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综合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0-3-28 点击次数:6235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一系列政策措施,强抓机遇,努力开拓,继续实施“民心工程”,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和国企改革力度,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全市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一、综合
2000年,全市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努力增加有效需求,同时注重优化供给结构,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初步核算,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8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329.5亿元,增长13.7%,其中工业增加值295.6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239.3亿元,增长9.4%。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景气状况明显趋好。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年末达136.5,比上年末提高28.8个百分点,全年平均比上年提高22.7个百分点,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全年平均提高8.8个百分点,企业生产情况景气指数提高14个百分点,税后利润景气指数进入景气区间。
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市属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已改制85户,占73%,共盘活存量资产16亿元,活化各类债务21.7亿元,募集资金5亿元。企业股份制改造取得新
进展,全市共有股份制企业299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265家,股份有限公司34家,其中上市公司5家,晨鸣纸业增发7000万股A股取得圆满成功,募集资金14.56亿元,成为全国同行业第一家同时拥有A、B股的上市公司。培植了一批产品有市场、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上市资源企业。县域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全市5971家县域企业改制面达96%,形成了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机构网络,落实目标责任制,积极改善投资软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全市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2299个,实际到位外资8.3亿美元,其中境外资金1.42亿美元,境内资金68.8亿元;合同引进外资11.37亿美元,其中境外资金2.97亿美元,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到年底,全市累计下岗职工4.15万人,通过各种渠道安置和实现在就业1.69万人, 再就业率达40.7%,98.4%的未就业人员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并及时领到基本生活费,全年共筹集再就业资金7704万元,支付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7412万元。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年末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3714户,职工44.54万人,离退休人员9.28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的单位3436个,参保在职人员20.2万人,离退休人员4.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42.4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60.2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达140万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已发布实施。
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消费需求增长还较缓慢;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民间投资增长还不明显;农民收入增幅缓慢等。
二、农业
2000年,全市适应农村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以确保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和科教兴农战略,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主要农作物产量有增有减。受种植结构调整和天气干旱的双重影响,全年粮食总产367.6万吨,下降17.8%;其中夏粮总产202.6万吨,下降5%;秋粮总产165万吨,下降29.5%;棉花总产1.7万吨,下降1.7%;油料总产17万吨,增长22.8%;烤烟总产4.5万吨,下降12.5%;瓜菜生产继续增加,总产1172.3万吨,增长15.2%;其中蔬菜总产1002.8万吨,增长17%;水果总产108.2万吨,增长11.4%。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2000年全市造林面积14.2千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265.4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3%。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据统计部门目录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大牲畜存栏94万头,下降2.1%;生猪存栏255.9万头,增长6.3%;牛存栏85.2万头,下降1.9%;羊存栏121.7万只,增长6.8%;家禽存栏10975万只,增长10.5%。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为412万头、38万头、152.7万只、34100万只,分别增长8.2%、1%、1.4%、4.6%。全市肉类、奶类、禽蛋产量分别达99.4万吨、9.9万吨、40.5万吨,分别增长4.3%、15.9%和0.5%。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达52.9万吨,增长1.4%,其中海水产品产量47.9万吨,增长1.8%;淡水产品产量5万吨,下降2.3%。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08.1万千瓦,增长6.9%;农业机械总值41亿元,增长10.8%;农用汽车、农用运输车保有量达17.7万台,增长2.9%;
联合收割机拥有量达5592台,增长24.9%。主要农机化项目水平稳定提高,机耕、机播、机收、机械植保面积增加,小麦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玉米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迈出新步伐;适应农业高新技术走廊建设的需要,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得到推广应用;农机服务体系不断健全,3357台联合收获机械参加跨区作业。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全市194.1万农户实现户户通电,9498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汽车,通电话村数9471个,比重达99.7%;自来水受益村数6065个,比重达63.9%。全年农村用电量27.7亿千瓦小时,增长13.2%;化肥施肥量(折纯)51.6万吨,增长1.8%。年末耕地面积694.8千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16千公顷,所占比重提高到74.3%。
