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称呼语的换用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摘要:自称称呼语即第一人称类称呼语,包括第一人称代词类称呼、名词类称呼和混合类称呼。本文主要论述第一人称称呼语间的换用并分析其语用功能。
关键词:自称称呼语 换用 语用功能
自称称呼语即第一人称类称呼语,指称说话人。包括第一人称代词类称呼、名词类称呼和混合类称呼。第一人称代词类称呼语包括:我、我们、咱、咱们,其中“我”和“咱”1是单数形式,“我们”和“咱们”是复数形式。第一人称名词类称呼语就是指称说话人且不含代词的称呼语,包括名词称呼语和名词短语称呼语。混合型称呼语就是第一人称代词称呼语和名词类称呼语复合的称呼语,包括“第一人称代词+名词/名词短语”和“名词/名词短语+第一人称代词”两种形式。
一、第一人称代词类称呼语间的换用及其语用功能
(一)单数换用为复数
借用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来指代单个的说话者。即在会话中将单个的说话者编码为复数的形式 。
(1)我们(我)2在文中提出的论点还不成熟 。3
(2)你不应该去做这些事,这些事是我们(我)应该做的。(保姆对主人说)
(1)和(2)中的“我们”指单个说话者,实际上替代了“我”。(1)中的换用表达了说话者的谦虚态度。避免由于过分的突出自我,而与听者产生较大的心理距离。(2)中使用“我们”实际上是社会层次意识在说话者头脑中形成了固定思维,强调了自己是保姆中的一员,突出了彼此的角色地位差别,拉大了彼此间的社会距离。
(二)复数换用为单数
换用单数形式来指代复数,说话者虽为单个人,但实际所涉及到的并非只有说话者本人,而是指说话人所在的一方。
(3)还我(我们)河山!
(4)你大国敢不仁,我(我们)小国也敢不义
(3)经常用作口号、标语。这样使用不但琅琅上口,而且彰显气势,充分表达出言者匹夫有责的激昂感情。(4)中用“我”来指称“我们”,主要是受前一句“你大国敢不仁” 韵律和句式的影响,以达到和谐与整齐。受韵律的影响,用“我”
来代替“我们”的情况还有很多,如:我省、我市、我边防队等等,在公开场合和外交场合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
(5)走,咱(咱们/我们)今晚看电影去。
(5)中的“咱”的使用很口语,给人一种亲切感,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二、第一人称代词类称呼语换用为第二人称代词类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
这一换用主要是表现在用第二人称“你”来指称说话人“我”。
(6)我的这个学生,上课不爱听讲,最爱调皮捣蛋,有时真让你(我)哭笑不得。
(7)婵娟:……我每一次看见他,都有点害怕。他那双眼睛就跟蛇的眼睛一样,凶煞煞的,冰冷冷的死盯着你(我),你(我)就不住要打寒噤。(郭沫若《屈原》)
以上两个例句中的“你”实际上都是指称说话人 “我”。换用的语用功能也是相同的,即通过让对方变换角色,使其获得亲临其境的体验,从而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使听话人与自己产生共鸣。
除了上面的用例,还有通过自我分离出一个虚拟的对话者,使自言自语变成对话,更加生动地表现自责情绪的换用,往往用于自我分析和自我埋怨。如:
(8)(A对B)我常问自己:“别人能做到的事情,你(我)为什么就做不到?难道你(我)的智商低?”
(9)(自言自语)你是怎么搞的?怎么会紧张得连话也说不出来呢?唉!
