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自己不仅仅作这些东西,重要的是给senior一个印象 你比其他同事更强。即便我读了7年会计,在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情况下,也很难表现出多么深刻的看法。当时的我利用我自己excel非常好的优势(起码在绝大部分文科生中,可以做到绝对领先,精通各种各样的函数 数据透视表 还有基本的vba,以及数组公式) ,如此一来,立刻从那么多sa1中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样你的第一步达到了,人家觉得你不错很聪明,可以让你做些比其他小朋友稍微复杂点的工作。(学习EXCEL要比精通会计容易得多的多,相信我,只是人们不愿易花时间在EXCEL上罢了)如果你做大型企业,稍微懂点ACCESS会极大程度地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无论你是做什么SECTION/SYSTEM,带着一颗怀疑的心去做审计,比你懵懵懂懂的完成任务要提高许多倍。看一个企业,首先要看这家公司的大环境和行业背景,多想想如果你是客户你打算怎么干?这不仅仅是高级别员工的事情,工作是公司的,本事是你自己的。打个比方说,一家民营房地产公司,你首先要想想这种公司他的本质就是一家金融相关企业,用贷款来的钱开发房地产,最重要的问题是保持充足的现金流,如果你是老板你打算怎么干呢? 当然是最大限度的推迟纳税少缴税,尽一切可能套取银行资金,以及最好让建筑商来带资施工,那么进一步的你可以初步想一想那些科目是最容易出问题的那? 带着心中的问题看客户,我保证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然而光自己想是不行的,毕竟一个初级员工的眼光是有限的,怎么办呢? 睁大眼睛,留心每一个和你合作过的同事,看看那个有这样的犀利目光,虽然如今四大每年招很多人,但是我仍然认为牛人还是有的,我当年就是跟定了一个牛人,让他做了我事业上的MENTOR,极大地加速了我认识水平的提高。
也许你要问,人家为什么要教你呢? 首先,必须要知道,确实很多人是不愿意教的,而其他一些人介于两可之间。我做了两年之后也会面临ON JOB TRAINING的问题,我喜欢什么SA1呢? 第一要勤快,不能懒。 第二 肯动脑子,不是等着人家给你解决问题,就是你要去求教,也起码要做过功课直到大概有多少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不求都知道 起码让人家知道你是自己动过脑子的。一旦得到这样的机会,一定要珍惜,嘴巴甜一点,看看人家有什么药帮忙的别忘记主动帮。
当然,保持你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是一个PROFESSIONAL的基本职业道德,比如说今年新的税法出来了,你应该先客户一步想一想在新的税法环境下,会有什么新的会计创新出现?
以上说的是会计,其实审计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为什么房地产公司的架构往往是开发一个项目搞一个子公司呢? 抛开很多上不了台面的因素,那是因为一直在一家公司的账面上,负债比率会太高,根本借不到钱,借不到钱,房地产公司就活不下去了。这些你是怎么发现的呢?我以前做着做着,就觉得这种公司他最大的目的之一就是维持一个充沛的现金流,从目的推手段,我就看出了上述问题(不过后来觉得自己满傻的,这个似乎是常识 呵呵)。 还有,以前我做一家美国上市的大型高科技公司的应收账款,这是一家占有垄断地位的公司,按说根本没人敢欠她们的钱,可是再看AGING REPORT的时候,我发现居然有30多万的应收账款还没有回来。其实呢,这个公司的重要性水平非常高,SAD远远超过了30万,但是这太奇怪了,非常不正常,我于是招了他们的credit manager谈了谈,原来对方是用个人账户打过来的,作为nasdaq上市公司,他们除了遵守所在国的法律,还要遵守美国的反洗钱法,这种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从此我知道,原来法律不仅仅是中国的法律。
会计是商业的语言,虽然我承认审计绝对不是食物链的顶端,但是既来之则安之,做个有心人你绝对比同时近来的同事有长进。
然而,说到这里,我觉得以上都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还有一个人生观的问题我载了一个大跟头。我第一年的时候坐到了以上所有,半夜工作为了怕影响同房间同事睡觉,我蹲到卫生间继续工作,这样极度疯狂的工作方式,固然换来了我飞速专业水平上的提高,但是我牺牲了几乎所有的私人生活。虽然我不是一个贤妻良母式的人,但是这样的付出是否值得? 值得思考,进公司的时候我们总是说要work life balance, 直到一年前,我才慢慢觉出了这句话的意思。人生说到底是个过程,为了某个目标,丧失了人生其他的乐趣,是不值得的。
