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悲剧小说的演变
作者:卢秀萍
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04期
【摘要】作家的创作都或多或少会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本文在研究沈从文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分析沈从文小说作品。将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以叙写个人见闻为主的早期探索阶段、以描摹大众生活为主的过渡转折阶段和以探寻人性善恶为主的成熟阶段。不管是创作初期对个人痛苦生活的平铺直叙,还是过渡转折时期对命运折磨的细腻刻画,抑或是成熟时对人性悲悯的深层探究,都透漏出深深的悲剧意识。而后,分析了其悲剧作品的演变原因及特点。
【关键词】沈从文;悲剧小说;演变;原因;特点
在沈从文的小说里,悲剧意识是浓烈的,这些悲剧意识与他的复杂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从中所反映出的不同文化体验以及对生命的感悟都能够体现出沈从文的个性化。本文在研究沈从文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分析沈从文小说作品,将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最后分析了其悲剧作品的演变原因及特点,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沈从文各个时期悲剧小说的演变过程 1.1早期探索阶段(1925-1927)
1925-1927年,是沈从文创作的早期。早期小说主要是作者根据在湘西生活的经历而创作,在这些创作中也渗透着作者深深的悲剧意识。这里主要列举三种:一是湘西底层劳苦大众的悲剧。代表作是《代狗》,描述的就是底层劳苦大众代狗,因为贫穷,为了生活,被亲爹逼着忍着脚痛去偷树;二是湘西中上层人们的悲剧。他们长期在外奋斗,不能经常回家,对家乡亲人特别想念。例如《黎明》、《船上岸上》、《雪》、《一个妇人的日记》描述的就是这种悲剧现象;三是野蛮报复的原始风气给人们带来的悲剧。1926年3月发表的《堂兄》中沈万林被同行的同伴为灭口而砍掉和《入伍后》中同样惨死在仇家手中的二哥就是典型的例子。 1.2过渡转折阶段(1928—1929)
在1928-1929年这段时间,沈从文的小说开始出现一种转机,这些都与他的个人经历以及对封建礼教更深层次的感悟息息相关。例如,《萧萧》就是描述的封建宗法制度束缚下的悲剧命运。萧萧在十二岁就嫁给了不满三岁的丈夫做童养媳,在婆家喝冷水,吃粗砺饭。不慎被花狗弄大肚子后, 曾一度面临“陈潭”或“发卖”,最终却因生下的是儿子而躲过一劫,十二年后,也为自己的儿子娶了童养媳。这就是封建宗教法制度下的悲惨命运,更为悲剧的是,这些被封建礼教毒害的人们却没有感觉到自己的悲剧。 1.3成熟阶段(1930—193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1930年开始,是沈从文创作的成熟期。此时他已经在都市生活了近十年,都市文明正在蓬勃发展,但是代表进步与文明的都市又是那么的虚伪做作,甚至荒诞不经;相对的淳朴的乡村却在一点点的消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受着现代文明的一步步侵蚀,人类原有美好、自然的人生状态正逐渐瓦解。于是他一方面把都市丑陋虚假的人性赤裸裸地摆在人们面前,任凭读者评判褒贬、分辨善恶。例如在小说《医生》中,展现的就是乡村的人性被破坏。小说中的医生被人强行拖去救人,却被关在山洞,七天之后回家却发现,贪财的人们正在为他举行“葬礼”,以便“合理”瓜分他的家产。 2沈从文悲剧小说演变的原因 2.1个人生活的悲苦
首先是童年时的家道中落。9岁时,父亲谋刺袁世凯,被侦探发现出逃,家中开始破产;其次是在少年时期,进入军营。当时沈从文才十五岁,独自一个人离开家乡参加军队,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惊险军营生活。在军队的生活中,他亲眼看到无辜人们被处死、亲人之间相互残杀等等,甚至自己也差点送命这样的过程,都在沈从文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最后,他离开军营,开始文学创作。他来到北京,在这里,外界的斗争更加惨烈: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心灵的落寞和生活的穷困就像一对孪生姐妹缠绕着他,但他仍然坚守理想并且顽强生活,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为日后的文学作品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湘西人文的潜移默化
