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明
(一)编写依据:
本大纲依据河北外国语学院2013年修订的护理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制定。 (二)课程目标:
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是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基础课。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模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分布、形态结构和重要毗邻关系的知识和解剖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及临床实践奠定基础。要求学生通过对系统解剖学的学习,一方面牢固二熟练的掌握系统解剖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掌握常用英文解剖学词汇,正确认识各器官、结构的正常位置与形态,并能正确应用解剖术语描述之;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四)适用对象
护理学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 (五)学时与学分
学时:102,学分:6学分。 (六)先修课程:无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章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绪论 运动系统 内脏学 脉管系统 感觉器 神经系统 内容 2 20 20 20 6 34 总课时 2 12 12 16 4 22 理论课时 0 8 8 4 2 12 实践课时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 论
【教学要求】
掌握系统解剖学的定义, 人体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熟悉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
了解系统解剖学的任务、分科及发展简史。 【重、难点】
人体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教学内容】
1.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2. 人体解剖学的任务和分科。 3. 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
4. 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和人体的轴和面。
2
运动系统 第一章 骨 学
【教学要求】
掌握骨的分类;椎骨的一般形态;胸骨的分部及重要标志;颅骨的组成、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名称、颅的整体观;上、下肢带骨,自由上、下肢骨的位置及形态。
熟悉骨的构造;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形态结构、新生儿颅的特征及其生后变化;肋的组成、形态结构;指骨的基本形态、位置及排列。
了解骨的表面形态;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腕骨、掌骨的位置、组成及形态;跗骨、跖骨和趾骨的位置及排列。 【重、难点】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形态;颅的整体观。 【教学内容】
1、总论 (1)骨的分类。 (2)骨的表面形态。 (3)骨的构造。
(4)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2、中轴骨骼 (1)躯干骨
1)椎骨:椎骨的一般形态、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2)胸骨:分部及重要标志,胸骨角。 3)肋:肋的组成、形态结构。
3
(2)颅骨
1)脑颅骨:各骨的位置和名称。 2)面颅骨:各骨的位置和名称。 3)颅的整体观;鼻旁窦。 4)新生儿颅的特征及其生后变化。 3、四肢骨 (1)上肢骨
1)上肢带骨:锁骨、肩胛骨的位置及形态。
2)自由上肢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位置及形态。 (2)下肢骨
1)下肢带骨:髋骨(髂骨、坐骨、耻骨)的位置及形态。 2)自由下肢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的位置及形态。
第二章 关 节 学
【教学要求】
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脊柱的组成、椎骨间的连结、脊柱的整体观及其运动;骨性胸廓的组成、胸廓上、下口的形态及围成;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人体上、下肢六大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熟悉滑膜关节的运动及分类;髋骨与脊柱间的韧带连结;骨盆的组成与分部。 了解骨连结的分类;肋与脊柱及胸骨的连结;颅骨连结的主要形式;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的组成;桡尺连结;手其它关节的结构和运动;骶髂关节的构成;足弓的构成及其功能。 【重、难点】
骨连结的分类;滑膜关节分类;椎骨间的连结;胸廓上、下口的形态及围成;髋骨与脊
4
柱间的韧带连结;髋关节和膝关节形态、结构特点及运动。 【教学内容】
1、总论
(1)直接连结 纤维连结、软骨连结、骨性结合。 (2)间接连结
