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本
的
煎
茶
道
是
把
茶
叶
冲
泡
。
一、 ?制茶
1、制茶工序及相关工具?
唐代饼茶制造可归纳为七道工序:采摘、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穿茶、封茶。 1) ? ? 采摘?
籯:又叫蓝,又叫笼,又叫筥。用竹编织,容积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是茶农背着采茶用的。?
采茶都在(唐历)二月、三月、四月间。肥壮如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土壤上,长达四至五寸,好像刚刚破土而出的薇、蕨嫩茎,清晨带着露水采摘它。次一等的芽叶(短而瘦小),发生在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从一老枝上发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选择其中长得挺拔的采摘。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才能采。 2) ? ? 蒸茶
灶:不要用有烟囱的,可使火力集中于锅底。? 锅:用锅口有唇边的,方便加水,不易浪费蒸汽。
甑:木制或陶制。腰部用泥封好,可防止泄露蒸汽,锅里的水煮干了,从甑中加水进去。也有用三杈的榖木翻拌。蒸后的嫩芽叶及时摊开,防止茶汁流走。? 箅:甑内放竹篮作甑箅,用竹片系牢。开始蒸的时候,叶子放到箅里;等到熟了,从箅里倒出。?
叉:三叉的榖木,用来翻拌蒸好的芽叶,用以散热和防止茶汁的流失。? 采用蒸青法制茶,最主要的要注意“高温短时”,即迅速提高蒸汽温度,仰止茶叶的酶性氧化,为了将温度升高,只能用提高蒸汽气压的方法来解决,蒸具必然要很好的密闭起来。
蒸过的芽叶,含水分高,叶温高,叶汁和芽叶容易黏在一起,必须用叉翻拌,通过散热蒸发水分防止茶汁的流失,并防止茶叶抱团。 3) ? ? 捣茶
杵臼:杵,捣茶的木棒。臼,木头或石头做的中间下陷的茶具 碓:木头、石头制成,一种有支点脚踏的锤子。 蒸后的芽叶用杵臼捣烂。碓是一种木石制成的脚踏锤子,可以代替杵臼但不灵活。 4) ? ? 拍茶
规:又叫模,又叫棬(就是模型,用以把茶压紧,并成一定的形状),用铁制成,有的圆形,有的方形,有的像花的形状。用来放在檐上制作茶饼。
承:又叫台,又叫砧,用石制成。如用槐树、桑树做,就要把下半截埋进土中,使它不能摇动。
檐:又叫衣,可用油绢或穿坏了的雨衣、单衣做成。把\"檐\"放在\"承\"上,\"檐\"上再放\"规\",用来制造压紧的饼茶。压成一块后,拿起来,另外换一个模型再做。? 芘莉:又叫籯子或篣筤。用两根各长三尺的小竹竿,制成身长二尺五寸,手柄长五寸,宽二尺的工具,当中用篾织成方眼,好像种菜人用的土筛,用来放置饼茶,使其自然干燥。
拍茶时,檐平铺在乘上,承要保持稳定不要摇晃,规放在檐上,把捣好的茶填进规里,填满后用手压实,紧压一段时间后取出茶饼,这时茶饼就有了形状了,但是还是湿的,所以这时要放到芘莉上自然干燥。
5) ? ? 焙茶
焙:地上挖坑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上砌矮墙,高二尺,用泥抹平整。 贯:竹子削制成,长二尺五寸,用来穿茶烘培。
棚:又叫栈。用木做成架子,放在培上,分上下两层,相距一尺,用来烘焙茶。茶半干时,由架底升到下层;全干,升到上层。
棨:又叫锥刀,用坚实的木料做柄,用来给饼茶穿洞眼。 朴:又叫鞭,竹子编成,用来把茶饼穿成串,以便搬运。
