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离家近的这所学校,这是最基本的出发点。本来是打算做科任教师的,因为知道班主任的活儿实在越来越难干。之前的15年断断续续地帮助班主任带班,那是一种临时的感觉,压力没有多大。但是眼前不一样,是实实在在地重新打起精神,鼓足勇气去领着44个孩子走一条积极向上,充满探索与成长,未知与温暖的路,44岁的年龄还能恢复22岁时的状态吗?多年的教学经历与感悟,有一条自己是认准的,没有激情与热爱做不了教师,更做不了班主任。
缘分在此,躲是躲不掉的,那就做好吧。
一晃,和这44个孩子已经相处快一个月了。从陌生到逐渐熟悉,也许这么多年自己对孩子群的热爱真的没有减损,这是我的幸事还是
憾事。昨天是学校首届趣味运动节,在“火线穿越”的项目进行时,我竟然还能像当年一样,拿着“哗啦棒”一边给参赛的孩子们加油鼓劲,一边跟着出发的孩子呐喊助跑。甚至为了不输给孩子们的士气,主动参加教师的比赛项目,连跑带滚。听着自己班的孩子为自己拼命地喊加油,真是觉得回到了当年,和孩子们一起围在篝火旁,忘我地跳“兔子舞”,开心得忘了一切。
想来真是还了自己的心愿,记得刚参加工作接手的第一个班,学生仅比自己小十岁。于是当这批孩子毕业后聚会的时候,曾开玩笑地说,老师,等我们有了小孩,还请您教他们。当时是满口答应了。还曾感慨,那得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了。其实,不过是眨眼间,我现在的学生的父母有的比当年的那批学生还要小。还好,有学生来看望时,说,老师您跟原来一样。能听出孩子的一片苦心,但终究还能找到当年的模样,托孩子们的福,因为必须要永葆童心,容颜也跟着不老一些。这一个月,春游,运动会,各项班级的个人的大小活动轮番上场,还赶上了一次实实在在的月考,光是批卷就是整整一个下午纹丝不动的“定功”,好在“宝刀不老”一一地都应付下来。也许是年龄的优势吧,取得家长们的信任也没有太困难,一团和气的家校联合也让各项工作开展得基本顺利。累是真累,但的确快乐着。孩子们的活跃淘气,缺少规矩,都渐渐在心底可以包容,等待的柔和终于可以战胜有些嫌弃的焦虑。这是自己职业素养的回归吧。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前天(5月30日)发生的事。事情的大起大落,峰回路转,反思深刻,尘埃落定后心灵深处依然不断有层层的
涟漪。这孩子和我的缘分真是一言难尽。我走进这个班的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他,那时是课间,教室里一片嘈杂,面对面正常声音说话基本是听不到的。而这孩子当时正一手拿一把格尺挥舞着,甚至动作大时,都踩到椅子上。好在,当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班级渐渐恢复了安静,我悬着的心也落下来,看来他们是有底线的。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规矩”两个字,字很大,就是要触碰一下他们的内心。有作用,也懂。这个规矩在黑板上整整留了三天讲了三天。虽然没有达到立竿见影的程度,总归是有变化的,起起伏伏,时好时坏。让我惊讶的是这个淘气幅度最大的孩子转变的也是最快的一个。规矩没擦掉的三天里,他上课的姿势,专注的眼神,都是令老师欣喜的,从他的转变中,我甚至有了些许的傲慢,也许就是这份傲慢,才给了我当头一棒的教训。三天后,这孩子不明原因地“闹腾”起来,不戴红领巾,不完成作业,大课间不出教室,午饭只吃一点点,整天叼着奶瓶子晃来晃去,尤其是放学站队,全班同学等着他一个人。春游的时候,一眼没看到,他一头撞在金属杆上,当时他自己都蒙住了,好在没有大的伤害,吓得我们一身冷汗。就是这么闹腾到五月底,学校忙着教学常规的检查,本打算利用周一的科任课时间补一补作业批改。可一大早,收饭费时,这孩子就开始别扭了,本来他是带钱来了,却不肯交,说是带少了,明明可以吃10元的,如果不交拿回去,担心他弄丢了,于是就当着他的面把笔袋里的钱收上去。下课时,跟妈妈沟通,妈妈也表示这个月可以吃10元的。钱收了一半,周一的升旗仪式开始了。整队下楼,站好,却发现他把刚戴好的红领巾拽下来,责问他,不回答。随他去