1)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2)关节的辅助结构:韧带、关节内软骨、滑膜襞和滑膜囊。 3)关节的运动:屈和伸、内收和外展、旋内和旋外。 4)关节的分类。 2、中轴骨连结 (1)躯干骨的连结
1)脊柱:脊柱的组成、椎骨间的连结、脊柱的整体观及其运动。 2)胸廓:胸廓上、下口的形态及围成。 (2)颅骨的连结
1)颅骨的纤维连结和软骨连结。
2)颅骨的滑膜关节: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3、附肢骨连结 (1)上肢骨的连结
1)上肢带骨连结:胸锁关节、肩锁关节、喙肩韧带。
2)自由上肢骨连结:肩关节构成、特点、运动;肘关节构成、特点、运动;桡尺连结;手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手指间关节。 (2)下肢骨的连结
5
1)下肢带连结:骶髂关节、髋骨与脊柱间的韧带连结、耻骨联合、髋骨的固有韧带、骨盆的组成与分部。
2)自由下肢骨连结:髋关节构成、特点、运动;膝关节构成、特点、运动;胫腓连结;足关节包括距小腿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足弓。
第三章 肌 学
【教学要求】
掌握颈浅肌群的主要作用、斜角肌间隙;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前锯肌的位置和主要作用;膈的三个裂孔的名称、位置及穿经结构;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和内容物;腹股沟三角的概念;三角肌的作用;臂肌、前臂肌的分群、层次及功能;臀大肌和髂腰肌的作用;大腿三群肌的位置、排列层次及各群肌的功能;小腿三群肌的位置及各群肌的功能。
熟悉咀嚼肌的名称;腹前外侧肌群的层次、形成结构、纤维方向和作用;腹直肌鞘的组成。
了解骨骼肌的形态、构造、起止、配布和作用,肌的命名、肌的辅助装置结构特点与分布概况;面肌的组成、分布特点和功能;上肢带肌的位置、组成;手肌的分群、各肌的位置与作用;腋窝、三边孔、四边孔、肘窝和腕管的组成和境界;足肌的分群、它们的位置及作用。 【重、难点】
膈的三个裂孔的名称、位置及穿经结构;腹前外侧肌群的层次、形成结构、纤维方向和作用;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和内容物;大腿三群肌的位置、排列层次及各群肌的功能;小腿三群肌的位置及各群肌的功能。
6
【教学内容】
1、概述
(1)肌的形态和构造。 (2)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3)肌的命名法。 (4)肌的辅助装置。 2、头肌
(1)面肌 颅顶肌、眼轮匝肌、口周围肌、鼻肌。 (2)咀嚼肌 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3、颈肌
(1)颈浅肌和颈外侧肌 颈阔肌、胸锁乳突肌。 (2)颈前肌 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 (3)颈深肌:斜角肌间隙。 4、躯干肌
(1)背肌: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
(2)胸肌:胸上肢肌(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胸固有肌。 (3)膈肌:三部、三个裂孔。
(4)腹肌:前外侧群(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直肌)、后群(腰大肌、腰方肌)、腹直肌鞘、白线、腹股沟管、海氏三角。
5、上肢肌
(1)上肢带肌: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肩胛下肌。 (2)臂肌:前群(肱二头肌、肱肌和喙肱肌)、后群(肱三头肌)。
7
(3)前臂肌:前群共9块,分四层排列;后群为浅、深两层。 (4)手肌:外侧群、内侧群、中间群。 6、下肢肌
(1)髋肌:前群(髂腰肌、阔筋膜张肌)、后群(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闭孔内肌、股方肌)。
(2)大腿肌:前群(缝匠肌、股四头肌)、内侧群(耻骨肌、长收肌、股薄肌、短收肌、大收肌)、后群(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3)小腿肌:前群(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踇长伸肌)、外侧群(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后群(小腿三头肌、腘肌、趾长屈肌、踇长屈肌、胫骨后肌)。
(4)足肌。
内 脏 学 第四章 总 论
【教学要求】
掌握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熟悉内脏的概念、内脏的范围及各系统的主要功能;
了解内脏系统间以及与身体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内脏的一般结构。 【重、难点】
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教学内容】
1. 内脏的一般结构。
2. 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第五章 消化系统
8
【教学要求】
掌握咽峡的构成;乳牙和恒牙的牙式;唾液腺的位置和导管开口部位;食管的起止、分段、位置及狭窄部位;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的形态、分部及位置;肝的形态、位置、体表投影,肝蒂的组成及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肝外胆道的组成,胆囊的位置、形态、分部、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胆囊三角的组成、胆总管的位置、开口及胆汁排出途径。