饼茶经过拍茶晾干后水分依然很多,后续还要经过烘干。首先用棨给饼茶穿孔,并用朴把饼茶串起来搬运到焙前,解开后在串在贯上,并放在焙上部的棚上烘焙。棚分三层,最开始贯放在最下层,当饼茶半干时贯移到中层,全干时移到上层。所谓的全干并非完全失去水分,只是人感官上的判断,在上层直到完全干燥为止,烘焙才算结束。 6) ? ? 穿茶
穿:江东淮南劈篾做成;巴山峡川用构树皮做成,用来贯串制好的茶饼。江东把一斤称\"上穿\",半斤称\"中穿\",四两、五两(十六两制)称\"下穿\"。峡中则称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穿\"字,先前作钗钏的\"钏\"字,或作贯串。现在不同,\"磨、扇、弹、钻、缝\"五字,字形还是按读平声(作动词)的字形,读音却读去声,意思也按读去声的来讲(作名词)。\"穿\"字读去声,表示一个单位。 计算饼茶的穿,其重量在唐代的不同地区相差悬殊。江东的范围是从四五两到一斤,而峡中
的范围是从50斤到120斤。两地相差太大,而且峡中的一穿未免太重,难道两地茶饼大小
重量不同?现有三种说法:1、斤为片的误写,120小片的饼茶也相当于1斤(此说法作者我
不认同,唐代是十六两制,1斤为680克,照此说法唐代饼茶一个才5克,未免太小了吧。)。 ?1、 ? ? ?江东为零售,峡中为批发(此种说法作者认为,如果两地饼茶大小重量一样,那么峡中的一穿就算是批发似乎饼茶串的太多吧,除非峡中的饼茶大小重量远大于江东,如此才有可能)。3、江东的茶叶嫩小,峡中的茶叶粗大(此说法作者也认为不妥,就算如此重量如何相差如此之多?)。4、江东是短距离运输,峡中是长途运输(此种说法作者理解同说法2,如果两地规制一样,不大可能,规制不一样有可能,毕竟长途运输大饼茶更方便)。对此作者认为,峡中的饼茶应该远大于江东,峡中因地里位置关系便于河道交通运输发达,饼茶太小反而不利于运输,此处饼茶主要批发外运,如果做成大饼茶,一穿120斤还是有可能的。 7) ? ? 封茶
育:用木制成框架,竹篾编织外围,再用纸裱糊。中有间隔,上有盖,下有托盘,旁开一扇门。中间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无焰。江南梅雨季节,加火除湿。是一种低温长烘用以防止茶叶受潮的方法。 唐代饼茶穿好之后如何包装,由于资料有限还不得知,但是在唐朝已经出现“育”这种防潮防霉的用具,估计是用来干燥封好后的饼茶的,定期简单烘焙下有利于饼茶的存放。
2、饼茶等级和鉴别 1) ? ? 饼茶等级
陆羽《茶经》将饼茶分为八个等级: a) ? ? ? ? 肥、嫩、色润的优质饼茶: 胡靴状:饼面的褶皱犹如皮革皱缩着。
牛臆状:饼面的褶皱像牛胸部一样有细微的皱痕。 浮云出山状:饼面皱纹团团盘曲。 轻风拂水状:饼面皱纹是微波形的。 澄泥状:饼面平整光滑。
雨沟状:饼面有犹如被暴雨冲刷后的沟痕。 b) ? ? ? ?瘦而老的茶
箩筛状:有的茶叶叶像笋壳,枝梗坚硬,很难蒸捣,做出来的饼茶为箩筛状饼面凹凸不平。 枯干状:有的茶叶叶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败变了样子,做出来的饼茶外貌枯干。 2) ? ? 饼茶的鉴别
陆羽《茶经》将饼茶鉴别分为三等:
下等鉴别:以饼茶的饼面光亮、黑色、平整作为好茶的鉴别方法。 中等鉴别:以饼茶的饼面皱缩、黄色、凹凸不平作为好茶的鉴别方法。 上等鉴别:若能指出饼茶各方面的优劣才是最好的鉴别方法。 之所以说上等鉴别方法是最好的,是因为压出了茶汁的就光亮,含着茶汁的就皱缩;过了夜制成的色黑,当天制成的色黄;蒸后压得紧的就平整,任其自然的就凸凹不平。这是茶和草木叶子共同的特点。茶制得好坏,唐代有一套口头传授的鉴别方法。
