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OR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2008年第5期
No.5.2008
日常生活审美化背后的审美心理
苏 茜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 要]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0的质变,当代艺术摘下了长期笼罩在其头上的光环,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这便是/日常生活审美化0。面对这样的文化现实,传统文艺学、美学理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对日常生活审美这一问题进行一定的质问和思考。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心理;当代审美泛化
[中图分类号]B8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8)05-0153-04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问题的争议,国内学术界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有6年的时间,现在我们再次对这一问题的争议作一下回顾。
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0的质变,它包含了双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0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0得以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0,即当代艺术摘下了长期笼罩在其头上的光环,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这便是/审美日常生活化0。由此可见,美或审美和日常生活关联的问题,被再度凸现了出来。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0的讨论曾经很是热闹,这方面的文章也出了很多。很显然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文学研究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尽管专家学者对其各持己见,褒贬不一,但是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和消费文化日益成为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在我国愈演愈烈。/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都市生活中,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0面对这样的文化现实,传统文艺学、美学理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对日常生活审美这一问题进行一定的质问和思考:究竟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怎样审美及如何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背后的审美心理。
[1]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形成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国内学者比较熟悉的一种是德国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在1998年出版的5重构美学6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当代社会铺天盖地地经历了一个奇异瞠目的审美化过程,这一方面见于现实,另一方面还是见于经济策略。就现实而言:审美化最明显不过见于都市之中,近年这里样样式式都在整容翻新。购物场所被装点的格调不凡,时髦又充满生气。时尚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中心,而且波及市郊和乡野。差不多是每一块铺路石及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没有逃过这场审美的大勃兴。故倘若发达的西方社会真能够随心所欲的话,恐怕都市的、工业的和自然的环境整个都会改造成一个超级审美化的场所。而这种审美的泛化大都出于商业目的。我们很快能发现一旦商品同美学联姻,无人问津的商品也能销售出去,那些销得动的商品更是两倍三倍的增色。而且,由于审美时尚特别短
[收稿日期]2008-03-25
[作者简介]苏茜(1981)),女(回族),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语言文化。
)153)
寿,风格化产品更新换代之快捷如闪电更是理所当然,甚至在商品的使用期达到之前,审美上它已经/出局0了。不仅如此,那些基于道德和健康的原因而日渐滞销的商品,也能借助审美之风,重出江湖,再度热销起来[2]。
韦尔施从现实和经济两方面对生活审美化进行了论述,但是韦尔施强调说,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这就是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只是我们从艺术当中抽取了最肤浅的成分,然后用一种粗滥的形式再把它表现出来,美失落了它更深邃的、更感动人的内涵,充其量游移在肤浅的表层,崇高则堕落成了滑稽。要知道这一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如一些理论家所言,是实现了前卫派冲破艺术边界的努力,反而是把传统的艺术态度引进现实,加以泛滥复制,导致日常生活出现审美疲劳,艺术疲劳,说到底还是镜花水月的一种反照。
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在他的5消费主义和后现代主义6一书中,最早反思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他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一战以后出现的达达主义,先锋派和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及其他类型的亚文化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一方面消释了艺术作品的神圣性,造成经典高雅文化艺术的衰落。另一方面是进而消释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导致艺术可以出现在任何事物、任何基础之上。
其二,与此同时,生活向艺术作品逆向转化,很多人将生活视为艺术作品的策划,每个人都梦想生存在一个艺术作品般的世界中。
其三,日常生活审美化指充斥当代日常生活经纬的符号和形象之类。
笔者认为费瑟斯通所说的这三个层面的涵义,毫无疑问都表现了审美、艺术向日常生活大举进军的所谓后现代现象。但耐人寻味的是费瑟斯通强调后现代将日常生活无边的审美化倾向,根基在现代性之中。至少,它是已见于现代性的反思之中。我们知道从波德莱尔和尼采便开始评击,特别是尼采的文字更被认为充满了对现代性的质疑。尼采发现,今日的学者哲学家并非利用了印度人和希腊人的智慧使自己变得心睿智宁静,他们的工作纯粹是为了给现代制造一种智慧的虚假名声。他认为现代文化有两个基本的特征,其一是做戏,即/现代人用五光十色的昔日文化碎片,掩盖了自己的贫乏和枯竭,由此造成一种虚假的繁荣,故此现代文化就是一种做戏艺术0[3]。其二是现代人因为这种贫乏和枯竭,盲目追求刺激。对此艺术家是一马当先。用尼采本人的话说,艺术家是率先领着浩浩荡荡的激情,如同率领着疯狂的狗群,按照现代人的要求放开图谋,让他们向现代人扑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文化的上述两个特征,即做戏和盲目追求激情的结果之一,便是审美趣味的大崩溃。
