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病患74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7例,参照组实施常规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研究实施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后排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病患术后排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发症发生率为5.41%,显著低于参照组的
21.62%,差异均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粘连性肠梗阻病患实施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效果显著,可加速病患病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从而减轻病患经济负担。
关键词: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效果
病患因腹腔手术、炎症、创伤以及肿瘤等极易造成肠袢之间或肠袢同腹膜之间发生粘连,从而导致肠内通畅受阻引发梗阻现象。此类梗阻形式是临床中较为常见和多发的,已占肠梗阻的50%左右[1]。因腹部手术而致的粘连现象是导致粘连性肠梗阻的主要原因,通常病患在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前期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当病患肠腔出现水肿和内容物增加时,就会使病患发生恶心、呕吐、腹胀和腹痛等症状,病情严重者还会发生休克[2],进而威胁到病患生命安全。因此,尽早发现并给予及时治疗对粘连性肠梗阻病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特对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病患74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7例,参照组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龄34至69岁,平均(46.8±7.7)岁;胃部手术15例、肠道手术11例、阑尾炎手术8例、肝胆手术3例。研究组男性24例,女性13例;年龄35至68岁,平均(46.6±7.5)岁;胃部手术16例、肠道手术10例、阑尾炎手术7例、肝胆手术4例。入选标准:均符合粘连性肠梗阻诊断标准[3];同意参与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者。剔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严重精神障碍者;全身性疾病者。两组病患性别、年龄、手术情况等普通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病患均在术前给予禁食,胃肠减压、纠正酸碱平衡与水电解质紊乱,加强细菌感染、毒血症预防。参照组对病患实施常规肠粘连松解术治疗,对使用松解术无法分离的严重肠粘连病患,通过切除术将肠道切除一段并给予吻合术连接。
研究组对病患实施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协助病患呈仰卧位,待硬膜外麻醉成功后从右腹直肌处作切口,对肠粘连情况进行探查,确认无误后切开腹膜注入生理盐水,钝性分离粘连,对粘连紧密不能分离者给予肠部分切除加吻合术;对于肠内积气或积液明显者给予胃肠减压从回盲部分开始折叠排列肠管,由肠系膜边缘约8cm处间断缝合浆肌层,缝合时注意应避开肠管转折处。双荷包缝合回盲部约15cm处,切开回盲部并放置硅胶胃管。按照解剖位置排列小肠,常规置入引流管完成手术。两组术后给予常规胃肠减压和肠内营养,于术后10d拔出肠排列管。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术后排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c2检验,检验标准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临床相关指标恢复时间比较
研究组病患术后排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两组术后临床相关指标恢复时间比较
2.2 两组病患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病患并发症发生率为5.41%,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1.62%,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两组病患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粘连性肠阻梗是腹部手术后极易引发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由于医学技术的提升,各类肿瘤与创伤性手术也随之增加,从而致使粘连性肠阻梗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生并不限制于性别和年龄。粘连性肠阻梗是身体对于损伤炎性的生理反应,此反应有利于抑制炎性因子扩散,防止炎症大面积发生于机体内,属机体自然愈合机制,为机体的处我修复功能。因此,在肠黏膜发生粘连但不影响肠内容物流通、无堵塞现象时就不会导致梗阻情况[4],此时也就不必采用手术治疗,只需使用药物控制即可。但是,如果病患存在恶心、呕吐、腹胀和腹痛时就必须采取手术治疗,临床上常规的肠粘连松解术对治疗粘连性肠阻梗有相应的疗效,只是其容易引发切口感染和复发等并发症,并且恢复较慢。
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是一种新型术式,其不但能控制肠道粘连情况,而且还可防止小肠扭曲,维持肠管通畅。此术式通过放置排列客于小肠中使其有序排列,防止发生粘连从而达到胎疗肠梗阻的目的。因排列管具有较好的弹性与韧性,让小肠在排列管作用下不会形成锐角,经排列的肠管更符合生理结构,避免了扭曲现象,更便于排泄肠内容物。通过此术式在摘除管道时粘连现象已全部解除,因此避免了再次发生肠梗阻,同时两端配置引流袋可减少肠道承受压力,从而防止因肠内压力过大而致的吻合口漏。此外,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还不会损伤肠道壁,不影响肠管血液流通[5],因此更有利于病患术后恢复。本文研究结果也充分证实了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应用于粘连性肠梗阻治疗的优越性,研究组病患术后排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
综上所述,对粘连性肠梗阻病患实施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效果显著,可加速病患病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从而减轻病患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徐魁魁.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价值探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15):51.
[2]边林.粘连性肠梗阻行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的意义探究[J].吉林医学,2016,37(11):2742-2743.
[3]李进.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30例临床价值评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9):110-111.
[4]吴建松.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0):96-97.
[5]黄明忠.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15,21(27):73-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