3、唐代茶的种类
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其中饼茶是唐代饮用最多的茶。
1) ? ? ? ? 粗茶:饮时用斫法。就是把茶叶连枝带梗砍下来,一起用刀切碎,放在锅里煎铸。这是最粗放的煮饮法。
2) ? ? ? ? 散茶:饮时用熬法。散茶是采摘茶树上的嫩芽新叶,或不经加工,直接放在锅里熬,煮汁而饮;或经炒干(唐代已有炒青茶),再放在锅里熬。 3) ? ? ? ? 末茶:饮时用炀法。末茶是把茶叶采摘下来,经过烘烤干燥,碾研成末后煮饮。
4) ? ? ? ? 饼茶:饮时用舂法。把茶叶加工制成团饼,是唐代最流行的。饼茶制作要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煮时把饼茶捣碎成末。 4、唐代贡茶介绍
唐代的贡茶品目,据在唐宪宗元和中(公元806~820年)为翰林学士的李肇所着《国史补》记载,有十余品目,即:剑南“蒙顶石花”,湖州“顾渚紫笋”,峡州“碧涧、明月”,福州“方山露芽”,岳州“灉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寿州“霍山黄芽”,蕲州“蕲门月团”,东川“神泉小团”,夔州“香雨”,江陵“南木”,婺州“东白”,睦州“鸠坑”,常州“阳羡”。此外,尚有浙江余姚的“仙茗”,嵊县的“剡溪茶”等。[5]
唐代贡茶产地有四川蒙山、江苏宜兴、浙江长兴、陕西安康等。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现浙江长兴县)建立贡茶院,每年春分至清明时节,官府派要员上山督造贡茶,“役工三万,累月方毕”,生产专供皇室饮用的“顾渚紫笋”贡茶。而且要求首批贡茶必须在清明节前制造好并快马加鞭送达长安,以便皇室举办清明宴时尝新茶。茶到之时,宫廷中一片欢腾,唐代吴兴太守张文规的《湖州焙贡新茶》诗,就写下了此情此景。诗云:“风辇寻春半醉回,仙娥
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二、煎茶 1、煎茶用具
1) ? ? 生火用具(5种) 风炉
用铜或铁铸成,像古鼎的样子,壁厚三分,炉口上的边缘九分,炉多出的六分向内,其下虚空,抹以泥土。炉的下方有三只脚,铸上籕文,共二十一个字。一只脚上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脚上写\"体均五行去百疾\"。一只脚上写\"圣唐灭胡明年铸\"。在三只脚间开三个窗口。炉底下一个洞用来通风漏灰。三个窗口上书六个字的籕文,一个窗口上写\"伊公\"二字,一个窗口上写\"羹陆\"二字,一个窗口上写\"氏茶\"二字,意思就是\"伊公羹,陆氏茶\"。炉上设置支撑锅子用的垛,其间分三格。一格上有只野鸡图形。野鸡是火禽,画一离卦。一格上有只彪的图形。彪是风兽,画一巽卦。一格上有条鱼的图形。鱼是水虫,画一坎卦,\"巽\"表示风,\"离\"表示火,\"坎\"表示水。风能使火烧旺,火能把水煮开,所以要有这三卦。炉身用花卉、流水、方形花纹等图案来装饰。风炉也有用熟铁打的,也有用泥巴做的。用以烧炭。 灰承
作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托住炉子,用以盛放炉灰。 筥
用竹子编制,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也有的先做个像筥形的木箱,再用藤子编在外面,有六出的圆眼。底和盖像箱子的口,削光滑。 炭挝
用六棱形的铁棒做,长一尺,头部尖,中间粗,握处细,握的那头套一个小环作为装饰,好象现在河陇地带的军人拿的\"木吾\"。有的把铁棒做成槌形,有的做成斧形,各随其便。用于敲碎炭。 火筴
