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实验血液学整理复习--名词解释

2020实验血液学整理复习--名词解释

2020-04-18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实验血液学考题--名词解释

1. Hematopoietic Cords(造血索):是由网状细胞组成的3D网络结构,包括网状细胞、巨噬细胞、col-Ⅰ和Ⅲ、纤连蛋白、层粘连蛋白和蛋白聚糖。纤连蛋白、层粘连蛋白和血清素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使细胞与基质连接起来。包含各类血细胞。

2. Niche:骨髓微环境,支持干细胞,为其行使功能提供环境,调控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

3.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前体细胞,具有良好的分化增殖能力,最终生成各种血细胞成分及各种其他细胞,是所有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起源。

4. 静息状态(Quiescent state):干细胞的5大特征之一,造血干细胞的静息状态是由受体-配体信号传递及细胞粘附分子来动态调控的,被认为是干细胞自身重要的保护机制,可使细胞呼吸和DNA复制功能造成的内在压力最小化。

5. Side-population cells(侧群细胞):用荧光染料Hoechst 33342活染骨髓细胞后进行流式分析,得到一群游离于主群之外的双阴性的细胞群,实验证明这群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特性。

6. 血小板: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块胞质。

7. 细胞因子经典定义:是指由基因编码的可溶性细胞产物,以非酶活性、低浓度作用

为特点,与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配体-受体结合后的信号转导过程将信号传递至细胞核内,最终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实现其生物学作用,是细胞间通讯的主要媒介之一。

8. 转录因子: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到基因5’端上游特定序列,保证目的基因以特定的强度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表达的一类蛋白质分子。

9. 转录调控:由转录因子和其他蛋白质一起通过各种机制调节DNA产生RNA的过程,对所有生物体至关重要。

10. 细胞信号转导:通过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将外界信号经细胞膜传递至细胞内部及细胞核,并引发特异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11. 受体:是一类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结合进而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使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效应的特殊蛋白质。

12. 趋化作用(Chemotaxis):细胞向某一化学物质刺激的方向移动。

13.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是固有免疫识别的主要靶分子信号,为一类或几大类病原体所共有、对其生存绝对必要而且宿主机体没有的保守成分。固有免疫靶细胞上的识别受体称为模式识别受体(PRR),包括TLR,NLR,RLR等。

14. 免疫耐受:对抗原特异性应答的T细胞、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免疫效应细胞及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免疫应答的现象。

15. 免疫清除: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恶变的肿瘤细胞,并且通过多种途径杀伤肿瘤细胞的过程。如果该阶段免疫系统成功地清除了生长中的肿瘤细胞,则免疫编辑就此结束,

而不需进入免疫均衡和免疫逃逸过程。固有性和获得性免疫细胞在肿瘤免疫监视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16. 肿瘤免疫监视: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并杀灭转化细胞。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在控制肿瘤中起重要作用。

17. 免疫塑性:在肿瘤发生的早期,如果机体免疫系统不能完全清除肿瘤细胞,免疫系统将赋予肿瘤以新的免疫特性 ,如肿瘤细胞表型改变,产生低免疫原性肿瘤变异体,很难被免疫系统识别,这一过程称为“免疫塑型”。

18. 免疫均衡:指弱免疫原性肿瘤细胞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持阶段。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实施免疫选择压力,使弱免疫原性肿瘤细胞得以存活。

19. 免疫逃逸:免疫选择压力筛选出的新肿瘤细胞变异体能够抵抗免疫清除,跨过平衡期的免疫抑制作用,从而不断增殖形成临床上可以检测到的肿瘤,即免疫逃逸。

20. 衰老: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的总现象。

表现为结构的退行性变和机能的衰退,适应性和抵抗力减退。

21. 表观遗传学:基因序列未发生改变,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逆转的、可遗传的改变,并最终导致表型的变化,这种表型改变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可以稳定传递。