小城镇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年编制小城镇新一轮规划11个,累计达到226个。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5亿元,硬化道路260公里,新建公共绿地32公顷、住宅360万平方米,3.2万户居民迁入新居。
三、工业
2000年,全市工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三年实现两大目标,以搞活国有企业、增强其竞争力为重点,狠抓关键措施的落实,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加强企业管理,加大扭亏增盈力度,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目标基本实现。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0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1.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51.4亿元,增长5.0%;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47.5亿元,增长9.5%;股份合作制工业完成增加值10.7亿元,增长9.3%;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38.4亿元,增长13.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
工业完成增加值23.4亿元,增长19.8%。轻工业增长略快于重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98.7亿元、82.7亿元,分别增长14.6%、11.6%。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118.7亿元,增长11.7%。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2000年 比上年增减(%)
原煤(万吨) 84.43 2.3
发电量(亿千瓦时) 43.07 12.0
生铁(万吨) 11.71 35.8
钢(万吨) 0.14 0.2
钢材(万吨) 42.65 59.1
水泥(万吨) 321.36 15.5
硫酸(万吨) 14.14 9.1
烧碱(万吨) 9.69 10.0
纯碱(万吨) 85.14 2.6
化肥(万吨折纯) 38.12 15.5
合成氨(万吨) 45.10 7.0
农业运输机械(万辆) 60.03 16.6
小型拖拉机(万台) 19.51 -1.8
内燃机(万千瓦) 329.40 程控交换机(万线) 9.55 合成洗涤剂(万吨) 5.59 化学纤维(万吨) 6.69 服装(万件) 7360 纱(万吨) 10.82 布(万米) 38840 印染布(万米) 43446 丝织品(万米) 1162 原 盐(万吨) 585.48 9.9
-45.3
22.3
24.0
24.4 19.3
17.7
2.4
61.8
36.7
卷 烟(万箱) 37.50 -2.1
饮料酒(万吨) 21.30 -8.9
机制纸(万吨) 68.44 13.6
轮胎外胎(万条) 1003 9.4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0年全市工业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687项,完成投资67亿元,增长12%,建成竣工投产项目388项,按设计能力计算,年可新增产值66.7亿元,新增利税10.9亿元,创节汇2354万美元。全市已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家,国家级技术中心环节家,共有31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列入省级以上技术创新计划,开发完成填补市以上空白新产品369种,其中55种填补国内空白或达到国际水平,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85亿元,新增利税13亿元。
经济效益有所提高。2000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62.2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实现利税62.3亿元,增长21%;实现利润27.8亿元,增长33.2%。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6.94%,比上年提高7.25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0.2%,提高0.7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1.4%,提高7.9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81次,加快0.0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39%,提高0.5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8.12%,下降0.4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6168元/人,增长14.4%;产品销售率97.54%,提高0.6个百分点。扭亏脱困成效显著,亏损面10.1%,降低2.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大中型工业亏损面13.8%,降低5.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减少10.6%,其中国有大中型工业增长3.6%。国家经贸委1997年锁定的我市25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亏损企业,有19户实现扭亏。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初步统计,2000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9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县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6亿元,增长40%。县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施工项目406个,减少55个,投资额36亿元,增长14.7%;更新改造施工项目229个,增加48个,投资额34.6亿元,增长101.2%。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加快。全市24项市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5.5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7%。亚星集团5万吨CPE、晨鸣集团15万吨高档铜板纸、农村和城市电网改造、引黄入峡工程、潍坊电视中心等项目进度均已超过计划目标,潍坊振兴产业纺织品公司新型造纸毛毯、海化集团3000吨三单体、鲁中粮库、潍坊污水处理厂、牟山水库加固等项目都有新的进展。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迅猛。全市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2亿元,比上年增长64.7%,其中住宅投资7.9亿元,增长54.9%。全年商品房销售额9亿元,增长58%;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9.9万平方米,减少0.9万平方米。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建筑业增加值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7%。资质五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产值65.1亿元,下降0.6%;全员劳动生产率42540元/人,增长3.7%。实行招标投标的工程2009个,面积585万平方米,分别占施工工程个数和面积的52%、65%。
矿产资源勘探取得新成果。全年开工地勘项目27个,总投入1076万元,探明重晶石矿资源量100万吨,制碱灰岩资源量1693万吨,水泥灰岩资源量1.69亿吨,膨润土资源量1.9亿吨,饰面花岗岩2489万立方米,确定3处地热异常区。引进地勘资金1423万元,矿