又叫箸,就是平常用的火钳。用铁或熟铜制成。圆直形,长一尺三寸,顶端平齐,饰有葱台、勾鏁之类的东西。用以夹炭入风炉。 2) ? ? 煮茶用具(3种) 鍑
同\"釜\",即锅。用生铁做成。\"生铁\"是现在搞冶炼的人说的\"急铁\",那铁是以用坏了的农具炼铸的。铸锅时,内面抹上泥,外面抹沙。内面抹上泥,锅面光滑,容易磨洗;外面抹上沙,锅底粗糙,容易吸热。锅耳做成方的,让其端正。锅边要宽,好伸展开。锅脐要长,使在中心。脐长,水就在锅中心沸腾;在中心沸腾,水沫易于上升;水沫易于上升,水味就淳美。洪州用瓷做锅,莱州用石做锅,瓷锅和石锅都是雅致好看的器皿,但不坚固,不耐用。用银做锅,非常清洁,但不免过于奢侈了。雅致固然雅致,清洁确实清洁,但从耐久实用说,还是铁好。 交床
用十字交叉的木架,把中间挖凹些,用来支持锅,固定锅于风炉上。 竹夹
有用桃木做的,也有用柳木、蒲葵木或柿心木做的。长一尺,用银包裹两头。 3) ? ? 烤茶用具(2种) ?夹
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让一头的一寸处有节,节以上剖开,用来夹着茶饼
在火上烤,让那竹条在火上烤出水来,借它的香气来增加茶的香味。但不在山林间炙茶,恐怕难以弄到这青竹。有的用好铁或熟铜制作,取其耐用的长处。用以夹茶饼炙茶。 纸袋
用两层又白又厚的剡藤纸做成。用来贮放烤好的茶,使香气不散失。用以存放炙过的茶饼。
4) ? ? 碾茶用具(2种) 碾槽
最好用橘木做,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做。碾槽内圆外方。内圆以便运转,外方防止翻倒。槽内刚放得下一个碾磙,再无空隙,木碾磙,形状像车轮,只是没有车辐,中心安一根轴。轴长九寸,宽一寸七分。木碾磙,直径三寸八分,当中厚一寸,边缘厚半寸。轴中间是方的,手握的地方是圆的。用以碾茶。 拂末
用鸟的羽毛做,用以扫茶末用。 5) ? ? 量茶用具(3种) 罗
罗筛,用大竹剖开弯屈成圆形,罗底安上纱或绢。 合
合是盒,用竹节制成,或用杉木制成,涂上油漆。罗筛筛下的茶末放在盒中盖紧存放,把“则”(量器)也放在盒中。盒高3寸、盖1寸、底2寸、口径4寸。 则
用海中的贝壳之类,或用铜、铁、竹做的匙、策之类。\"则\"是度量标准的意思。一般说来,烧一升的水,用一\"方寸匕\"的匙量取茶末。如果喜欢味道淡的,就减少茶末;喜欢喝浓茶的,就增加茶末,因此叫\"则\"。用以杓量茶末。 6) ? ? 盛水用具(1种) 水方
用翚、槐、楸、梓等木制作,内面和外面的缝都加油漆,容水量一斗。用以储生水。
7) ? ? 滤水用具(1种) 漉水囊
同常用的一样,它的骨架用生铜铸造,以免打湿后附着铜绿和污垢,使水有腥涩味道。用熟铜,易生铜绿污垢;用铁,易生铁锈,使水腥涩。隐居山林的人,也有用竹或木制作。但竹木制品都不耐用,不便携带远行,所以用生铜做。滤水的袋子,用青篾丝编织,卷曲成袋形,再裁剪碧绿绢缝制,缀上翠钿作装饰。又做一个绿色油布口袋的绿油囊把漉水囊整个装起来。漉水囊的骨架口径五寸,柄长一寸五分。用以虑水。 8) ? ? 取水工具(2种) 瓢
又叫牺、杓。把瓠瓜(葫芦)剖开制成,或是用树木挖成。晋朝杜毓的《荈赋》说:\"用瓠舀取\"。瓠,就是瓢。口阔、瓢身薄、柄短。晋代永嘉年间,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见一道士对他说:\"我是丹邱子,希望你改天把瓯、牺中多的茶送点我喝。\"牺,就是木杓。现在常用的以梨木挖成。用以杓水。 熟盂
用来盛开水,瓷器或陶器,容量二升。用以贮熟水,止沸育华之用。
9) ? ? 盛盐、取盐用具(2种) 鹾簋