同/后现代0的许多新潮和时尚一样,日常生活审美化无疑也一样深深侵染了今日中国生活和学术层面。无论从生活实践到理论阐释,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今日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专题和研讨会时有所见。最时兴的说法是,/与西方社会相反,当今中国的社会文化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生活革命。0[4]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于传统文学艺术和审美活动最大的冲击是消释了审美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审美与艺术活动不再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利。也不再局限于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传统的审美活动场所,它借助现代传媒,特别是电视而普及化,民主化了,走进了普通人们日常生活空间。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出现的特定历史原因
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出现的特定历史原因,应该从产业结构的变化,传媒产业的发展及思想意识三个角度概括。
产业结构的变化看,到了20世纪后期,西方社会的产业结构重心逐步从农业,重工业,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化,第三产业,文化产业迅速兴起,出现了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的趋势。这个变化也发生在20世纪末开始的中国一些城市,与农业、重工业相比,服务业与文化业有更突出的精神文化含量,它的兴起使得非物质性的消费(比如生活方式的消费)变得空前重要。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的需求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非实用性的审美,娱乐、休闲的需求比例上升。除了物)
154)
质商品的消费外,还出现了对符号,形象与美的消费。于是兴起了所谓的休闲娱乐工业,美丽工业、身体工业、精神经济等等;从传媒产业的发展看,大众传媒和影像产业的兴起极大地提高了图象和符号的生产能力,日常生活中各种符号和影像呈现迅速扩展的趋势,使得今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符号化,影像化。从思想意识的角度看,消费社会物的丰盛导致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盛行,物品已经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重大变化。在发达国家和中国的一些消费城市,人们不仅受到人的包围,而且受到物的包围。同时,重视商品的符号象征价值(如品牌)的消费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开始流行。这种现象在一些名牌产品消费,时尚产品消费方面体现得尤其突出,而且集中在富有的中产阶级白领阶层和城市青少年阶层。
三、文学永远不会终结
从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文章中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定义及态度还未达到统一。
在对文艺学学科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有的青年学者提出对文艺学研究对象进行扩容,将文艺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日常生活审美化0,如去研究广告、美容、美发、模特走步、街心花园、高尔夫场、城市规划、迪厅、网吧、房屋装修、美女等等。他们不断鼓吹/日常生活审美化0,甚至有以/日常生活审美化0的研究来置换原来的文艺学研究对象的倾向。有的人则走得更远,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什么审美无功利,这种带有精神超越的美学统统过了时,真正的审美就是欲望和满足,就是感官享乐,就是高潮的激动,就是眼球美学等。
这些鼓吹/日常生活审美化0的学派,主要有两点理由。第一是,在他们看来,当今的中国已经进入/消费主义0时代,既然消费成为社会的主题,那么自然对于消费的对象就要十分讲究才行。追求名牌,追求欲望性消费便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中心。于是,新兴的泛审美现象如广告、桑拿、时装、居室装修等也深入到了日常生活空间,从而消释了审美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第二个理由是/文学终结论0,在他们看来,现在已进入图象时代,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总有一天文学要被图象所取代。文学终结了,文学也就失去了研究对象和意义。与其等待文学终结,文艺学自取灭亡,还不如乘文学性诗意还在广告、美容、街心花园、房屋装修等地方蔓延之际,把文艺学的对象扩大。
与鼓吹/日常生活审美化0的学派相对的是对/日常生活审美化0持否定态度的学者,其中比较认同童庆炳的看法。而针对/文学终结论0,他提出文学永远不会终结。文学虽然失去了80年代的那种轰动效应,可以说边沿化了。但它仍然存在并发展着。/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有它独特的审美场域,文学不会说终结就终结0。
文学既然存在着,文艺学的对象就是文学事实,文学问题和文学活动,文艺学可能随着这些事实、问题和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但无论如何变,都不要把文学抛弃掉,而去钟情什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0。
当前/日常生活的审美化0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历史的必然,也同时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它是伴随着消费文化的产生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但是由于这种消费文化只是少数人的消费文化,而不是整个中国的消费文化,因此这种审美化只是将审美的权利从少数艺术精英的手中抢夺到少数高档消费者的手中。反而,因为失去正确的审美标准使得审美泛滥,使得美变得毫无意义,而我们对审美也变得麻木不仁。既然审美的权利一直在少数人的手中,那我认为不如重新还给那些艺术精英,不要降低我们的审美标准。
既然审美是一种超越精神的美学,是对精神的净化与愉悦,那么它就应该是无功利的。但目前我国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很多时候包含着让人无法忍受的/食利性0。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迷人,并不是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微笑价值连城,而是因为她的超凡脱俗,但如果有人为了几块钱把如此迷人的微笑用最粗糙的手法复制给我们时,我们似乎并没有多少美的感受。因为这种审美太廉价了,这是以降低审美标准为代价换来的廉价的美感。
但是,可悲的是,有时这种食利性以社会和人文精神的沦落为代价。比如超级女声,为了争夺观众
)
155)
[5]
的/眼球0,创造了所谓收视率和眼球经济,不惜以/丑0来吸引观众。这种商业化的炒作,缺少对真正艺术的尊重。当审美成为一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某种利益集团代言的时候,谁敢说这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审美0呢。
所以,当我们面对日常生活时,不要盲目将其审美化,使崇高变得滑稽,使深邃变成肤浅,而是在这种审美泛化中开出一块净地以抵制这种无节制的审美泛滥。参考文献:
[1]朱国华.中国人也在诗意地栖居吗?)))略谈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条件[J].文艺争鸣,2003,(6).[2](美)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3](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4]姜文振.谁的/日常生活0?怎样的/审美化0?[N].文艺报,2004-02-05.[5]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0与文艺学[N].中国读书报,2005-01-26.
(责任编辑)156)
马倩 责任校对宗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