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影评

2022-07-24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浅析《死亡诗社》

在没看《死亡诗社》之前,以为只是一部恐怖电影,看过以后才知道并不是这样,这是一部带有悲剧色彩的为青春为自由抗争的电影。

影片一开始用了比较碎的镜头快速分切,特写活动近景,然后紧接着给了一个全景,然观众看清楚这是为开学大会做的准备,是影片一开始就节奏紧凑,很快的融入叙事,一开始就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

开场的主场景一共就两个——礼堂和宿舍。在礼堂利用新生大会交代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运用近景镜头和特写镜头将几个故事主人公形象捕捉出来,给观众以第一印象。这期间的镜头运用也十分灵活,全景特写的切换,不断捕捉校长的发言,呆板传统的开学仪式以及学生们的反应,充分向观众展现了一个老牌学校所特有的严肃古板的气氛。展现这所学校的风气就像是这百年老校一样,除了束缚还是束缚。

有意思的是在这场大会上被校长当作是荣耀的本校毕业生基廷老师,只有一个近景镜头,礼貌的微笑,传统的着装,给人的感觉是那种恪守传统,循规蹈矩的教师形象。然而恰恰相反,是他带领孩子们反抗束缚,争取自我。成为孩子们的“船长”,给孩子们带来新的思想,带领他们认识真正的诗和生活。

接着场景从会场转到宿舍中,下面在宿舍中的活动主要是靠语言来交代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各人物之间的关系,相对的镜头语言不多。学生们关上门以后,嘲讽的将学校的四大支柱改为“模仿,恐怖,颓废,污秽”。而这一段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尼尔与他父亲关于他在学校里工作的争执,为后面的尼尔之死这一高潮埋下伏笔。还有就是安德森懦弱的个性,也为后面他在基廷的带领下变得坚强,敢于反抗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而后接着是镜头展现的是天空鸟群飞翔的场景,即是与被束缚的青春的对比,也是为后面的抗争做引子。紧接着是近景中景的连续转换,将化学课、拉丁文课、三角课的传统教学方式表现出来: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一板一眼的教师形象,又一次加深了这所老校的古板本质,同时与后面的基廷的特殊教学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基廷用自己的方式教会他的学生思考,他成为他们的船长带领他们起航。第一堂课他轻松的吹着口哨进教室,绕了一圈后又走了出去,最后将全体学生带离教室,他用\"seize the day\"的警句激发学生去发现自己,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鼓励大家撕书;别出心裁的跳到课桌上来,让他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通过走路方式来研究";用集体走路来让他们理解“一致性与个性"之间的差异与优劣。总之,基廷先生的教学宗旨是:反对教条,鼓励各抒己见,努力发掘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对生活的热爱。基廷先生希望教出的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传统教育培养出的那种千篇一律的人物。

这一段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地方,我认为这里的镜头导演安排的独具匠心,“当孩子们兴奋地撕去书页,下一页是大写的\"poetry\",意味着经过这样一种破除(对教条的破除),真正的诗(生活)出现了”。

影片的高潮部分用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表现他们的抗争经历。组建死亡诗社;安德森克服恐惧当堂吟诗;诺克斯勇敢的向喜欢的女孩表达爱意;尼尔勇敢的向他父亲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来表现基廷先生的特殊教学在学生身上所起到的爆炸式的反响,他们成长为战士,为自由,为自我而战。

然而这种被认为是叛逆,不可理喻的做法是不被这古板教条式的学校所容的,也是不为强权的家长所认同的,所以已经注定了悲剧的结局。尼尔之死是影片的转折点,从激昂的青春奋战转变为无可奈何的青春伤逝。影片分别从尼尔的父母、同学、校方以及基廷的表现展开。基廷被开除,孩子们的妥协似乎都是意料之中的。

影片的结局部分也是我最为感动的部分。用四组镜头的组合来表现,镜头显得比较

零碎,然而却极好的将孩子们的内疚和最后的反抗精神和能好的表现出来了。虽然知道没有办法可将基廷老师留下来,但是他们依然用自己的方式让他们的船长知道这种抗争精神已经存在了,并不会因为他的离开而消失,他永远是他们船长,他们永远的船长。仍然有这么一个镜头让人能感动于导演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准确表现,即有一半的学生为了声援基丁老师而站在了桌子上,另一半学生没有反应。不是每个人都敢于与强势抗争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勇士的。正因这样,敢于反抗的精神更加难能可贵,更值得尊敬。导演人性化的表现将抗争的精神展现到极致,却也让人无比的无奈与心痛。

踩上桌子,为敬爱的船长致以敬意,可能天堂中的尼尔也会注视着他们。用风笛显露出张扬无悔的青春。死亡诗人俱乐部并没有死亡,而是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真正死亡的是腐朽的顽固的教育制度和这种制度下墨守陈规的教育工作,死亡诗社的精神真谛毕竟留了下来。

感动于基廷与他学生之间的真挚情谊,却也无奈于残酷的现实。现在的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这样的为自己的青春作斗争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