用瓷做成,圆形,直径四寸,像盒子,也有的作瓶形,小口坛形,装盐用。用以储盐花。 揭
用竹制成,长四寸一分,宽九分。是取盐用的工具。 10) ? ? ? ? ? ? 饮茶用具(1种) 碗
越州产的品质最好,鼎州、婺州的差些,又岳州的好,寿州、洪州的差些。有人认为邢州产的比越州好,(我认为)完全不是这样。如果说邢州瓷质地像银,那么越州瓷就像玉,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点。如果说邢瓷像雪,那么越瓷就像冰,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点。邢瓷白而使茶汤呈红色,越瓷青而使茶汤呈绿色,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点。晋代杜毓《荈赋》说的\"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挑拣陶瓷器皿,好的出自东瓯)。瓯(地名),就是越州,瓯(容器名,形似瓦盆),越州产的最好,口不卷边,底卷边而浅,容积不超过半升。越州瓷、岳州瓷都是青色,能增进茶的水色,使茶汤现出白红色,邢州瓷白,茶汤是红色;寿州瓷黄,茶汤呈紫色;洪州瓷褐,茶汤呈黑色,都不适合盛茶。 11) ? ? ? ? ? ? 摆设用具(3种) 畚
用白蒲草编成,可放十只碗。也有的用竹筥。纸帕,用两层剡纸,裁成方形,也是十张。用以储藏茶碗。 具列
做成床形或架形,或纯用木制,或纯用竹制。也可木竹兼用,做成小柜,漆作黄黑色,有门可关,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其所以叫它具列,是因为可以贮放陈列全部器物。煮茶时存放茶器的柜子。 都篮
因能装下所有器具而得名。用竹篾编成,内面编成三角形或方形的眼,外面用两道宽篾作经线,一道窄篾作纬线,交替编压在作经线的两道宽篾上,编成方眼,使它玲珑好看。都篮高一尺五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底宽一尺,高二寸。用以收藏茶器。
12) ? ? ? ? ? ? 清洁用具(4种) 札
用茱萸木夹上棕榈皮,捆紧。或用一段竹子,扎上棕榈纤维,像大毛笔的样子(作刷子用)。用以清洁器物。 涤方
盛洗涤的水和茶具。用楸木制成,制法和水方一样,容积八升。用以储洗涤水。 滓方
用来盛各种茶渣。制作如涤方,容积五升。用以收集茶渣、残水。 巾
用粗绸子制作,长二尺,做两块,交替使用,用以清洁茶具。 13) ? ? ? ? ? ? 烘焙器具
?烘焙器具在陆羽《茶经·四之器》里没有记载,因为烘焙器具出现在晚唐时期,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晚唐宫廷茶具里就有金银丝结条笼子、鎏金飞鸿球路纹笼子。 ?金银丝结条笼子: 高15cm、长14.5cm、宽10.5cm、 重355克。
?鎏金飞鸿球路纹笼子:直径16.1cm、笼通高17.8 cm、足高2.4 cm、重654克。 2、煎茶程序 ?1) ? ? 炙烤
烤饼茶,注意不要在通风的馀火上烤,因为飘忽不定的火苗像钻子,使茶受热不均匀。烤饼茶时要靠近火,不停地翻动,等到烤出突起的像虾蟆背上的小疙瘩,然后离火五寸。当卷曲的茶饼又伸展开,再按先前的办法又烤。如果制茶时是用火烘干的,以烤到冒热气为度;如果是用太阳晒干的,以烤到柔软为好。将炙烤好的饼茶用纸袋装起来,使它的香气不致散发,等冷了在碾磨成粉。 所用到工具:
夹:用来夹饼茶烘烤。
纸袋:用来封装烤好的饼茶,以封存香味。