22. DNA甲基化:是一种DNA共价修饰,是指在DNA甲基转移酶作用下,以S-腺苷甲硫氨酸为甲基(CH3)供体,将甲基基团转移到CpG的胞嘧啶(C-5)。

23. 调节性T细胞:一类控制自身免疫反应的T细胞亚群,它的异常表达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24. 热休克蛋白(HSP):是细胞在应激条件下产生的一类高度保守的蛋白质。HSP与蛋白降解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肽形成复合物。

25. 细胞极性(Polarity):细胞某些胞质成分按一定空间顺序不均等分布,从而形成各种细胞内容物的浓度梯度,正是由于细胞极性的存在导致了细胞的不对称分裂。

26. 肿瘤细胞的异质性(Tumor heterogeneity):是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指在肿瘤生长过程中,经过多次分裂增殖,其子细胞呈现出分子生物学或基因方面的改变,从而使肿瘤的生长速度、侵袭能力、药物敏感性、预后等方面出现差异。

27. Primary drug resistance(单药耐药,原药耐药):对一种抗肿瘤药物产生抗药性后,对非同类型药物仍敏感。

28. 高通量药物筛选:就是应用分子细胞水平的药物活性评价方法(模型),通过自动化手段,对大量样品进行生物活性或药理作用的检测,发现新药的过程。高通量药物筛选的规模至少为每日筛选数千个样品。

29. 佐剂(IA):与抗原混合免疫后可增强免疫反应的制剂。是各种不同性质的制剂,如微生物抽提物、细胞因子、氢氧化铝,热休克蛋白等。将它们与抗原混合免疫后可增强免疫反应。

30. DNA疫苗:是将携带肿瘤抗原编码基因(特定编码序列及含有必要表达调控元件)

的表达载体,通过基因枪、皮内注射、肌注、脂质体包裹等手段注入体内,通过宿主细胞的转录、翻译系统合成抗原蛋白,诱导高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31. 肿瘤免疫治疗:是通过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能力来抑制或消除肿瘤的细胞免疫疗法。

32. NETs(中性粒细胞外扑捉网):指的是中性粒细胞能够释放一种叫做中性粒细胞外捕猎网的网状结构,是由包裹着蛋白水解酶的染色质组成,从而有助于病原微生物的捕获和消除,是利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和组蛋白杀灭细菌武装。

33. ROS(呼吸氧爆发):需氧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活性氧簇,包括:O2-、H2O2及HO2、OH等。

34. 危险信号:能引起免疫应答的与外来病原体相似的结构或病理损伤因素统称为“危险信号”。

35. 细胞间通讯载体三个条件:

(1) 以可控方式释放

(2) 特异的受体偶联细胞内的信号传导

(3) 快速清除以终止功能

36. Therapeutic Index(治疗指数):通常将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37. 出血性疾病:因先天或获得性原因导致的血管壁血小板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等机制的缺陷或异常而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轻度外伤后过度出血为特征的疾病。

38. 白血病:一类基因突变导致的造血干细胞异常地血液系统克隆性恶性疾病,是由于造血细胞增殖能力提高,分化阻滞,凋亡障碍导致的血液系统恶性疾患。

临床表现是:贫血、出血、感染和各器官浸润。

39. 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贫血,高风险率向AML转化。

40. Erythroblastic islands(骨髓红系造血造血岛):红系前体细胞在胎肝和出生后的骨髓能够增殖、分化、去核的一个特殊微环境,在其间巨核细胞能够通过细胞-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41. Ex vivo(体内):常用来指一类利用生物组织,并进行于活体之外的科学实验。

在人类基因治疗中,按基因转移的途径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称为ex-vivo(经活体),即将靶细胞经体外导入外源基因及体外增值,筛选,药物或其它处理操作后,再输回试验个体体内;同样的,将靶细胞在体外经一系列处理操作后,在输回试验个体体内,在进行一系列指标检测及相关功能测定。

ex-vivo的方法比较经典,安全,同时治疗效果容易控制,但操作繁多,技术比较复杂,不容易推广。

来自师兄

1. TALE:

TALEN是指融合植物病原黄单胞菌的转录激活样效应子TALE与内切核酶FokI构建重组核酸酶,在靶点识别结构域的作用下,识别靶点核酸序列,核酸发挥内切酶活性,打断目标基因,完成基因敲除的过程。