项目终于告一段落,忙季过去的同时补上曾经许诺过的关于KPMG的一些攻略。未入职的各位新人现在一定热情高涨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到工作方面的事情,那就首先说一说吧:
北京office的办公地点在东方广场,大家刚入职的时候肯定会在2楼或者3楼进行培训,有一部分专业知识的有一部分soft skill的,通常各有2周左右的时间。在这个培训期间你会认识到很多同一波的朋友,座位是由抽签决定的,坐在一桌子的人会从trainer准备的KPMG7个准则小纸条中抽一个,然后所有抽到同一内容纸条的同学坐在一起;培训开始后通常会先教给大家如何穿衣打扮、谈吐举止等各种行为标准,针对时间管理、排解压力以及团队合作等等技巧也有专门的时间进行培训;通常在最后的1周trainer会给大家出一个题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准备presentation并在最后培训结束的时候上台演示并且由1位高级经理和1位合伙人进行打分;进入专业技能培训后通常会告诉大家一些A1要做的section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和审计程序,这些东西刚刚听起来很是枯燥,但是认真学习后隔一段时间又会忘记,所以真正的这些都还是靠项目去磨炼去记忆。
这个培训结束后大家会全部上楼坐到各自的部门,A level的座位都不是固定的,宛如食堂的大条案又像是小吃街的大排档,而竖着高板或者写有名字的座位都是B level员工的地方,大家入职后没有地方的情况下也尽量不要占用senior们的地方——会造成他们很多的不便。刚刚上楼肯定不会有什么事情要求你们去做,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自己的staffing上面有没有被排上项目,如果在不久的将来要做第一个项目,那么最好尽早把file room里面去年final的paper都抱出来看一看都长什么模样,自己大致要做的section都有什么内容。
而KPMG的工作中充斥的各种习惯用语也会体现在各本paper的封面上面,file分为以下几类:1,W/P 文件: working paper file,工作底稿档案。在工作中,“工作底稿”一般专指与当期审计相关的文件;2.P-文件: permanent file, 永久性档案。是指连续审计中,每次审计都会用到的资料。主要由客户的基本信息资料组成,包括客户的营业执照、章程、董事会决议、税务登记证、验资报告、借款合同、采购销售合同等;3,Accounts 文件:放的是各年的报告。一般是盖好小红章和小蓝章的最终收人钱的成果文件,放在红色的夹子里。KPMG的底稿和其他四大最大的区别就是除了soft copy以外还有这些hard copy,如果大家想copy一份soft copy到自己的电脑留作学习可以从各个部门的client里面找一找自己项目用得上的。通常incharge的电脑都比较落后,出项目很可能没有copy以前年度的soft copy,新人就一定要在下site之前从server上面拽下来一整套项目的东西以备不时之需。
在KPMG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称为GA-general available,这个时候秘书通常会有一些事情需要大家的帮忙,请不要吝啬自己的时间能帮就尽量多帮一帮吧,也能通过帮忙尽快熟悉部门的各种情况。GA的状态大概会持续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保证每天准点上班也算是考验自己了,老员工有可能因为项目有可能因为别的原因会比较晚才来公司,但是不要以为自己也可以这样,因为有谁经常迟到离谱这种事情也会在部门内部传播开来,大家总不想还没做项目就被贴上经常迟到不靠铺的标签吧?随着年底的到来,各个项目的hard close就会随之展开,所谓的Hard Close也就是截止到10月31日、11月30日等挨
不着季报、半年报或者年报时间的截止日,通常这也是大家熟悉工作的一个好的切入点。项目开始前通常会由incharge交待一些事情给小朋友,比如定一下大家的机票、整理大家需要文具的清单以及借几个黑包用来装以前年度paper等等杂事,如果有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及时询问老员工,大家都是从小朋友走过来的肯定也知道一些相关的政策和具体表格在什么地方能找到等等(比如机票只能高级经理签字,2000以上的一份机票单子就需要合伙人签字等细节),在出项目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全套的文具都带上,毕竟小朋友不能做一些复杂具体工作的时候提供后勤保证就是很必须的了。