熟悉牙的形态结构、颏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舌的形态结构和粘膜特征;咽的位置、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和交通,咽壁各扁桃体的位置和功能;胰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了解消化系的组成和功能;消化管的组成;食管壁、胃壁的结构;肝段的概念及肝的主要功能;胰的功能。 【重、难点】
咽峡的构成;乳牙和恒牙的牙式;颏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咽的位置、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和交通;直肠的位置、形态结构、肛管的形态结构;肝蒂的组成及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肝段的概念。胆汁排出途径。 【教学内容】
1、口腔 (1)口唇。
(2)颊:腮腺管乳头。 (3)腭:硬腭、软腭、咽峡。
(4)牙:牙的外形;牙的种类和排列;牙组织;牙周组织。 (5)舌:舌的形态、舌粘膜、舌肌(颏舌肌)。 (6)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2、咽
9
(1)咽的位置和形态。
(2)咽的分部:鼻咽(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咽隐窝)、口咽(腭扁桃体、咽淋巴环)、喉咽(梨状陷窝)。 3、食管
(1)食管的位置和分部:颈部、胸部、腹部。 (2)食管的狭窄部。 (3)食管壁的结构。 4、胃
(1)胃的形态及分布。 (2)胃的位置。 (3)胃壁的结构。 5、小肠
(1)十二指肠:位置、形态和分部(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 (2)空肠与回肠:位置、形态结构特点。 6、大肠
(1)盲肠:特征结构。
(2)阑尾:阑尾的位置、根部的体表投影。 (3)结肠:结构特征。
(4)直肠:位置、形态结构;骶曲和会阴曲。 (5)肛管:形态结构。 7、肝
(1)肝的形态。
10
(2)肝的位置和毗邻。 (3)肝的分叶和分段。
(4)肝外胆道系统:组成;胆囊的位置、形态、分部、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胆囊三角的组成;胆总管的位置、开口及胆汁排出途径。
8、胰
(1)胰的位置和毗邻。 (2)胰的分部。
第六章 呼吸系统
【教学要求】
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喉软骨的名称,喉腔的分部、形态结构;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差别;肺的位置、形态、分叶、肺根的组成及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胸膜分部及胸膜窦的位置,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纵隔的位置、境界和分部。
熟悉鼻腔的分部;声门裂的组成;气管的位置、紧邻;纵隔各部的结构。
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呼吸道的结构特点;鼻的构成和形态、鼻腔粘膜的结构特点和机能意义;喉的组成及紧邻、喉的连接及喉肌;支气管树和支气管肺段的概念。 【重、难点】
喉的组成及紧邻,喉的位置,喉的连接及喉肌,喉口的组成;肺根的组成及各结构的位置关系;支气管树和支气管肺段的概念;纵隔各部的结构。 【教学内容】
1、鼻
(1)外鼻:鼻根、鼻背、鼻尖、鼻翼、鼻唇沟。 (2)鼻腔:鼻中隔Little区;鼻粘膜分区。
11
(3)鼻旁窦: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的位置及开口。 2、喉
(1)喉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杓状软骨。 (2)喉的连接:环杓关节、环甲关节、弹性圆锥。 (3)喉肌。
(4)喉腔:喉腔的分部、形态结构。 3、气管与支气管
(1)气管:气管杈、气管隆嵴。
(2)支气管: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差别。 4、肺
(1)肺的形态:肺的位置、形态、分叶、肺根的组成及各结构的位置关系。 (2)胎儿肺与成人肺的区别。 (3)支气管树。 (4)支气管肺段。 5、胸膜
(1)壁胸膜:分部。 (2)脏胸膜。 (3)胸膜腔。
(4)胸膜隐窝:位置及意义。 (5)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6、纵隔:位置、境界和分部。 (1)上纵隔。
12
(2)下纵隔。
第七章 泌尿系统
【教学要求】
掌握肾的形态、位置、被膜,肾蒂的组成、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输尿管的形态、分部、行径和狭窄的部位;膀胱的位置、形态,膀胱三角的位置和粘膜特点;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位置。
熟悉肾的毗邻,肾的结构;输尿管的主要毗邻(特别是盆部)。
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功能;肾段的概念、肾的变异概况;膀胱壁的构造、位置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重、难点】
肾的毗邻,肾蒂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肾的结构,肾段的概念;输尿管的主要毗邻。 【教学内容】
1、肾
(1)肾的形态:肾门,肾蒂的组成、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肾窦。 (2)肾的位置和毗邻:肾区(脊肋角)。 (3)肾的被膜:纤维囊、脂肪囊、肾筋膜。
