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七星一中 朱洪艳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倡导将数学学习回归于学生的生活,已经成为了当今转变中学数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大命题。让数学学习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自己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了好奇。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创设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体验——探索”。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打开数学教科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例题,一道道练习题,虽然逻辑严密,也有色彩鲜艳的插图,但却是“冰冷的美丽”。如果教师只是教教材,由例题讲解——练习——再讲解,那么数学课堂就成了解题教学,学生也会对数学产生枯燥与厌倦之感,这与高质量的课堂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对于数学这些抽象的知识不易理解,而对于生活中的知识却较易掌握,特别是对于那些脱离实际的应用题,学生更是理解不了,相反,要是改成生活知识来应用,却很容易就解决了。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1)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单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探索出中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构建“生活—数学—生活—数学素养”的学习体系。
(2)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找到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佳切入点,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可以使所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热爱数学,最终尽量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自己所必需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会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各种数学素养的提高。 二、主要理论依据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另外,教育家卢梭也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可见,突出数学的现实性和时代性,是新课程的主流。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科书上的知识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给课堂以“生活”的活水,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才能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数学的价值。《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三、理论假设
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数学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四、实验目标
1、解决当前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封闭,教学方式单一,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学生学习需要的状况,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赋予个人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
2、解决数学教师以本为本,被动施教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生活的创新者。通过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来培养学生数学兴趣;通过丰富学生数学生活实践体验,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通过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自我拓展的意识及学习品质。通过这些,来实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用于生活,生活让数学富有灵性,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3、解决原有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单一,学习主动性难以发挥的问题,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同时,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 五、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对象
七星一中七年级组(1)、(2)班全体学生 七、研究内容
(一)学生学习方面
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如下的学习模式:
积累 发现 应用 解决 验证
生活经验 —— 数学问题 —— 数学知识 —— 实际问题 —— 生活经验
(二)教师教学方面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2、补充生活背景,激活数学课堂。 3、巧用生活经验,活化数学文本 (1)、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 (2)、重组教材的生活内容。 (3).引入合适的生活实例。“ (4)、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 4、体验生活应用,领悟数学价值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形成如下的教学模式。
积累 发现 应用 解决 验证
生活经验——数学问题——数学知识——实际问题——生活经验 八、具体措施
1、努力加强理论学习。包括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生活数学的理论学习,生活数学与当前课改的紧密联系。 2、展生活化教学研究课。 3、有效开展数学应用实践活动。 九、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06年9月——2007年9月)
准备阶段——收集资料,设计方案,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2007年9月——2009年6月)
具体实施阶段——实践方案,改进方案。
第三阶段:(2009年7月)
总结阶段——对研究方案进行分析,综合,总结,撰写论文。
十、 成果展示
阶段性成果:论文、优秀教案、优秀案例、阶段性总结 最终成果:课题研究报告、优秀教案集、优秀案例集、论文集 十一、实验保障条件
(一)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 (二)教学各种设施的保障 十二、组织结构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王秀芹 副 组 长:刘文义 边长华 实验组长:刘红娟 滕佩明 组 员:朱洪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