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加减法的验算》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个信息窗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掌握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验算方法。
2.在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认真检查、仔细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弄清加减法验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小蜜蜂来到果园、花园,欣赏了美丽的风景,还收获了很多知识。今天,我们继续跟随小蜜蜂来收获更多的知识,好吗?先来一组热身赛。
1. 看谁想地又快又准!
530+310= 700-500= 260+420= 869-758= 499-77= 212+406=
2、你能根据这道算式300+500=800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
式吗?
3.你能根据这道算式750-500=250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吗?
看来,同学们对加减法的关系掌握地比较熟练了,那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蜜蜂王国,仔细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课件出示情境图)
1.从这张蜂蜜生产和使用情况记录表中你们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这张记录表,知道表中分了两个内容:生产情况记录和使用情况记录。)那图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呢?怎样求剩下的?下面请同学们用列竖式的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
2.填完了表格,看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有一天,国王命令小蜜蜂去检查一下蜂蜜的生产和使用记录对不对。怎样检查呢?小蜜蜂犯难了。你们能帮帮它吗?
你准备怎样帮助小蜜蜂检查生产情况记录对不对呢?有什么好方法,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然后自己在本子上试着写写看!
教师可巡视了解一下学生的想法。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检查方法。 3.同学们的方法可真不少,你觉得哪种验算方法好,为什么?教师总
结这个检查的过程就是验算,验算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就可以,用验算的格式完成一道达标题。 活动二
1.有了刚才的经验,你们能帮小蜜蜂检查一下蜂蜜使用情况记录吗?自己检查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学生试着独立完成,教师可巡视了解一下学生的想法。) 2.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大家介绍验算方法。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一道达标题。
3.通过我们刚才的检查,你发现这张蜂蜜生产和使用情况记录对吗?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减法的验算。你觉得验算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通过验算帮助小蜜蜂解决了问题,我们在平时的计算中,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三、扩展延伸: 1.这些验算方法对不对?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醒学生要养成认真做题及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自主练习第3题。
在刚才的课堂上,你们都是很优秀的小小检查员,能再检查一下这几道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定几名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这么多错误呢?如何能避免错误的产生?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仔细认真,做完后还要认真验算。 四、总结:
今天我们帮小蜜蜂解决了问题,那你有哪些收获呢?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收获。) 五、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验算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差+减数=被减数 和-其中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573+318=891(克) 891-264=627(克)
学情分析
本信息窗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对计算方法和算理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但由于 学生年龄小,表达能力有限,需要老师及时关注、点拨。
在学习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先思考、操作、说一说你的想法或者方法。学生板演、独立完成、展示成果等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自主探索结论,同时又运用结论到实际生活中去,让整个课堂更加有效,更加高效。
效果分析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
从而得出结论。在全课的整体设计中,我始终做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里,收获更多、学得更好。
提供开放式的练习材料,既夯实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效地深化了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样的练习设计,使知识得以应用,方法得以提炼,创新思维也得以诱发,凸显了练习的深度,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 “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分析
这个信息窗的情境呈现的是神奇有趣的蜜蜂王国的故事:蜜蜂王国里蜂王派他的属下小蜜蜂,去检查蜂蜜生产和使用情况记录的情境。借助解决小蜜蜂提出的“怎样检查”这一问题,展开探索并掌握不连
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验算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认真检查仔细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总结出验算方法,掌握知识,通过有效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感。
评测练习
1、先用竖式计算,再验算。
460+300 247+591 600-240 376+519 980-650 808-436 483+125 728-463 2、
3、
课后反思
反思自己整个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并且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据。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教学更重要的是创设机会,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究的过程。只有将“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经验,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创新”作为学生学习的支点,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再发现”“再创造”,学生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积极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学生做练习时,尊重学生的算法多样化,提倡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检验,并强调“该怎样用验算的方法去检查和验算的格式”,这部分的教学用的时间多一些,所以做练习的时间就很少,
有一部分学生动作慢、计算不够熟练的学生没有完成练习。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在高效课堂教学方面多下功夫。
我认为这节加减法验算的教学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习机会,吸引中下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愉快合作。但是有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今后在教学中,要多关心他们,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教学中抓好两头带动中间,真正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应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存在缺憾不可怕,正是有了这些缺憾,才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踏实。
课标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加强思维训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