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鉴赏现代文学类文章的形象

鉴赏现代文学类文章的形象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鉴赏现代文学类文章的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的两个层面

分析人物形象的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包括外貌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第二个层面是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着一定的社会人群的生存形态,分析人物形象能对其出现的社会人群的价值取向及形成这种取向的原因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人物的外貌描写

人物的外貌能够间接的反映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以及性格特征等。如《红楼梦》中对王熙凤外貌的描写:“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髻,绾着朝阳王凤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与众不同的打扮显出她在贾府与众姑娘不同的地位,而眉眼神态之间显露出她那尖刻泼辣、八面玲珑的性格。 人物的行为描写

人物的行为往往能直接反映人物的性格,尤其是分析细节的动作描写,更易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鲁迅《药》中对刽子手康大叔的描写:“‘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个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的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着:‘怕什么?怎么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其中老栓“忙”“抖”“踌躇”与刽子手的“撮”“嚷”“扯”“塞”“捏”等动作构成鲜明对比,一个畏缩怯懦,一个粗鲁凶狠。 人物的语言描写

好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都是极富有个性化特色的,人物的语言能反映人物的身份、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心理等诸多方面。如上例中对反动统治者的爪牙“黑的人”的语言的描写,招呼老栓拿走时的咒骂反映出地痞恶棍的粗野,见老栓不敢去拿人血馒头时的喝斥反映出其性情的暴躁,这都是语言个性化产生的效果。 人物心理描写

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提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如莫泊桑《项链》中就先有大段的心理描写提示了马蒂尔德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帷幕,点着高脚的青铜灯,还有两个穿短裤的仆人,躺在宽大椅子里,被暖炉的热气烘得打盹儿。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衣,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她梦想那些华美和香气扑鼻的小客室,在那里,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她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最仰慕最乐于结实的男子闲谈。”这些心理描写直接表明了马蒂尔德对浮糜奢侈的法国上流社会生活的向往,在这样的生活反差中,虚荣、浮躁是她性格的主导方向,这种性格最终带给她的只能是生活的悲剧。 人物的社会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着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有代表性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包括物质方面的,更包括精神方面的。如冯梦龙《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这个人物形象,偶逢李甲,情投意合,“终日相守”,“海誓山盟,各无他志”,却被李甲因千金之聘而弃,她“风尘困瘁,甫得脱离,又遭弃捐”,在生活理想彻底绝灭中,她怀抱宝箱自投江心。从杜十娘这个人物形象来看,她聪明善良,并且有着美好的生活理想,由此可

知,杜十娘沦落风尘,并不是她个人的道德沦丧造成的,而是罪恶的封建制度使然。杜十娘这个人物形象是能够反映封建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状况的,她反映了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受到歧视和压迫的现实。

分类鉴赏作品中的文学形象

根据今年高考的实际,这里着重谈谈散文和小说的文学形象鉴赏。 鉴赏散文的文学形象

散文的“形”是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神”是指主题。鉴赏散文作品中的形象,必须把握好“形”与“神”的关系。根据表达重点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不同类型的散文,其“形”与“神”的表现形式不同:

1、 叙事散文直接描写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及闪光处,以此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此类散文,要注意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准确把握所写人物的特点。

2、 抒情散文以抒发思想感情为主,但抒情一般都要以一定的外物(人、事、景、物等)为

依托。鉴赏此类散文,既要注意把握“外物”的特点,又要注意抒情主人公的特点。要“形”“神”兼顾。 3、 议论散文(说理散文),是通过具体事物和形象展开议论说理。这类散文大都赋予具体

事物和形象以象征意义,因此赏析此类散文,必须尽可能地体味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怎样鉴赏物的形象?一是把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物象中的思想感情。二是领会物象的深层内蕴,鉴赏其象征意义。

“托物言志”是中国历代诗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现代散文中对和一手法的运用,根据对作者、物、志之间关系的不同处理,可辨析为三个不同的方法:运用联想,由物引志;巧借形象,志隐物中;构筑意境,物态相融。这三种方法,物与志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带给读者不同的艺术享受。

