都能得到温暖的阳光” 。在导育实践过程中,导师普遍感到中职生渴望被关爱的欲望相对较为强烈,据调查统计,学校几乎100%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或关爱。据研究,这种情况或许与中职生过去的学习生活经历有关,一是在初中学习期间,
他们的成绩普遍不太理想,较难得到老师的认同,所以没有任何被关注的优越感;二是部分中职生的家庭教育也存在一定问题,父母对他们的关爱程度普遍不足,甚至缺乏,经学校调查,家长与其子女共处时间一小时至两小时的占20%,半小时至一小时的占14%,30分钟以下的占11%,父母长期不在家的占7%,然两小时以上只占48%。而且在学校的中职生自尊心理测试活动中,发现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其父母的教育水平显著相关,父母与子女相处的时间越长、教育水平越高,中职生的自尊水平就越高,学校学生自尊水平合适者仅为51.6%。因而,中职生更需要教师的关爱。
正是过去被忽视的经历,导致越来越多的中职生被人误解。众所周知,大多数中职生并不是学习素质不行,而是教师与家长对他们关爱过少,导致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稍偏正常轨道,变成了人们眼中的“坏孩子”。在与家长的联系中,发现全部家长希望老师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坚强的心理品质。实施全员导育工作以来,在导师们的真挚关爱与耐心引导下,个别中职生的自尊水平接近正常,行为心理趋向和谐,这给中职德育工作带来了转机。
(三)全面关爱的原因:侨乡地区出国思想影响严重。
实施全面关爱的导育策略,也与本地区的侨乡现实有关,据2012年统计,恩平地区定居国外人口接近30万人,另有2至3万人已领取外国护照,等待时机出国。而中职生中,学校调查显示,有家属出国的不在少数,达到31%,其中父母一方出国的占17%,父母双方出国的占6%;持外国护照等待出国学生达14%,有出国意向学生的比例更高,达76%,他们均表示如有机会出国,宁愿放弃学业而选择出国打工谋生,在每学期的流失生当中,出国原因的平均占5%。
放弃学业出国谋生的思想对中职生及其家长影响甚大,一是本地经济相对落后,而到
国外打工赚钱相对容易,且对技术要求不高,所以部分中职生觉得到职中学习是等待出国的过渡期,学习对自己帮助不大,学与不学一个样,于是选择不学或者敷衍学,得过且过;二是父母观念短视,反正子女未来的就业方向是到国外打工,到职中学习是为了让其子女不过早接触社会,跟社会人员混合一起,养成不良行为,所以对子女的学业不太重视,要求也不高,只要不出事就行,平安度过等待出国期就好。受此影响,部分中职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就业定向模糊,人生规划迷惘,这时如果缺乏教师引导和关爱,他们就因心理得不到开导而转入混乱期,容易误入歧途,并且严重影响班风和学风。
导育实践中,导师对他们的关爱和引导明显加强,学生整体心理稳定,对学校、班级和学业的认可度上升,如2012年11月调查,学校学生对学校、班级和学业的认可度达91%、98%和97%,而以前三项数据均低于90%。其次,经导师工作后,部分“等待出国生”心理转趋正常,均认同“学好技术,就算出国谋生也好防身”的道理;而且部分出国意向生或羡慕生,也出现了观念与选择的转变,不再认为“国外的月亮比国内的圆”,均表示将毕业后的就业首选调整为国内或本地,他们的学习劲头均有显著提高。再次,因导育工作机制规定导师必须每月与家长联系一次,导师与家长的沟通得到加强,家长对导师的工作高度认同,认同度达100%,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显著提高,认为必须学好技术方便就业的上升到99%,仍认为读书无用的只占1%。
三、育人为本,实现技德双赢
(一)全员导育的目标:育人为先,培养健康人才。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职教育似乎走入重技轻德的误区,导致部分中职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自信,学习动力不足,法制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然而,作为未来的技术型人才来说,技与德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两极。而且,加强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
育,具有战略性的现实意义,在广东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团省委、省妇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中职学生、技校学生是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中职学生、技校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广东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基本的人力资源。”
学校实施的全员育人导师制也可以说是对这种精神的贯彻。全员育人导师制虽然是一种德育模式,导育实践着重于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但并不是只局限于此,而是多维度引导,在思想、生活、心理对中职生进行指导之外兼顾技术学习方面的辅导。一直以来,社会舆论认为,“中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技术”“学好技术走到那里都不怕” ,这给中职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习技术固然重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对他的就业影响比技术更大,甚至决定他以后的工作成就。在学校的家长问卷调查中,其中一项是“您最关注孩子的哪个方面的教育”,关注学习成绩的只占28%,更多家长关注的是“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的教育,比例达到68%。可见,众多家长越来越认识到道德品质对中职生教育的重要性。而在学校全体导师导师的努力下,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技术能力的认识更为全面,学校心理测试显示,他们的职业同一性逐步提高,职业承诺逐渐稳定。
(二)全员导育的优势:培养整合,德技同步发展。
为实现培养德技双优人才,学校的全员导育方案中实行四维导育策略,根据需要主动提供思想、学业、心理和生活四个方面的指导,从而保证导育没有漏洞。导育工作虽然强调的是德育培养,但并不忽视同学们学业进步方面的辅导,而且作为导育的一项重点。在导育实践中,为保证德育双线培养的质量,学校在安排导师时做到三个原则:一是导师必
须是本班的任课教师,二是导师以专业课教师为主,三是按同学的需要分配导师。这样的好处是,导师就是同学们身边的“亲人”,导师就是同学们心目中的榜样。实践证明,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导师在道德品质方面起到了言传身教的效应,急于学技术的学生往往自觉把导师当成模仿学习的道德模范。经问卷调查,实施导育工作后,学校学生与导师的职业道德观念趋同性水平显著提高,学生普遍认同导师的职业观念,职业目标也逐渐坚定。
