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肝病实验室诊断

肝病实验室诊断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Ch J Lab Dia期,Aoril,2010,V0l 14,No.4 文章编号:1007—4287(2010)04—0622—05 肝病实验室诊断 徐京昕 (北京大学医院检验科,北京100871) 1肝脏结构功能特点及肝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1.1肝脏结构功能特点 肝脏具有生物合成、生物解毒、排泄和免疫功 能。肝脏有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液供应,有丰富 的血窦,有两条输出通路一肝静脉和胆道系统,肝细 胞内含有数百种酶。可引起肝炎的病毒有甲、乙、 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HAV、HBV、HCV、HDV、 HEV、HGV)。 1.2肝病实验室检测技术 生化技术:酶促速率分析法、干化学法、层析技 术、光谱技术、色谱技术和质谱技术。免疫标记技 术:酶免分析法、化学发光法、电化学发光法、荧光标 记法和放免技术、流式细胞技术、时间分辨技术。分 子生物学技术:PCR、杂交和生物芯片技术(基因芯 片技术、蛋白芯片技术)。 2实验室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2.1生化指标的临床应用 指示肝实质细胞膜通透性病变试验:丙氨酸氨 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亮 氨酸氨基肽酶(IAP)、乳酸脱氢酶(LDH)、腺苷脱氨 酶(ADA)等活性增高。 指示肝细胞坏死试验:谷氨酰脱氢酶(GDH)、 AST/ALT增高。 指示肝内或肝外胆道阻塞试验:碱性磷酸酶 (AIJP)、I,7一谷氨酰基转移酶(GGT)、I 、5 .核苷酸 酶(5'-NT)、胆汁酸(TBA)增高。 指示肝实质细胞内质网蛋白合成机制障碍试 验: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胆碱 酯酶(ChE)、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元(FIB)下降。 指示肝脏间质成分增生试验:蛋白电泳球蛋白 增加、纤维化指标G.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 和血清单胺氧化酶(MAO)增高。 指示肝脏恶性疾病试验:ALP、GGT-II、LDH、甲 胎蛋白(AFP)、 .L.岩藻糖苷酶(AFU)增高。 2.1.1肝病出凝血实验室指标一凝血因子肝脏 疾病,最多和最先减少的是因子VII,其次和中度减 少的是因子II和X,最后和最少减少的是因子V。 2.1.2肝脏分泌功能指标一胆汁酸(TBA)TBA 的测定,对肝胆疾病的诊断其敏感性达76%,特异 性达93%。TBA测定对急性肝炎早期诊断的价值 与ALT和AST测定相同,但ALT和AST随肝细胞损 害的控制很快转为正常,而TBA则逐渐转为正常。 TBA持续较高水平的患者往往慢性归转。TBA测定 对检测酒精或工业化学品引起的肝细胞损伤的灵敏 度优于其他肝功能试验。此外,TBA测定对肝外胆 管阻塞和肝内胆汁淤积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包括胆管阻塞、胆汁性肝硬化、新生儿胆汁淤积和妊 娠性胆汁淤积。 2.1.3肝脏解毒功能指标一胆红素(BIL) 肝损 伤时,影响了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排泄功能, 造成血中结合与未结合胆红素均增加一黄疸。病毒 性肝炎、中毒性肝炎或肝癌、肝内或肝外胆道阻塞、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等胆红素增高。肝脏对胆红素和 胆汁酸有不同的运转系统,可鉴别胆汁淤滞和高胆 红素血症。 2.1.4肝脏合成功能指标一TP、ALB和PA肝脏 功能严重损害时,蛋白质合成减少,以白蛋白的下降 最为显著。PA是肝功能障碍的一个敏感指标,对肝 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2.1.5肝病酶学实验室指标肝细胞血清酶活性 异常机制:细胞及细胞器受损,酶外溢;肝细胞合成 功能降低,酶合成量减少;胆道排泄受阻,造成酶堆 积;癌细胞逆向合成活跃,某些酶蛋白合成增加。