风炉:本用来生火煮水煎茶,但是陆羽《茶经》中并未记载专门烘烤的设备,作者认为风炉同时用来烘烤饼茶。(晚唐有专门的烘焙器,陆羽应无此设备) 灰承:用来盛放炉灰。
筥:作者认为筥的作用是用来盛放炭的。 炭挝:用来碎炭。
火筴:用来把炭夹入风炉。 2) ? ? 碾末
烤好的饼茶放到纸袋冷却后取出,首先要用木槌敲碎放到茶碾中碾磨成粉,最后在用罗筛选后用合保存。 所用到工具:
茶碾:用来碾茶。
拂末:用来扫除茶碾剩余的茶末。
罗:用来筛选碾成粉末的茶粉,剔除较粗者。 合:帅选后的茶粉放到合中保存。
木槌:用来敲碎饼茶,但是陆羽《茶经·四之器》中的25器并无木槌,难道煎茶之前的备器中不用准备木槌吗?作者认为陆羽所处时期应不使用木槌碎茶,而是用手掰碎饼茶,而木槌作为茶器应是在陆羽之后的晚唐出现的。 3) ? ? 煮水煎茶 a) ? ? ? 煮水
唐代煎茶煮水前首先要选水选火(燃料):
烤饼茶的火,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火力强的柴(如桑、槐之类)。曾经烤过肉,染上了腥膻油腻气味的炭,或是有油烟的柴以及朽坏的木器,都不能用。古人说:\"用朽坏的木制器具烧煮食物,会有怪味\",确实如此。
煮茶的水,用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最差。山水,最好选取乳泉、石池漫流的水(这种水流动不急),奔涌湍急的水不要饮用,长喝这种水会使人颈部生病。几处溪流汇合,停蓄于山谷的水,水虽澄清,但不流动。从热天到霜降前,也许有龙潜伏其中,水质污染有毒,要喝时应先挖开缺口,把污秽有毒的水放走,使新的泉水涓涓流来,然后饮用。江河的水,到离人远的地方去取,井水要从有很多人汲水的井中汲取。 选好水火(燃料)就开始煮水:
陆羽《茶经》中,将煮水程度分为“三沸”。水煮沸了,有像鱼目的小泡,有轻微的响声,称作\"一沸\"。锅的边缘有泡连珠般的往上冒,称作\"二沸\"。水波翻腾,称作\"三沸\"。再继续煮,水老了,味不好,就不宜饮用了。
b) ? ? ?煎茶
开始一沸时,按照水量放适当的盐调味,把尝剩下的那点水泼掉。切莫因无味而过分加盐,否则,不就成了特别喜欢这种盐味了吗!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转圈搅动,用\"则\"量茶末沿旋涡中心倒下,同时继续搅动但是力道要掌握好不要过急。过一会,水大开,波涛翻滚,水沫飞溅,就把刚才二沸时舀出的水掺入,使水不再沸腾,以保养水面生成的\" 华\"。 第一次煮开的水(即三沸),把沫上一层像黑云母样的膜状物去掉,它的味道不好(是先放入二沸舀出的水止沸在去掉膜状物,还是去掉膜状物后在止沸此处不甚明了,作者倾向前者)。此后,从锅里舀出的第一道水,味美味长,谓之\"隽永\",通常贮放在\"熟盂\"里,以备仰止水的再次沸腾以及育华之用。以下第一、第二、第三碗,味道略差些。第四、第五碗之外,要不是渴得太厉害,就值不得喝了。
c) ? ? ? 水和茶末的比例
茶的性质\"俭\",水不宜多放,多了,它的味道就淡薄。就像一满碗茶,喝了一半,味道就觉得差些了,何况水加多了呢!茶汤的颜色浅黄,香气四溢。味道甜的是\"荈\",不甜的而苦的是\"槚\";入口时有苦味,咽下去又有馀甘的是\"茶\"。一般烧水一升,茶末放一“则”,分作五碗,趁热接着喝完。因为重浊不清的物质凝聚在下面,精华浮在上面,如果茶一冷,精华就随热气跑光了。要是喝得太多,也同样不好。
d) ? ? ?茶汤之华
茶汤煮好后上面的“沫饽”也就是茶汤的“华”分为三种: ?“沫”:薄的叫\"沫\",似青苔浮在水边,又如菊花落入杯中。不含茶滓,是纯粹的泡沫。 ?“饽”:厚的叫\"饽\",煮茶的渣滓时,水一沸腾,面上便堆起很厚一层白色沫子,白白的像积雪一般。含有茶滓,不是纯粹的泡沫。 ?“花”:细轻的叫\"花\",\"花\"的外貌,很像枣花在圆形的池塘上浮动,又像回环曲折的潭水、绿洲间新生的浮萍,又像晴朗天空中的鳞状浮云。含茶滓不多,介于“沫”和“饽”之间。 4) ? ? 酌茶
