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在构建红色场馆大宣教格局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在构建红色场馆大宣教格局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35卷第l2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m ̄of Mianyang Teachers’CoH Vo1.35 No.12 Dee.2016 2016年12月 在构建红色场馆大宣教格局中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 蔡文婷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绵阳师范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积极致力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论、内容、机制和方式方法 的创新,总结和构建出一套“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实现红色场馆宣教功能和高校思政教育双赢”的模式。通过与红 色场馆共建教育基地,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实践新模式、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新平台;在提升学校思想政 治教育水平的基础上,逐步探索以制度、队伍、思想、文化、阵地、理论等六大建设为主线的红色场馆大宣教格局的 构建体系。 关键词:红色场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16)12—0032—04 高校是传承和创新知识与思想文化的重要阵 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特别是思 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近年来,绵阳师范学院以 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积极致力于推进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在理论、内容、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创新, 积极探索如何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针对性和实效性,总结和构建出一套“依托红色文 理论探究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红色精神和厚重的历史 文化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 产物。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是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有效、丰富、宝贵补充。 其二,它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内涵以及在新时期被赋 予的新内涵是高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性素 材…。将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是党和国家培养师生爱国热情、建设和谐社会的重 大战略部署。 红色场馆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展示的主 要平台,必须以它特有的属性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从 以物为本的收藏和研究功能逐渐让位于以人为本的 展示与教育功能的拓展,以发挥纪念馆在新常态下 的独特功能,更好为大众服务,最终实现爱国主义教 育目标。 化资源,实现红色场馆宣教功能和高校思政教育双 赢”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红色场馆的功能定位和 馆内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师生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 育;另一方面,在创新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构建 和完善红色场馆的大宣教格局,有效实现其社会教 育功能。 本文以笔者在绵阳师范学院从事师生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的实际经历为蓝本,总结和提炼高校德育 工作与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结合以及校馆合作模式 拓展,以创新思政教育和构建红色场馆大宣教格局 为最终落脚点。 一二、校馆合作模式的应用拓展 近几年来,绵阳师范学院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 、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收稿日期:2016—05—23 基金项目:本文系绵阳师范学院课题“新常态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构建探索(MYSZ15—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蔡文婷(1981一),女,四川绵竹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等。 ・32・ 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注重对红 色文化的挖掘和利用,通过与地震纪念馆共建五基 定期召开合作项目推进会;采取请进来作报告与走 地,与巴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革命根据地 烈士陵园、梓潼县两弹城红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江 油市王右木纪念园、苍溪县红军渡风景区管委会共 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基地,探寻思政教 育主渠道实践新模式、搭建思政教育全方位新平台, 将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与发挥本土红色场馆社会教育 功能的有机结合。 (一)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探寻主渠道 新模式 自2009年开始,绵阳师院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 课建设与改革过程中,着力探索一套最新的实践育 人模式。经过六年的实践,通过走进红色场馆,总结 和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组织制度化、实践 内容主题化、课外实践全员化,暑期实践常态化,实 践成果系统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新模 式,极大丰富了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手段方式,促使 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学生和教师德育素质不断增强,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利用 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将地震纪念馆建为思政课实践 教学基地,每年定期组织学生赴纪念馆开展实践教 学活动,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将教师讲授 与学生亲身体验相结合。仅2015年,就有近千余师 生参与其中。 (二)建思政教育四基地——搭建全方位新平台 2015年,本着“资源共享、共促发展”原则,绵阳 师院与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充 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有效利用高校教育资源,拓展 抗震救灾精神的教育功能。这样的合作一方面更加 彰显纪念馆的窗口作用,弘扬了纪念馆的载体功能, 发挥了教育培训基地的重大作用,为抗震救灾精神 的培育、践行以及做好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平台。 另一方面,也将红色场馆蕴涵的抗震救灾精神真正 融人到学校教育,随着师生群体开展学习教育、社团 活动、宣讲活动、志愿者活动,这种精神的传播范围 更广、效果更佳,真正有效地实现爱国主义教育。 1.合作内容全方位。双方共建四基地,内容涉 及爱国主义教育、志愿者服务、地震知识普及和地震 文化研究、抗震救灾精神研究等四大类。双方推行 站一讲”建设,即绵阳师范学院进馆建心理辅导 站、纪念馆管理人员进校办知识讲坛。 2.参与人员全方位。此次合作共建,覆盖了全 校22个党总支以及新进教师、大一新生、党员干部、 线教师、团学干部、全校志愿者等各层面师生。 3.合作方式全方位。双方建立联席商议制度, “一一出去现场学相结合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校内理论 学与馆内实践用相结合的志愿者服务模式,专业实 训与参与建设相结合的地震文化研究模式,学术研 讨与成果集结相结合的抗震救灾精神研究模式,文 明帮扶与互助相结合的精神文明建设模式。 4.项目开展全方位。基地共建中,爱国主义教 育基地建设涉及10大项。包括各二级学院定期组 织新进教师、外省外地新生到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组织师德先进个人参观学习进行抗震精神教 育,党团生活、教职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工会活 动也将参观纪念馆作为教育学习内容必选地之一。 截止2015年底,学校各部门共组织2000余名师生 干部赴地震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志愿者服务基地建设涉及4大项。包括学校选 派优秀志愿者赴纪念馆开展义务讲解等各种志愿者 服务工作、选派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应用 心理学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主要节日志愿者开展科 普教育实践活动,纪念馆将适时挑选表现优异的志 愿者留馆工作,为学生打造社会实践基地、创建新的 就业平台。 地震知识普及和地震文化研究基地建设涉及4 大项。包括学校选派专家学者与地震纪念馆共同参 与地震知识专业探究,普及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共同 收集、整理、研究记录汶JII特大地震而留存的文字、 图片等文献资料,合作撰写出版《抗震救灾口述 史》;共同规划新老北川建设。其中,学校资环学院 率先于2014年与地震纪念馆建立地球环境教学科 研实践基地,合作项目涉及五大方面,即地质学、地 貌学、灾害地理学等课程学生前往地震遗址区做课 程见习,选派自然地理、环境科学本科生到地震遗址 区周边做短期蹲点式专业综合实训,编制滑坡灾害 动态监测站建设方案,参与北川老县城周边的滑坡 灾害动态监测点建设和滑坡动态监测网络系统建 设,组建编写组,进行科普读物立项和防震减灾科普 读物撰写。 抗震救灾精神研究基地建设涉及4大项。包括 组建专家研究团,成立抗震救灾研究中心,就抗震救 灾精神进一步提炼深化,就进一步拓展红色场馆的 社会教育功能开展学术研讨,定期邀请纪念馆管理 人员进校为师生举办防灾减灾知识、弘扬抗震救灾 精神、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系列讲坛, 申报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形成系列成果。 目前,所有合作事项进展顺利,每个共建项目都 有相关部门和学院确定专人联络。仅2015年下半 年,学校与纪念馆就形成了60项具体的工作对接项 ・33・ 目。2016年,学校继续推进合作共建事宜,保证基 地建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 (三)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基 地——走党性锻炼新路径 学校与省内部分博物馆和红色教育基地围绕 “充分发挥阵地作用,有效利用文化资源”建立长期 合作机制。博物馆全面配合学校师生的参观学习等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定期到学校为师生举办党史普 及教育、弘扬红色文化精神、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等系列讲坛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活 动,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送进校园、送进课堂。学 校组织党员干部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性锻炼,开 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工作。 (四)进一步提炼红色精神,开展爱心活动,传 播感恩教育 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了系列红色精神主题 研究,进一步提炼了抗震救灾、两弹城、红军长征、王 右木等精神的精髓,通过开展系列主题讲座以及开 展爱心图书漂流站、开设免费爱心超市、组织学生志 愿者赴养老院、孤儿院等各类爱心志愿活动,加强了 师生的感恩教育。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突显和升华 (一)思政课教学效果显著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学校率先在省内将“抗 震救灾精神”融入课堂、融人课程,在《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开展 了“抗震救灾精神在我心中”“追寻缅怀感恩”活动, 每年组织思政课教师暑假赴红色场馆开展调研,组 织大一学子赴纪念馆开展专题实践教学活动,让学 生在一门课程的有限教学时间内接受不同教师的教 学方法,学习不同老师的思维模式。活动中遴选的 学子在各班级内部进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分享, 撰写的心得体会、制作的课件等教学成果也汇集成 册、成盘,编印《走进地震纪念馆》系列丛书。 2015年,出版相关专著《用红色精神引领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并人选《高校德育成果文库》,为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理论参考。 该书在孔夫子网、当当网等销售,受到读者一致好评。 (二)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 1.优质校园文化活动深入人心。其一,校团委从 2012年开始每两年开展一次“让榜样为青春导航”十 佳青年评选,每年在五四期间开展一学年度共青团系 统评优工作,覆盖到学校、院系、班级和社团等各级各 类学生干部,每年开展一次“新青年・梦想起航”大 讲坛活动,邀请来自商界、政界和学术三个领域的优 秀青年校友与全校共计600余名青年学生代表,齐 聚一堂,分享一路走过的心路历程;每年举办一次青 春绵师毕业季主题晚会,激励在校大学生播种梦想、 点燃梦想,勉励毕业生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每年开 展一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骨干培训,先 后培养了5000余名学生骨干。其二,2014年以来, 在全校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倡导毕业班学生在 离校前开展“感恩母校植树”纪念活动;到目前为 止,已经连续三年为学校植树四百二十余棵,价值达 到三十五万余元。其三,开展经典诵读。学校成立 “诵读社”,一年至少举办一次经典诵读活动。自 2009年以来,已经开展8次以上活动,共计2O余 场,参与学生近5000人。 2.丰富红色文化活动,坚定信念。