常 用指标:AlJT、AST、ChE、ALP、GGT。新应用指标: GDH、ADA、【AP、5 NT、AFU、MAO。 ①转氨酶临床意义 A 和AST在传染性肝 炎、肝癌、中毒性肝炎、脂肪肝和胆管炎时都增高,可 用于判断病情,辅助鉴别诊断,并可监控疗效及判断 预后。 ②ChE临床意义ChE在肝实质细胞损害时由 于合成减少而降低,对早期肝硬化诊断有价值,对病 毒性肝炎预后也有意义。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年4月第l4卷第4期 623----—— 血清酶在各种肝病中的活性(U/L) @ALP临床意义ALP是肝胆疾病的临床辅助 作为PHC术后监测、追踪观察的较理想指标,其变 诊断指标,在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 肝癌时都增高。 ④GGT临床意义 GGT主要诊断肝胆疾病。 原发性肝癌、胰腺癌和乏特壶腹癌时,GGT显著增 高,特别在诊断恶性肿瘤患者有无肝转移和肝癌术 后有无复发时,阳性率可达90%。但作为肝癌标志 物的特异性较差,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阻塞 性黄疸、胆道感染、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时都可增高。 ⑤LDH临床意义LDH常用于心肌梗死、肝病 和某些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 OADA临床意义 ADA活性增高,常见于肝 炎、肝硬化、肿瘤引起的阻塞性黄疸。 ⑦MAO临床意义 MAO活性测定是检查肝纤 维化病变的重要指标。MAO.I活性增高主要见于 肝硬化和肢端肥大症,而MAO一11活性增高主要见于 大块肝坏死。爆发性肝炎、重症肝细胞坏死时,线粒 体的MAO释放,血液中酶活性增高,阳性率可达 73%以上。 ⑧5 一NT临床意义 5'-NT活性增高主要见于 肝胆系统疾病,如阻塞性黄疸、原发及继发性肝癌 等。通常酶活性变化与ALP活性变化相平行。在 骨骼系统疾病中,通常ALP增高,而5 .NT正常,测 定5 一NT有助于临床判断ALP增高原因是肝胆系统 疾病,还是骨骼系统疾病。 @NAG临床意义 NAG在肝硬化和慢性活动 性肝炎晚期,肝组织有纤维化时增高,中晚期妊娠时 亦见增高。 @AVU临床意义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AFU 增高,但一般仅轻度增高,且随疾病的治愈和好转而 下降。原发性肝癌(PHC)患者AFU持续升高,幅度 较大。AFU不仅显著高于正常对照,也显著高于转 移性肝癌、胆管细胞癌、肝硬化、先天性肝囊肿和其 他良性肝占位性病变。AFU的敏感性高于甲胎蛋白 (AFP),特异性差于AFP,AFU与AFP无起明显相 关,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肝癌的检出率,特别是对 AFP阴性和小细胞肝癌的诊断价值更大。AFU还可 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平行,且早于临床表现1—2个 月。 2.1.6肝昏迷指标一氨正常情况下,氨在肝脏内 转变成尿素,严重肝脏疾病时,氨不能从循环中清 除,引起血氨增高。高血氨有神经毒,引起肝性脑 病。血浆氨测定主要用于肝昏迷的监测和处理。 2.2病毒性肝病病原学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病毒性肝病病原学指标:抗原抗体检测:HAV— HGV抗原抗体。病毒核酸检测:HBV DNA、HCV RNA、HGV RNA。病毒基因分型与突变:HBV— YMDD变异、HCVRNA分型。 2.2.1 甲型肝炎病原学检测意义抗HAV一[gM 阳性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的指标,表示急性期(感染 初期,3个月后滴度下降,6—8个月已不易检出);抗 HAV—IgM阴性而抗HAV—IgG阳性提示既往感染 HAV。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总抗体滴 度升高I>4倍;血清或粪便中检出HAV RNA。 2.2.2乙型肝炎病原学检测意义HBsAg由S基 因编码,是HBV的衣壳蛋白,包括s、前s1和前s2 蛋白,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是急性乙型病毒性 肝炎第一个出现的标志物,HBsAg阳性小于6个月 为急性肝炎、大于6个月为慢性肝炎。