?酌茶时每碗的“沫饽”要均匀。如果喝茶的客人达到五人,就舀出三碗5人五均分着喝;如果喝茶的客人达到七人,就舀出五碗七人均分着喝;如果喝茶的客人是六人,一样舀出三碗,只不过缺少一人,就用“隽永”来补充三碗茶汤。 ?茶汤要达到“珍鲜馥烈”最好一锅汤分为三碗,其次是五碗,五碗以上就不建议了。
?所谓“珍”:主要是指茶汤的珍贵。 ?所谓“鲜”:主要是指茶汤的原汁原味与新鲜。 ?所谓“馥”:主要是指茶汤的香气要高远悠长。 ?所谓“烈”:抓哟是指茶汤要甘醇浓烈。 3、茶的其他饮用方法
?陆羽《茶经》中记载了唐代另外两种饮用方法:
?1) ? ? ? ? 粗茶、散茶、末茶、饼茶,根据各自的加工方法处理完毕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做\"夹生茶\"。
?2) ? ? ? ? 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开很长的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或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的煮茶方式。
陆羽在《茶经》并不推荐这两种方法,尤其第二种陆羽认为就是倒在沟渠里的废水,但是在陆羽那个时代第二种确实人们经常选用的方法。 4、茶的制造和饮用的要求
陆羽《茶经·七之饮》有“茶有九难”之说,就是陆羽对茶的制造和饮用精益求精的要求。
1) ? ? ? 制造:阴天采摘、夜晚烘焙,是制造不当。 2) ? ? ? 识别:仅凭口嚼变味、鼻闻辨香,是鉴别不当。
3) ? ? ? 器具:用沾染了膻气的锅和腥气的盆,是选用器具不当。 4) ? ? ? 火力:用有油烟的柴喝烤过肉的炭,是用火不当。 5) ? ? ? 水质:用流动很急或停止不流的水,是用水不当。 6) ? ? ? 炙烤:烤的外熟内生,是炙烤不当。
7) ? ? ? 捣碎:捣的太细成了绿色的粉末,是捣碎不当。 8) ? ? ? 烧煮:操作不熟练,搅动太急,则烧煮不当。 9) ? ? ? 品饮:夏天喝,而冬天不喝,是饮用不当。 5、茶具的省略
关于制造和工具,如果正当春季寒食前后,在野外寺院或山林茶园,大家一齐动手采摘,当即蒸熟,捣碎,用火烘烤干燥(然后饮用),那末,棨(锥刀)、扑(竹鞭)、焙(焙坑)、贯(细竹条)、棚(置焙坑上的棚架)、穿(细绳索)、育(贮藏工具)等七种工具以及制茶的这七道工序都可以不要了。关于煮茶用具,如果在松间,有石可坐,那末具列(陈列床或陈列架)可以不要。如果用干柴鼎锅之类烧水,那末,风炉、炭挝、火夹、交床等等都可不用。若是在泉上溪边(用水方便),则水方、涤方、漉水囊也可以不要。如果是五人以下出游,茶又可碾得精细,就不必用罗筛了。倘若要攀藤附葛,登上险岩,或沿着粗大绳索进入山洞,便先在山口把茶烤好捣细,或用纸包,或用盒装,那么,碾、拂末也可以不用。要是瓢、碗、夹、札、孰盂、盐都用筥装,都篮也可以省去。 三、唐代煎茶道 唐朝煎茶茶道有:“清平茶”、“大唐贵妃茶”、“大唐文士茶”、“大唐禅茶”、“大唐民俗茶”等。 ?1) ? ? ? ?清平茶
说的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请大学士李白品尝全国各地进贡的新茶贡品。李白诗性大发,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调三首》。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多,分为备器、鉴赏茶饼、炙茶、碾茶、筛茶、候汤、投盐、舀汤、置茶兑汤、分茶、敬茶、闻茶、观色、品茶、谢茶等十六个步骤,是盛唐时期的宫廷茶艺。 2) ? ? ? ?文士茶道