每个项目和每个项目都不太一样,总体来说小项目人数少比较锻炼新人,会让你在短时间内做许多section但是压力会比较大OT比较少;中型项目整个team的人数比较适中OT也相应多一些,分到你脑袋上的科目自然减少,同时还有很多机会向周围的老员工请教一些比较弱的问题,偶尔听一听他们讨论高深的会计问题也可以长长见识;大型项目人数众多但又各自分开,这里面最辛苦的就属head office:无数的各个team的数字需要HO的人来汇总,加班比较辛苦但是OT充足,但是分散到各个site的审计小组就可能属于前面说过的小项目类型。总结一下就是小项目通过科目学东西、中项目通过人来学东西、大项目通过项目本身来学东西。
下面说一些大家可能刚开始接触往往不明白的名词解释:
Deliverables是指一些发给HO (head office) 或者老板看的东西,主要包括accounts、TB、memo等;Accounts是指我们出的Audit Report;
TB即Trial Balance。是我们从客户的数据出发,经过调整而得到的审计后的数字。TB是每个项目非常重要的工作成果。每个项目的TB格式不同,但逻辑关系是一样的,由左至右分别是管理层报表数——审计调整数——调整以后的数,特别要注意的是作项目的时候in-charge会非常强调每个人负责的section的审计后的数字要对上TB,就是要对上调整以后的数字;
memo亦作AR Memo,即analytical review memorandum 分析性复核报告。它是每个项目的总结,写给老板看的,这是最重要的deliverable。Memo原则上是in-charge负责写,但往往会分给项目组的每个人写各自的部分
SMT和ADPT——重要性水平和审计差异水平,审计调整大于SMT就要做调整,大于ADPT就要提出一个SUAD但是不需要做调整,通常由Incharge来计算SMT和ADPT,SMT对于审计工作的影响很大,当然是越大越好。
W/P内的审计方法主要有这么几个:抽凭、合理性测试(Re-test)、相互钩稽核对(Recon)。合理性测试一般针对一些费用作出一个计算公式,看看客户自己算的和我们自己算的差异大不大;recon一般是把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发生数相互核对是否一致。其中,在各个子科目涉及到注释、调整、recon的部分一定要标号reference,保证工作底稿的清晰和可读性,具体怎么编制最好参考一下以前的paper,刚开始不会也不要紧,多做一做就有感觉了。
说一说工作中的admin工作,其中复印的地方分别在6层大门、7层靠近男洗手间、8层税务部附近;传真和发送快递需要找各自部门秘书要一份单子找经理签字后到8层的传真室和传达室找人发送;下site之前给银行、往来询证函盖小蓝戳:部门的小蓝戳要盖在每页的右上角并签自己名字缩写和日期,询证函收回后在背面盖上大方戳并签名,每个项目使用的询证函可能都不一样,要询问Incharge后从网上下载打印,一般下项目都要多带一些询证函,最好盖好一份后其他都复印比较省时间,但是一定要
保留2份最清晰的原始版本作为母板以免询证函用完后没得复印。
工作态度和习惯对于新人很重要,认真负责已经是老生常谈,但是三分钟热呼气也是不可取的。项目从头到尾通常会持续很长时间,所以一定要细心细心再细心,新人最好准备好一个本子把所有想到的、需要做的都写下来,incharge通常布置的任务都是比较细碎的脑子再好也会有浆糊的时候,有问题得到解答后一定要牢牢记住,老大们解答问题都很Nice,但是反复被问一个问题就不会很开心了,同时问问题的时机也很重要,不要有一个问题想起来就问,先想想这个问题问问身边的新同事有没有知道的不行再问A2,实在都不行了挑一个老大不忙的时候问一下,其实incharge压力大有时候也是无数的问题需要他们来解答而无暇顾及自己的东西所致。多做事才能进步快,所以自己的事情做完以后及时和Incharge说一声让他们先review一下自己的成果后都没问题了就帮着其他同事分担一下力所能及的事情吧,如果真的没什么可做的就在每天早上上班帮忙清理一下会议室的卫生吧(审计人员呆的会议室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
总之,万事开头难。A1应该是比较艰难的一个时期,毕竟要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但A1又是比较有乐趣的阶段,因为会做许多有意思的事情。希望大家振奋精神,努力工作,相信大家会很快成长起来的。
当四大的光环逐渐褪去,它还能成为你的跳板么?