其中常运用象征的手法。象征,即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有些作品的艺术形象,全用象征法表现出来,那么作品的标题也应当是具有象征性的。如高尔基的散文《海燕》。文章描绘在浩瀚的大海上,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搏击风浪,不畏强暴,渴望胜利,而其他水鸟恐惧呻吟,惶惶不可终日。这一切分别象征各种斗争形势和政治力量,表现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夜的社会现实。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题目是《海燕》,自然也具有象征意义,不能把它看作一种海面上飞翔觅食的禽鸟,而应意识到海燕代表着革命前夜冲锋陷阵、英勇无畏的先驱者。又如矛盾的散文《白杨礼赞》,作者赞美黄土高原上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白杨树,实质上是讴歌华北农民的质朴严肃以及他们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及力求上进的精神。这样我们就不能把标题中的白杨只看作是一种树。自然象征物和被象征物的联系不是固定的,应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才能确认什么象征什么。同样是雷电,在甲文象征为正义力量的代表,它是一切划破长空、撕裂黑幔的利剑;在乙文中它却成了龇牙咧嘴、吞噬一切的凶神恶煞,是邪恶势力的化身。 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任务。任务形象是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媒

介。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他所处的时代,寄寓他所领悟的生活哲理;而读者也往往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所以我们在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通过小说的情节分析来透视各种人物的思想及品质。

2、 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包括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正面描写,以及用别人对

人物的议论和态度来侧面描写)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人物的精神世界。 3、 透过小说描绘的环境来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环境的描写。文

学作品中的环境一般包括:第一是具体的风景描写、生活场景描写。第二是促使主人公活动的生活和社会场景;第三是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4、 注重小说的整体阅读,注意形象的特征、意义以及语言背景,从而对各色人物作出客观

公正的评价。

5、 文学形象都是在相互联系的生活画面中刻画而成的,因而要立足现实,联系时代,依据

整个作品来鉴赏文学形象;同时,还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便更好地把握形象。 鉴赏形象的常用术语

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栩栩如生,形象呼之欲出,个性鲜明,性格典型;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等。

鉴赏现代文学类文章的语言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指津 1、 鉴赏语言的朴实自然美

文学作品的语言朴实无华、准确逼真、简洁流畅、清新绚丽,是自然美的具体表现。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百草园的一段文字:“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在树叶上长吟的鸣蝉、菜花上肥胖的黄蜂、泥墙根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这些描写读来朴实无华、亲切感人,就要注意咀嚼品味其自然的韵味,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2、 鉴赏语言的形象美

所谓语言形象化有三种情况:一是指抓住动态、姿态 表情或语言等方面的特征,用最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从而产生如见其人的效果,如《孔乙己》中描写孔乙己到酒店要酒:“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动词“排”的运用就十分形象,将孔乙己拘谨

认真但又善良、朴实的性格特征;另一种是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将静态的春光动化,突出表现了春光灿烂,生机勃勃的景象;第三是采用某种修辞手法,它化抽象为具体,使原本看不见的事物如置眼前,如《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用各种奇特壮丽的景象来描写黑妞和白妞的歌声,即是运用比喻等修辞格使之产生了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 3、 鉴赏语言的含蓄美

好的文学作品,语言隽永,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如巴金的《灯》,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下,对中国人民的胜利仍然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作者用细腻的文笔,含蓄深沉地表达真挚的思想和感情。如“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这些语言含义丰富深刻,又富有哲理,细细品味,可以得到极大的启迪。

4、 鉴赏语言的音乐美 如朱自清的《绿》,作者或用叠词构句,如“花花的声音”、“湿湿的崖边”、“微微的云”、“油油的绿意”等;或用稍加变化的排比句,如“她松松的皱着”、“轻轻的摆弄着”、“滑滑的明亮着”;或用字数参差错落的长短句,如“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的一碧潭边了”。这些语言节奏明快,音节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律,细细品味,能给人音乐美的享受。 5、 鉴赏语言的立体美