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率达98%。
五、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全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6.23亿元,其中公路投资4.9亿元,潍坊港油库投资0.13亿元,大莱龙铁路桥涵投资0.12亿元,技改投资0.95亿元。公路建设,改造竣工6个干线公路项目,完成路基147公里,路面178公里,•桥梁1027米/28座;县乡公路项目竣工42个,完成路基小桥涵139.5公里,沥青路面225公里,大中桥•218米/6座。到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400.9公里(不含乡村路3231.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4.5公里,一级路432.7•公里,二级路1585公里,三级路1194.2公里,四级路3941.1公里,公路密度达46.7公里/百平方公里。境内拥有铁路285.4公里,其中国家铁路151公里,地方铁路134.4公里。全市营业性机动车辆达到5.7万部,其中客车6747部,货车20150部。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3295万人,增长10.3%,客运周转量22.9亿人公里,增长15.6%;货运量6368万吨,增长8.2%,货运周转量32.5亿吨公里,增长2.9%;铁路客运量920万人,增长17.6%,货运量1761万吨,下降11.5%;水上货运量68万吨,减少9.3%,潍坊境内三港完成吞吐量123万吨;航空客运量19638人,增长161.5%。
邮政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53亿元,增长25%,信函3468万件,包裹35.7万件,国内特快专递85万件, 国际特快专递2.8万件,报纸1.4亿份,杂志613万份,邮政储蓄余额达到45.7亿元。
电信事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7.91亿元,增长26%;电话放号38.8万户,达到103.8万户,其中农村电话用户56.88万户,电话普及率达13部/百人;上网用户新增11.43万户,累计达12.98万户。综合通信能力长足发展。全市新增长途电路11405条,达到21879条;城乡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38万门,本地中继光缆线路长
度达6968公里;3个县市区建成电话县,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六、国内贸易
国内市场稳中趋旺。200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0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县及县以上城镇零售额实现138.8亿元,增长6.4%,县以下农村零售额实现121.2亿元,增长5.8%。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零售额48.4亿元,增长7.2%,个体经济零售额123.8亿元,增长6.4%,私营经济零售额30.1亿元,增长13%。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6.3亿元,增长9.9%;餐饮业零售额24.6亿元,增长9.2%,制造业零售额26.7亿元,下降20%。
集市贸易平稳增长。全年城乡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1367处,增加40处。其中消费品市场1307处,生产资料市场60处。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275.2亿元,增长6.2%,其中城市市场增长8.7%,农村市场增长2.8%。
七、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外贸出口大幅增长。2000年,全市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好转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积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外贸出口实现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200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3724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8%;其中进口37827万美元,增长52%,出口99413万美元,增长39.6%。其中自营出口55243万美元,增长28.5%;三资企业出口44170万美元,增长56.5%。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59360•万美元,增长47.8%;加工贸易出口40053万美元,增长27.7%•。出口产品结构趋向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71090万美元,增长39.9%,其中机电产品7733万美元,增长34.3%,农副产品出口达到28323万美元,增长37%。按出口国别分,对日本出口46951万美元,增长50.2%,对美国出口1044
5万美元,增长44.4%,对韩国出口7731万美元,增长43.2%。全市共有266家内资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其中私营企业24家;出口创汇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14家,其中高密毛巾厂5826万美元,晨鸣集团公司5647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较快增长。全年共签订利用外资合同218•项,合同外资额3.15亿美元,增长153.2%;实际利用外资1.42亿美元,增长20.8%。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新发展。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6482万美元,外派劳务1425人,分别增长10.3%和3.6%,兴办境外企业5家,新批外商驻潍机构3家。
对外交往和旅游业进一步发展。2000年,•全市共接待境外宾客24098人次,增长12.2%,•创汇589万美元,增长11.5%。国内旅游发展较快,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558万人次,旅游收入26.1亿元,分别增长11.2%和15.5%。
八、财政金融
2000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57.7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5.9%,其中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4.3亿元,增长12.6%,上交中央“两税”23.4亿元,下降2.4%。财政支出完成39.9亿元,增长9.1%。全市已连续•14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地方财政收入项目中,增值税(25%部分)增长3.3%,营业税增长15.7%,企业所得税增长31%,个人所得税增长13.5%。
金融业保持了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2000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货币信贷政策,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主线,加大信贷投放,改善金融服务,切实防范金融风险,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发展。到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60.6亿元,比年初增加•65.2亿元,比
