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

2021-11-15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

(一)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

作者/胡希恕; 编辑/锄云青衿写在前面的话:

2011年初,《胡希恕讲仲景脉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编著该书的作者段治钧老师曾“亲聆胡老教诲七八年,结缘有兹十八载”,在整理胡老的遗作中发现《脉学概说》一篇,也是胡老生前未曾发表的,“和《辨证施治概论(要)》一样,同样是胡老研究仲景原著的一篇力作”。在研究胡老关于脉诊论述的诸多文献中,本篇可以说是最早的蓝本!

篇中导读为编者所加,特此说明。正文: 一.脉与证的明确概念

导读:证是指什么?脉又是指什么?

中医是依据患者的全身症状反应,进行统一的观察与分析,讲求适应整体的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诊疗方式方法的特色,也是中医的独有精神。一个中医师治病有无疗效,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取证全面、辨证精确,并以其程度为先决条件。所以举凡目之所能望,耳之所能闻,问之所能知,切之所能感(包括诊脉和诊腹),均为中医辨证取材的

对象,并将此望、闻、问、切称为四诊,可谓平等对待,无轻重之分。

不过一者脉象繁复多端,只凭指下体会以验其错综变化,不似望闻问以及腹诊等较为具体而易知;二者辨证论治虽需四诊合参,但在中医经久的实践体验下,脉诊确有其主导作用。由于以上两点的关系,凡由望闻问及腹诊所得的结果,统称之为证,而脉乃个别独立起来,把四诊的断病论治,就变为辨脉辨证的论治了,这中间必有一个相当长的实践发展过程。观仲景书篇章的标题,例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等,正是表明这个道理。 二、脉象在中医脉学中的意义 导读:何谓“脉象”,何谓“脉学”,怎样学好用好“仲景脉学”?

今所谓脉学者,即研究有关脉诊的理论、方法及其在诊疗上所起作用的一种学识,脉象是中医脉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何谓脉象?无病健康人的脉,谓之平脉,平脉不以象名。人若有病,则脉失其平,就其不平者,才名之以象,即为病脉。一般临床辨证中所谓脉象,都是指病脉说的,而病脉的脉象即是与平脉相比的差相。

脉象是相对平脉比较而来,所以脉取太过、不及,当为辨

脉之大法。古医籍《内经》、《难经》对于诊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在仲景书中,更以证治实例阐明诊法和脉理,脉取太过与不及在书中均有明文,惜读者不悟也。太过者,谓较平脉为太过也;不及者,谓较平脉为不及也。脉象虽极复杂,概言之无不分属以上两大类别。

各种脉象归纳起来,有来自脉动状况,如数、迟是也;有来自脉体状况,如大、细是也;有来自血行状况,如滑、涩是也。此三者和上述脉象的两大类别,即为脉象生成的源头。

脉象和症状一样,都是罹病机体异于健康时的一种反应,不过它比一般的症状更富于敏感性。举凡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诸症,无不应之于脉象,故对于中医的辨证施治,有其一定的指导作用,这就自然而然地促进了中医对于脉诊的研究与发展。

《内经》、《难经》、仲景书,虽均有脉象名称,但很少阐述各脉的形象。这是因为在仲景以前,医家认为这是诊病常识,故不加细述。历来脉书对于脉象的说明,不少出于主观臆想,往往把一脉说成数象,把数脉混为同形,描述比喻虚玄,使后学无从遵循,因此有论脉之书愈精,令人指下愈乱的惋叹。但是如果我们从脉象生成的源头出发,再通过对仲景著作原文的研究分析,就不难掌握仲景脉学的真谛了。 三、脉应与疾病的关系

导读:诊脉基本依据是什么?何谓“诊脉”,何谓“辨脉”? 远在于百年前,我们的医学先辈于事实的体验下,即正确地认识了人体血脉的敏感作用。人身血脉的变化不但反映了机体内在环境的改变,还反映了外部自然界的异动。所以《内经》才有四时色脉的说明。

人如果惊惧则面色苍白,羞愧则面色潮红……其有感于血脉之变化,然而这只是一般的精神刺激,实际远不如疾病在身体所引起的变化。人如果患病,则必致机体正常机能的改变,而此改变当不外乎正常或不正常两途。超乎正常则谓之太过;不够正常则谓之不及。超过与不够的机能改变,即诸多病理的原因,脉应之则显诸多太过和不及的脉象。如浮、数、实、大、滑……为诸不同原因的太过脉象;而沉、迟、虚、细、涩……为诸不同原因的不及脉象。 太过脉以应有余;不及脉以应不足。太过脉应有余者,谓浮、数、实、大等太过的一类脉,以应阳、热、实等有余的证;不及脉应不足者,谓沉、迟、虚等不及的一类脉,以应阴、寒、虚等不足的证。这是脉应于病的一般规律,在特殊情况下,太过脉亦应不足,不及脉亦应有余。因为这种特例的存在,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辨证必须脉证合参,不可偏废。

假如医者能把握住这些原则,并且清楚地知道每一脉象所反映的实际内容,那么凭脉以诊病,也就不是难于理解的

一件事了。关于此点,确实需要感谢我们伟大的医学祖先,给我们积累了丰富而珍贵的经验,不但对于每脉的所主均有正确翔实的记载,对于脉与脉、脉与证之间,交互错综变化下的辨证施治方法,亦均有指示周详的相关书籍留传下来。所以一个中医师,只要他诊脉取象正确,并能依法参照所有病证,以求诊治之道,那是不会错误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