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贾樟柯电影分析

贾樟柯电影分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131 5000113055

一本读不完的小说

——《海上传奇》影评

在刚开始看《海上传奇》的时候我是茫然的,我试图仔细观察每一个渡轮上的游客的表情,去努力揣测他们的心理,但当第一个叙述者陈丹青先生,用半普通话半上海话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之后,我才意识到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它是一部具有纪录片性质的短篇小说集。当我读到最后的时候,我内心觉得远远不够,我想看到更多的故事、更多的传奇,我也想去深入了解里面每个叙述者。突然我就想起这部影片英文名字讲得很清楚:I WISH I KNEW。

十八个短篇故事

比起《公共场所》这样“过于高端”的纪录片来,《海上传奇》显然是贾樟柯放下身段的一次有益尝试,虚泛的情绪总没有真金白银的故事来得实惠,而且,演技再好也抵不过生命的真实体验,所以,这次《海上传奇》完全摒弃了《24城记》式的伪纪录片架构,采取了“寻访+口述历史”的形式,返朴却已归真。

《海上传奇》一共采访了十八位口述历史者,他们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缱绻在上海这个城市的变迁中,虽无金戈铁马,其情其景早已杀入观者的内心。听故事乃是人类最直接的生命需要,若没有故事分享,人生何以为继?当《海上传奇》在银幕上依次展现十八个“他者”的故事,映衬的却是观者自身的生存境遇。

上海是一座饱经风霜的城市,当杨杏佛、杜月笙们的后人对着镜头讲述当年十里洋场的光怪陆离时,那种异质感无疑是奇妙的。时间是最奇妙的魔术师,岁月荏苒,物不是人

131 5000113055

也非,上海神奇的过往几乎让人如堕云雾,看着前辈们对当年城市的描述,今非昔比,大江大海。

贾樟柯对其他影片素材的使用也很令人称道,《黄宝妹》《战上海》《苏州河》乃至安东尼奥尼的《中国》都巧妙的勾勒出上海曾经的身影,这甚至有了某种昆汀式向老电影致敬的风味;而杨百万的股市沉浮与韩寒暴富后买车的经历印证了当下上海的高歌猛进,再加上不可忽视的那段民工跳街舞的华彩段落,新世纪的上海与十里洋场的上海便有了耐人寻味的比照。

真实性与虚幻感并存

拍美学贯穿始终的《海上传奇》的伪纪录片性质,也是打上贾樟柯烙印的。贾樟柯刻意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在这里,18位名人的口述是确切的,赵涛来回串场演绎“岁月幽灵”则是玄幻的。而王童关于《红柿子》的回忆被不期而至的手机铃声打断,这一情节被贾导神来之笔般的保留在了胶片里。不但暴露了摄像机的存在,还暴露了导演的存在,丝毫不回避拍摄过程中的“作局”和构造。

在影片的开头,以拆迁背景之下的两头石头狮子的形象呈现出了影片的寓意和象征,一种对旧的事物的缅怀与可惜,对新发展的期盼。那低沉的狮子的吼叫声给了我很多的联想,像是所有上海人民的低吼,又像是历史在低吼。

然而,我最大的疑惑,就是赵涛的这个人物形象,我原本以为她是一个守望者的形象,后来觉得是一个经历者的形象,最后又觉得是个流浪者的形象,让我觉得毫无头绪,我想从她身上找到她与每个故事的联系,但我发现我找不到。也许,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只有导演自己本人才能自圆其说吧。

131 5000113055

I wish I knew

对于影片的节奏,我认为可以明显的划分为两段,即历史的上海和现实的上海。影片前一百分钟节奏舒缓,几乎是中老年人讲述他们上海的记忆;而在影片最后二十分钟,突然一段明快活泼的音乐打破了观众沉浸在历史回忆中的深沉与思考。一位身体极其柔软的农民工在未完成的建筑工地前跳起街舞,也让整部影片立刻活泼轻松了起来,随之一辆飞速在赛道上奔驰的赛车揭幕了最后一位口述者——韩寒的到来。这位年轻的八零后作家桀骜不驯地讲述了他个人的喜好,这是青春的气息,也预示人们,“他们”故事讲完了,我的故事还在继续。这样的节奏安排似乎告诉我们上海这个最为西化的中国都市,既在历史尘埃中载沉载浮,又在传统与现代的边缘自由游走。

《I wish I knew》是该片的英文名,直译过来的意思是“我希望我知道”,这不仅是十八位讲述者他们对上海这座饱经历史风雨的城市的希望,还是贾樟柯这个非上海人对于这个中国最西化的国际大都市的独特思考。 “十八段风云往事,一百年传奇巨变”,《海上传奇》所讲述的不仅仅是上海滩上的浪奔、浪流。更事关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历史烟云。

而当我们看完这部影片后,就像读了一本小说集,每个故事都是那么精彩,让你忍不住期待下一个故事,如果有下一个故事,一定要让我知道,因为我已经被吸引,I wish I knew。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