上年多增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24.45亿元,比年初增加37.2亿元,比上年少增5.3•亿元。贷款投放均衡,结构进一步优化,有效支持了骨干企业、中小企业改制、农业和企业技术改造。消费信贷发展迅速,贷款余额达到4.9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27.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年初增加44.4亿元,同比多增1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328.2亿元,比年初增加32.6亿元, 中期流动资金贷款42.4亿元,增加9亿元,中长期贷款39.8亿元,增加4.3亿元,。货币持续回笼,全年现金收支相抵,货币净回笼11.8亿元,比上年少回笼8.4亿元。
九、科学技术
科技工作以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科技实力有了较大提高,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2000年全市共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91项,其中有1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76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省科技进步奖26项,授予市科技进步奖102。
科技计划实施取得新进展。全市共实施科技攻关、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项目134项,其中争取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4项,落实科技无偿资金2246万余,争取科技贷款额度1.5亿元。市级科技三项经费达到670•万元,增长6.7%。
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全市共实施国际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5项;认定技术合同1146项,合同金额1.64亿元,技术交易额9600万元;专利申请量1070;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3家,培植高新技术生长点25处,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已达400多种,年产值70亿元;全市各类科技机构累计发展到1250处,其中国有独立机构25处,高等院校机构47处,厂办机构170处。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取得新的进展。全区累计引进项目133项,总投资32亿元,其中已投产项目50个,在建、待建项目64个;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9个,高科技项目18个。全年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新批准成立三资企业15家,实际利用外资1016万美元,新批高新技术企业6家,累计达33家。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3亿元,技工贸总收入41亿元,财政收入6876万元。
海洋化工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较快。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外贸出口368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24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1.5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2亿元。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4亿元,销售收入25.1亿元,利税3亿元。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年内新批建设项目20个,投资1.1亿元。其中友谊造纸厂投资2900万元的技改项目、投资2000万元的润达汽车销售公司项目,华裕公司投资853万元的冷库项目等当年开工。全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5亿元,财政收入514万元。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2000年全市共完成城市维护建设总投资6.5亿元,新增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1.8万吨/日,供水管道102公里,煤气管道17公里,供热管道14公里,新建、扩建城市道路长度80公里,新增道路面积123.1万平方米,安装排水管道105.3公里,路灯2346盏,新增公共绿地96公顷;城市用水普及率97.7%,用气普及率92.5%,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8.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5.2%。其中,市区完成城市维护建设总投资3亿元,新增城市供水管道56公里,煤气管道10公里,供热管道7公里,安装排水管道25公里,路灯1130盏,植树50.6万株,新增公共绿地39.1公顷;城市用水普及率99.
3%,用气普及率91.4%,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2.2%。市区胜利街、虞河路、青年路铁路立交桥等7项续建工程和胜利东街、北宫西街、健康桥、虞虹桥等6项新建工程全部竣工;•潍坊市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
环保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狠抓“一控双达标”和环境目标责任制及环保行政执法年等工作的落实,完成116个污染治理项目,投入资金15322万元,新增废水处理能力6万吨/日,新增废气处理能力163万标立方米/时。全市372套废水处理设施共处理废水24986万吨,回用15666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15.61万吨,设施运行率、处理率、处理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7.3%、97.4%、90.3%。全市1010台工业废气处理设施处理废气874亿标立方米,废气处理率99.6%,削减二氧化硫2.54万吨、烟尘55.97万吨、工业粉尘12.36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78.9%。生态建设不断加强,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60公顷,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6.5%。全年环保总投资达14.3亿元。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全市教育事业进一步向前推进。高等教育资源得到优化组合,在原昌潍师专、潍坊高专基础上组建的本科院校——潍坊学院开始招生。全市2所普通高校共招生5033人,比上年增加2449人,在校学生数11664人,增加4230人。成功承办了全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全市普通高考本、专科录取人数达到21260人,其中本科录取10846人,均创历史最高记录。拓宽教育投入的渠道,加快高中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寿光现代中学、昌邑文山中学、临朐实验中学、诸城密州学村等10多所规模大、档次高、设施一流的普通高中学校相继建成,为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普通高中招生45737人,扩招近1万人,在校生113350人,增加17200人;普通中专招生11204人,在校生39730人;职业高中教育稳中求进,招生人数达到2.2万人,名列全省第一。义务教育