TALEA 激活体内任意目标基因的转录激活因子。

2. CRISPRs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 最早发现于原核生物大肠杆菌的基因组中,由一系列repeats和spacer构成,通过转录出的crRNA指引体内的Cas9酶到外侵的DNA处,对其进行特异性切割,从而起到免疫防御的作用。

利用CRISPRs/Cas9系统,可以像TALEN一样,对基因组进行编辑。

3. RT-PCR :为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和实时PCR(real time PCR)共同的缩写。逆转录或者称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RT-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一种广泛应用的变形。在RT-PCR中,一条RNA链被逆转录成为互补DNA,再以此为模板通过PCR进行DNA扩增。

4. 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识别并切割特异的双链DNA序列的一种内切核酸酶。

Ⅰ型限制性内切酶既能催化宿主DNA的甲基化,又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而Ⅱ型限制性内切酶只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

5. 细胞培养:细胞克隆技术,由一个细胞经过大量培养成为简单的单细胞或极少分化的多细胞,当细胞在培养瓶中长满后就需要将其稀释分种成多瓶,细胞才能继续生长。这一过程就叫传代。传代培养可获得大量细胞供实验所需。传代要在严格的无菌环境中。

6. 骨髓干抽:骨髓穿刺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疾病的方法。在抽骨髓的过程中如果碰到抽不出骨髓的情况,被称为骨髓干抽。更多的时候是因为骨髓本身存在明显病理改变,因此骨髓干抽也是疾病的一种表现。

7. 免疫酶标法:是指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来检测HIV抗体。

这种方法是根据酶免疫测定原理发展的一种技术,其基本方法分三类:间接法、双抗原夹心法和抗体竞争法。

酶标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抗原或抗体与酶用胶联剂结合为酶标抗原或抗体,此酶标抗原或抗体可与固相载体上或组织内相应抗原或抗体发生特异反应,并牢固地结合形成仍保持活性的免疫复合物。当加入相应底物时,底物被酶催化而呈现出相应反应颜色,颜色深浅与相应抗原或抗体含量成正比。

8. 非编码RNA:是指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其中包括rRNA、tRNA、snRNA、snoRNA 和microRNA 等多种已知功能的RNA,还包括未知功能的RNA。

这些RNA的共同特点是都能从基因组上转录而来,但是不翻译成蛋白,在RNA 水平

上就能行使各自的生物学功能了。

9. RNA干扰:是指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由双链RNA(诱发的、同源mRNA高效特异性降解的现象。由于使用RNAi技术可以特异性剔除或关闭特定基因的表达,所以该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探索基因功能和传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领域。

10. 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

11. 跨膜信号双向传递(狭义):在膜受体与膜结合配体相互作用中,膜受体被膜结合配体活化,向胞内传递正向信号;同时,膜结合配体也被膜受体活化,向胞内传递反向信号。能介导狭义跨膜信号双向传递的分子有:Eph-Ephrin ,粘附分子,TNF配体超家族,膜结合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12. LCL:即EB病毒转化的正常B淋巴细胞衍生的类淋巴母细胞系的简称,可以在体外无限制连续传代。

13.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是以流式细胞仪为检测手段的一项能快速、精确的对单个细胞理化特性进行多参数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新技术。

细胞信号传导:通过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将外界信号经细胞质膜传递至细胞内部,通常传递至细胞核,并引发特异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14.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antibody,heteroconjugateantibody):是一类具有双功能的抗体杂交分子,两价抗体中的 Fab段具有不同特异性,能与不同的配体结合,这种抗体在同一分子上含有两个不同特异性的可变区。

15. 质粒:一些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进行复制和遗传的辅助遗传单位,它们依赖宿主编码的酶和蛋白质进行复制和转录,大小范围从1到200Kb。

16. 质粒不相容性:利用同一个复制系统的不同质粒不能稳定和平地共处,成为不相容质粒。

17. 干细胞 :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其特点有:

① 干细胞本身不是终末分化细胞(即干细胞不是处于分化途径的终端);

② 干细胞能无限增殖分裂;

