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的童年像花儿一样灿烂
作者:俞宝玲
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0年第11期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记得有位专家在谈课程改革时这样说过:“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在笔者心中久久地回荡,使笔者深感责任的重大。更忘不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为了孩子的童年像花儿一样灿烂,笔者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数学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给学生展现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数学课中,如何体现数学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人小情多,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并不夸张。笔者常常在思索: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笔者思量着:应该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用老师的语言、眼睛、动作等传递给学生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学生愉快地度过每一节课堂时光! 2.关注、尊重学生,注重激趣
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真正关注、尊重学生,善于赞赏学生,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是快乐还是痛苦?在学习过程中是越学越爱学,还是越学越怕学?”这一切都是教师应该用心关注的。在实践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语言,以生动活泼的教学,用心营造一种“我想学”“我爱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学习。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1.“文本对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教材是一个敞开的文本,我们让学生先自学教材,因为这是一次让学生与先者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对话过程中,要从教材所叙述的内容中揣摩、领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因果关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数学家们的聪明智慧,甚至还可注入个人见解,读出新意,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师生对话”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实现与学生的沟通,给学生展现一个真实的“我”。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所以,教师参与对话时,不光有语言,还要有在课前准备好的教学设计、人格素养、专业技能等。具体地说,就是板书、各种教学手段、表情、体态等等。 3.“生生对话”
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学生之间的对话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由于数学学习内容的知识性、思维性较强,所以学生之间对话更有展开的必要性,但也需要遵循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即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在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感觉到:他们的交流、发言不仅是讲给老师听,更主要的是与同伴交流、分享。笔者常用“谁理解他的话?”“他的意思是——”等话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积极交流,促进了学生自身不断地完善、不断地超越。
三、给学生一个“互动的课堂”
1.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尽量把自己与学生真正地平等起来,为学生创设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质疑设问,使学生充分享受着被人尊重的快乐。 2.生生互动
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第一,在生生互动中,每个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不用担心说错,为每个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第二,在互动中,学生可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这对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是很有益处的;第三,在互动中,学生会获得一种平等的交谈权利,这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同时也可使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笔者曾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全校1800名学生包场看电影,电影院有座位1100个,怎样处理才使全校学生都能看到电影,也不浪费座位?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几种思路:①请低年级学生家长陪学生一起看电影;②学校单独包一场电影,再与邻校包一场电影;③与电影院协商,适当降低票价,学校和电影院各承担一点损失;……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结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别“告诉”学生,他会知道得更多。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 2.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离他们很近很近。 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笔者在课前先布置学生到超市去了解若干商品的价格标注。课上,引导学生汇报超市里各种商品的价格,当学生报出商品的价格130.50元、3.99元、108.00元、9.09元……时,我提出两个思考题:①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②像130.50元、3.99元、108.00元、9.09元等这些标价如果把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经过讨论,很快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因为人民币的计量单位是元、角、分,商品的价格一般是以“元”为单位,所以小数部分的两位小数表示“角”“分”;第二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争论,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性质”,就可以知道准确的答案了。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新课学习,学习积极性很高,成效显著。
笔者真诚地希望:我们数学教师的每一节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位孩子的童年都像花儿一样灿烂! (作者系江西省赣州市滨江第二小学校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