(4)肾的结构:肾锥体、肾乳头、肾柱、肾小盏,肾大盏。肾盂。 (5)肾段血管与肾段。
2、输尿管:形态、分部、行径和狭窄部位。 (1)输尿管腹部。 (2)输尿管盆部。 (3)输尿管壁内部
13
3、膀胱
(1)膀胱的形态:膀胱尖、膀胱底、膀胱体、膀胱颈。 (2)膀胱的内面结构:膀胱三角。 (3)膀胱的位置与毗邻。
4、尿道: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位置。
第八章 男性生殖系统
【教学要求】
掌握男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输精管的分部和行径;前列腺的位置、形态及主要毗邻;男性尿道的分部、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
熟悉睾丸及附睾的形态与位置;精索的位置及组成;前列腺的分叶、被膜及年龄变化。 了解精囊腺的位置和形态;射精管的合成、行径和开口;尿道球腺的位置及腺管的开口;阴囊的形态和构造;阴茎的分部及构成、阴茎皮肤的特点。 【重、难点】
精索的位置及组成;前列腺的位置、形态及主要毗邻;男性尿道的分部、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 【教学内容】
1、男性内生殖器 (1)睾丸:形态与位置。 (2)附睾:形态与位置。
(3)输精管与射精管:分部和行径。 (4)精囊。
(5)前列腺:位置、形态及主要毗邻。
14
(6)尿道球腺。 2、男性外生殖器 (1)阴囊。 (2)阴茎。
3、男性尿道:分部、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
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
【教学要求】
掌握卵巢的位置、形态及固定装置;输卵管的形态和分部;子宫的位置、形态、分部和固定装置;女性乳房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熟悉女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阴道的位置、形态及阴道穹的毗邻。 了解卵巢的毗邻;女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阴道前庭、阴道口和尿道外口的位置;乳房的位置;会阴的界限和区分、会阴的概念;尿生殖三角的组成;肛提肌及尾骨肌的位置、形态和作用。 【重、难点】
子宫的位置、形态、分部和固定装置。肛提肌及尾骨肌的位置、形态和作用。 【教学内容】
1、女性内生殖器
(1)卵巢:位置、形态及固定装置。
(2)输卵管:子宫部、输卵管峡、输卵管壶腹、输卵管漏斗。 (3)子宫:子宫的位置、形态、分部和固定装置。 (4)阴道:阴道的位置、形态及阴道穹的毗邻。 2、女性外生殖器
15
附:乳房:位置、形态、结构特点,乳房悬韧带。 附:会阴:界限和区分。
第十章 腹 膜
【教学要求】
掌握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各系膜的名称、位置和附着;肝肾隐窝、直肠膀胱隐凹和直肠子宫隐凹的位置。
熟悉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和功能;肝、脾、胃韧带的位置、名称。 了解大网膜的位置、构成和功能;网膜囊、网膜孔的位置;腹膜腔的分区。 【重、难点】
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网膜囊、网膜孔的位置;腹膜腔的分区。 【教学内容】
1.概述:壁腹膜、脏腹膜、腹膜腔,腹膜功能。
2.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腹膜内位器官、腹膜间位器官、腹膜外位器官。 3.腹膜形成的结构:网膜(小网膜、大网膜、网膜囊);系膜(肠系膜、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和韧带(肝的韧带、脾的韧带、胃的韧带);腹膜皱襞、隐窝(肝肾隐窝)和陷凹(直肠膀胱陷凹、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
4.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
脉管系统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
【教学要求】
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心的位置、外形和心各腔的形态结构,心传导系统的组成、位置和功能;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径和重要分支;肺循环动脉的行径;体循环
16
主要浅静脉起止、行径和主要属支;肝门静脉的组成、行径和属支,肝门静脉系结构特点及与上、下腔静脉的交通部位和交通途径。
熟悉脉管系的组成;心血管系的组成;房间隔和室间隔的形态结构;冠状窦的位置和开口;心包的构成;体循环动脉的分支和分布;体循环静脉主要属支。
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血管吻合和侧支循环的概念;心大、中、小静脉的行径和注入;心的体表投影;颈动脉窦和颈动脉的形态、位置;锁骨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体表投影;胸主动脉的起止和行径及肋间后动脉的行径和分布,支气管动脉和食管动脉的行径;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起止和行径以及椎静脉丛的位置、交通和结构特点;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骼内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起止和行径。 【重、难点】
