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

浅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

2020-09-15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

作者:林香扬

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16期

摘 要: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是鲁迅塑造的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女性,小说对女性形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揭示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社会制度的罪恶。鲁迅把“妇女解放”这个问题放在社会解放这个社会思想大课题来进行探索的,即社会解放了,妇女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关键词:鲁迅小说;妇女;形象

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是鲁迅塑造的辛亥革命前后及五四前后,即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女性。这组女性形象不仅对妇女自身所背负的历史负荷和精神的重压作了全方位的剖析和多角度的透视,而且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广大妇女在封建礼教统治下所遭受的残酷迫害和所进行的无力抗争,小说对女性形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揭示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社会制度的罪恶。

一、把希望寄托在“明天”的单四嫂

单四嫂是鲁迅先生在《明天》中塑造的女主人公,单四嫂子丧失丈夫之后,她没有什么非分之想,不敢改嫁,默默忍受不幸,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便是她的明天。因此,她起早贪黑,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的儿子,全心全意地扑在儿子身上。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宝儿生病,她求签、许愿,让儿子吃单方,宝儿的病不见好转。她只好把希望押在庸医何小仙身上,但不幸的是儿子宝儿还是死了,这个寡妇的最后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小说从单四嫂子丧夫失子的悲惨遭遇中,形象地描述了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抗争意识的奴隶性格,她对自己所遭受的一切打击和不幸,只是通过所寄托的如梦幻般的“明天”来减少或改变自己的灾难和痛苦。然而,残酷无情的黑暗现实,将她所有的幻想和希望击碎。她所祈祷的“明天”,依旧是永远无法兑现的遥远的梦。单四嫂子在浓重的黑暗里盼望着“明天”,结果盼来了更大的不幸和痛苦。

鲁迅在《随感录·四十》中指出,妇女“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单四嫂对封建道德教条的一味遵从,对自己的命运甘心情愿地任人摆布,这就意味着等待这个可怜寡妇的,只能是更沉重的、更无穷无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鲁迅先生在单四嫂这个悲剧形象中启示人们:造成劳动妇女悲剧的根源是残酷的封建道德礼教和罪恶的封建制度以及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麻木。劳动妇女要摆脱这种悲剧命运,就必须摆脱这种封建道德礼教的束缚和打破这种罪恶的封建制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被四条绳索绞杀的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塑造的一个温顺、善良、思想麻木的极其普通的农村妇女形象。她有着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勤劳、淳朴、善良、安分等优良品德。但不幸一直伴随着祥林嫂。第一个丈夫死后,她不甘婆婆的虐待,逃出来到鲁镇做工。她本打算这样安分地、自食其力地生活,但后来祥林嫂还是被婆婆绑回去。她虽用号、骂、头撞香案来抗争婆婆把她当商品卖,最终还是被婆婆卖到深山坳里;改嫁伺夫生子,但夫死子被狼叼走了,连房子后来又被大伯收去赶出家。在她不幸的遭遇中,祥林嫂虽有抗争,但是她身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很深,丈夫死后,夫权思想束缚她不去改嫁,婆婆竟把她当商品卖掉,被族权所逼改嫁。她自己却必须承受“一女嫁两夫”的罪名。夫权、神权在婆婆卖媳妇时装聋作哑,事后却作祟说,将来到阴司阎罗大王还要把她锯开平分。这种神权思想害得她把全部积蓄捐了一条门槛儿来赎身,以全部积蓄捐门槛儿。更是可怜的灵魂对可忧可怖命运进行了倾囊的挣扎。她第二次到鲁镇的遭遇极其悲惨,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嫁丧风败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是不祥之物。封建卫道者鲁四老爷就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祭祀时沾手。鲁镇的人们也以“又冷又尖”的态度对待她,祥林嫂精神上受到歧视、压迫;柳妈又告诉她死后要被阎罗王锯成两半给两个男人,使她极端痛苦,灵魂得不到一点安宁。祥林嫂为自己的命运奋斗挣扎,但是她的一切努力得不到封建势力的承认和原谅。捐门槛儿赎罪后,四婶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给她精神上最后的致命打击。她在鲁镇的祝福之夜,倒毙街头。 《祝福》展现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惨酷。这样的社会只允许四条绳索此时互相利用,彼时有互相否定。极端残酷而又虚伪地绞来拧去任意残害无辜的劳动妇女。祥林嫂也是受封建压迫、束缚最深重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这个形象不仅反映了旧中国劳动妇女被压迫、被奴役的共同命运,而且更深刻揭露控诉了四条绳索绞杀妇女的罪行及其残酷虚伪的本质。结果当社会不承认她的赎身时,她的精神彻底跨了,四十多岁的人,头发全白了,“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神色,仿佛木刻的似的,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即使在一丝活气的维系下,她对神权产生的可怜而又可贵的一点怀疑,敢于向“我”发出“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问话。但她尽管一生都在反抗挣扎,却丝毫没有能够改变自己可悲的命运,原因就在于她的这种反抗本身就带有封建主义思想道德烙印,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统治下,她这种善良安分的反抗方式,是极软弱可悲的。因此,祥林嫂被罪恶的四条绳索残忍地绞杀在祝福之夜街头的雪地上,也就是势所必然了。

