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的相关解读
“临床路径”的来源是英文“Clinical pathway”的直译。其实通俗点说就是指“单病种的标准化治疗方案、程序或流程”。
既然是标准化,那么卫生部颁布的就是“部颁标准”,医院自己制定的就是\"医院标准\"。如首程中的诊疗计划,实际上就是你医生自己的“个人标准”,也属于临床路径的一种吧,只不过它不具有代表性罢了。
目前,我们正在推广的是:允许在一个范围内,对同一病种,在没有变异的情况下,相应采用一种“标准化的治疗方案、程序或流程”,因此,我们把该种病种的治疗方式定义为“临床路径”。
迄今为止,卫生部颁布了300多个临床路径。要求执行临床路径的目的,就是要尽量地要求全国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医疗机构,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尽可能的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执行统一的标准化治疗。不过从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要求来看,卫生部是希望,各医院建立“医院层面的标准化治疗方案、程序或流程”的。也就是要求在一个医院内部,对一个单病种的治疗,在没有变异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标准化治疗,即可望“同病同治”。避免同一个医院对同一疾病的治疗出现不同的方案、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可不可以认为,这才是卫生部推行“临床路径管理”的本意。
卫生部的临床路径比较简单,是一个具有弹性的框架。各医院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或者称之为优化),此外对于并发症的处理,也可以考虑作为分支路径设计到临床路径中。其实与国内不同的是,国外是医护人员自己愿意做这件事,而国内是从卫生部的角度去推。具体执行到医院、医生的时候,还是产生了很多怨言、不满和不理解。临床路径本
来是一样很好的东西,主要是对单病种治疗起到辅助和规范的作用,但说到底也就是一个工具罢了。很多疾病都合并了其他疾病,对于这一类型的疾病显然是不适合推行临床路径的,即便入径必将导致多发变异,有违临床路径的初衷,这似乎成了目前临床路径管理的难点。近期,国内的临床路径推行的较快,显得相当激进。如果临床路径管理不考虑各地医疗能力的差异,而掺杂了某些非医疗因素,那推广过程就显得不那么单纯了,其结果也可能会变样。
中国各地的医院软件和硬件条件都不一致,短期内全面实现临床路径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强制实行,得出来的结果恐怕只能是个怪胎。请注意现在国内各地区、各层级的医疗机构,水平差距太大了,执行起来还真的不容易啊!
临床路径,就是套公式,就是表格式治疗!但是我记得人们写什么报告呀、总结呀之类的时候,都说要有个性化治疗方案,那么---
问题一:这是否有矛盾?。
临床路径是关于从接诊患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判断预后到康复的全过程。而现在,都聚焦在治疗的规范性上,那么---
问题二:这是否正确?
临床路径也是医疗经验总结的结果。年轻医生用它也许更易于解决问题,但不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有没有觉得,临床路径怎么就变成了让计算机去给患者看病---
问题三:元芳,你对这怎么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