心的位置、外形和心各腔的形态结构;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径和重要分支的分布范围,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以及它们分支的行径和分布;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交通途径。 【教学内容】
1、总论
(1)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2)血管吻合及其功能意义。 2、心
(1)心的位置、外形和毗邻。
(2)心腔:右心房(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卵圆窝Koch 三角);右心 室(三尖瓣复合体);左心房、左心室(二尖瓣复合体)。
17
(3)心的构造:心纤维骨骼、心壁、房间隔和室间隔。 (4)心传导系: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5)心的血管:左、右冠状动脉;心的静脉。
(6)心包:纤维心包、浆膜心包、心包腔、心包横窦、心包斜窦、心包前下窦。 (7)心的体表投影。 3、动脉
(1)肺循环的动脉:肺动脉干、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动脉韧带。 (2)体循环的动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的起止、位置和分支。
1)颈总动脉: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甲状腺上动脉、
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及其分支脑膜中动脉)的行径和分布。
2)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主要分支(椎
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腺下动脉、拇主要动脉);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
3)胸主动脉。
4) 腹主动脉:肾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以及它们分支的行径和分布。
5)髂内动脉:壁支和脏支(子宫动脉)。
6)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 4、静脉
(1)肺循环的静脉:左上、左下肺静脉和右上、右下肺静脉。 (2)体循环的静脉
1)上腔静脉系:上腔静脉、头臂静脉的组成和行径;颈内静脉的起止、行径和主要属支(面静脉、下颌后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的起止、行径和颈外静脉的行径;头静脉、
18
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的行径和注入部位。
2)下腔静脉系:大隐静脉的起止、行径、注入部位及其属支;小隐静脉的起止、行径和注入部位;肝门静脉的组成、行径和属支,肝门静脉系结构特点及与上、下腔静脉的交通部位和交通途径。
第十二章 淋巴系统
【教学要求】
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各部的结构和配布特点;局部淋巴的概念;胸导管的起始、行径、注入和收集范围,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注入和收集范围;腋淋巴结分群、各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分布和收集范围;脾的形态和位置。
熟悉下颌下、颏下、颈浅和颈深淋巴结群的位置;肺门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髂内淋巴结、骶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肺、食管、胃、肝、子宫、直肠、乳房等器官的淋巴回流。
了解淋巴回流因素和淋巴侧支循环;头颈部淋巴结群的位置;上肢其它淋巴结的位置、锁骨下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胸壁和胸腔内的主要淋巴结群的位置;支气管纵隔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腰淋巴结、主动脉各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肠系膜下淋巴结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腰淋巴干和肠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髂外淋巴结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腘深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胸腺的形态和位置;脾的功能。 【重、难点】
淋巴系统配布特点,淋巴回流因素和淋巴侧支循环;胸壁和胸腔内的主要淋巴结群的收集范围;肠系膜上淋巴结、肠系膜下淋巴结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 【教学内容】
1、总论
19
(1)淋巴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淋巴回流因素。 (3)淋巴侧支循环。
2、淋巴导管: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 (1)胸导管。 (2)右淋巴导管。
3、淋巴结的位置和淋巴引流范围:局部淋巴结。
(1)头颈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枕淋巴结、乳突淋巴结、腮腺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和颏下淋巴结;颈前淋巴结、颈外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2)上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肘淋巴结、腋淋巴结。