鲁迅先生曾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编造的谎言:“如果女子不愿守节,那么她再嫁以后,便被前夫的鬼捉去,落了地狱;或者世人个个唾骂,做了乞丐,也求乞无门,终于惨苦不堪而死去。”

鲁迅塑造的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不但写出了一个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而且揭露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揭露了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对封建宗法制度作了十分有力的控诉。作品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压迫祥林嫂的,是从夫权、族权到神权,从物质到精神,从阳间世界到阴间世界,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大伯,甚至还有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妈和鲁镇的群众都参与这样一个周密的封建观念大网络,残忍而虚伪的四条绳索紧勒着套子在对她进行着无情的绞杀。这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压碎了祥林嫂的一切挣扎努力。

三、从敢于进攻到最终妥协的爱姑

爱姑是鲁迅先生在《离婚》中塑造的一个不甘沉默、勇敢并敢于公开挑战、泼辣的农村妇女形象。爱姑离婚的理由,表面说是“既然丈夫不对,公婆不喜欢”,实在是因为爱姑的丈夫姘上了小寡妇,这就不要她了。她的丈夫姘上了小寡妇,却受到封建势力的公开保护,她的公公也站在儿子一边。封建宗法势力的代表慰老爷只是说,“走散好,走散好”,但爱姑却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她不甘压迫,不能让夫家随便撇掉,她让父家和兄弟们拆夫家的灶,说:“总要闹得他们家破人亡。”“出出积压在心头的冤气”,她不把夫权放在眼里,在大庭广众之下,敢骂公公和丈夫是“老畜生”“小畜生”,而且敢斥责自己的父亲是见钱眼热的“老发昏”,甚至不把乡间的地主蔚老爷放在眼里,在七大人面前也照样申冤辩驳,她以为知书识礼的人是讲公道话的,所以要细细地对七大人说一说,从十五岁起嫁过去做媳妇的时候起。她反抗是强烈的,爱姑有着一定的反封建伦理道德的进步因素。她泼辣、大胆、敢反抗、敢斗争,她敢向夫权、族权发起进攻。这在封建礼教统治的环境中,实在是难能可贵。但在以七大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装腔作势的威风下终于屈服。

爱姑和祥林嫂有着相同之处:她们都不愿意做任人摆布的附属物,想争得独立、自由的生活地位,但爱姑比祥林嫂有着更强烈的反抗精神。然而尽管爱姑与祥林嫂有着不同的性格和更强烈的反抗精神,她的斗争无论怎样激烈勇猛,但她毕竟还没有能够超脱封建主义的思想束缚。她对封建政权较高一级的代表者七大人的调解抱有幻想,说“专听七大人吩咐”,认为七大人会有公断,而且在七大人面前竭力诉冤申辩的,也只是说自己在夫家如何符合妇道标准,是如何安分守己的不应被撇掉的好媳妇。对统治者抱有幻想。像这样的反抗本身也同样带有封建思想道德的色彩,这也就注定了她的上当受骗、转胜为败,完全陷于失望的境地,最终也没有摆脱屈辱的命运。