社会实践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每年组织学 生走出课堂、走进教育基地,组织各级各类志愿者结 合自身专业特色和时代精神,积极开展服务活动;组 织教职工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洗礼;同时,加快推进 “抗震救灾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开展,通过举办 专家讲座、专题展览,召开师生座谈会,体验红色文 化项目,组建抗震救灾精神研究中心,完善校馆合 作,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通过考察实践等 多举措,师生见证了灾区人民的顽强不屈和灾区重 建的辉煌成果,参与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活动,接受 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 信念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信心。 通过每年开展的师生思想状况调研可以看出, 学生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政治热情高,参加党课学 习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 辱观显著提高。广大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思想 觉悟较高,明确发展是学校第一要务,十分关注学校 转型发展的新举措,对新一届党和政府领导充满信 心,紧跟政治时代的潮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及对 政府工作的支持,对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相关事件普 遍关注。 四、在高校德育创新发展中构建红色场 馆大宣教格局 通过校馆合作模式的尝试,本着充分发挥红色 场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宗旨,在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 育水平的基础上,逐步探索以制度、队伍、思想、文 化、阵地、理论等六大建设为主线的红色场馆大宣教 格局的构建体系。 1.制度建设体系。以提升红色场馆综合管理 和服务水平为目的,加强馆内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明 ・34・ 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加大考核力度,实行激励机制有 效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合作共赢为 作人员的思想教育纳人场馆建设的长期规划中,保 证场馆运行管理队伍政治方向坚定、思想素质过硬。 4.文化建设体系。以开展各类红色文化活动 为抓手,打造有红色场馆特色的馆园文化;以动员和 目的,加强与馆外各级单位的合作,探索和建立长效 机制;以有效实现对大众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评价 反馈机制建设,及时听取大众的声音,注重教育研究 和观众研究。 2.队伍建设体系。其一,以培训、交流、学习、 活动为主渠道,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讲解员队伍。 其二,以“请进来、走出去”为重要手段,面向社会大 力招聘业务型、专家型管理人才,打造一支高效运行 的管理团队。其三,通过校馆合作,吸纳高校的优质 借助各方优势力量为抓手,实施馆园文化项目制,打 造文化品牌,提升社会教育辐射面和影响力。 5.阵地建设体系。坚持宣传途径多样化,加强 新媒体建设,利用网上场馆,开设场馆官微、手机 APP,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基地,加大宣 教范围,提升服务质量;拓展宣传展示方式,从传统 的讲解、视频、展览逐步扩展到曲艺、电影、话剧、舞 志愿者,根据场馆需要和志愿者专长,打造一支覆盖 蹈、演讲等多类演绎形式 。 全馆的志愿者服务队伍 。 6.理论建设体系。加大课题研究力度,深化与 3.思想建设体系。加强理论武装,提升场馆工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模式,深入挖掘红色场 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坚持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 馆和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新时代精神内涵;收集整 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干部职 理红色场馆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复原历史场景,形成 工党性锤炼、增强党性修养。根据红色场馆不同的 不同类别的口述史和专著,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点,有针对性引进专家进馆作辅导报告,把场馆工 参考文献: [1]潘伟玲.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究:以陈云纪念馆“伟人精神进高校”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6(1):52—56. [2]李力.关于拓展纪念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几点探讨[J].中国纪念馆研究,2014(1):75—82. [3]薛峰等.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功能定位、作用发挥及对策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6):73—80. Achiev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Publicizing of Chinese Red Army ̄Historical Sites: Taking Mianyang Teachers’College for Example 、CAI Wenting (Mianyang Teachers’College,Mianyang,Sichuan 621000) Abstract:A new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 win—win strategy of publicizing the Chinese red army ̄historical sites and implemen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Red Army”culture resource”,is reposed in Mianyang Teachers’College,who has been working on cuhi— rating personnel through upright spiirt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 cal education in its content,method,mechanism and theory.The cooperation aims at exploring a new approach to the mode and platfor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ts primary target i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ifciency and the ultimate purpose is to develop an overall system for publicizing the”Red Army”culture in terms of its regulation,team,ideology,culture,base and theory. Keywords:Chinese red army ̄historical site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