(3)胸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胸壁的淋巴结、胸腔脏器的淋巴结。
(4)下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腘淋巴结腹、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 (5)盆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髂内淋巴结、骶淋巴结、髂外淋巴结、髂总淋巴结。 (6)腹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腹壁的淋巴管和淋巴结、腹腔脏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4、胸腺
5、脾:形态和位置。
第十三章 感觉器总论
【教学要求】
掌握感觉器、感受器的概念、分类。 了解感受器的功能。 【重、难点】
感受器的功能。
20
【教学内容】
1. 感觉器、感受器的概念。 2. 感受器的功能。 3. 感受器的分类。
第十四章 视 器
【教学要求】
掌握眼球壁的层次、各部的形态结构;眼球内容物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房水循环的途径;运动眼球和眼睑的肌肉名称、位置和作用。
熟悉结膜的形态及分布;泪器的组成、位置、形态和功能;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起终、行程和分支。
了解眼睑的形态结构;眶脂体和眶筋膜;眼的静脉和神经。 【重、难点 】
眼球壁各层的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眼球内容物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运动眼球和眼睑的肌肉名称、位置和作用。 【教学内容】
1、眼球
(1)眼球壁:外膜或纤维膜(角膜巩膜)、中膜或血管膜(脉络膜、.睫状体、虹膜)、 内膜或视网膜。
(2)眼球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眼副器 (1)眼睑。
(2)结膜:睑结膜、球结膜、结膜穹窿。
21
(3)泪器:泪腺、泪小管、泪囊、鼻泪管。
(4)眼外肌:提上睑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 3、眼的血管和神经
(1)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 (2)静脉。 (3)神经。
第十五章 前庭蜗器
【教学要求】
掌握外耳道的形态、位置、分部;中耳的组成,鼓室的位置、鼓室六个壁主要结构;小儿咽鼓管的特点,骨迷路与膜迷路的分部;位觉和听觉感受器。
熟悉鼓膜的形态、位置和分部;鼓室六个壁交通。
了解前庭蜗器的组成和各部的作用;鼓室内结构,乳突小房和乳突窦的位置;声波的传导途径、内耳道。 【重、难点】
鼓室六个壁主要结构和交通,骨迷路与膜迷路的分部、位置,位觉和听觉感受器,声波 的传导途径。 【教学内容】
1、外耳 (1)耳廓。 (2)外耳道。
(3)鼓膜:鼓膜脐、松驰部、紧张部、光锥。 2、中耳
22
(1)鼓室:上壁、下壁、前壁、后壁、内侧壁、外侧壁。 (2)咽鼓管。
(3)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3、内耳
(1)骨迷路: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膜迷路:椭圆囊和球囊膜(椭圆囊斑球囊斑)、半规管(壶腹嵴)、蜗管、Corti 器。
神 经 系 统 第十六章 总 论
【教学要求】
掌握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熟悉神经系统的区分。
了解神经元的分类和神经元胞体的基本结构及其突起;突独的结构和分类,神经胶质;神经系统的研究和观察方法。
【重、难点】 神经元的分类和神经元胞体的基本结构及其突起;突独的结构和分类。 【教学内容】
1. 神经系统的区分。 2. 神经系统的组成。
3. 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灰质、皮质、神经核、白质、髓质、纤维束、神经节、神经。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教学要求】
掌握脊髓的外形及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关系,主要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的位置和机
23
能;脑干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小脑的位置、形态和功能;丘脑腹后核的纤维联系;下丘脑的组成,主要核团的名称、位置和功能;端脑的分叶及主要沟回,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各机能区的位置和功能,基底核的位置和组成,内囊的位置、分部及通过的传导束。
熟悉灰质主要核团(前角运动细胞、胶状质、后角固有核、中间外侧核)的位置、机能;脑各部的区分;第四脑室脉络丛的组成和功能;脑干内脑神经核群的位置以及与脑神经的联系;间脑的位置和分部,第三脑室的位置和交通;侧脑室的位置及交通。
了解脊髓灰质细胞构筑分层概念,脊髓的反射和损伤表现;了解脑干各部代表性横切面;小脑三对脚的名称、位置及纤维成分;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下丘脑的功能;大脑髓质的纤维分类,边缘系统。 【重、难点】
