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B)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右图,回答1~2题。
1.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的地形是( ) A.平原B.山地C.高原D.盆地
2.甲和丙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虚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虚线处是鞍部B.虚线处是河谷
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下图为“某山区公路与房屋建设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3.道路与房屋建设符合规划施工原则的是( ) A.a、bB.a、cC.b、dD.c、d
读“我国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题。 教育学习+K12
教育学习+K12
4.甲成为图中区域规模最大的村落和集市,最主要的条件是( ) A.地处河流上游,水质良好B.周围地貌多样,风景优美 C.地形平坦开阔,交通方便D.背靠丘陵缓坡,滑坡很少
下图为1969年~2004年我国东部H省洪涝灾害面积和洪涝灾害的复杂度指数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1990年以来,H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是( ) A.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B.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C.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D.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6.造成H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降水强度大B.冰川消融快C.湖泊面积广D.植被覆盖好 根据表中资料,回答7~9题。
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2006年) 城镇人口耕地面水资源省(区) 占总人口积(万公总量(亿木材总蓄积量(亿立方米) 的比重(%) 顷) 立方米) ① 34.3 532.5 1865.8 15.8 ② 53.5 1539.1 727.9 15.0 ③ 51.9 542.4 404.4 0.4 ④ 31.1 361.0 184.6 2.0 7.表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 A.川、黑、苏、陇B.苏、川、陇、黑C.黑、川、陇、苏D.陇、黑、川、苏 8.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 A.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B.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C.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9.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B.②省(区)东部是我国著名的棉花产区 C.③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三熟
D.④省(区)北部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教育学习+K12
教育学习+K12
下图是“我国石油消费、生产和出口状况变化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我国石油消费、生产和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生产量和消费量同步增长B.我国消费的石油以国产为主
C.1996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D.20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自给有余 11.为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双选)( ) A.限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B.以新能源全面取代石油 C.拓宽石油进口渠道D.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
读“我国西北部分山脉1550~1770年冰川与现有冰川面积的变化情况图”,回答12~14题。
12.图中所列山脉冰川面积变化率最大的是( ) A.阿尔泰山B.天山C.昆仑山D.祁连山
13.与图中其他山脉相比,阿尔泰山冰川较少,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因素B.地势、地形因素C.人为因素D.海陆因素 14.我国西北山脉现有冰川面积大幅度缩减的原因有( )
①臭氧减少,紫外线增强 ②农业生产发展,大量引水灌溉 ③温室气体排放 ④过度砍伐森林 ⑤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酸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⑤ 读右图,回答15~16题。
15.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将给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带来的影响是( ) A.我国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南移 B.农牧交错带将北移
C.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肥力下降 D.该问题不会对全球乃至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16.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是( )
A.向大气中排放的SO2大量增多,加强对煤的除硫处理 B.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和热带雨林遭砍伐,减少砍伐 C.工业化进程加快,减缓工业进程
D.生物物种增多,对食物的争夺加剧,控制生物多样性 下表代表寒潮、台风、干旱、洪涝对我国四个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危害程度越高)。据此完成17~18题。 地区 甲 乙 丙 丁 教育学习+K12
教育学习+K12
粤 ☆☆☆☆ ☆☆☆☆ 川 ☆☆☆ 新 ☆☆ ☆☆☆☆ 晋 ☆☆☆☆ ☆☆ ☆ 17.甲代表的自然灾害是( ) A.台风B.寒潮C.洪涝D.干旱
18.乙对广东省危害小的原因是( )
A.森林覆盖率高B.地形C.降水丰沛D.纬度位置
读图,a、b、c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气候、地形、河流因素,箭头方向表示条件越来越好,回答19~20题。
19.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图中最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是( ) A.①B.②C.③D.④
20.下列各点中,与亚马孙平原地区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最吻合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题111111111121 2 3 4 5 6 7 8 9 号 0 1 2 3 4 5 6 7 8 9 0 答 案 二、综合题(共50分)
21.结合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主要河流的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拥有量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我国有10个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已经低于生存线,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1000立方米。
材料三 中国七大水系中目前绝大部分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标,全国7亿多人饮用大肠杆菌超标的水,1.64亿人饮用有机污染严重的水,3500万人饮用硝酸盐超标的水。
(1)由以上材料可看出,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华北地区春旱的自然原因。 教育学习+K12
教育学习+K12