③ 干细胞可连续分裂几代,也可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静止状态;

④ 干细胞的不对称分裂:由于细胞质中的调节分化蛋白不均匀地分配,使得一个子细胞不可逆地走向分化的终端成为功能专一的分化细胞;另一个保持亲代的特征,仍作为干细胞保留下来。

18. 造血干细胞龛:骨髓中的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关系密切,分别构成HSC龛中的成骨龛和血管龛,其中成骨龛维持静态的HSC微环境,而血管龛调控HSC的增殖、分化和动员等行为。

19. 血小板整合素(integrin):大多为亲异性细胞粘附分子,其作用依赖于Ca2。

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作用。几乎所有动植物细胞均表达整合素。

整合素是由α 和β两个亚单位形成的异二聚体。

迄今已发现16种α亚单位和9种β亚单位。它们按不同的组合构成20余种整合素,其中 GPIIbIIIa主要存在血小板表面,介导血小板的聚集,并参与血栓形成。

20. 基因敲除:通过同源重组将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入靶细胞基因组上某一确定的位点,以达到定点修饰改造染色体上某一基因的目的的一种技术。

21. 蛋白质沉淀:蛋白质分子在水溶液中因其表面带有一定数量的电荷及形成水化膜使其成为稳定的胶体颗粒。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影响下,蛋白质颗粒由于失去电荷和水化膜而沉淀。

22. 蛋白质分离:根据不同蛋白质分子的大小、溶解度、所带电荷、吸附性质以及与相应配体的生物亲和力的不同来从混合物中分离得到目的蛋白质的实验方法。

23.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病原微生物表面存在一些人体宿主所没有的,但可为许多相关微生物所共享,结构恒定且进化保守的分子结构。固有免疫识别的PAMP,往往是病原体赖以生存,因而变化较少的主要部分,如病毒的双链RNA和细菌的脂多糖,对此,病原体很难产生突变而逃脱固有免疫的作用。

PAMP主要包括两类:

①以糖类和脂类为主的细菌胞壁成分。其中最为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是:革兰阴性菌产生的脂多糖(LPS);革兰阳性菌产生的肽聚糖(proteoglycan);分枝杆菌产生的糖脂和酵母菌产生的甘露糖。

②病毒产物及细菌胞核成分。需要指出的是,上述PAMP可以表达在病原体表面或游离于免疫细胞之外,也可以出现在免疫细胞的胞质溶胶,以及溶胶中各种携带病原体的胞内区室如内体和吞噬溶酶体

24. CDR:免疫球蛋白分子的互补决定区,是指抗体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内的高变区构成的与抗原表位相互补的抗原结合位点,因此高变区也称为抗体分子的互补决定区,比较不同抗体V区的氨基酸序列,发现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特别易变化,这些区域称为 HVR。VH和VL的三个HVR共同组成Ig排列顺序特别易变化,这些区域称为 HVR。VH和VL的三个HVR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也称为CDR。

25. CT值:PCR扩增过程中,扩增产物(荧光信号)到达阈值时所经过的扩增循环次数。各模板的CT值与该模板的起始拷贝数的对数存在线性关系,起始拷贝数越多,Ct值越小。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利用Ct的概念,在指数扩增的开始阶段进行检测,此时样品间的细小误差尚未放大,因此该Ct值具有极好的重复性。

26. 造血干细胞:所有造血和免疫细胞的起源,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 具有归巢潜能、重建受者的造血和免疫机能。

27. 细胞极性:指细胞、细胞群、组织或个体所表现的沿着一个方向的,各部分彼此相对两端具有某些不同的形态特征或者生理特征的现象。有时还出现细胞的极性受细胞内外环境影响的现象。

28. 免疫均衡: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实施免疫选择压力,使弱免疫原性肿瘤细胞得以存活。这种弱免疫原性肿瘤细胞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持阶段,即免疫均衡。

29. 危险信号:能引起免疫应答与外来病原体相似的结构或病理损伤因素的统称

30. 不对称分裂:一种细胞分裂的方式,就是指分裂的方式是不对称性质的,母细胞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类型各不相同。