三、第一人称代词类称呼语换用为名词类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
这一类型的换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三种语用功能:情绪表达功能、以言行事功能、交际关系调节功能。
A关于情绪表达功能,何伟棠在《语言随笔精品》曾谈到,称呼语“已不再是简单的无生命的符号,而是社会文化,主体的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充满了色彩和激情的。”
这一部分自称称呼语的换用所表达的说话者的情绪态度基本上都是自信、肯定。如:
(10)乔子龙什么时候对大伙说的话不算数过?厂里搞改革,当然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困难只是暂时的。
(《乔厂长上任记》)
(11)本姑娘可是这镇上数得着名儿的风流人物,你爱信不信吧! (《花镇》)
(12)“怎么着,东阳?看我有点不顺心的事,马上就要躲着我吗?告诉你,老太太还不会叫这点事给难住!哼,我瞎了眼,拿你当作了朋友!” (《偷生》)
除去重名的现象,姓名称呼是最具有指别功能的一种称呼。(10)“乔子龙 ”用于自指,突出了“我”是“乔子龙”而不是别的什么人,表现出自信的情绪。 (11)中的“本姑娘”的使用比“我”更具有指别和强调的功能。(12)中的自信、肯定是通过称呼中的“老”的词义体现出来的:一方面大赤包的年龄比李东阳大得多,更重要的是年龄老说明阅历广,经的事多,自然不会被招弟表演失败这点小事所难倒。表现了她充满自信的内心状态。
B以言行事功能主要体现为:“建议”、 “规劝” 、“命令”、 “要求”、“威胁”等。语气的委婉度是建议、规劝﹥命令、要求﹥威慑;行事力度则是建议、规劝﹤命令、要求﹤威慑。此部分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威慑和命令两个方面:
b1体现威慑的语力
(13)李东阳:“你跟瑞丰全是骗子,滚出去!”
冠晓荷:“我还没吃饭哪,东阳!”
李东阳:“我这儿又不是饭馆!滚出去!敢来戏弄处长,哈!” (《饥荒》)
李东阳用身份称呼“处长”代替“我”,明显地拉开了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这一换用更重要的目的是意图对听话人冠晓荷造成威胁,从而使其停止对自己的要求。
b2体现命令的语力
(14)总司令命你火速率七三一部赶往冀中,增援一三五师。(电视剧《铁胆赤心》)
(15)“我要解释。”
“警察有权现在逮捕你,法庭会给你机会解释。”(电视剧《义不容情》)
(14)中用官衔称呼“总司令”来代替“我”,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权威,意图是强调指令的有效性。(15)中用“警察”这个职业称呼来代替“我”,意图让
对方服从自己。
C交际关系的调控功能是关系调控功能的一部分,这一功能的调控在这一部分主要表现为拉近彼此的交际关系和感情距离。
(16)周冲:妈,您看,您要再忘了我的岁数,我一定得跟您生气啦!
周蘩漪:妈不是个好母亲。有时候自己都忘了自己在哪儿。(沉思)——我,十八年了,在这老房子里,你看,妈老了吧? 曹禺《雷雨 》)
(17)别哭,阿姨给你讲故事。
(18)姐姐帮了你多少忙,你就这么点小事也不肯帮姐姐的忙吗 ?(电影《孔雀》)
(19)(刘柳是研究生,与舍友在宿舍)
舍友:刘柳,吃西瓜吧?
刘柳:刘柳不吃了,谢谢!
以上情况几乎全用于非对等的角色关系之中,即权势关系中。主要包括两种情况:要么是地位上占优势即上级对下级((13)、(14)、(15)),使用表示官衔和职业的称呼语行使威胁、命令和宣告的功能。要么是年龄上占优势即长辈对晚辈((16)、(17)、(18)),使用亲属称呼语拉近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心理距离。 (19)的用法出现在同辈交际中,也是拉近彼此情感距离的一种用法,使拒绝显得委婉,值得说明的是这种用法常常出现于小孩口中,例如:
(20)“爸爸!妞妞乖!妞妞不要面包!” (老舍饥荒》)
(21)(龙龙因吃果冻差点出现生命危险)
妈妈:“你以后还吃不吃果冻?”