极少数情况 下,“a”决定族的变异株可以逃逸抗HBs抗体的检 测,可能造成假阴性漏检。 抗HBs阳性一般表示病毒已清除。但已有报 道抗HBs出现后血清内仍有DNA复制,尤其急性乙 型肝炎感染窗口期抗HBs与HBV DNA同时阳性,但 通常HBV DNA检出率逐步下降。是HBV疫苗免疫 后唯一出现的指标。 HBeAg由C基因编码,是HBV核心的可溶性抗 原,HBeAg阳性表示病毒在体内复制,传染性较强 HBeAg阳性与HBV DNA有显著相关和HBsAg差不 多同时出现。HBeAg阴转往往是HBV病毒血症的 消失或炎症的静息。一般认为HBe舷消失和抗HBe 出现是乙型慢性肝炎好转稳定的征象,但并不意味 着HBV DNA停止复制或传染性消失,尤其在另一部 —-——624--—— Chin J Diagn,April,2010,Vol 14,No.4 分感染者中如重型肝炎患者,主要以HBcAg的表达 为主,感染起始即为HBeAg阴性。HBeAg向抗HBc 2.2.4丁型肝炎病原学检测意义丁型肝炎病毒 抗原(HDV—Ag):HDV.螗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 抗体转换是抗病毒药物疗效评价指标。 抗HBc是HBcAg的相应抗体,是HBV感染后 血清中最早出现的标志性抗体,几乎所有个体在接 触HBV后都能产生抗HBc,是流行病学调查的良好 指标。接触HBV抗原者,血清中可出现低滴度抗 HBc抗体,只有进行连续检测,抗体滴度逐渐升高, 或抗体滴度达10000以上时,抗HBc才可作为感染 胞核和胞质内,在血清中出现较早,持续时间仅1— 2周,如检测不及时,往往呈阴性。 抗HDV.IgM:抗HDV.1gM出现是一过性的,为 HDV和HBV同时感染;抗HDV.IgM持续升高或随 肝损伤波动者,为HDV和HBV重叠感染,同时它也 是慢性活动性HD ̄感染的指标。连续检测抗HDV— IgM可估计慢性丁型肝炎的预后。如抗HDV—IgM升 指标。抗HBc有IgG、IgM、IgA三类,IgM类和IrA类 抗HBc在乙肝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活动期出现。在 HBV感染的“窗口期”,抗HBc常常是唯一可测出的 HBV血清标志物。 HBV DNA与HBV感染者病情和预后的关系密 切,尤其是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目前病毒检 测的金标准。HBV DNA阴性提示外周血中已经没 有病毒存在,在抗HBs和抗HBc阳性的某些病例中 可检测到HBV DNA的存在。HBV DNA一直保持较 高水平的急性肝炎患者易慢性化,而HBV复制水平 较高的慢性肝炎患者不仅对干扰素治疗的反应性 差,而且肝组织炎症反应更明显,病情更重,更易发 生肝硬化和肝癌。中国慢性乙肝病人治疗的目的主 要就是降低血清HBV DNA,同时HBV DNA滴度的 动态变化还可在临床上用于观察抗病毒药物疗效, 指导用药。 2.2.3丙型肝炎病原学检测意义我国输血后肝 炎中60%一80%、散发性急性肝炎中12%一24%为 丙型肝炎。人体感染HCV后临床症状一般较轻,但 70%一85%患者发展成慢性肝炎,感染20—30年后 10%一20%发展成肝硬化,另有1%一5%可发展成 原发性肝癌。 血清ELISA检测抗HCV.IgC抗体:作为筛查和 诊断。抗HCV抗体阳性而血清中没有HCV RNA提 示既往感染,有极少数病例抗HCV阴性但可检测到 HCV RNA,还有某些慢性HCV感染者的抗HCV可 持续存在。 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检测抗HCV.IgG抗 体:作为丙肝确认试验。 HCV RNA定量PCR测定:由于个体问免疫功能 的差异,部分患者出抗.HCV较晚,免疫功能低下者 和经免疫抑制治疗者甚至可能不产生抗.HCV,因此 HCV RNA是HCV感染的确诊标志,即使在“窗口 期”,也可检测出HCV RNA,还可指导用药,为疗效 观察及预后判断提供客观指标。 高的同时伴有肝功能异常,提示病情恶化。 抗HOV-tgG:抗HDV.tgG一般在感染6周以后 出现,慢性感染的发展与抗HDV—IgG的高滴度持续 存在有关。该滴度在整个病程中持续不变,是慢性 感染的指标。而低滴度的抗HDV.IgG则是HDV既 往感染的指标。 HDV RNA:血清HDV RNA是直接证实HDV感 染和病毒复制活动的指标,检测应用发现血清抗 HDV—IgM阳性者有较高的HDV RNA检出率。对各 型乙型肝炎患者HDV RNA的检测,重型肝炎检出率 较高,其次为肝硬化。 