分为备器、净手、焚香、礼拜、赏茶鉴茶、鉴水、烹茶、闻茶、观色、谢茶等。 3) ? ? ? ?法门禅茶
礼佛、净手、焚香、备器、放盐、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闻茶、吃茶、谢茶等。
四、唐代茶叶产区
l?据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唐国史补》(806~820年)等历史资料记载,唐代名茶计有下列50余种,大部分都是蒸青团饼茶,少量是散茶。 l?渚紫笋顾又名顾渚茶、紫笋茶,产于湖州(现浙江长兴)。 l ?阳羡茶 同紫笋茶,又名义兴紫笋,产于常州(现江苏宜兴)。 l ?寿州黄芽又名霍山黄芽,产于寿州(现安徽霍山)。
l ?靳门团黄产于湖北靳春。
l ?蒙顶石花又名蒙顶茶,产于剑南雅州名山(现四川雅安蒙山顶)。 l ?神泉小团产于东川(现云南东川)。
l ?昌明茶、兽目茶产于绵州四剑阁以南、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现四川绵阳安县、江油)。
l ?碧涧、明月、芳蕊、茱萸产于峡州(现湖北宜昌)。 l ?方山露芽又名方山生芽,产于福州。
l ?香雨 又名真香、香山,产于夔州(现四川奉节、万县) l ?楠木茶 产于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
l ?衡山茶 产于湖南省衡山,其中以石凛茶最着名,其次还有间林茶。 l ?东白 产于婺州(现浙江东阳东白山)。 l ?鸠坑茶产于睦州桐庐县山谷(现浙江淳安) l ?西山白露产于洪州(现江西南昌西山)。 l ?仙崖石花产于彭州(现四川彭县) l ?绵州松岭产于绵州(现四川绵阳)。 l ?仙人掌茶产于荆州(现湖北当阳)。属燕青散茶,仙人掌状。 l ?夷陵茶 产于峡州(现湖北夷陵)
l ?茶牙 产于金州汉阴部(现陕西安康、汉阴) l ?紫阳茶 产于陕西紫阳
l ?义阳茶 产于义阳郡(现河南信阳市南) l ?六安茶 产于寿州盛唐(现安徽六安),其中“小岘春”最出名 l ?天柱茶 产于泰州霍山(现安徽霍山) l ?黄冈茶 产于黄州黄冈(现湖北黄冈麻城) l ?雅山茶 产于宣州宣城(现安徽宣城) l ?天目山茶产于杭州天目山
l ?径山茶 产于杭州(现浙江余杭)
l ?歙州茶 产于歙州举源(现江西婺源) l ?仙茗 越州余姚瀑布泉岭(现浙江余姚)
l ?腊面茶又名建茶、武夷茶、研膏茶,产于建州(现福建建瓯)
l ?横牙、雀舌、麦颗、蝉翼蜀州的晋源、洞口、横原、味江、青城等地(现四川粮江灌县一带),属着名的蒸青散茶 l ?邛州茶 邛州的临邛、临溪、思安等地(现四川温江地区)。出产早春、火前、火后、嫩绿等散茶
l ?沪州茶又名纳溪茶,产于沪州纳溪(现四川宜宾沪县) l ?峨眉白芽茶产于眉州峨眉山(现四川乐山地区) l ?赵坡茶汉州广汉(现四川绵竹) l ?界桥茶袁州(现江西宜春)
l ?茶岭茶 茈州(现四川奉节、巫溪、巫山、云阳等县) l ?剡溪茶产于越州剡县(现浙江省嵊县) l ?蜀冈茶 产于扬州江都
l ?庐山茶 产于江州庐山(现江西庐山) l ?唐茶产于福州
l ?柏岩茶 又名半岩茶,产于福州鼓山 l ?九华英 产于剑阁以东蜀中地区
l ?小江园产于剑州小江园(现福建省南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