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生源竞争与高职院校招生策略研究

生源竞争与高职院校招生策略研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24卷第3期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Vol・24 No.3 Sep・2012 2012年9月 生源竞争与高职院校招生策略研究 缪向杰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安摘355000) 要:从生源竞争的角度对高职院校招生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招生策略:突出 “就业”优势,打响招生品牌;拓展招生渠道,创新招生手段;加强师德学风与文化氛围建设,突出高校的个性 化;做好招生宣传工作,突出招生的主动性。 关键词:生源竞争;高职院校;招生;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 等教育正在向着全民化迈进,普及率逐步提高。但 是从另一方面看,普通高校逐年扩招、高职校院数量 不断增加,又为高职院校的招生带来了新的挑战,许 多高职院校面临着生源危机。 一联系更加密切。在就业方面及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 更具有优势,使得公办高职面I临着更加尴尬的境地。 同时,电大、自考、成人教育百花齐放,均属于“国民 教育序列”。许多学生选择了学习方式更加灵活、更 容易获得毕业证的电大、自考或成人教育,也增大了 高职的招生难度。 (三)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不认可 、高职院校招生困难原因分析 (一)普通高校规模的扩大与教育全球化 一方面,近年来,各大本科院校争相扩大规模,与 在高职招生危机的背后,首当其冲的因素就是 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程度不高。一方面,我国 自古以来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高职院校进行生源竞争,许多普通高校建立起独立学 院,独立学院的学生毕业颁发学校证书,而在独立学 院就读,降低录取分数,使得大量的分数较低的学生 进入普通高校学习。而普通高校在师资、声誉、学历 认可度方面都是高职不可比拟的,直接影响了高职生 源。另一方面,“全球一体化”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 势,2011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33.97万人,比 2010年增加了19.32%。许多学生在高考失利后,放弃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学本位”认识,这些旧的教育 观、学习观在现代社会依然影响着许多人的就业观。 许多学生认为只有上高中、读大学,将来当管理人 员、进入国家机关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而读高职, 将来当技术工人,做“蓝领”就低人一等。另一方面, 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在教育中对学生的就业力培养不 就读高职的机会,而选择国外自费留学,出国留学人数 的增加,也是影响高职院校生源的重要因素。教育界普 够,使学生能力不高,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导致高职 院校的社会声誉、人才质量、学历认同感较低,全社会 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看法也与“能力低下”等字眼相联 遍认为,学生的大量“外流”最先影响的就是高职高专。 (二)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加与多元化教育格局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扶持高职、高专、民办 学校的政策,降低教育准人门槛,加剧了高职院校生 源“僧多粥少”的局面。相对于公办高职院校,一些 系,从而使高职失去了招生的竞争力。据国家教育部 统计,201 1年全国高职高专的报到率仅为60%。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招生策略 (一)突出“就业”优势,打响招生品牌 面对严峻的招生现状,高职院校要认识到形势 民办高职起点更低、办学机制更加开放灵活,与企业 收稿日期:2012—06~15 作者简介:缪向杰(1982一),男,福建福安人,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招生工作。 的紧迫性,必须从源头抓起,立足于高职院校贴近生 产一线、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的优势进行招生。首 先,通过在学校建立实验实训基地或在企业进行实 习的方式突出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借鉴国外的 “交替式”、“双元式”、“学徒式”模式,实施“学习一实 践一再学习一再实践”的多循环的就业能力培养,将 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请进高校,对学生进行实地指 导,或者企业为学生实践提供场所,对学生进行某一 项技术的长期训练,使之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 生产,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其次,大力探索“订单 式”教学,与知名企业协作共同进行招生,利用企业的 品牌效应,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招生中可以与学生签 订就业合同,灵活选择学习模式,实现毕业即就业。 (二)拓展招生渠道,创新招生手段 面临生源紧缺的严峻形式,高职院校要主动出 击,积极拓展招生渠道,创新招生手段,才能保证学校 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第一,可以与普通高校进行联 合办学,借助普通高校统招渠道,通过单独招生实现 优势互补、共同培养、互惠互利。实施“2+1”、“3+1” 等人才培养方式,即:学生前两年在高职院校就读,普 通高校与高职院校互相承认课程及学分,最后一年在 普通高校就读,毕业后可颁发普通高校大学毕业证, 圆高职学校学生上普通高校的“大学梦”。第二,可以 广泛与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军警部队等社会组织 合作,为其提供继续教育和提高学历服务,承办自考、 成人函授班、夜大等形式教学,或大力举办公务员考 试、司法考试、托福等各类培训基地,利用现有的硬件 资源、师资力量,最大限度地拓展生源渠道,在竞争中 谋得生存的机会。第三,大力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 式,积极与国外的高校取得联系,引进国外优质教育 资源,融入全球教育一体化的进程,发挥自身优势,努 力采取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例如:可以实施学生交 换培养,中国高职的学生与国外的学生进行互换,培 养一年后,双方再回到各自的学校。通过与国外合 作,在拓展生源的同时,也将大大提高高职院校的知 名度,对吸引国内的学生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三)加强师德学风与文化氛围建设,突出高校 的个性化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师德学风建设。长久 以来,高职院校师德学风与普通高校的差异,是其在 生源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必须做 到“师德惟馨”,突显院校教师“身正为范、学高为 师”的新风采。同时也要通过学风建设,实现广大学 生要做到学风严谨,突显高职院校大学生“朝气蓬 76 勃、奋发图强”的新风貌,改变人们头脑中对于高职 院校的错误认识,吸引更多的学生来高职院校就读。 另一方面,通常情况下,相对于普通高校,过于注重 学生技能的培养 而学校文化内涵不突出是高职院 校普遍的特点。在新形势下,社会对于教育的认识 更加成熟,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职 院校不仅要培养出技术型、实用型人才,更要培养具 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心理素养的复合型人 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必须从文化氛 围的创设方面着手,突出高校的个性化,才能实现在 新一轮生源竞争中的成功。每一个高职院校都应有 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要创设个性化的校园文化,用 文化的影响力助推招生工作。 (四)做好招生宣传工作,突出招生的主动性 宣传是招生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高职院校在激 烈的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决定性因素。首先,要明确 目标。就业是高职院校最突出、最需要的目标,在宣 传中,要让学生知晓高职院校的就业优势,使学生了 解通过本校的学习,能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就业前 景如何等。为了突出宣传工作的主动性,高职院校要 从“公益性”的角度多为学生提供就业选择与指导,在 宣传过程中即使学生不选择本校,也可帮助学生认清 就业形势,免费为学生做职业倾向测试、指导学生进 行职业规划等,通过人性化的主动服务,提高高职院 校的亲和力及影响力。其次,宣传方式要多样化。除 了利用传统的发放纸质招生简章、报纸、电视等媒体 宣传,还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做好网站建设, 使学生和家长了解学校就业形势及办学实力。在网 络传播中,可对宣传方式不断进行创新,可以借鉴“软 文”广告的宣传手段,通过“故事嵌入”、“就业分析”、 “新闻”等形式,使宣传内容更加人性化,更容易获得 学生及家长的好感。再次,可以与其他普通高校或兄 弟高职院校进行联合招生,广泛进行校际招生宣传合 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参考文献 [1]冷玉琴.解决高职院校招生难的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 学院学报,2006,(23):06-07. 【2]王娟.浅谈如何解决高职教育“质变”阶段两大难题[J]. 科学咨询,2008,(23):14一l5. [3]李海军,李良敏.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o6):49-51. [4]李民胜,黄一诚,罗萍.论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J].社科 与经济信息,2000,(6):9—11. f责任编辑:聂天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