脊髓灰、白质的配布及名称;脊髓灰质细胞构筑分层;脊髓主要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的位置和机能;脑干内脑神经核群的位置以及与脑神经的联系;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外侧丘系、三叉丘系、锥体束等在脑干各部的位置概况;脑干各部代表性横切面。丘脑核团的纤维联系。大脑皮质细胞构筑。 【教学内容】
1、脊髓
(1)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2)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前角、后角、侧角);白质(薄束和楔束、脊髓小脑束、 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吻侧束、脊髓丘脑束;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内侧纵束和顶盖脊髓束)。 2、脑 (1)脑干
24
1)脑干的外形:延髓、脑桥、中脑、菱形窝、第四脑室。
2)脑干的内部结构: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长上行纤维束;长下行纤维束;脑干网状结构。 (2)小脑
1)小脑分叶和功能分区。 2)小脑皮质的细胞构筑特点。 3)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3)间脑
1) 背侧丘脑:背侧丘脑核团。 2)后丘脑: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 3)上丘脑:松果体、缰三角和丘脑髓纹。 4)底丘脑。
5)下丘脑:主要的核团、纤维缘系,下丘脑的功能。 (4)端脑
1)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2)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第1躯运动区、第1躯体感觉区、视区、听区、语言中枢、平衡觉区、味觉区、嗅觉区。
3) 端脑的内部结构:侧脑室、基底核(纹状体、屏状核、杏仁体);大脑半球的髓质(连合系、联络系、投射系:内囊)。 4) 边缘系统。
第十八章 周围神经系统
【教学要求】
25
掌握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位置、及各主要皮支的行程分布;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节段性分布;12对脑神经的名称、顺序、附脑和进出颅的部位及性质、行程和分布;交感、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
熟悉周围神经的分部,脊神经的构成、区分;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概念;交感干的位置、组成及椎前节的位置;内脏大、小神经的起源及分布概况;副交感神经低极中枢的部位及器官旁节的名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了解脊神经的纤维成分和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脑神经的纤维成分;面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内脏神经的区分、分布和机能概况,内脏神经的起始及分布概况、主要内脏神经丛的位置和分布。 【重、难点】
脊神经的纤维成分;脑神经的名称、顺序、附脑和进出颅的部位和性质;内脏神经的区分、分布和机能概况,内脏运动神经的结构特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教学内容】
1、脊神经 (1)颈丛
1)颈丛的组成和位置。
2)颈丛的分支: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膈神经。 (2)臂丛
1)臂丛的组成和位置。
2)臂丛的分支:胸长神经、肩胛背神经、肩胛上神经、肩胛下神经、胸内、外侧神经、胸背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
26
神经。
(3)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皮肤的节段性分布。 (4)腰丛
1)腰丛的组成和位置。
2)腰丛的分支: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生 殖股神经。 (5)骶丛
1)骶丛的组成和位置。
2)骶丛的分支:臀上神经、臀下神经、阴部神经、股后皮神经、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腓浅神经、腓深神经。
2、脑神经 (1)嗅神经。 (2)视神经。 (3)动眼神经。 (4)滑车神经。 (5)展神经。
(6)三叉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眶下神经、颧神经、翼腭神经、上牙槽神经)、下颌神经(耳颞神经、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咀嚼肌神经)。
(7)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的分支;在颅外的分支(.颞支、颧支、颊支、颈支、下 颌缘支)。
(8)前庭蜗神经。
(9)舌咽神经:鼓室神经、颈动脉窦支、舌支。
27
(10) 迷走神经:颈部的分支(喉上神经、颈心支)、胸部的分支(喉返神经、支气管支和食管支)、腹部的分支(胃前支和肝支、胃后支、腹腔支)。
(11)副神经。 (12)舌下神经。 3、内脏神经系统
(1)内脏运动神经:交感(神经)部;副交感(神经)部。 (2)内脏感觉神经。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教学要求】
掌握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传导通路;头面、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及粗触觉的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及瞳孔对光反射通路;锥体束的组成、行程、位置、交叉及对运动性核团的支配。