作为一个在四大工作了5年多的人,因为种种原因。去年圣诞节离开了公司,到曾经的一家客户做财务经理,至今3个月了。有些感触,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有偏颇之处,望一笑了之。
在接受这份offer之前,曾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优势是:1.扎实的会计知识(曾经也是所在部门的一杠好枪)。2.沟通能力强,难搞的客户基本都能出马搞定。3.有管理团队的经验(第二年开始带队,带了4年)。4.身出名门(四大的牌子还是可以唬唬人的)。 鉴于此,我认为自己不管从专业知识还是管理经验上均能轻松驾驭目前的岗位,但是3个月下来,我错了!!
首先会计知识?恩,略懂应该就可以了(个人认为相当于四大第三年的积累就足够了),呵呵老实说跟我目前的工作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做帐是手下人的事,平时也就看看报表,大方向把握一下就行了,实在要挑错?找事务所来查账吧,他们会不遗余力的帮你出调整的,并引经据典的给你supporting,至于调不调就是bargin power的问题了。
沟通能力! OMG,如果你准备用四大学的那一套跟客户沟通方式在企业里面混,哥们,真羡慕你还是很单纯的。
管理经验!? 天哪!没有固定的组员?那能叫管理嘛?你只是一群卒子里面,比较强壮的一个罢了。 四大的牌子。。。恩,这个还是很响的,只是人家得知我是四大出来的,总是会问我,你们公司是不是想跳槽的人很多啊?或者问XX丑闻你知道内幕么? 废话了这么多大家都知道的东西,说说自己觉得在企业里面做,特别是做财务这块需要掌握的东西吧。1. 立足全局做Forecast, 根据实际情况reconcile forecast,budget和actual financial performance.
2.财务分析的基本模型,(不是指FAR这种骗人的东西),熟悉business case analysis 的基本方法
3.数据分析不是审计,不能要求每个数字都很精确,大体符合企业情况即可
4.永远记住企业里面一个人完成不了任何事。 5.对内要严格,对外要护短
所以综合上述的几点,我觉得自己在四大的后2年半几乎是浪费时间。 所以以下有几点建议:
如果你已经是一个四大人,你觉得你考不出CPA或者你不想一辈子在四大做,请在第三年年辞职吧。
如果你已经是一个的四大人,你觉得你考不出CPA或者你不想一辈子在四大做,而且你想通过读MBA转行的话,也请在第三年年辞职吧。(其实09年我已经拿到长江的几乎全额奖学金了,但最终在咨询了做猎头的朋友后,觉得四大读MBA出来,薪资各方面并没有很明显的提升,此外跟长江MBA部经理沟通后得知,MBA越来越年轻化,我在当时的candidates里面,工龄已经是偏长的了,因此如果想读请尽早)
如果你只是拿到offer了,但以后想在财务方向发展,请参照第一条建议。
如果你只是拿到offer了,但以后不想在财务方向发展,想借助四大作为跳板,以后往投行,咨询公司跳,那么请不要take 这个offer,因为这几乎是浪费时间。
如果你只是拿到offer了,但以后不想在财务方向发展,想借助四大作为跳板,以后往投行,咨询公司跳,那么请不要take 这个offer,因为这几乎是浪费时间。
去年10月从四大离职,到企业里面做,发现自己还不如人家local firm的人懂。太多的东西要学习,从基础的到上层的,都需要恶补。
在四大里面,做审计的确做的很好(不过local firm也挺厉害,如果还以为四大天下无敌,那请赶紧醒醒)。但审计这东西,出了事务所,基本也就没用了。
说说在四大这几年学到的东西有用的吧,其中最最有用的,就是系统的考虑问题的方法。比如要做一个方案,四大出来的,做的东西,一般来说会比较系统,对于在企业里面来说,这个还是挺有优势的。再一个,就是四大里面接触的一些工具和事例的经验,这个也是有用的,可以借鉴到工作当中。其他的,恐怕就是体力了吧,如果还有。
其实MBA在国内已经比较普遍了,现在找工作,MBA是一个重要的补充,但非必要。个人以为还是工作两到三年,然后读个MBA,增加自己的阅历,了解Business world是怎样的。读普硕(非科研类,学术类)个人在大学毕业时就觉得没有必要,现在仍然这样认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