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无人机在新闻业的应用现状及问题的实证研究

关于无人机在新闻业的应用现状及问题的实证研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10卷第4期 2019年02月

Vol.10 No.4February 2019

关于无人机在新闻业的应用现状及问题的实证研究

达旭瑶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3)

摘 要:由于无人机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时效性强,许多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竞相采用无人机。无人机新闻发展迅速,新闻采编、新闻摄影等众多新闻领域开启“飞行模式”,但是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通过选取人民网无人机新闻报道进行实证研究,从新闻伦理角度揭示无人机在新闻业的具体应用现状及问题,从而使无人机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在新闻业的应用潜力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无人机新闻;应用现状;问题;实证研究;人民网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4-0081-01一、无人机在新闻领域应用的现实性分析近些年,由于技术的发展,经济而且操作简单的电动多旋翼无人机兴起,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无人机应用领域主要有航拍和娱乐、农林、安防、电力等。如今,已经有不少行业开始利用这一工具开展工作。从生产与应用层面来说,现在已经进入无人机热时代。

纵观无人机在新闻业的应用可以得出,国内外媒体是从2015年开始相关尝试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环球媒体集团等多家国际新闻媒体尝试无人机报道,新华网宣布成立新闻无人机编队。无人机在灾难新闻报道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国内外的新闻中经常出现由无人机拍

[1]

摄的灾难事故现场画面。传播技术成为媒体改革的强大推动力。尤其提到了机器人写稿、无人机采集、虚拟现实等技术从无到有,实现了突破。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无人机在新闻业的应用发展迅速为中国新闻事业的繁荣带来新的机遇。但是一些新闻实践也表明,无人机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在推动社会发展中也暴露了一些消极作用。所以,准确把握无人机在新闻业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结果

(一)无人机应用现状

在人民网新闻网站中以“无人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笔者统计出相关新闻报道按网站内容板块划分的话,具体的应用领域可以看出,军事、科技、国际等方面占据无人机相关新闻报道的主要部分,传媒领域相对来说所占比重较小。通过对无人机相关新闻报道的数量统计,可以得出无人机运用领域广泛,主要有军事、救灾救援、农业、环保、交通、气象、物流、餐饮、娱乐、旅游等。在无人机热时代,几乎各行各业都能看到无人机的身影。

(二)将无人机应用于新闻领域的媒体在上述新闻中,笔者进行抽样调查,统计出无人机在新闻业中应用的相关新闻报道。从人民网报道来源来看,人民网、上海频道、广东频道等皆有无人机应用于新闻业的相关报道。研究发现,在国外新闻媒体用无人机采集新闻后,国内媒体迅速跟上步伐。不少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已经采取措施,初步将无人机应用于新闻业中。用无人机进行新闻报道的媒体较多,包含新华网、人民网、新华社等。

(三)无人机在新闻业的应用现状

2015年是国内外采用无人机进行新闻报道的元年。无人机的飞速发展使得业界和学界将目光聚焦

于此。在新闻业中,无人机具有重要作用。在新闻传播学界,无人机在新闻业的应用情况、无人机新闻的特点、无人机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突破是学术研究热点。

笔者对无人机新闻的相关调查统计情况如下,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无人机在新闻业发展中的作用。经过统计、归类与分析,关于无人机在新闻业中的应用大致有73篇。其中,有28篇新闻报道是关于无人机新闻的认识与评价的。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研究,笔者分为以下三个维度:一是新闻报道角度;二是媒体发展角度;三是传媒生态角度。

从统计看出,强调无人机在媒体发展中的作用的相关报道与评论较多。对上述新闻报道进行内容的分析发现:一是新闻报道层面。无人机的作用表现在改变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增强新闻传播效果。二是媒体发展层面。无人机是媒体融合和改革所采取的主要传播技术,强调了无人机应用于新闻业能够助力移动互联、移动直播发展,推动加深媒体融合的作用。三是传媒生态。无人机技术对传媒生态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能够变革媒体生态,影响新闻舆论生态,建构新闻传播学界业界新视角,可以清楚系统地了解无人机技术对整个传媒生态的影响。

第二,无人机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涉及无人机在新闻业中的应用的新闻报道较多。笔者根据调查实际情况与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将统计出的无人机新闻相关报道分为重大突发事件报道、重大会议活动报道、日常新闻报道、图片新闻报道、电视节目及其他这五类。曾经可望而不可即的无人机让越来越多

[2]

的高空拍摄成为记者的拿手好戏。可以看出,无人机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应用得较多,这是因为无人机能够突破空间限制,地形环境适应性强。无人机的优势在面对灾害现场、恶劣环境、大场景活动以及重要实时报道任务时彰显得淋漓尽致。到达新闻调查记者去不了的地方,采集新闻摄影记者捕捉不到的场景与画面,快速、实时地完成多媒体新闻采集等具体新闻实践,无人机不仅发挥了传统航拍的力量,还凸显了机动灵活、低成本制作图文视频产品的独特新媒体优势。无人机已经成为新闻重要的报道手段,在新闻报道中应用广泛。

第三,无人机新闻的相关高校教学情况。随着无人机在新闻领域的广泛应用,无人机新闻教学也已经进入高校视野。国内外许多高校立足无人机新闻实践,积极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例如,《美国新(下转第83页)

