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隋唐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

隋唐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隋唐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

作者:骆婧秋

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4期

【摘要】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最早是世卿世禄制,经过时间的洗礼不断演变至九品中正制。南北朝时期的积弊越来越深,对于人才的需求遭到限定,门阀贵族垄断官场。为了解决这一弊端,两代王朝的帝王对选官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此同时科举制应运而生。

【关键词】隋唐;科举;发展;完善

引言:

金陵秦淮河上《玉树后庭花》的歌声绮丽悠长,南陈多少繁华事都尽付于此。南陈的覆灭结束了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迎来了一个大一统的隋唐帝国。这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红妆时代,更是一个庶族寒士挥斥方遒的舞台。

一、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科举制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长期割据分裂到大一统的帝国,加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央集权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九品中正制也处于衰败时期急于革新、士族地主的腐朽、庶族寒士一直强烈要求改变其地位。南北朝时期,庶族地主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身贫寒低微的庶族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取得相应的政治权利。

1、政治因素

从汉朝的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都是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选拔人才的权利一直掌控在地方官吏的手中,人才的流动性不强。大一统的官僚帝国是排斥贵族化的因为它必须保证拥有最多的纳税平民,使得官僚体系大多数成员是流动性而非世袭的。科举制将选官的权力有地方转向中央,以考试的方式自上而下进行选拔,增强人才的流动性。

另一方面士族势力虽然衰落,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影响着隋唐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隋唐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主割据势力。从而采取科举来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2、经济因素

北魏孝文帝迁都,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而北方王朝不断跟替导致社会经济凋敝。南方相对于北方少战乱,北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生产力水平得到提升。均田制的实行,庶族地主经济实力得到增强,他们因经济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发展壮大要求加入国家政权,参与国家管理。

3、阶级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士族奢华腐朽、尸位素餐,朝廷中上行下效的风气难以杜绝,长期的混乱和动荡导致士族早已丧失执政能力。杨万里诗云:向来家住金谷园,珊瑚四尺蜡做薪。从诗中描述的奢华程度可见一斑反观庶族由于一直以来被世俗观念所轻视的原因,使得它们不甘居于人下一直渴望改变其地位,《古诗十九首》载曰:“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风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辛苦”。即使无法改变现实却依旧有着“达则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4、制度因素

《晋书·刘毅传》中记载:“爱恶随心,荣辱在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无考校之实,私无告诉之意。”此时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成为士族翻云覆雨的工具,在选举上只是例行公事,崇尚门第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才学被弃之如履。与之前选举制的“选贤举能”的原则背道而驰,社会风气也受到严重影响。

二、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1、第一阶段:出现、确立

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以择优录取为标准。隋文帝开皇三年曾下诏举“贤良”,开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通过志行修谨,清平干济来选拔人才的方式,打破了魏晋以来的门第至尚的观念,贵族垄断官场的局面被打破,这种举荐制度一直到他去世前还被大力提倡,而在选拔中以门第为标准的官员都受到了除名的处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虽然科举在隋文帝在位时期未被确立,但也初具雏形。大业三年隋炀帝“开明经,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在原有举荐制度上,选拔的内容上又有了详细划分,后来用“十科举人”和“四科举人”避开门第,按标准取人。但后来进士科一枝独秀,但凡提起科举最容易联想到进士科,它几乎成了科举的同义词。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2、第二阶段:发展

唐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官僚政治,改进了科举选官制。考试科目被分为了常科与制科并且常科的考试科目在明经,近视的基础上增多。太宗时期扩充了国学规模,增修学舍,一时间门庭若市。看着新科近视从门中鱼贯而入,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科目增多难免会顾此失彼,科目与科目之间的重要比例失衡。“其中明字、明法、明算等科不为人们重视。俊士,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科不经常举行,进士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珍贵。”当时的政府与生员逐渐重文辞,轻视实学。永徽二年,停止秀才科后,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武举与殿试的出现,将隋唐科举推向了一个高潮。史书载曰:“武太后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前,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殿试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考试舞弊现象,选拔高质量人才,武举的推行既可以选拔优秀的军队将领,又能够在政治上巩固武周政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第三阶段:完善

诗赋在后期也被列入考试范围,“天宝十三年,玄宗御勤政楼,试博坟典,洞晓玄经,辞藻宏丽,军谋出众等举人……取词藻宏丽外,别试诗赋各一首。”诗赋把词藻宏丽作为取士标准之一更加考验参试者的个人才华,对于官员整体的文化素质有了更加深入的提高。

三、科举制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科举通过考试的方式创造了一种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发了学子勤奋好学的进取心,提高了个人素质,给以前凭门第入仕的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改变了魏晋以来奢侈糜烂的社会风气。

1、从“上品无寒士,下品无贵族”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官场现状的变化,鼓励了不少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但又因门第限制无法参与选拔的学生重新走上仕途的信心,带动了学校教育事业的繁荣,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执着忘我精神更是对自身毅力与耐力的考验。

2、诗赋作为科举的主要内容,提高生员的文化修养,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在科举制度的沿袭下,读书人饱读诗书,能文舞墨,才气自然孕育而生。处于这个时期的李白、杜甫等青年才俊挥毫泼墨,谱写出了一个“盛世大唐,诗歌永传”的不朽传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消极影响

1、科举制是文化专制的手段,它使学生思想僵化,脱离实际,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在唐代兴儒学,以儒学教化万民,以儒学为考试内容。统治者可以利用儒学培养忠于自己的奴才,但扼杀了自然科学的诞生,抑制创新思想的发展,很难培养创新型人才。著名史学家吴晗指出:“科举制的,束缚了人们的聪明才智,阻碍了科学的进步,压制了思想,使人们脱离实际,脱离生产,专读死书,专写空话。”

2、学校成为了科举制的附庸品。学校的教学内容和科举不谋而合,学校是在为科举服务并且生员的教育流于形式,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形式教条主义的恶习。科举制把读书、应考和做官彼此紧密联系起来,提供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途径,成为他们取得高官厚禄最好的方式。在科举制的驱策下,士大夫驰骋于功名富贵之途,以致士风日下,难寻昔日遗世独立之风尚。

四、结言

纵观中国历史没有一种选官制能够像科举制一样具有强大的延续性,由于隋唐的开放性使得科举制在产生后就经历了一个辉煌时期。任何一种制度都会从兴盛走向衰败,都会产生双重影响。从选官制的方面它无疑是先进的、积极的,就科举制本身而言却是积极与消极双性并存。科举虽然在清朝走进了衰败期但以考試作为人才选拔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可见隋唐开科举之先河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张鸣 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中国历代官职沿革史》陈茂同 著―北京:昆仑出版社2013.1

[3]《科举制度的影响》佚名 2017.8.25

[4]《诚斋集》诗集卷21-卷30

[5]《古诗十九首·今日艮宴会》汉·佚名

[6]《晋书·刘毅传》

[7]《通典选举·二》

[8]《唐摭言》

[9]《唐会要》卷76(制科举)

[10]《旧唐书·杨绾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