影响人们生活习惯的湘西文化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少数民族传统的巫鬼文化,一个是封建制度统治下的儒家伦理文化。沈从文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湘西人,其思想也深受传统巫鬼文化的影响。这里的巫鬼文化主要是指湘西人普遍信仰鬼神,如土家族的灶神、土地神,苗族的三十六身、七十二鬼等,每年土家族和苗族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除了传统巫鬼文化外,对沈从文悲剧意识产生影响的是另一种文化——封建伦理文化。湘西是一个封闭的边陲之地,一直都收到封建伦理文化的影响。例如小孩子们读四书五经,女人讲三从四德等。到了沈从文出生的20年代初期,也是女人“无才便是德”,甚至连沈从文自己也上过几年私塾和封建学堂。
3沈从文悲剧小说特点 3.1自然主义的平铺直讽
虽然沈从文没有说自己是自然主义作家,但从他的小说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大量自然主义细致描摹的例子。具体来说,沈从文小说的自然主义主要体现在其早期对个人生活的平铺描写和后期对都市人生的直接讽刺上。然而这毕竟只是沈从文初创时的作品,虽然满足自然主义实录生活、照相式描写的要求,但有些描写几乎完全是个人经历的再现,作者只注重故事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叙述和个人情感的宣泄,而忽略了场景的渲染和人物的描摹因此,沈从文这些早期平铺叙述的自然主义作品稍显稚嫩,缺乏深度和内涵。 3.2浪漫主义的传奇突兀
在经历了对现实生活的自然主义的平铺直讽后,一直想寻求突破的沈从文,将视野转向向过去的世界,通过想象和夸张,构建理想世界中的浪漫传奇。又由于他深受湘西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他的作品中更多的继承了屈原的悲悯气息,同屈原的浪漫诗歌一样,沈从文的在这个时期所创作的小说也都透露着浪漫悲叹的情调。这时期沈从文创作的带有浪漫色彩的悲剧小说主要有《采蕨》、《阿黑小史》、《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渔》等。虽然是从屈原传承下来的楚地湘西特有的悲悯情感,但是他的小说又与屈原顺次铺陈的浪漫诗歌有着显著区别,这主要体现在沈从文对故事情节传奇唯美的描摹和对结构层次突兀转折的设计上。 3.3现实主义的写实抒情
真正代表沈从文悲剧小说艺术成就的是他直面现实社会的写实抒情。
在动荡的社会中,传统社会的愚昧、军阀混战的残酷、封建统治阶级的瓦解以及资产阶级文明的入侵等等都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沈从文又开始重新审视这个社会,开始了重新创作。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沈从文毅然扛起了文化拯救的大旗,怀着一颗悲悯的心,创作了《萧萧》、《丈夫》、《建设》、《牛》、《菜园》、《泥涂》、《贵生》、《知识》;《一个女人》、《会明》等多篇现实主义小说,踏上了在混乱社会中寻找人性光辉的艰辛之路。 4总结
读完沈从文的小说,最让人刻骨铭心的还是弥漫于其中的忧郁情调和悲悯情怀。对于文学写作,沈从文一直不愿落入俗套,一直执着地追求不同于人的文学创作之路。可以说,是沈从文执着的追求,成就了他的人生价值,但也正是这执着,培养了他悲愤社会、怜悯人生的悲悯情怀。本文在研究沈从文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分析沈从文小说作品,将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最后分析了其悲剧作品的演变原因及特点,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谈自己的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4期. [2]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 [3]康长福.沈从文文学理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4]刘志华.论沈从文小说的悲剧文体类型。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卢秀萍(1980-),女,山东高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