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浅谈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2023-04-16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谈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浅谈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摘要:张雪门(1891-1973)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史上有着重要 影响的教育家,被誉为“当代幼教宗师”。他在半个多世纪的躬身实 践中,提出的幼稚园教育理念、幼师专业课程体系、行为课程理论、 幼稚园科学教育等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张雪门学前教育思想 一、课程的本质是经验与行为

课程的本质,集中地反映课程的基本特性。那么课程是什么呢? 从他的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雪门关于课程本质的理解在不同的时 期发生了一些变化,经历了从“经验”到“行为”的转变。

在早些年的著作《幼稚园的课程》中张雪门认为:“课程是经验, 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 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呢?“就是给三足 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

课程是一个变化的范畴和概念,人们对于课程的理解也会发生变 化。张雪门先生也是这样。在20世纪30年代,他把课程主要理解为 经验,经过选择的有价值的经验和材料, 这种经验随着时代的变化而 变化。到60年代,他对课程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在《增订幼稚园 行为课程》中,张雪门提出了 “行为课程”的概念,并系统论述了他 关于行为课程的思想。何为行为课程? “生活就是教育; 五六岁的孩 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份课程包括了工作、游 戏、音乐、故事等材料,也和一般的课程一样,然而这份课程,完全 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 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幼稚园课程应强调直接经验。行为课 程“首先应注意的是实际行为,凡扫地、抹桌、熬糖、炒米花以及养 鸡、养蚕、种玉蜀黍和各种小花,能够实际行动的,都应让他们实际 去行动。从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 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拖驮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环境的能力。游戏、故事、唱歌等教材虽然也可以表演,然而代表不 了实际行为。”

从张雪门的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强调让儿童在亲身的 行动和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这样的经验对儿童发展才更有价值。因 此可以说,张雪门先生对幼稚园课程的理解更深入更科学了。

二、课程和教材来源于儿童直接的活动

课程是经过选择的有价值的经验,是儿童的直接的实际的行为和 活动。课程是儿童生长需要的材料。而儿童不仅是自然的人,也是社 会的人。因此,为儿童发展所选择的经验,必须具有社会意义,同时 又必须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但首先应从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搜集材 料。这些材料的来源,“仍不外由于儿童的本身和其所接触到的环 境。”即是说,幼稚园课程来源于学前儿童直接的活动。

教材是课程的支柱,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实现手段。课程确定以后, 选择和编写教材就成为非常关键的因素。根据这四种活动及其要求, 张雪门把幼稚园课程划分为以下具体内容, 这些具体内容就形成了幼 稚园的教材。

首先,张雪门先生确定了选择幼稚园教材的标准或条件。 他认为, 教材的功能在于满足儿童的需要,自然应在儿童的生活里选材。教材 应该从儿童的直接经验中选择有价值的部分, 加以合理的组织。真正 适合儿童发展的教材,应该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 教材必须合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

儿童必须学习人类积累下来的经验。 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 的,人类积累的经验的价值也是变化。 从古代遗传下来的有价值的经 验,不一定符合现实生活的需要,有的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而儿 童是现实生活中的儿童,他们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发展的。因此, 为儿童选择的经验,应该适合现实生活的需要。

2、 教材必须合于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从北到南, 各地差异比较大,所编写的教材,不能把全国各地的所有情况都照顾 到,而各地的情况有是时刻在变化的。因此,教材应该符合社会普遍 生活的标准,只能注意最大多数的普遍要求。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3、 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生长阶段的需要

进幼稚园的儿童,他们“非动作无以促进生活的健全, 也非动作 无以满足好奇的欲望。”“不是动这样,便是动那样。动作是整个的, 其流转演变,无痕迹可分,知识技能仅为动作的结果而已!” “所以 教材要适合儿童生长现阶段中的需要,得看能不能抛开分类的抽象知 识,变成了直接的具体的行动。”

4、 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的学习能力

教材应适合现代儿童的学习能力,诸如摇船、荡秋千等,可以用 来联系儿童的平衡感;用抛球可以发展儿童的投准;用堆积木、修铁 道、盖楼房、种玉米等,可以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与能力等等。

上述四种标准是互相联系的,选择教材,应该进行全面的思考。 三、幼稚园课程的特点和编制 1、 整个的

幼稚园的课程不能像中学和大学的课程一样采用分科组织, 而是 “一种具体的整个活动。”在幼稚园,各种科目都变成儿童生活的一 面,不能分而且不必分。“不独这科与那科不分,有时候甚至一种科 目当作儿童自己生活之表现,科目与人都无法分了”。

2、 直接的

幼稚园的课程应注重儿童的直接经验, 让儿童通过亲身活动来获 得经验,对儿童具有更大的发展价值。

3、 偏重个体发育

幼稚园时期,儿童正处于6~7岁以下,其身体的发展比其他任 何时候都迅速,而且儿童的情绪、兴趣、性情等心理的发展,都与这 个时期有密切关系。所以,幼稚园课程应更多地重视儿童本体,而不 是强调社会制约性,同样不能过多地强调间接经验和知识。

张雪门认为,编制幼稚园课程时应特别注意三点:

1、 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们看宇宙间 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儿的。

2、 幼稚生时期,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的希求;编制课 程时,不能忽视社会的希求,但更应注意儿童现在的需要和能力。

3、 幼稚园的课程,应根据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因此,幼稚园的课程不能是学科式的,学科式的课程不适合儿童 生活的。

根据幼稚园课程的特点,张雪门构建了幼稚园课程结构和相应的 教育目标。认为幼稚园课程由游戏、自然、社会、工作与美术、故事 和歌谣(言语与文学)、音乐、常识等方面组成。每一方面都包括许 多具体的内容。

四、幼稚园课程的编制

如何编制幼稚园课程?张雪门认为首先必须明确“儿童是什 么”。为此,他提出了五个小问题:儿童是不是和空的东西一样?儿 童是不是和植物一样?儿童是不是和动物一样?儿童是不是从不完 备到完备的一段里程?儿童究竟是什么?

儿童是生长的有机体。儿童的全部生活是人的生长的一段, 他有 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他用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与其当时的环境相接触, 因而发生交互的反应,促进自己的生长。这就是儿童的本体。

儿童因身心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生长,在这种生长的过程 中,儿童获得的是经验。人类的经验按其性质分为三种:认识、知识、 技能。这三种经验不一定能同时获得。而即使获得的经验,也要经过 重新构建和改造。按范围来讲,经验有自然经验和人为经验。自然经 验无目的,在生长上是堆积的经验;人为的经验是有目的的,按一定 的步骤所获得的,在生长上是有机的经验。

张雪门是20世纪中国幼儿教育史上具有杰出贡献的教育大家, 在幼教改革之路上,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教 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就是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些思想也必定在幼 儿教育之路上引领着我们,为我们指明方向,将我们带到科学教育幼 儿的大道上。

参考文献:

[1]石筠《张雪门学前教育课程》2007年2月

------- 最新【精品】范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