熟悉骨骼肌随意运动上、下两级神经元管理的基本情况;锥体外系的组成及机能概念。 了解听、平衡觉的传导通路;锥体外系的传导通路。 【重、难点】
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传导通路;锥体束的组成、行程、位置、交叉及对运动性核团的支配;锥体外系的传导通路。 【教学内容】
1、感觉传导通路 (1)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2)痛温觉及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28
(3)视觉传导通路及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4)听觉传导通路。 (5)平衡觉传导通路。 2、运动传导通路
(1)锥体系: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
(2)锥体外系:概念;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教学要求】
掌握硬脊膜的附着、硬膜外隙的位置、交通情况与内容物;海绵窦的位置、内容物及交通;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的行径及主要分支分布;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及其机能意义;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熟悉硬脑膜的组成特点、形成物;蛛网膜下隙、小脑延髓池、终池位置及临床意义;小脑下后动脉、大脑后动脉的分布范围。
了解脑的静脉;脊髓的血液供应来源;脑的屏障。 【重、难点】
海绵窦的位置、内容物及交通;颈内动脉的行径及主要分支分布;椎—基底动脉的行径、分布范围;脑的屏障。 【教学内容】
1、脑和脊髓的被膜
(1)脊髓的被膜:硬脊膜(硬膜外隙、硬膜下隙)脊髓蛛网膜、软脊膜。
(2)脑的被膜:硬脑膜(大脑镰、小脑镰、小脑幕、鞍隔、硬脑膜窦、海绵窦)、脑 蛛网膜、软脑膜。
29
2、脑和脊髓的血管
(1)脑的血管: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迷路动脉、脑桥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动脉环。
(2)脊髓的血管。
3、脑脊液及其循环:产生部位及循环途径。
第二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教学要求】
掌握垂体的形态、位置和分叶;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的形态和位置。 熟悉内分泌系统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概念。 了解胰岛、胸腺、生殖腺的形态和位置。 【重、难点】
垂体的形态、位置和分叶;甲状腺、甲状旁腺的形态和位置。 【教学内容】
1、总论
2、内分泌器官: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胸腺及胰内的胰岛和生殖腺内的内分泌组织。
(1)垂体: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2)甲状腺:位置和形态。 (3)甲状旁腺:位置和形态。 (4)肾上腺:位置和形态。 (5)松果体 (6)胰岛
30
(7)胸腺 (8)生殖腺
四、考核
(一)考核类别:考试 (二)考核方法:笔试(闭卷) (三)计分方法:
百分制,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 不及格:0--59分。 (四)评分比例:
1.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30% ;
2. 期末综合考试成绩50%; 3、月考成绩占20%。
五、教材与主要教学参考书
(一)、选用教材
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二)参考教材
1.Joang,creager主编.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第1版.America:Wadsworth PublishingCompany,1983.
2.彭裕文主编.局部解剖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吴在德主编.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吴建清,李文春主编.人体解剖实验学.第1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韩永坚,刘牧之主编.临床解剖学丛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31
(三)网络课件与常用网址
1. 中国解剖网 http://www.china-anatomy.com 2. 中国解剖学会http://csas.medchina.net 3. 37℃医学网http://www.37c.com.cn/ 4. http://www.anatomy-resources.com/ 5. http://www.nbums.com/jiepou
6.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http://www.case.edu/med/anatomy/ 7. Web Shops-Anatomy Resources, http://www.anatomy-resources.c
32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