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阶段实施有效的古诗教学,应该重点抓住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让学生看得懂。古人读诗没有大的语言障碍,近人读诗障碍不大,而对于今天在快餐文化浸染下成长起来、缺乏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基本积累的初中生,读诗障碍就很大了。这种障碍,包括古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离当代学生太遥远,古诗语言在表达习惯、字词意义、句法结构等方面与今天大相径庭。要当代学生像古代学子那样主要通过诵读涵咏来学诗,恐怕会让人误入歧途。现在常有人拿某某文学家或学者少年时代在私塾中奠定了文学基础,或他们少年时代对某诗句不理解等到长大后终于领悟的事例,以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古人言论作证据,来证明翻译就是肢解作品,就是破坏诗歌的意境美和整体美,主张要反复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完成对古诗的体验品味,这其实是脱离学生实际的谬论。对于当代初中生来说,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扫除字面上的障碍,永远是初中古诗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第一环节。当然,对词句的解释翻译要适可而止,以弄懂大意、不影响理解为原则,决不能搞逐字逐句的繁琐分析。 第二环节:让学生读得响。“三分诗,七分读。”“读书
百遍,其义自见。”这些经验的科学依据在于,附着在汉字字形上的声、韵、调、清、浊等信息都具有表意传情的功能。唐代处忠和尚在《元和韵谱》中指出:“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深而远,人声直而促。”就是说,平声宽平,宜于表达和谐平缓的思想情感;上声劲厉,宜于表达沉郁凝重的思想情感;去声清幽,宜于表达清新绵邈的思想情感;入声短促,宜于表达激越峭拔的思想情感。韵脚的安排、声调的错落、清浊的搭配,都能传达出细腻丰富的情绪。所以古诗是最适合朗读的文学。在疏通大意后,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反复地、响亮地朗读,披其文,入其境,感其情。朗读的技巧关键在处理好停顿、重音、语速和语调。古诗节奏并不复杂,五言诗一般是“二/三”或“二/一/二”式,七言诗一般是“二/二/三”或“四/三”式。重音一般落在表情达意的关键词上。语调上注意高低错落,语速上注意缓急相宜。感情上注意区别是昂扬激越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等。如在朗读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时,可按“二/二/三”的节奏朗读,“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洲/路八千”。重音有“朝奏、潮州、家何在、马不前、意、骨”等。尤其在朗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云横”稍微平缓,“秦岭”开始上扬,“家何在”上扬到顶点,以表现心中惨痛;“雪拥”又平起,“蓝关”开始下降,“马不前”降到极点,“马不”两字逐渐拖长,“前”字顿收,
以表现英雄失路之痛。朗读环节,最忌只读不导,为读而读,简单重复,止于表面。
第三环节:让学生说得出。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过:“辨于味而后可言诗”。辨于味,就是感受作品的形象并领会形象背后的深刻意蕴;“辨味”是审美活动,“言诗”是认知活动。没有“言诗”的古诗教学是不完整、不成功的。当前的初中古诗教学,在评鉴赏析这个方面基本上没有作为。诗之所以要评鉴赏析,是因为构成诗歌艺术的语言、形象、情感、技巧等因素,只有在“说得出”的时候,才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才最终实现了积累语言材料、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这些目标。当然,鉴于初中生的水平能力,指导初中生鉴赏要以通俗易懂、简明实用为原则,力避概念化、术语化、标准化和系统化。笔者以为,最要紧的是说清意象和意境,告诉学生意象就是融合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说白了就是诗中一个个事物;一组意象构成的画面就是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就是单个意象,而这些意象又组成了更大的凄清苍凉的意境。诗歌是通过由意象构成的意境来表达情意的,要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要抓住意象和意境。教师可以适时告诉学生一些传统意象的独特内涵,如月亮往往寄托了人们思念亲友、盼望团聚的感情。其次要告诉学生几个极其常见的抒情方式,如托
物言志、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以及“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规律。至于其他知识,也只能适时渗透,不宜系统讲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鉴赏知识后,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评析、鉴赏,至此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古诗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