吧,他竟然开始莫名其妙地流泪了,啥事情呢?没问出来,但是,我的心里直翻腾,大周一的,哭什么?不吉利。。。。连日来的对这孩子的成见开始发酵。先上课吧,好在他上课后就不哭了。两节课后,大课间,他没有下楼的意思,教室里的另外两个孩子也表示不想下楼。不知什么原因,我的忍耐点爆表了,那两个孩子马上知趣地离开了,他纹丝不动,趴在桌子上写写画画,走过去一看,就是在涂鸦,与上节课的内容毫不相干。想都没想,抢过来扔掉,把孩子掰过来命令他看着老师的眼睛,而我看到的不是服从,而是敌对,甚至还有不屑。这对视仅有十几秒,接下来他就开始收拾书包,抢过书包,放到一边,继续把他掰过来面对着我。他使劲地把头歪向一边,眼泪开始大颗大颗地落下来。我不停地问他一个问题:“你跟其他同学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的事情,你总是做不到?”问他这个问题的时候,20多天前,他极速转变的景象我已经完全忘记,脑海中只剩下他这两天与众不同的“闹腾”。我把他拽离了座位,拉到我的课桌前,以为到了“老师的地盘”他会有所顾忌,根本没有,他开始肆无忌惮地大声哭泣,然后再次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收拾书包,直至把明天准备参加运动会的折叠小凳也装进了书包。于是,轮到我紧张了,他该不会直接离开教室跑掉吧,果真如此,可就麻烦了。
果断地给他妈妈打了电话,妈妈让离得较近的爸爸先来了。15分钟后,父母都坐下了。问原因时,孩子指着我,恶狠狠地说,“就是她,我不想交钱,她非要把我的钱拿去。”苍老的爸爸终于找到了儿子委屈的原因,责怪妈妈为什么每个月都给孩子订15元的午饭,
这个月偏偏改定10元的,言语中,能听出对妻子对老师的不满。我的年龄,还是帮了我的忙,尤其是看到家长都在,我焦虑的心也放下了,所以面对孩子父亲的“宠溺”,没有动怒,而是心平气和地把孩子总总浪费折福的行为跟他一一道来,孩子妈妈也哽咽地对儿子说,妈妈挣钱容易吗?你这么不珍惜,我们这么做都不是为了你吗„„
从农村走出的年轻父母,爸爸其实已经不年轻了,跟我的年龄相仿,在这个城市里打拼生存,没有住房,没有保险,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未来,孩子10岁了,能对他的未来乐观吗?整整两节课,谈话渐渐进入到平稳交流的状态,爸爸妈妈都是底层的淳朴的劳动者,沟通起来并无障碍。孩子的变化源于这段时间放学后的疏于监管,看鬼片,跟不良的大孩子玩闹,妈妈自责,并表示马上恢复去看护班。问题似乎解决了。
临近午休,我把他们夫妻送出教室,孩子没在跟前,我对他们说,像爱孩子一样地珍惜你们的婚姻关系,好的婚姻是对孩子最大的恩泽。虽然他们都不曾提起两个人之间的问题,但是经验告诉我,一定有问题,“贫贱夫妻百事哀”,何况,母亲亲口说出,前两天他们狠吵了一架,估计是动手了,而孩子就在眼前。
问题真的水落石出了吗?
在孩子最需要爱与关怀的时候,因为妈妈忙于加班,好多天没跟孩子亲近了,除了看着他写完作业,几乎没有交流。有几天甚至回家时孩子都睡下了。我作为他刚刚建立起信任的老师,他本来是可以从我这里得到一些关怀的,但是,今天的这三番五次的拉拽,把我们刚
刚建立起来的好感与信任拽碎了,孩子瞬间觉得被这个世界抛弃了,妈妈不再爱他,只给他定10元的午饭,爸爸虽然惯他花钱,但是并不能跟他有太多情感的交流。老师本来越来越可以亲近了,却粗暴地拿走了他的钱,扔了他的书包,不停地拉拽他瘦弱的身体,丝毫没有关爱与同情。。。。终于知道,他愤怒时一起一伏的肩膀和胸膛并不是他努力做出的样子,的确是他内心强大的怨气和委屈,应该还有恐惧。好在,我终于还是理智得没有对他“下手”,这般拉拽足够让他承受不了了。
事情叙述到此,对这件事而言,也许是告一段落。但是对我而言,也许是深入思考自己未来教育走向的开始。教育光凭激情热爱还是远远不够的,的确需要智慧和方法。熏习8年之久的传统文化,该是实践历练的时候了。这种历练不是一三五,是念念时时,对峙时,眼前虽是他人,但心中其实只有自己,正知正见的自己和分别执着的自己,跟眼前的这个人没有关系。把心牢牢地稳在本分与正确的位置,不怕“鬼敲门”。
一直到这一天结束,送走他们,我拿起扫把清理教室的时候,突然就觉得很对不起这个孩子,很忏悔,忏悔在他极度愤怒恐惧的时候,没有把他抱在怀里,跟他说,别怕,没事儿了。
再深的东西我还是没通达,直觉告诉我,最难的时候,只有真诚忘我无私的爱,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良药。
别怕,孩子。有真爱,就不会有恐惧。
感恩这个与我缘分很深的孩子,让我借由他的事情,记录了这段
时间的事情。日子还长,我们慢慢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