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插图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亮丽的风景

插图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亮丽的风景

2024-03-12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插图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亮丽的风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插图,一种可供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信息和教学媒体,它传递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丰富信息。小学语文教材中图文并茂是其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每一篇课文中都有一到两幅精美的插图。编者如此安排是依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而设计,其目的是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在课堂的对话中,我惊奇地发现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来揣摩、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多年的教学中,我充分意识到插图在学生领会课文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插图,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内容,实现高效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拼音、字、词、乃至句的意思。

1.结合插图,初步感知。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如果老师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就会收到意外的惊喜。如我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时,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周总理的衣着打扮中你可以看出什么?从插图中人物脸上的表情你又看出了什么?课文题目叫《难忘的泼水节》,让人“难忘”在哪里呢?由于学生好奇心强,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比尾巴》一课的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将小动物尾巴的特别与插图的内容联系起来,借助插图中所画的小动物用尾巴在干什么,让学生来回答它们各自尾巴的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拼音教学时,单韵母“a”,是韵母教学的重点,而“o”和“e”的发音是难点。根据小学生刚上小学,第一次接触拼音字母有困难的特点,我利用各个单韵母各自的插图,采取启发联想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a”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图上检查嗓子的小女孩发“啊”音,并启发学生观察女孩梳着小辫子的头,引导他们将女孩的头部形象与“a”的形体进行比较。公鸡是孩子们熟知的,它的啼鸣也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教“o”的读音时,让学生模仿大公鸡“喔喔”地啼叫。教学“e”时,借鹅的名称帮助记音,并以鹅在水中的倒影促进字形的记忆。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使枯燥无味的字母音和形变得具体形象,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结合插图,总结课文。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我在教学《画家乡》一文时,也试着指导学生看图后总结:图中平平、山山、川川、涛涛、京京这些小朋友画的画各自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纷纷举手,说着各自的体会。有的说:我体会到了他们家乡的美;有的说:我从他们的画中感受到他们对自己家乡的无比热爱……在结课时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高潮,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比如一年级的连环画课文《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教师就要紧紧围绕本文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插图的能力,了解壁虎尾巴再生性的功能。这样经过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再写看图作文时,学生的写作顺序就会有条有理了。

三、利用插图,培养学生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

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在教学《江雪》这首古诗时,可以向学生出示一幅“寒江独钓”的中国画,让学生通过画面来感受,虽然画面上只有隐约的山和一叶小舟上坐着垂钓的老翁,但也正因为只有这简单事物使画面更具空间感,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我引导学生借画面进行联想。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激发了兴趣,提高了感悟能力,对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又如第九册《墩煌莫高窟》的第三自然段,主要描绘了莫高窟壁画中的精粹——飞天。在实际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飞天的插图,感受书上描写的“臂挎花篮、怀抱琵琶、倒悬身子、彩带飘拂、舒展双臂”这五种飞天的优美姿态,使飞天的形象和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紧密地结合起来。接着,再让学生观察插图,启发他们想象一下:如果是你站在这宏伟瑰丽、姿态万千的壁画面前,你会怎么样?这时,学生想象的翅膀张开了,有的说:“我会情不自禁为这瑰丽的飞天喝彩!”有的说:“我会不由自主地照着飞天,摆出种种造型!”还有的说:“我会幻想自己置身在仙境中,四周仙乐齐奏,仙女们舒展广袖,翩翩起舞!”……这样,借助图画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呈现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只是画面上的形象,而是透过书中的插图感受到了画中之情,画外之音。

四、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的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在教第四册《练习四》里的口语交际时,想让孩子们把动物的长相完全说好是有很大困难的。学生往往是想到哪说到哪,没有顺序可言。在上这课时,我让学生先去观察几幅动物的插图,让学生分清楚外貌描写可以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去描述。经过观察,学生有了一定的体验。

如一个学生写道:我家的小白兔有一双能竖起来的耳朵,好像时刻在监听周围的动静;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泛着宝石般的光彩;可爱的三瓣嘴在吃东西时不停地动着,还发出细微的响声;一身洁白的毛发里夹杂着些许灰色,美丽极了!

当然,这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并非通过简单几次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师锲而不舍的培养和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从一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说话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话,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之达到表述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之,画面是形象的,学生从感知开始,要让学生对插图有正确的理解,就必须指导学生多读课文,多看图,多联想,并且与口述、画画、做做、写写相结合,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必须充分认识到,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并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正如数理化中的图形是必不可少的有机部分一样,千万不可视而不见,无从下手,必须充分发挥它潜在的重要作用。

我们教师读懂“课文”,不等于读懂“教材”,除了课文中语言文字,一幅小小的插图,我们都要去悉心揣摩编者的意图何在,仔细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巧妙甚至创造性地利用编者提供的这一系列教学资源,使“死”的插图“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插图,画面很简单,但如果只让学生一略而过,或者熟视无睹,恐怕就起不了它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适当介绍一些看图方法,引导学生找准课文的重点和插图的观察点,发掘其深刻的内涵,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和个性是新时代学生的特征。而图画这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使语文教学变得“趣”了、“美”了、“活”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带着高昂的情绪去观察课文插图,理解课文语言,及时进行语言训练,让课文中静止的画面有灵动的生命,让语文教学焕发艺术的光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