31.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通过胞膜或胞内受体感受信息分子的刺激,经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转换,从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过程。

水溶性信息分子及前列腺素类(脂溶性)必须首先与胞膜受体结合,启动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将细胞外的信号跨膜转导至胞内;脂溶性信息分子可进入胞内,与胞浆或核内受体结合,通过改变靶基因的转录活性,诱发细胞特定的应答反应。

32. Hematopoietic Cords(造血索):网状细胞的三维网状组织,是一个由网状纤维和巨噬细胞组成的精妙网络,含有col-I and III,纤连蛋白,层粘连蛋白和蛋白聚糖。层粘连蛋白,纤连蛋白和血结素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使细胞结合到基质上。

33. 血细胞:又称“血球”,是存在于血液中的细胞,能随血液的流动遍及全身。以哺乳动物来说,血球细胞主要含下列三个部分:

红细胞(erythrocyte):呈双凹圆盘状,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

白细胞(leukocyte):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主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根据白细胞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用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

血小板(blood platelet):红骨髓巨核细胞细胞质的脱落物,本身不是细胞,故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细胞约占血液容积的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细胞和血小板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有相对稳定的数量。

34. 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指与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移植密切相关的移植物抗白血病功能,它的产生与移植前进行的化、放疗等预处理方案并无关联。 供者的淋巴细胞对受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攻击作用,这一作用即称为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

35. 转录因子:真核生物转录起始十分复杂,往往需要多种蛋白因子的协助,转录因子与RNA聚合酶Ⅱ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共同参与转录起始的过程。根据转录因子的作用特点可分为二类;第一类为普遍转录因子它们与RNA聚合酶Ⅱ共同组成转录起始复合物,转录才能在正确的位置开始。TFⅡD以外,还发现TFⅡA,TFⅡF,TFⅡE,TFⅡH等,它们在转录起始复合物组装的不同阶段起作用。第二类转录因子为组织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这些TF是在特异的组织细胞或是受到一些类固醇激素,生长因子或其它刺激后,开始

表达某些特异蛋白质分子时,才需要的一类转录因子。

36. 人多能干细胞: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能力的原始的未分化细胞,发育等级较低,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 ,如造血干细胞、神经细胞 。

37. 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受到一些物理、化学因素等的影响,其性质常有所改变。如溶解度降低、生物活性丧失,一些物化常数变化等。这些变化不涉及其一级结构的改变,肽链未发生断裂。蛋白质的这些变化统称为变性作用。有些变性过程,在去掉变性因素后可能恢复其生物活性, 这就是复性。

38. Degeneracy(遗传密码的简并性):从遗传密码表中显示,每组密码仅编码一种氨基酸,但除甲硫氨酸和色氨酸只对应一个密码子外其他氨基酸都对应有2、3、4或6个密码子,这称为遗传密码的简并性,因此不同的核酸序列可能表达的氨基酸序列是相同的。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设计简并引物,即编码同一段短肽序列的不同碱基序列的混合物,主要用来同源克隆未知的基因,或用来分析某一种基因多态性的一种方法。

39. 多克隆位点(multiple cloning site, MCS):是包含多个(最多20个)限制性酶切位点(restriction site)的一段很短的DNA序列,也称为多位点接头(polylinker),是基因工程中常用到的载体质粒的标准配置序列。MCS中,每个限制性酶切位点通常是唯一的,即它们在一个特定的载体质粒中只出现一次。

限制性内切酶的星号活性:又叫第二活力,指限制酶在一定的因素的作用下识别的特异性降低的现象。星号活性的出现会导致酶切位点的增多,片段增加。星号活性的引起与多种因素有关系,如,甘油浓度过高(达到12%-20%),其他有机试剂的存在,pH值或

离子强度不适合,酶浓度过高,做实验的时候加酶量一般不超过反应体系的10%。如EcoRI,识别的序列为GAATTC,而EcoRI*仅识别AATT。另外星号活性的出现与酶本身有关,有的酶容易出现星号活性如EcoRI,有的酶不容易出现。