导育工作的德技共同发展效应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尤其是学生参与各种职业技术竞赛和学生活动社团的积极性大幅提升,而在学校以往发动学生参加竞赛却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学生畏首畏尾极不配合。把学生划分为导育小组后,在导师的组织和鼓励下,学生的表现热情得到激发。如在2012年12月学校举行的“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中,在导师的指导下,全部学生递交了自已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经评比填写优秀率达93.2%,职业志向合理完善。再如在2012年11月学校开展的幼师班专业技术竞赛中,在导师的鼓励下,全部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参加竞赛,个个显现出足够的自信和热情,然而在以往那些内向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却如同“赶鸭子上架”,始终无法让她们一展风姿。另外,由于导师就是社团负责人或指导老师,在导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加入活动社团或专业第二课堂,在实施导育实践的一年中,学生社团从过去的6个猛增到18个,参加社团的人数也由过去的100多人猛增到653人,社团文化氛围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四、总结与反思
在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有一定的创新性、示范性和应用推广价值,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一)经验总结。
1.课题研究得到当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2011年11月恩平市人民政府下拨4.3万元给学校作为本课题的科研经费,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使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
2.学校高度重视是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关键。学校第一把手首倡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并对该制度进行了顶层设计,亲自动员、部署全员育人导师制各阶段的实践,还亲自向市委市政府争取课题科研经费,自筹配套课题研究经费8万多元,补贴导师家访路费和联系家长电话费,组织课题组主要成员到获得优秀课题奖的国家级重点职中肇庆职中参观、交流。两位副校长担纲分别管理、指导一半的班级和所属的导师,亲自与导师一起下乡家访等,这些都对课题研究起着重大保证作用。
3. 课题研究成果完善、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制度。并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根据研究成果逐步实施了行政领导挂钩联系班级、导师制度,五处一室职能工作纳入全员育人导师制架构,强化专业科组对本专业所属班级、班主任、导师的管理、指导作用。这些制度的实施,反过来又推动了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2012年5月,政教处吴龙占主任参加省中职学校德育科长培训,学校的导师制德育模式引起了省中职德育研究中心的重视,特邀吴龙占主任以《全员导育,让中职德育走出一片新天地》为题作报告,向参加培训的40多名省德育科长介绍学校的导育经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4.课题研究卓有成效并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通过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每个导育小组至少安排一位行政领导参加与家长座谈,共同商定对其子女的家校导育方案,并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和导师制的意见。立项以来,共召开家长会四次,收集家长意见182条,改进学校工作23件。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升了学校的德育、管理质量,擦亮了学校的品牌,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二)实践反思。
“全员育人导师制”虽然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但在实践与研究中也出现了以下一些存在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学校设备设施的老化和配备不足,影响导师制实施的效果。随着导师制的实施,学校德育、管理的效果比过去有较大提升,特别是实施导师制以来每届新生入学第一个学期的流失率,同以往没有实施导师制时相比明显下降,显示导师制对学校的德育、管理、防流控辍有显著的作用,但是新生入学第一个学期的流失率,却出现逐年加大的趋势。通过课题组对新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对流失生流失原因的统计分析,发现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实验设备的老化和配备不足,学生觉得学不到东西,所以转学或者辍学务工,班主任和导师的劝说往往徒劳无功。
2.经费投入不足,导师的积极性难以持续。刚开始课题实验时,在面对这个全新的德育机制时,导师都迸发出强烈的研究热情,但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导师工作千头万绪,既要进行导育实践,又要进行理论研究;既要记录导育过程,又要进行导育反思和总结,工作繁多而又复杂,特别是由于办公经费的不足,导致导师家访路费和联系家长电话费补贴不能按时发放,后来甚至停止发放,使得导师工作热情不知不觉间逐渐消退,个别本来参与积极性就不高的导师,甚至个别行政领导,更是觉得课题研究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和工作负担,希望尽快结束。
3.导师管理机制有待改进。学校虽然实施了副校长分别管理、指导一半的班级和所属的导师,学校行政领导挂钩联系班级、导师,学校处室将职能工作纳入全员育人导师制实践框架,强化专业科组对本专业所属班级、班主任、导师的管理、指导,班主任作为本班导师组长管理本班所属导师等制度,并且明确了由政教处负责组织导师进行导育实践和实
践研究、科研处负责组织导师进行导育理论研究,但由于导师素质参差不齐,导育水平、导育能力、导育责任、研究能力等的差异,影响了导育效果,学校虽然规定了“四个一”的工作要求、印制了《导师手册》,从制度上规范了导师的工作,但这只保证了导育数量,而对导育质量却难以衡量。如学校规定导师对每一位受导学生每星期谈话一次,但谈话的内容只能由导师自己把握,素质较低导师的谈话工作或流于形式,起不到相应的导育效果,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今后改进。
[本文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中职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GDZXXDY11234)的结题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恩平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恩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课题组.家长调查问卷总结[D].2011-11.
[2]恩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课题组.学生心理测试报告[D].2012-4.
[3]叶春鸿.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自尊异性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J].校园心理,2013,(1).
[4]许卫仁,钱利祥.学生成长导师制:新课程理念下寻找适合青少年发展的途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