抓住那些最能描绘客观事物、人物性格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浮雕似的语言。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为了展示人物性格,描绘生活图画,总是反复揣摩、锤炼语言,力图做到形象精确,生意盎然。正如清代文学评价家袁枚所说:“一切诗文,总须字立在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

半。……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着:‘怕什么?怎么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药》(鲁迅)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形象的告诉我们,刽子手康大叔正在用人血馒头做买卖,着眼在“钱”上;“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向老栓,这种威迫的眼光正是向老栓要钱;“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 刽子手还是着眼在钱上。“抢”、“扯”、“裹”、“抓”、“塞”、“捏”等几个动词的准确运用充分表现了康大叔凶残、贪婪的性格特征,而华老栓在康大叔的眼光下,人“缩小了一半”,又踌躇着,不敢接人血馒头,又十分逼真地刻画出他懦弱、善良的性格特征。 6、 鉴赏语言的个性美

叙事性文学作品的语言,可以分成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两大类“ (1)、人物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表现人物心理状态。

小说中所刻画的人物的语言主要是指它体现出来的个性化特征。由于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因此人物语言也是典型的、具有独特性的。人物语言多是为凸显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文章主题服务的。比如林黛玉在初见宝玉,当宝玉问她:“妹妹可曾读书”时,她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短短的一句话便体现了她刚进贾府时的谨慎、敏感和聪慧的性格。这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王熙凤的语言是截然不同的。 (2)、叙述人语言,也就是作家在作品中描绘人物、叙述事件、描写环境、评价生活等使用的语言,同样具有个性美,对文学作品语言的鉴赏一般主要就叙述人语言而言。

文学语言因作者的语言习惯不同,因作者表达的情感不同,因文章的体裁不同,因表达的目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华丽、简洁、细致、明快、含蓄、深沉等。如李乐薇《我的空中阁楼》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清丽,巴金的《灯》给人的感觉是含蓄蕴藉。就是同一位作家,在不同的文章中表现出的语言特点也不完全一致,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出的语言特点是朴素而典雅,而在《绿》中则表现为明亮而细腻,这些都需要鉴赏是加以辨析。

怎样“理会”语言文字

首先要选好书来读。凡好书,那语言文字必是好的。多读好书,你就生活在新鲜洁净的语言空气中,你的语言的血液含氧量就高,就健康;一个人如果接触的尽是些语言文字上毛病很多的书,他就生活在浑浊不洁的语言空气中,他的语言的四肢百脉里就不会有健康的血液。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理昭然。

好书既已选定,接下来的最重要的事就是“理会文字”。所谓理会文字,不是叫你死记硬背某些修辞手法:此乃夸张,彼为排比;不是叫你死记硬背某些句法:这是单句,那是复句。语法修辞逻辑乃至一些文学常识,都是有助于学习语言的,但是,学习语言主要不是靠记诵这些知识(更何况是死记硬背,食而不化的知识),主要得靠感受活鲜鲜的语言本身。 培养语言感受力,即语感,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不行,这里需要的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磨练功夫。推敲、斟酌、玩味、品味、综合而成“磨练”。人磨练语言,语言也磨练人。天道酬勤,关键在于锲而不舍。想一夜之间变成“语言富翁”,永远是幻想。在语言的完美上,文学大师们是一辈子孜孜以求的。

鉴赏文学语言,首先应该弄清文学语言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点。其次还应该明白精到、奇妙、鲜活是文学语言的高级档次。考题在鉴赏作品的语言时,常常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分析作品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二是理解作品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鉴赏文学语言的常用术语

1、 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

2、 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明快(音乐美)、厚重(立体美)、

个性化(个性美)等。

3、 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例如: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色彩鲜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 (9)、反问:明知故问,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意思包含在问句里,语气强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