2.2.5戊型肝炎病原学检测意义戊型肝炎病毒 抗原(HEV.Ag):HEV感染者的粪便或胆汁中可查出 HEV—Ag,结合临床诊断为戊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 毒性肝炎患者粪便的阳性率仅为21%左右。 抗HEV.IgM和抗HEV.IgG:抗HEV.IgG在戊肝 急性期即可检出,且滴度较高,持续约6个月,抗 HEV.I 通常滴度不高,持续约2个月。抗HEV. IgM和抗rIEV4gG均阳性,现症感染期或恢复期早 期;抗HEV—IgM阳性,抗HEV—tgG阴性,HEV感染早 期、急性期;抗HEV.IgM阴性,抗HEV.IgG阳性,HEV 继往感染或恢复后期。还有17.8%的患者两种抗 体均为阴性。 HEV RNA:血清、胆汁、粪便中检出HEV是诊断 急性戊型肝炎最特异的指标;急性期患者血清的阳 性率约为70%左右。 2.2.6庚型肝炎病原学检测意义HGV感染血清 标志物主要有特异性HGV抗体(抗一HGV)和HGV RNA。凡ELISA法检测到抗HGV阳性者,可诊断为 现症或过去已感染过庚肝病毒。 2.2.7前s蛋白/抗前s蛋白临床意义是病毒附 着于肝细胞膜上最重要的介导部位蛋白的氨基酸 (AA)21—47片段;变异的病毒只要一区段完好就 有传染性;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完整HBV表面。出现 在急性HBV感染的最早期,是病毒清除的最早迹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年4月第14卷第4期 ---——625---—— 象;前S1病毒蛋白与HBV DNA、HBeAg高度相关; 在抗HBe阳性的HBV感染者中,检出前sl蛋白可 表明病毒的复制。 2.3自身免疫性肝病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为0%一17%;;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为0%一16%; 隐匿性肝硬化为O%一61%;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为0%一42%;酒精性肝病为O%一27%;其他肝病 为0%一4%;非肝性自身免疫病为0%一4%。抗 LMA与抗LSP抗体不同,更多见于原发性自身免疫 性肝炎患者。可能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 毒反应和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造成肝细胞的损 2.3.1抗核抗体(ANA)检测意义20%一50%的检出率。 ANA对很多自 身免疫性疾病有诊断意义,对慢性活动性肝炎也有 2.3.2抗ENA抗体检测意义抗ENA抗体中的抗 SS.A/Ro抗体可见于20%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偶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2.3.3抗组蛋白抗体检测意义在非风湿性自身 免疫疾病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约有76%抗 组蛋白抗体阳性。 2.3.4抗线粒体抗体(AMA)检测意义靶抗原是 真核细胞线粒体膜上的多种蛋白,现知有M1.M9共 9种成分。抗M2 AMA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患者的特异性为97%,敏感性为95%一98%。 高滴度的抗M2抗体是PBC的标志,但AMA与PBC 的病期、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和预后均无明确关 系。抗M2抗体还见于其他慢性肝病,如慢性活动 性肝炎(CAH)及HbsAg阴性的肝病(阳性率为 30%),还有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阳性率为7%一 25%),但均以低滴度为主。 2.3.5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意义抗肝抗原自 身抗体有多种,包括抗肝特异性脂蛋白(LSP)抗体、 抗肝细胞膜抗原( A)抗体、抗线粒体抗体(AMA)、 抗肝肾微粒体(LKM)抗体、抗平滑肌抗体(ASMA)和 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I LP)抗体等。