(3)上海地处我国水资源丰富地区,目前也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2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侵入我国的中路寒潮:从俄罗斯新地岛附近的北冰洋出发,经________,进入我国新疆北部或________国,再朝东南方向扫过黄河河套地区,侵入____________,直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会越过南岭影响到岭南地区。
(2)侵入我国的东路寒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侵入我国的西路寒潮:由欧洲北部的北冰洋出发,越过整个欧洲大陆,再南下到________附近,然后折而向东,从________侵入我国。
23.下图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10分)
(1)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
教育学习+K12
教育学习+K12
(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24.右图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石油化工城应建在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来该城市地域扩展的方向可能是向________和向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分析,图为日本本州岛的一部分。该岛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铁路围绕该岛呈环形分布,主要是受到地形的影响。]
2.D [虚线处虽然直线距离近,但没按此线修建的最可能的原因是地势陡(等高线密集),不适宜铁路选线。如果是河谷,其海拔较低,修建铁路的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铁路线;如果是等高线稀疏,则坡度小,也可以修建铁路线。]
3.B [a图中公路在山区呈“之”字型,符合公路建设原则;而b图中公路直接穿越山顶,道路坡度大,违反了公路建设原则;c图中村落建在地势平坦处,附近注意植树造林,保持生态平衡;而d图中村落建在了陡坡处,周围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
4.C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发育有多条河流,从等高线分布特点上看,甲处有一条自南向北的较大河流,因为甲处北面地势最低,其他三面地势较高,因此,甲处水源相对丰富;与甲相邻的东侧,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所以滑坡很少;甲地处于河谷位置,地形平坦且有多条交通线经过,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形与交通是甲地成为规模最大村落和集市的最主要条件,其他因素是次教育学习+K12
教育学习+K12
要条件。]
5.B 6.A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平均受灾面积增加,复杂度趋于增长。第6题,造成H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强度大,而湖泊面积广,植被覆盖好能减少洪涝灾害。H省在东部地区,冰川消融快不是其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7.A 8.D 9.D [第7题,本题考查区域的综合特征,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与解读信息的能力。对川、黑、苏、陇四省来说,耕地面积最大的是黑,水资源最丰富的是川,木材总蓄积量最少的是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小的是陇,所以选A项。第8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①比③小,所以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A、B、C三项都不存在因果联系。第9题,④省(区)北部为干旱地区,降水稀少,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故选D。]
10.BD 11.CD
12.D [变化率即“变化量/初始量”,据此不难判定祁连山的冰川面积变化率最大。] 13.B [冰川的形成由气温(影响蒸发量)和降水(雪)量决定,气温受纬度和地势高低影响,降水则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地势的影响。与其他山脉相比,阿尔泰山由于本身山体较小,且海拔不高,因而冰川发育较少。]
14.C [我国西北山脉现有冰川面积大幅减少,可联系青藏高原臭氧空洞、全球变暖和当地生态环境破坏等事实予以分析。]
15.C 16.B [图中反映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种植冬小麦的北界将向北移;农牧交错地带将南移;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的出现增多,已经影响到粮食安全;气温升高使微生物的分解加快,使土壤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以及森林被砍伐。]
17.A 18.D [结合四种自然灾害与四省区的区域特点,可判断出甲为台风、乙为寒潮、丙为干旱、丁为洪涝。]
19.B 20.C [第19题,由图可知,②从三个方向看都有优势,而①仅在地形上有优势,③在地形和河流方面有优势,④在气候方面有优势,因②的优势最多,故最容易形成城市。第20题,亚马孙平原地形为平原,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这二者结合使该地气候湿热且人口稀少,不容易形成城市;人口往往集中在交通便利的河流交汇处和河口位置,亚马孙平原地区水源丰富,地势平坦是城市兴起的重要条件,图中四点中只有③具有地形与河流优势,易形成城市。]
21.(1)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拥有量不足;水污染严重。 (2)春季气温回升快,大风日数多,蒸发旺盛,此时雨季还没有到来。 (3)增强节水意识;发展工农业节水技术,将取水口从黄浦江移至长江;防治水体污染,改善长江、太湖的水质;节约用水,减少浪费。
解析 从材料一中可看出我国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的特点及成因,从材料二中可看出我国水资源人均拥有量不足,从材料三中可看出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要解决材料中的问题,可从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发展节约用水的工农业、提高水的利用率等方面入手。
22.(1)西伯利亚 蒙古 华北平原 (2)由亚洲北部的北冰洋出发,经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蒙古国径直南下侵入我国 (3)地中海 新疆
解析 侵入我国的寒潮有三路,其中中路对我国影响较大,三路寒潮都发源于北冰洋,然而位置存在着差异,移动路线也各不相同。
23.(1)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水汽较多(靠近河流)易产生浓雾。乙路段。乙路段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
(2)东北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有峭壁,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南偏西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地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
解析 (1)认真阅读图文资料,明确大雾的形成主要受地形、气温和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影响,然后分析两路段形成大雾的原因和差异。(2)比较东北和南偏西两方向地形的差异,可以发现两者在建筑用地多少和自然灾害易发性等方面的差异。
24.(1)水运便利 取水方便
(2)甲 位于河流下游;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方向的郊外;水陆交通便利 教育学习+K12
教育学习+K12
(3)东 北 有高速公路、铁路通过,交通便利
解析 图示城市位于两河交汇处,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促进了早期城市的形成。石油化工工业有较大的污染,要求运量大,所以避开上风向,位于河流下游、接近铁路和高速公路的甲地,是建设石油化工城的适宜位置。该城东侧和北侧有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过,有利于城市发展。
教育学习+K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