40. 感受态:细胞处于能够吸收DNA的状态称感受态,处于感受态的细胞称作感受态细胞。受体细胞经过一些特殊方法(如:CaCl2,RuCl等化学试剂法)的处理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成为能容许多有外源DNA的载体分子通过的感受态细胞。

41. α互补:现在使用的一些载体(如pUC系列),含有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调控序列和N 146个氨基酸端的编码信息,并在这个区域插入多克隆位点,使几个氨基酸插入该基因的氨基端,这种插入不影响其功能。一些受体细菌表达突变的LacZ基因,仅编码C端部分蛋白。LacZ基因的N端和C端片段单独没有酶活性,但二者结合在一起可以互补,形成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这种互补现象称α-互补。

42. RMCE(recombinase-mediated cassette exchange): 重组酶介导的盒式交换法: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基因定点整合新方法,主要利用重组酶对其不同的识别位点突变体的识别差异,通过两次相对独立的重组反应产生一种交换的效果。其过程是先在基因组中安装一个“交换盒”,然后再通过RMCE 将靶DNA整台到基因组中。已报道的重组酶介导盒式交换系统有基于Flp/FRT和基于Cre/loxP的两种,在研究基因功能、分析顺式作用成分以及构建各种转基因动物、建立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43. 休眠(Quiescence):干细胞的5大基本特性之一,造血干细胞的“静止”状态实际上是由受体-配体的信号传递以及细胞黏附分子来动态调控的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在体内处于休眠或静止状态。

休眠被认为是干细胞自身重要的保护机制,因其能使细胞呼吸和DNA复制造成的内在压力最小化。

44. DNA指数: 测量样本G0/G1期DNA含量

DNA指数(DI)= —————————————————————

正常人淋巴细胞G0/G1期DNA含量(2N)

常用于DNA倍体分析。

45. 治疗指数(herapeutic Index) :通常将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但以治疗指数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并不完全可靠。为此有人用1%致死量(LD10)与99%有效量(ED99)的比值或5%致死量(LD5)与95%有效量(ED95)之间的距离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

46. 佐剂:免疫佐剂(IA)是各种不同性质的制剂,如微生物抽提物、细胞因子、氢氧化铝等。将它们与抗原混合免疫后可增强免疫反应。

47. 蛋白激酶:

(1)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Thr PK)

是一大类特异地催化蛋白质的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磷酸化的激酶家族,参与多种信号

转导过程。

(2)酪氨酸蛋白激酶(Tyrosine protein kinase,TPK)

特异地催化蛋白质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在细胞生长,分化和转化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蛋白质可逆磷酸化的调节在信号转导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中心。

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PK)催化蛋白质的含羟基氨基酸(丝、苏和酪)的侧链羟基形成磷酸酯。

48. 骨髓细胞形态学:是将外周血和骨穿涂片经Wright或Wright和 Giemsa混合液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了解与骨髓造血功能状态相关的血液和骨髓中各系各阶段造血细胞数量、相对构成比及形态改变的一门科学。为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提供直接的血液细胞形态学诊断依据。本节介绍骨髓标本来源、涂片、染色及光学显微镜下正常骨髓细胞形态;外周血、骨髓有核细胞数量、构成比及形态分析;以及如何作出骨髓细胞形态分析.

49. 竞争移植试验:

是一种相对定量检测的方法,它是将带有不同遗传学标志的两种造血干细胞按照一定比例同时输注给经致死剂量照射的小鼠,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体内造血重建。成熟细胞含量高或造血干细胞存在某种缺陷的群体将会受到抑制,从而观察不同来源造血干细胞的长期造血重建能力的差别以及某些因素对造血干细胞造血重建能力的影响。这种具有长期重建造血能力的细胞称为竞争性再植单位(CRU)。

50. 造血微环境:

是由除造血细胞以外的所有参加调控造血的间质成分,包括微血管系统、神经成分、网状细胞、基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吞噬细胞、脂肪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其它结缔组织等组成,统称为造血微环境。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成的场所,造血细胞在微环境各种因素的调控下增殖、分化、发育及成熟。造血微环境主要有神经、微血管、基质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