这些 自身抗体在区分病毒性肝炎及三型自身免疫性肝炎 (A珊)中具有重要意义。如I型AIH可检测到ANA 和抗LMA抗体;Ⅱ型AIH的特征性抗体是抗LKM.1 抗体;Ⅲ型AIH的特征性抗体是抗SIA/LP抗体。 2.3.5.1抗肝特异性脂蛋白(IsP)抗体检测意义 阳性主要见于急性、慢性病毒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 自身免疫性肝炎。该抗体在不同人群中的阳性率如 下:自身免疫性肝炎活动期为50%一100%;急性病 毒l生肝炎为11%一93%;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为 28%一93%;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为0%一10%;隐 匿性肝硬化为20%一38%;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为 33%一5l%;酒精性肝病为O%一36%;其他肝病为 0%一17%;非肝性自身免疫疾病为O%一18%。 2.3.5.2抗肝细胞膜抗原(LMA)抗体检测意义 抗LMA抗体在不同人群的阳性率为:在工型自身免 疫性肝炎活动期为35%一100%;急性病毒性肝炎 伤。 2.3.5.3抗肝肾微粒体(LKM)检测意义抗LKM. 1是Ⅱ型AIH的标志性抗体,也见于2%一10%的慢 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2.3.5.4抗平滑肌抗体(ASMA)检测意义SMA为 工型AIH的标志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 的检出率可达9o%。高滴度的SMA对诊断AIH的 特异性几乎达到100%,低滴度的SMA见于酒精性 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炎。 2.3.5.5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I ,LP)抗体 检测意义抗SLA/LP抗体是Ⅲ型AIH最特异的指 标。抗LKM/LP抗体阳性的AIH患者ANA、SMA和 抗LKM.1多为阴性,其阳性率仅约30%,但其阳性 预测值几乎为100%。 2.3.5.6抗Sp一100抗体(抗核颗粒抗体)检测意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炎性肝 病,最初为小到中等大小的胆管发炎,并逐渐转化为 进行性组织病变,最后是严重的肝硬化。抗Sp一100 抗体可在31%的PBC病人中检测到,尤其在AMA 阴性的PBC病人中,其检测率为48%,其他的自身 免疫性肝病患者此抗体阴性。 2.3.5.7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抗体检 测意义抗ASGPR抗体在AIH阳性率可达50%,治 疗前或活动期患者可达88%,该抗体可见于各型 AIH患者,该抗体水平下降或消失表示治疗有效,升 高则表示病情复发。 2.3.5.8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型(LC一1)抗体检测意 义抗LC一1抗体为Ⅱ型AIH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 为56%一72%。多见于小于20岁的患者,大于40 岁的患者少见。抗LC.1抗体水平与Ⅱ型AIH患者 的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常与抗LKM.1抗体同时存 在,但特异性优于抗LKM一1抗体。 2.4实验室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2.4.1急性病毒性肝炎 筛选:ALT、胆红素。确定病因:HbsAg、抗Hb. cIgM、抗HAIgM、抗HCV。估计病情和预后:白/球蛋 白、IgG、IgA、IgM,凝血酶原时间。 ・--——626・--—— Clain J tab Diagn,Aoril,2010,v0l 14,No.4 2.4.2慢性肝炎 ’。 筛选:ALT、AST、ChE、BIL、白/球蛋白、蛋白电 泳。确定病因:HbsAg(阳性则HbeAg、抗Hbe、抗Hb. 2.4.4肝硬化 血清蛋白成分的异常;血清胆红素升高;血清酶 学指标的改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动度降低。 2.4.