得到巩固提高,各项监测指标均高于全省规定水平,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8%,巩固率达到99.9%和99.3%。努力化解初中入学高峰期,全年初中招生179561人,在校生601943人,在校生比去年增加38739人。小学布局调整进展较快,撤并农村小学960余所,校均规模比原来扩大了近一倍,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小学招生进入平稳期,全年招生83943人,在校生649067人。幼儿园3766所,在园幼儿183698人。成人高校3所,招生6095人,在校学生数16938人;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方兴未艾,年培训劳动力达到170万人次以上。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全市已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200余处,在校生4.5万人。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114所,其中各类医院、卫生院282所;医院床位1.93万张,增长2.4%;卫生技术人员2.74万人,增长3.4%,其中医生12612人,增长9%。农村合作医疗取得可喜成绩,人口覆盖率达75%;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潍城区和寿光市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医学科研活跃,行评卫生科研成果148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88项。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专业文艺创作了8部大戏、4部长篇电视剧、10多部长篇小说。全市9个文艺团体全年演出2500余场,重大节日举办100余项大型文化活动,成功地举办了春节、第十七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等一系列大型团体歌舞、文艺演出、焰火晚会,极大地活跃了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艺术教育再创佳绩,潍坊艺校再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有40名毕业生升入了高等艺术院校。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扫黄打非”取得重大成果。文博工作全面加强,市政府公布了我市首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兴寺佛教造像东渡日本展出,引起轰动。
体育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参加省以上比赛共获得金牌45枚,银牌67枚,铜牌46枚;我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林伟宁在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夺得女子举重69公斤级金牌。
十二、市场物价
2000年,我市积极调整和完善价格政策,调整了玉米定购保护价及蚕茧、烤烟收购价格,调整了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医疗保健、电讯费和邮政资费的收费标准。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增长1.2%,食品类价格下降0.1%,其中粮食下降8.3%,肉禽及制品下降0.3%,鲜菜上升16.1%,衣着类上升1%,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1%,医疗保健类下降3.9%,交通及通讯工具类下降5.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下降3.7%,居住类上升9.1%,服务项目上升15.6%。全年零售物价上升0.5%,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回升0.2%。
工业品价格呈逐渐回升态势,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9%,降幅较上年缩小2.4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产品出厂价格下降4%,重工产品上升0.7%,生产资料上升2.2%,生活资料下降7.6%。企业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0.9%,
十三、居民生活与人口
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长。全市认真贯彻中央的有关规定,确保离退休、下岗职工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增发住房补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得到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据抽样调查,2000年全市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07元,比上年增长7.3%;人均消费性支出5278元,增长7.3%。其中人均食品支出1796元,增长10.8%;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87元,增长57.6%;人均旅游支出增长3.6倍,人均交通通讯支出增长56.9%。年末百户城区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09台,电冰箱(柜)107台,洗衣机89台,空调器22台,移动电话17部,家用电脑和家用汽车从无到有,百户居民分别拥有3台和1辆。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37元,增长3.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70元,增长3.6%。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工资水平有所提高。全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全市联网,建成中心劳动力市场。全市职业介绍机构共办理求职登记4.65万人次,用工登记3.26万人次,介绍成功2.6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3%以内。职工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年末全市在岗职工人数63.9万人,比上年减少4.1万人;全年工资总额49.8亿元,增长8.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735元,增长14.1%。
社会福利、救灾捐赠工作成效显著。全市406处乡村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对象7310人;社会养老机构发展到45家,床位720张;294处社会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 7000多人。发行社会福利彩票6300万元,筹集福利基金1200万元,救灾支出1108万元。兑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994万元,保障困难群众3.6万人;社会力量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22300对,投入救助金1200万元,实物折款390万元;城区社区服务网点发展到2600多处,安置下岗职工1.3 万人。
计划生育水平稳步提高,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市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大力推行“依法管理、村级自治、优质服务”管理模式,推出优质服务“三贴近”经验,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加强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9.43%,人口自然增长率4.47‰。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总人口844.5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7万人。
附:各县市区国内生产总值:潍城27.05•亿元,寒亭24.61亿元,坊子25.72亿元,奎文16.8亿元,青州70.2亿元,诸城87.43亿元,寿光102.25亿元,安丘•79亿元,高密58.5亿元,昌邑56.8亿元,临朐45亿元,昌乐32.04亿元。
注:(1)公报所列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等价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所列数字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字,正式数字以《2001年潍坊统计年鉴》为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