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山东省潍坊2019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练习

山东省潍坊2019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练习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用时:______分钟

一、选择题

1.(2018·聊城中考)“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2.(2018·青岛中考)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涿鹿之战 A.④①②③ C.④①③②

B.③①②④ D.①④③②

3.(2018·无锡中考)如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的是( )

A.蜀、吴、魏 C.魏、吴、蜀

B.魏、蜀、吴 D.吴、魏、蜀

4.(2019·原创题)东晋谢安“东山再起”执掌朝政后,在一次战役中指挥晋军将“投鞭断流”的前秦军队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关于“这次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这次战役指的是赤壁之战 B.这次战役引发了“八王之乱” C.这次战役后南方形成相对稳定的局面 D.这次战役为东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2018·青州二模)《永嘉衣冠南渡诗》:“忆昔永嘉际,中原板荡年;衣冠坠涂炭,舆辂染腥膻。”诗中提到了西晋永嘉5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人南迁主要是因为( ) A.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6.(2018·滨州中考)《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 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 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赶上北方 D.宋代我国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南方

7.(2018·黄石中考)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但在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江南开发因素的是( )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8.(2018·高密一模)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士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经济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9.(2019·改编题)“孝文仁孝……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材料描述的事件( ) A.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B.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C.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D.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10.(2019·原创题)“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 《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不相符的是( )

A.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 B.北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统称“北朝”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D.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11.(2019·原创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一位数学家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数字,领先世界近

一千年。这位数学家还( ) A.编写《齐民要术》 C.创作《女史箴图》

B.创制《大明历》 D.写作《本草纲目》

12.(2019·潍坊特色题)山东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也是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的故乡。他的著作被誉为“中国五大农书之首”,他在《齐民要术·种谷》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部农业科学著作( ) A.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丰富 B.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C.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D.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13.(2018·潍坊模拟)古代一位商人喜好搜集文物,他的藏品中有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小篆刻写的竹木简、隶书誊抄的《论语》、行书临摹的《兰亭序》。这位商人最早可能生活在( ) A.商朝 C.秦朝

B.春秋 D.东晋

14.(2018·张家界中考)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 A.中华文明的起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危机 二、非选择题

15.(2018·临沂中考)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成皋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在上述“有名的大战”中,“弱者” 战胜强者的共同策略是什么?在图中所示“大战”中,强者是指哪一方?弱者是怎样战胜强者的?

材料三 数百年,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问题多有争论,诸说并起,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根据诸说认定的湖北省各个不同地点进行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qí]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当代观点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

——摘编自国际在线

(2)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在今天的哪一省份?目前,“新赤壁大战”的焦点是围绕哪两个地点的争论?历史学界对“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争论不休的原因是什么?

(3)从赤壁之战中,你能吸取到什么经验教训?

16.(2019·改编题)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融合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 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下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了大量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归纳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了哪些汉化措施。(不能摘抄原文)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参考答案

【真题精选】

1.D 2.A 3.B 4.C 5.A 6.B 7.D 8.C 9.C 10.B 11.B 12.C 13.D 14.C 15.(1)先让一步,后发制人。曹军。孙刘联军通过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战胜曹军。 (2)湖北省。蒲圻和嘉鱼。赤壁之战发生的年代久远;史书记载的模糊性。 (3)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骄傲自满。(言之有理即可)

16.(1)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了痛苦和灾难。(要求答出两层意思,意思相近即可)

(2)匈奴、鲜卑、羯、氐、羌。(任写两个即可)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意思相近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