鲁迅先生塑造爱姑这一文学形象,从中深刻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反动、腐蚀、狡猾的本质,揭示了在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要摆脱不幸的命运,决不可对统治者抱有幻想,指出凭个人的勇气,靠个人自发的反抗,孤军作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是不可能摆脱不幸命运的。 四、从追求个性解放到走向绝路的子君

鲁迅先生塑造的另一妇女形象是《伤逝》的女主人公子君,也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有着民主主义思想,要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她敢纯真热烈而大胆地去爱自己所爱的人,路上遇到讥笑、轻蔑的世俗的眼光,她能大无畏地、目不斜视地、骄傲镇定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她为中国妇女喊出了几千年来未曾喊出的一句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使她冲出了封建专制家庭这封建社会的第一道关口,取得了婚姻自由的胜利,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但是胜利的喜悦却是悲剧的起点。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势力的压迫。在封建社会的第二道关口、在严酷的现实生活面前,家庭早已断绝了对子君的经济支持,特别是封建势力的包围进攻,逼使爱人涓生失业,生存没有了任何保障。她不得不回到自己曾经勇敢地走出去的专制家庭,含恨而逝。这一爱情得而复失的悲剧形象,有力地控诉了封建顽固势力对具有民主思想的青年的残酷迫害。

子君的民主思想和叛逆精神是祥林嫂和爱姑所莫及的,然而子君的命运却与祥林嫂们的同样悲惨。争取婚姻自由后的子君,她满足了,整日里忙于做饭、烧菜、喂油鸡、喂阿随,或跟官太太暗斗,再不看什么书,求什么新知识,连原来的朋友也不再往来,这样平庸琐碎的沉湎于所谓幸福自由的爱情生活之中,把自己所编织的小家庭的巢笼当做整个大千世界,终止了斗争。爱情没有“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只是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沉溺在“安宁和幸福”里,停止了继续为社会的改革和解放而奋斗。这就使他们的爱情失去了共同的基础而变得空虚和庸俗。于是,当涓生的免职令到来时,子君也就会自然地“变了色”“似乎觉得凄苦和无聊”,甚至“不大愿意开口”“到夜间在她凄惨的神色中,又加了冰冷的分子”,而婚前的热情和勇气,也就毫无踪影了。她凄苦、无聊和冰冷,当社会经济的压力突然向他们袭来时,他们的爱情及其所谓幸福的家庭,如沙地上的宝塔,立即倒塌了,子君不得不重新回到父亲那里,最后在冷眼和悲哀中死去。寻其主观原因,是她“个性解放”的思想武器,“个人奋斗”的反抗方式,这时已失去了在反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斗争时的威力,显出了“恋爱至上”的欺骗性。没有了饭碗,人没有饭吃,不能存活时,爱就自然无所附丽。由此可见,子君爱情得而复失含恨而逝的悲剧也是性格发展的必然。

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指出,娜拉走出家庭之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只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路,就是饿死。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平等的势力。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激烈的战斗。”

鲁迅先生塑造子君这一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在客观上揭示出要想求得婚姻自由、生活幸福,靠个人奋斗是行不通的,必须去探索一条新的生路;民主青年必须去争取生存权,即经济权、政治权,参加推翻封建势力,即推翻封建政权的斗争,才能有个人的生活。

鲁迅通过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不同的个性所表现的不同的反抗方式,并最终都归于失败的真实描写,揭示了妇女的解放是与整个社会的解放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是整个社会解放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鲁迅先生这位中国文化革命主将在对封建主义进行顽强而坚韧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斗的同时,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他在1918年发表的《我之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各种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在《关于妇女解放》一文中直接指出:“一切女子,倘不得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以为所有好名目,就都是空话。”“必须地位同等之后,才会有真的女人和男人,才会消失了叹息和苦痛。”妇女“在真的解放之前,是战斗。但我并非说,女人应该和男人一样的拿枪,或者只给自己的孩子吸一只奶,而使男子去负担那一半。我只以为应该不自苟安于目前暂时的位置,而不断的为解放思想,经济等等而战斗。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

参考文献:

[1]孟瑞君.鲁迅塑造女性形象的思想探索[J].唐山教育学院学报,1988. [2]王彬.试论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