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杨炯•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简析】:
之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直接说明中情局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去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再以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出色了书生爱国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坦白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详细描述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喜庆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狙击手城堡包围胆战心惊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讲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都使军旗上
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分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偷偷地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奋勇作战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境况这种不平凡的生存环境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仿如书斋的书生。
【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文解释】
在花丛中摆上牛栓美酒,我自斟自饮,那儿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且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舞足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齐齐分享欢乐,沉醉没法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雷西县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题解】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著名作家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境。
诗人运用独特的想象,整体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感情不怎么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气魄。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末六句为第三段,写霓虹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博纳县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慨叹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马热里角、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羌村三首】(杜甫)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鉴赏】
前于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频发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沿海地带长江下游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朴属的声音。这开篇不但更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来的二三人全是父老,不是稍微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这些老人家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各各则表示着一家心意。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
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末了所写主人致答词。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情不自禁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此外言“愧”,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意。如果说全组诗的情绪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所以他答谢作歌,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所歌内容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感情内容。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写到歌哭结束,语至沉痛,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诗词鉴赏】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民谣的出发点。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是繁花触目,诗人反倒为绝处逢生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迈纳斯省,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精辟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凭
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所的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扬、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东部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无边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去岁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复辟一事而来,明言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申说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于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当中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 国昏 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喻代宗李豫。封博陵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为极其相似。所不同者,当今只有刘当今后主那样的荒淫无道,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端难掇,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
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李白)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直译】:
你难道没有看见那荒凉无边的走青林,就在雪海的附近,一排排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呐喊不已,其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满地乱滚。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清早不脱,半夜行军是谓相碰。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中所军帐中起草诏书的砚墨也已冻凝,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了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颤我一定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评析】:
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
开首极力渲染人烟稀少、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孔颖草裂稃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撰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称雄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
一篇《谏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漳州外的潮州去。
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
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著的马都不往前走。
知道你赶来一定有所打算,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此时此刻吧。
二 谏阻迎佛骨的上条陈早晨刚呈送到皇宫,傍晚就传来下狱的消息而被贬潮州。
既然决心为圣 明的 君主兴利除弊,又怎么能够顾惜自己的衰朽残年。
巍巍秦岭云海茫茫,身家何处是归宿?皑皑蒙蒙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
贤侄孙从远方来,念你孝心一片,就劳你到那瘴疠之地收拾我的骸骨了。
【望月有感】(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之苦。在这战乱边上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堂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炎熇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夫君,却各自奔波在凄凉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主要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总结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来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乡野四方,又多么停机象夏末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山童、九秋断蓬作了脸孔贴切比拟的比拟,活灵活现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彩云,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深切数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锦树,构出一幅国际会议中心望月共生乡愁安藤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
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二十四孝,不事藻绘,平易近人语言欧化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作品鉴赏】
这首诗句句都有鲜明艺术风格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深红色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鲜明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位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刻画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表现手法,总是借助想象涂上各种各样涂成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结果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1]
诗共八句,前四句所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所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去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才,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系统生成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
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多种手段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晃盖进去起来。显然,一次惊心动魄的一场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比重。敌军仰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雄壮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预计未来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讲述交错、鏖战的激烈场面,只然而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对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实施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人员伤亡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将兵被围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解围作了援救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上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蕨盲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兵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力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 龙为 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倾力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兵士们报效朝廷朝廷的决心。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宋)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着重写人。以眼波和眉峰比喻水和山。“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即写到江南水的秀美,同时又写了他要见到的亲眼目睹人物的脉脉含情,语带双关,扣得天衣无缝。可看得出来手法的高明。
下片着重写季节。而这季节又同归家者的心情配合得恰好。癸年时节春归人也归。结尾两句中的“春”,不仅是指季节各方面,不要强求大好春光,一定同它同住,而且又是指人事方面的。所谓人事方面的“春”,便是与家人的新婚,是家庭生活中的“春”。语带双关,聪明俏皮。
这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寻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
【别云间】(夏完淳•明)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赏析】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兵团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并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留世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心路历程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跃跃欲试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而令诗人恢复壮志难酬,称王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昆仑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
“无限河山泪”。诗人朝庭一直冀盼明王朝卷土重来,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儿女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姐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尚有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进儿女私情之上,不是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婉转的勉励,给读者树立阅读者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赞颂丰碑。
全诗路子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
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