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cI )、抗HCV、抗HDV、抗平滑肌抗体、抗核抗体。 估计病情和预后:免疫球蛋白、凝血酶原时间。 2.4.3肝纤维化实验室指标 筛选:ALT、BIL、ALP、IgM。确诊:抗线粒体抗体 (M2)、肝活检。 2.4.6原发性肝癌 胶原:III型前胶原肽;III型前胶原;IV型胶原;I 型胶原;IV胶原肽。肽酶:脯氨酸羟化酶、脯氨酸肽 酶。非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细胞因 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一BB(PDGF.BB)、转化生长 筛选:AFP、AIJP.I、7.GT同工酶Ⅱ。其他癌指 标:铁蛋白、a.1抗胰蛋白酶、异常凝血酶原。 作者简介:徐京昕,女,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生化免疫学。 (收稿日期:2008—12—20) 因了J3、TGF状GT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F和 文章编号:1007—4287(2010)04—0626—01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致新生儿败血症1例 刘 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26) 1临床资料 箱生长。 2讨论 病历:女,胎龄:36周,出生体重:2985克,因母 亲为中央型前置胎盘伴发热,体温:38.6℃,行急诊 剖腹产,母亲年龄:38岁,孕5产1,婴儿出生后呼吸 困难伴发热,20 min后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给予 头孢吡肟,输血浆等对症治疗,患儿症状有减轻,但 仍有发热。实验室检查:外周血WBC:12.68×lO9/L N:0.43 L:0.234 M:0.336;CRP 35 mg/L;胸片显示: 李斯特菌属中,只有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对人 类致病,主要引起脑膜炎或脑膜脑炎,心内膜炎,也 可引起败血症,皮肤损伤,尿道炎等。近年来,产单 核细胞李斯特菌的感染呈上升趋势,主要发生在免 疫低下的患者,因为该菌为细胞内寄生菌,细菌对它 的清除主要靠细胞免疫功能。健康带菌者是本病的 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是粪.口,也可通过胎盘和产 道感染新生儿,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死亡 率达70%。本文所述患儿的败血症就是通过胎盘 湿肺;B超显示:左侧脑室管膜下出血,右侧脉络丛 出血。血培养,分离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脑脊液 培养无菌生长,临床根据药敏调整用药,改用美洛培 南,一周内复查血培养两次,均为阴性,住院16天, 治愈出院。 感染,其母亲因中央型前置胎盘合并发热行急诊剖 宫产术,术中见羊水混浊,胎盘母面、子面分泌物及 全血送细菌培养,结果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感染。 细菌鉴定:取5 rnl患儿静脉血注入BD BAC. TECTM儿童含树脂血培养瓶内,用BD BACTEC 9050 自动血培养仪培养,荧光法鉴定。48 h血培养阳性, 直接涂片和转种血平皿,35 ̄C孵育过夜,血平皿上可 该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以氨苄青霉素为首选; 其次为高剂量青霉素,严重病例可联合协同作用的 氨基糖苷类;值得注意的是:体外药敏试验头孢菌素 类抗生素敏感,但体内无效。因早产儿免疫力低下 并伴有宫内感染所致的许多并发症,故积极的对症 治疗尤为重要,将抗生素更换为碳青霉烯类,对于挽 救患儿生命起着关键性作用。 (收稿日期:2009—05—18) 见直径1—2 mill灰白色菌落,凸起,不溶血,镜下为 革兰氏阳性短杆菌。经德灵WalkAway 40 S1全自动 细菌鉴定仪鉴定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特征:触酶 阳性,CAMP阳性,37%无动力,25 ̄C动力阳性,4 ̄C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