81

第10卷第4期 2019年02月

Vol.10 No.4February 2019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

[4]

5种。其中“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当人们的生理和安全的基本需求被满足后,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就变得最为强烈。在“夸夸群”中既能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也能够体现价值、彰显个性,这实质上也是一种心理互助形式。

三、“夸夸群”走红背后的冷思考(一)虚拟终究要回归现实“夸夸群”的走红不是偶然,它既是网络时代圈群文化发展的产物,其背后也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夸夸群”里的这种正向激励是一种心理调节的积极尝试,确实有助于缓解压力,获得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是“夸夸群”里的夸赞多是陌生人间的互相吹捧,这种夸赞获得的精神满足感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虚假的夸赞听多了并不是件好事。对“夸夸群”里的赞美与夸赞可以用于调节心情,但不能过分依赖,虚拟终究要回归现实。年轻人遇到压力时更应该学会自我调节,通过运动、听音乐、读书等方式让自己放松,选择适合自己的情感和心理支持系统,而不是依赖别人的为夸而夸。而且真正的获得感不是源自别人的夸赞,而是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和追求获得,合理审视自己才是正确的方式。(二)持久黏性还需内容运作

由于这些互联网现象文化根基薄弱,速朽是当下互联网现象的一大特征。“夸夸群”虽然经历了狂欢

式的爆红,但它是一种速食文化,短时间能够给人们带

来愉悦感和新鲜感,迅速火爆之后也会火速降温。现在有些高校数百人的夸夸群的互动已大大减少,一些淘宝店推出的夸夸群服务甚至无人问津。“夸夸群”的走红的确有充分的理由,但它到底能红多久还很难说。虽然基于情绪宣泄而组成的群或许可以达成瞬时的引爆,但很难形成持久黏性的互动。一个网络圈群要成为一个成熟的社区,其内容生产、内容消费和内容传播都十分重要,需要进行深入的评估、思考和运作。“夸夸群”如果想发展成一个持续活跃的社群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参考文献:

[1] 王阳,张攀.个体化存在与圈群化生活:青年群体的网

络社交与圈群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8 (02) :83-88.[2] 李修元.网络狂欢:一种虚拟世界的大众文化[J].沈

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4):504-508.[3] 苑广阔. “夸夸群”不妨宽容看待[N].团结报,2019-03-23(006).[4] 复盘夸夸群:爆款速朽,只需24h[DB/OL].腾讯大学,

https://mp.weixin.qq.com/s/xg4a0nKni5YZ7DE1UPYh7A,2019-03-20.作者简介:龚逸琳(1998—),女,安徽六安人,南开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与传播学,新媒体与文化产业。

(上接第81页)闻学院近期开了哪些新课程》《北师大

新传学院:互联网将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突破口》等相

关报道,强调了无人机新闻教学实践的发展。

三、问题与对策

(一)无人机应用中存在问题的新闻报道统计无人机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法律法规(监管)层面;安全层面(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技术层面;操控(市场准入)层面;侵犯隐私权。笔者关于无人机问题的相关新闻报道五个方面具体统计情况如下。经过统计与分析,无人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法律法规滞后,监管存在盲点;威胁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技术存在风险,有待完善;操控准入门槛低,乱飞现象严重;侵犯隐私权等。

(二)从新闻法规与伦理角度分析无人机存在的问题

上述无人机使用当中出现的问题在新闻领域也有所展现。另外,无人机在新闻行业中的使用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运用的新闻领域有限,主要用于消息类报道,在新闻纪录片或者深度报道领域很少使用;二是其拍摄的画面更多用于展现现场的宏观景象,而不是发现问题;三是无人机素材的使用随意性大,审核不严;四是缺少人文关怀与尊重,如《青海湖管理局叫停“无人机”航拍野生动物》等报道。(三)对策

无人机在新闻法规与伦理层面存在的两个问题:无人机素材使用随意性大,审核不严和缺少人文关怀,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规避。无人机航拍结束后,对航

拍素材的使用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除了依照新闻行

业有关标准使用外,还应审查有关航拍素材是否涉及保密区域、是否侵犯公民隐私等法律问题。只有基于审慎地筛选,才能编辑报道有关素材。另外,在新闻报道中应明确无人机新闻的补充性作用,以传统新闻镜头视角为主,不能全部采用无人机镜头,避免新闻内容空洞、主观。多些对采访、调查、拍摄对象的尊重,不滥用技术,将技术体现出厚重的人文关怀。

四、结语

“无人机+新闻”是新生事物,没有经验可借鉴,更多的是靠摸索与实践。伴随着我国民用无人机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以及细分市场“传媒行业应用级”无人机研发的突破,无人机有望成为新闻采集的标配,为媒体赢得未来发展的更多主动权。任何新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都不会一帆风顺,无人机技术也一样,相信随着法律和伦理问题的解决,无人机技术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新闻报道中。参考文献:

[1] 宫承波,王凡.无人机新闻:新闻航拍新纪元[J].新

闻论坛,2017(02):28-30.[2] 刘育璁,田璐.无人机航拍:新闻报道的“新视角”[J].

新闻与写作,2017(04):75-77.作者简介:达旭瑶(1993—),男,陕西富平人,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6级新闻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经营与管理。

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