儿子:“龙龙再也不吃果冻了”
与(19)不同的是,(20)、(21)中的换用,只是儿童语言的一种特点,与人的认知发展有一定的联系,还没有发展出对交际关系的调控意识。
在用名词类自称称呼对第一人称代词类称呼进行换用,以求达到调节交际关系效果的日常用例中,我们发现“人家”的替换用法很有意思,也很有规律。如下:
(22)A(女)在教室里找B(男)
A:人家找了你很久,你却在教室里。
(23)李白玲拧我一把,笑着说:“你瞧不惯我们这儿的人,也用不着这么愚弄人家。”( 王朔《橡皮人》)
以上两例中的“人家”实际上分别是对“我”和“我们”的换用。“人家”通常用于双方关系较为亲密的人之间,且往往是男女之间并多为女性娇羞、撒娇时使用。即使是责怪,也多半是嗔怪、娇嗔。即使在关系不怎么亲密的情况下,说话者使用“人家”一词来自指,意图能拉近彼此的关系,往往也能达到意图的效果。假设(22)中A、B只是一般的同学关系,就可以体会到“人家”在此所起到的语用意义和效果。
四、第一人称代词类称呼语换用为混合型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
这类换用的情绪表达功能也比较简单:就我们收集到的例句可见,主要是表达自信的情绪。如:
(24)“的确是空前!我冠某办事,当然得有两手惊人的!” (老舍《偷生》 )
(24)中同样用了“(代词)我”+“(姓+某)冠某”的形式来自指,起到了突出自身的语用效果,体现出自信的情绪。除了这种混合型称呼的换用外,还有(“代词)”+“(老+姓)/(姓名)” 的形式,例如:
(25)我老铁可不是怕事的人呀! (老鬼《血色黄昏》)
(26)我姜大鹏不靠任何人,照样会活得很好!
也有表达自责情绪的用例,往往出于自我谴责和分析的情形,如:
(27)李四:“都怕死!城里的人不敢逃出去,怕死!城外的人,往城里走,怕死!你李四,不敢在城门口叫,也怕死!” (老舍《饥荒》)
小结
在第一人称代词内部单复数间的换用和第二人称代词对第一人称代词的换用两种变换类型中,称呼语换用所表现出来的语用功能都是情绪表达功能和交际关系的调节功能。在情绪表达功能方面,要么通过“我们”替换“我”表达谦虚的情绪;要么通过“你”替换“我”表达自责的情绪。在交际关系调节方面,或者是通过第一人称复数替换第一人称单数,疏远彼此的感情距离或社会距离;或者是通过第二人称代词换用第一人称拉近了彼此的感情距离。总的来说,社会关系和交际关系的调控在第二人称代词对第一人称代词的换用中都是通过角色的变换来实现的。
在名词称呼对第一人称代词的换用和混合型称呼对第一人称代词的换用类
型中,都体现出“自信”的情绪。不同的是,前者通过姓名称呼、社会泛面称的形式来实现情绪的表达,后者通过“我”和“姓/姓名”混合形式来实现。在混合型称呼对第一人称代词的换用类型中,换用除了表达自信的情绪还表达了自责的情绪,是通过“你+姓名”或“你”对“我”的换用来实现的。在以言行事功能中无论是威慑还是命令的语力表达都运用了称呼语中的职衔、官衔和有权威意义的职业称呼形式(即身份类称呼)来实现。在交际关系调控上,往往是长辈对晚辈通过用亲属称呼和类亲属称呼形式代替代词“我”来主动实施,也有同辈之间用姓名/名称呼等形式代替“我”来实现的,只是这种情况并不常见。这两种交际关系的调控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说话者的主观意图性:通过反常规的使用来意图达到一定的目的。另外,“人家”对第一人称代词的换用,往往是起到拉近交际者关系的语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桂诗春 2000 《应用语言学研究》 ,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何兆雄 2000 《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李军 2005《语用修辞探索》,广东教育出版社
【4】关德英 2006 《人称指示语在汉语、英语中的语用对比分析》,《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4期
【5】李晓静 2007 《现代社会称谓语的分类及使用情况分析》,《 职大学报》第 1期
【6】梁成功 2001 《称呼语变换的语用分析》,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第 6期
【7】林素蓉 2004 《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第1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